前不久,多家各大财经媒体集体发布了这样一组数据,说的是自2023年9月以来,更名为“产业投资”的相关国有城投公司超过200家。作者们援引这组数字,认为这标志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愈加重视起市场化转型,是融资压力下的求变尝试,也旨在消除投资者对城投的刻板印象,获得进一步交流的机会。
算起来,这其实财经媒体们两个月内第二次集体关注“城投转型”了。今年5月,南方周末等媒体集中报道了2024年以来(截至2024年5月20日),各地新成立的400多家国有企业中,名字或业务涉及产业投资、产业发展的企业数量就达到75家。作者们同样认为,此举是加速城投转型,愈发重视对经营性资产的运营。
那么我们为什么如此看重“城投市场化”?我们为什么会相信“城投市场化”的故事?答案或许是一座城市的名字,那就是——合肥。
中国城市的城投平台雏形出现在90年代的上海,在长达十多年的早期阶段里,通常作为支持地方基础建设与公共设施的建设而存在。直到2008年,随着亚洲金融风暴、次贷危机的先后到来,扩大内需、增加基建投入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让地方融资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得机会,全国融资平台的数量由2008年的3000家增至2010年的6576家。而著名的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第6代TFT-LCD液晶面板生产线的落地,正是发生在2008年的10月。
再后来,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在京东方之后,合肥陆续陪跑出了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等数十家上市企业,中国创投市场开始流传“合肥模式”的传说,有头有脸的投资人习惯了拥挤到前往合肥的高铁上,外媒开始习惯性地把合肥放进财经新闻头条。
而这次,我们想站在微观角度,来琢磨这一切,琢磨切身参与到“合肥模式”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合肥模式”的到来对于市场化的创投从业者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琢磨城市对于创投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本期研讨会成员
果壳CEO,未来光锥前沿科技基金合伙人 姬十三;未来光锥前沿科技基金执行董事 吴云飞
主创团队
投资人兼作家 小野酱;投中网编辑 蒲凡;创投圈野生独立主持人&资深公关人 欧拉Viola
Shownotes
合肥,你到底什么时候火起来的?(02:51)
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合肥,其实是再造出来的一座城(09:52)
有一种城市气质叫“科里科气”(17:17)
被地缘条件逼出来的“使命感”(22:19)
“以投代招”是对合肥最大的误解(30:29)
“城市”对于创投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36:01)
现在开始加入“合肥模式”,晚了吗?(44:34)
合肥让我们有机会进化为“产投”(48:11)
要像谈恋爱一样与城市相处(51:45)
拓展阅读
路风,《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
中国新闻周刊,《不安排主持人、不准备发言材料,直击芜湖市政企早餐会》
🎉在哪里还可以看到《CityWork》?
您可以在小宇宙、喜马拉雅、投中网新媒体矩阵(投中网、微信公众号“投中网”“东四十条资本”)等收听、阅读文字版!
想进听友群的朋友可添加微信:Jiazhiguo233(备注听友进群)
🌊关于第九声浪
【到达不止于目之所及】「第九声浪」拓宽你的精神边界
我们还有这些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