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8 没有天生的女人!—从女婴到女人的性别驯化哇呀挖

VOL.08 没有天生的女人!—从女婴到女人的性别驯化

41分钟 ·
播放数727
·
评论数6

VOL.08 没有天生的女人!—从女婴到女人的性别驯化

#话题背景:

依照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言,「我们不是生而为女人,而是成为女人」,以此逻辑说,女人这种社会性别,就是被后天构建出来的,在学习女性主义的过程中,我更加希望验证「到底我们是如何被构建出“女性特质”」
接续 VOL.07 要么美·要么死— 服美役最大的获利者是女人吗?本期栏目话题,我们将继续选取童话《小王子》中玫瑰花与小王子相遇和分别的情节,进行女性主义学习的实战小练习,

#话题发起人自述:

生理性别,是我们出生时的身体的原始事实,那么是如何通过社会过程运作的,从而将我们每个人转变为现在的性格和气质,以及我们的行为特征,这个社会化过程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呢?都发生什么?
于是,溯源要从每个人小时候开始,我们接触到的第一个玩具,父母家人对我们的称呼和评价,儿时听到怎样的故事?有了小伙伴时候玩耍的游戏?在镜子中看到怎样的自己?陪伴我们最多的玩具和生活物品,穿着衣物的色彩和图形,等等等等,就是这样,这些陪伴我们长大之事之物,都在悄无声息的塑造着、有意无意的区分着男与女的社会性别,
之后,我想到了童话,那些儿时美好时光似乎总有一两本童话的陪伴,其中至今成人后依旧最喜欢的童话作品就是《小王子》,这本小说的无论是角色塑造、文学上的叙事、以及文中蕴含的哲思,都让我们受用一生,而且这部作品很多小伙伴也读过,更适合制作分析类的电台栏目,因此打算以这部作品中“小王子与玫瑰”关系来切入“女性主义”视角,进行挖掘和审视
那么对于孩子而言,家庭到底意味了什么?强势家长的关爱里隐藏了哪些爱的伤害?心理医生将给出关于亲密关系(包括两性与亲情)的终极解药,希望专业心理建议与思考角度,能帮到我们每一个人。

#本期话题发起人/策划:AD

#本期栏目的探讨者:AD、猫咪、朱古力

#本期栏目涉及书籍与纪录片:

《看不见的女性》卡罗林·科里亚多·佩雷斯
《性别错觉》神经科学家科迪莉亚·费恩
《被性别化的大脑》认知神经学家吉娜·里彭
《逊色》安吉拉·塞尼((“脑神经性别歧视”)
BBC 的《我们的孩子可以不受性别限制吗?》

#本期内容时间轴

00:49 「童话中正反女性形象塑造标准」负面的玫瑰性格塑造,衬托出小王子的完美; 

08:10 「童话中那些陷入困境的少女」  隐藏在浪漫爱情故事中枷锁

10:25「性别刻板印象,一把局限你我自由生活的无形之锁 」

15:25 「生活中的刻板印象造成了什么?」在私域和公域中刻板印象,造成不公平的性别分工、

           阶层与收入差距

22:35「大脑神经与性别关系」那些毫无根据的歧视,导致科学研究的偏差

26:26 「儿童玩具、游戏、颜色、教育中的悄悄性别驯化,导致智力影响,造成暴力等心理问题的隐患」

35:05 「已被驯化的我们,分享一些解决方案」

展开Show Notes
HD707115v
HD707115v
2024.7.17
以受害者视角看待问题其实是一种病态的自怜。哎终究还是重走了日本女性的老路。
AD要啥来啥
:
收到意见,待继续努力学习,看看能不能换条路思考问题
听了一段时间了,玫瑰确实是一个性别刻板印象的女性形象,但是小王子也是一个性别刻板的男性形象。但是似乎播客都在一直讨论着女性是多么被刻板化,女性是一种什么样的受害者,却很少有关心男性的刻板印象。这也是我一直在呼吁的,对广大生理男性呼吁的,虽然女性主义的目标是性别平等,但是如果男性自己不站出来呼吁自己的权利,没有人会在意你。
向上_L7JY:因为男性在性别刻板印象中是受益者,他们在刻板化两性形象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收益是大于损失的,比如社会对男性的刻板印象是倾向于向上和强大的方向,他们被鼓励要勇敢要爱运动要努力学习,而女性被鼓励的是要安静要奉献要白幼瘦学习不好也可以,所以刻板印象只在那些达不到男性标准的男人身上是伤害,在普通男人身上是感受不到的
AD要啥来啥
:
是的,这个问题会有在以后栏目里专门讨论,包括那些彩礼、养家等等重负,男性也是被困在其中…但是,关于国际和国内为什么女性主义将女性和跨性别作为强调更多,而似乎不太为同样被父权制塑造以及卷死的男性发声多一点呢???(一定有原因哦
3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