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8 【脑科学系列】正确直觉如何养成?大脑是个疯狂的解释器,我们得校准它啊开始挥发吧 | 一本反内耗指南

E18 【脑科学系列】正确直觉如何养成?大脑是个疯狂的解释器,我们得校准它啊

74分钟 ·
播放数612
·
评论数6

Saying:

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说,都会觉得自己是有自由意志的

但脑科学发展了这上百年,从生理基础的层面看,自由意志其实不是彻底的自由,我们的大脑神经回路被进化的基因自然编码了一大部分,而后天的早期经历更是影响深远,比如,负责咱们人类情绪反应的边缘系统脑区,在3岁前就已经发育了80%了

在这个过程中,养育者的风格,将深刻影响这个脑区的神经元细胞的回路链接方式,从而对人的依恋类型、情绪反应模式、压力应激状态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对人类情感和情绪奥秘的研究都显示了同一个结论,那就是没被爱过的人是不会爱的

所以你会知道,为什么原生家庭对于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有这么大的影响了——在3岁前原生家庭就通过环境的安全与否、婴儿的需求的回应与否,给小baby打下了大脑的连接通路了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的结果就是,如果3岁前的关键期,孩子遭受到的是忽略,那共情的脑区就会发展受阻,这个人的共情能力、同理心、同情心都是会受到影响的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凭直觉选出正确的爱人,有的人听信感觉的时候,却会一直遇到渣男呢?我们产生亲密感,产生crush的这个大脑活动,到底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其实也跟早期的养育经历、大脑的工作模式分不开

我们的大脑是以预测模式来应对进入脑海的新信息的,认识了新的人了,我们会产生不同的第一印象对吧,有人令我们动心,相靠近,有人令我们感觉不太对,想远离

这个差异,就是产生于大脑自动的预测过程,他会根据现在的信息,从你过往的经历找匹配的经验

如果这个人现在的信息中,比如某个言行,某个表情,甚至是气味,串联起来了过往的经验,而那个时候,这些线索所匹配起来的场景都是安全的,令你愉悦的,那大脑就会循着这个自动编码给你一个情绪信号,积极的情绪信号,于是,你就对这个人产生了正面的第一印象

反之,如果这个人身上的这些线索,给你匹配起来的过往经验全都是负面的感受,那大脑也会循着自动编码给你一个消极的情绪信号,那你对这个人的第一印象就会是负面的

crush的感觉产生于这个自动的匹配过程,只有唤起了你早期经历中安全、亲密、激情的感受的那些线索会倾向于让你产生想靠近的感觉

但不是每一个人的早期经历都得到了真正的、正确姿态的爱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如果跟着感觉走,会一直爱上具有类似底层缺陷的异性,走入一次又一次错误的恋爱的原因

我们大部分人遇到的情况都是,父母有爱我们的意愿,但很多父母不具备给予正确的爱的能力

那些不正确的爱的做法,和父母是爱我们的认知交缠在一起,而小孩子其实是很需要父母的爱的,如果自己那么依赖的养育者不爱自己,那自己其实是活不下去的

所以不管父母的行为是正确与否,孩子在没有这么复杂和成熟的处理能力的时候,都只能一致性地认为父母对待它们的方式是爱

错误的原生家庭,往往会让人在这些方面养成错误的直觉,所以,如果还硬要听从这个未经修正的直觉的反应,结果就是走入一段段错误的关系啊

而正确的养育模式,就会让情绪脑区在辨别人方面形成正确的直觉,因为那个神经元链接的通路是正确的呀

它不会在遇到忽略的信号的时候识别为安全,然后给你发送正面安全的感受,让你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或者产生crush的感觉啊

这些人就可以凭借直觉筛选掉那些对他们有危险的人了

你看,自由意志其实没有你想象地那么自由,直觉也没有那么玄乎,你之所以解释不了自己的直觉,是因为这样的活动大多自动进行,这个过程不被你的前额叶皮层所解读,但如果你提高自己的觉察能力,培养起来对情绪的解读和强大解释能力,也就是情商的重要部分,那也就拥有了改写被动经历给你的code,重新编码,从而重塑大脑,获得正确直觉的能力了

本期呢,关注的是大脑中一个叫做解释器的模块,这个模块的工作原理,揭示了固执的生理基础,它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自我防御、坚守自己观点的倾向这么强,当然那些触目惊心的实验结果更是提示我们,只要不刻意提醒自己保持开放,我们会多么容易陷入自我封闭的陷阱,多么容易阻挡掉一次次提升认知,拓展边界的机会

「开始挥发吧」

是一档结合神经科学、心理学内容和个人所见、所思持续分享的「自我成长」类播客,愿你我都打破内耗,走向自洽,通透不是一瞬间的努力,而是持续积累

加听友群,添加微信围观更多有趣、有料的思考和分享:lyxlife0

Shownotes:

03:13 原生家庭影响人格的奥秘——3岁前的养育风格极大程度塑造了人的边缘脑系统,而边缘脑系统决定了:

1)你的情绪基调

2)你的依恋类型

3)你的共情能力

05:01 为什么有的人凭感觉会爱上对的人?而有的人凭感觉就会一直爱上渣男?

第一印象如何产生的?

第一印象到底对不对?

感觉为何会出错?

错误的原生家庭会让人养成错误的关于人的直觉

10:17 处理信息、做出决断的高级决策过程是什么样?

E14【脑科学系列】理性vs感性,人类如何做出高质量决策?

11:29 裂脑患者们揭示了左脑解释器的奥秘

裂脑患者就是左右大脑皮层的两条神经连接通路——胼胝体和前合回被切断了的人们

而前额叶皮层负责“解释”的模块在左大脑皮层

15:00 “我”有决策权的自主意识产生于哪里?

1)人类大脑没有首脑,只有小兵

2)“我”的解释权和指挥权来自处理信息的解释模块——前额叶皮层

3)理性的生理基础:前额叶皮层的信息解读机制

16:32 实验1:把裂脑患者的左右视野隔开后,实验发现左脑根本接受不到右脑看到的信息(也就是左眼看到的信息),但左脑还是会随机找线索瞎解释左手做的事情(右脑根据自己看到的信息指挥的)

20:34 实验2:消防视频

给裂脑患者的左边视野(右大脑)观看大火视频,她感受到了恐惧和紧张的幅面情绪,但左脑没接收到这个视觉信息,当被问到“你为什么有这个感觉时”,患者认为是她开始不喜欢做实验的人了

22:23 对于解释器来说,事实是重要的,但却不是必须的

1)情绪是其他脑区汇总了各种受体的信号之后发送给边缘脑系统的总信号

2)而前额叶皮层对情绪的解读可能很不准确

3)迁怒是如何发生的?

24:03 实验3:性感女郎的实验

给裂脑患者的左边视野(右大脑)观看性感女性的照片,他感受到了兴奋和开心,但左脑没接收到这个视觉信息,当被问到“你为什么有这个感觉时”,患者认为是试验器的机器很搞笑

24:17 实验4:肾上腺素的实验

A组和B组受试者都被注射了肾上腺素,但A组被告知了自己被注射了一种会让人脸红心跳的激素,B组并不知情,而实验结果显示B组会乱找线索解释自己脸红心跳的原因

26:41 情商是解读输入意识层面信号的能力

1)情绪的信号来自内感受+外部刺激的自动解读,人类根本没有想象地那么擅长解读情绪

2)人们解读情绪时有时会把环境当成情绪的来源,但可能并不是:最典型例证就是吊桥效应

28:26 正常人也不具备正确解读潜意识加工过程的能力

实验A:不同颜色包装的洗衣粉

实验B:背景音乐对购买红酒的影响

实验C:气味儿对袜子购买决策的影响

所有被测试者都没有意识到这些变量所导致的情绪线索是他们决策中很大的影响因素

31:51 认知的奥秘:解释器模块是一个接收信息的“领导”,但正如领导有的昏庸,有的聪明一样,这个解释器的解读也未必都是正确的——而让它正确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

33:22 大脑皮层的解释器在被动经历下是未必能被正确编码的,当逻辑闭环的冲动压制了一切,人就会走向固执,被已有的错误认知所困

1)事实或许重要,但人往往接收不到全部的事实

2)寻求闭环的冲动会导致理性遇到第一个边界,即忽略多样化的证据而只选择了其中一种可能性,这会导致过于简化的因果链条,无法理解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35:05 忽略事实而坚守固执观念的后果之一就是:遭遇现实的负反馈

35:27 实验5:伤疤实验

当被测试者认为自己脸上有伤疤,他们都觉得跟自己交谈的人有“歧视”反应

39:32 人类是先确定答案,再为答案找理由的

1)大脑辩论会来自各个不同脑区传输过来的信号

2)不学会倾听和解读输送过来的信号,那理性脑就天生倾向动用偏见而不是动用判断

41:12 对政治倾向所做的研究的结论

1)有强烈倾向的选民,在如火如荼的竞选活动发生后,也很难改变自己的决定

2)无论政客们怎么应对这些棘手的事件,也都改变不了选民们的看法

42:44 实验6:布什(共和党)和克里(民主党)到底谁的自相矛盾程度更高呢?

支持共和党的选民觉得,布什的自相矛盾可以原谅,而支持民主党的选民觉得,克里的自相矛盾程度并不高

46:29 实验7:基督徒们会愿意听攻击基督教的言论吗?

实验者在一段攻击基督教的磁带中加入了白噪音,而且给了被测试者调低噪音的选项

无神论者会愿意调低噪音听清磁带的内容,而基督徒们倾向于保留噪音,不听那些攻击基督教的言论

47:55 实验8:专家们靠谱吗?

跟踪了284位政治经济方面的专家,心理学家发现他们的预测并不靠谱,而且越是对自己的结论表现出极度自信,狂妄自大,忽略反面证据的“专家”,反而预测越离谱

51:31 1)怎么甄别好专家?——看他们怎么对待反面证据的

53:20 2)说话说得更大声、更自信就是典型的补偿机制:补偿这个结论的漏洞啊

54:00 从过往经历中被内置的错误前提假设,在生活中演化成了错误认知下的

54:24 1)年轻时候谈恋爱都很容易觉得对方“不够爱”

55:48 2)对于个人在左右结果中的角色的失望,在躺平和奋进中左右摇摆

56:54 3)付出感其实不是因为付出的动作,而是不被回应不被看见

1:00:57 4)疲惫感和无力感也不是因为脑力消耗而产生的,而是因为“无反馈”

1:10:41 结尾总结:大脑是按照预测模式工作的,而提高预测精准度就需要保持开放性,不断觉察和反思

展开Show Notes
HD239418j
HD239418j
2024.7.19
好爱这个节目,希望被更多人发现,听主播层层逻辑解释听得入迷啦。我也特别喜欢脑科学,研究人类认知,大学学的医学,准备考研了,有意向学神经内科学🥳。
巴啦啦树洞
:
哇,医学生听友~B站有个up主《大物是也》,一群医生聊天的节目,里边有个斑马姐姐是神经内科医生~
HD239418j:好!果断关注,闲暇充电😘之前听过《我是女博士之经济学》,打开认识世界新大门,打算考完研之后增加对经济学的了解。没想到遇见本人播客啦,梦幻联动🥳
季以安
季以安
2024.7.18
来咯😁
巴啦啦树洞
:
嘿嘿,谢谢捧场~
来啦!!超甜主播!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