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三位译者非常严肃的!(并不)一期谈话,主题是译者的写作雄心!
本期主播:
- 闾佳,译者/撰稿人,翻译作品多得自己都不好意思说,反正早就等身了。
- 雨珈,译者/撰稿人,翻译出版作品五十余部,中文字数逾千万。因为还没等身所以还是可以说。
- Harry,译者/撰稿人,翻译出版作品三部(后面还有很多,总有不好意思说的那天!)
本期剪辑:雨珈
后期制作:M-A-O
录音场地鸣谢:成都028C
主要内容:
- 成熟译者一年狂译百万字?!
- 没有团队怎么做到的?AI也不堪大用!
- 译者需要写作吗?
- 译者需要为自己发声,把自己作为品牌。
- 但豆瓣小站显然不是最佳选择。
如何定义译者的写作?
- 关于自己无话可说,那就……吧!
- 去发声!去分享!去和读者直面交流。
- 还是需要完整的作品?是非自我的。
- 日常记录很有必要,记录的内容也许会成为写作的一部分,并会发现有很多东西记得记录,养成习惯、累积素材。
优质的文字内容没有价值?
- 优质的内容一直有价值,但形式需要迎合时代。
- 攀岩、柔术竟是译者的流量密码?
- 平台对内容垂直度的要求是否抹杀个体的更多可能?
- 放下ego,缩小自我?
哪种写作更适合译者体质?
- 撰稿、约稿是命题作文,参与方都有一定预期,甚至各方都有深度参与。
- 而自由创作的终点是未知的。
- 最惨的似乎是当枪手!还是清纯大学生的译者老师居然去当恐怖小说枪手,千字三十的稿酬标准,笑死,根本拿不到,但可以减肥。
- 写作机会如何到来,都是玄学!(或者机缘)
- 普通写作者所面临的困境是更深的水,从豆瓣投稿小组到宝妈网文作者的困境。
- 写作各有方向,但无需进行高低对比。
从译者眼光对类型文学创作者表现亿点点的敬佩和羡慕。
-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网文作者,金庸的阅文是明报,如今的网文可能被时代淘洗成金庸。
- 同理,任何文学都是文学。
- 体验派写作当然也是高级、优秀的写作。
回到译者的写作困境:
- 想写非虚构,但也面临着困境。题材来源和事实核查。
- 写作的另一重困境:坚持投入,产出未知,尤其对比译者的本职工作:确定的文本、确定的产出,而写作不是。有时候就是体力的比拼,还轮不到天赋。
- 市场的困境:远比二八定律更残酷的现状,大部分内容创作者都没有任何收益。
- 译者的工作虽然收益微薄,但收益可控。但写作的魅力也刚好在于未知。
从一个豆瓣热帖想到的:写作从何而来?
- 以及写作是看月亮,也是捡起六便士。
- 写作的灵感充满了无限可能来源,庸常的日常生活自然是写作的种子。
译者写不出来作品的原因:
- 稳定、稳定的穷。
- 以及无法承担的时间成本。
- 翻译本身也是一种要求很高的工作:体力和精神。
- 养成表达习惯吧。
- 以及养好身体哟!
- 也许,最重要的是,就是写。
咦~怎么开始吐槽畅销书了?!
- 《饭祷爱》的作者如何涅槃?!
- 不要命啦,居然敢锐评罗琳。
- 木子美是写作的幸存者还是幸运者?
- 那皮村写作小组的组员们呢?
- 归根结底,也许写作的底层逻辑是成本核算。
- 写作可以是日常,也可以是对日常的冲击。
- 记录有意义,但出书应该是一定标准的,毕竟译者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
最后还是给大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