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读常新的《庄子》,每次读都跟第一次一样蒙圈维特跟斯谈

常读常新的《庄子》,每次读都跟第一次一样蒙圈

52分钟 ·
播放数1142
·
评论数7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青年教师 贺敢硕

本期是读书系列的第二期,读书的内容是庄子哲学讲记这本书当中的第三讲的部分,和我一起来读书以及聊天的依然是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的贺敢硕老师。我们这次聊天的话题是庄子里的小大之辨。一旦当我们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带着一把尺子开始去衡量世间万物的大小多少长短黑白的时候,汲汲营求那个大的、好的、优的标杆似乎就成为了我们永远无法摆托的宿命。庄子则用一些诡谲的话术尝试告诉读者,也许可以换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他的很多观点或许很难真正落实在生活里,但也足以在令人窒息的生活里带来些微精神的出走和自由。希望你听得开心!

00:00 开头

01:11 为什么说大小问题其实是价值问题?

13:43 鲲鹏与麻雀的故事

24:14 有用与无用的故事

39:56 望洋兴叹的故事

展开Show Notes
南山_OaBZ
南山_OaBZ
2024.8.23
鸿鹄(hu二声)之志
刘小树
:
这是个梗哈哈哈
Wenlei_ym07
Wenlei_ym07
2024.8.19
先赞一个
刘小树
:
沙发认证
Wenlei_ym07:生活里,经常碰到思维摩擦,或者冲突,时间长了我发现人的思考差异还是挺大的,我粗粗地把人分成两类,一类是靠抽象或者推论活着,他们靠抽象的世界活着,他们的口头禅是,这不都差不多么,在他们眼里大教堂和洞穴在是一致的,都可以抽象成居所,只是在一些内部的属性上有差别。但这就会冒犯到第二种人,因为大教堂和洞穴毕竟是不一样的,从建筑的美学思考,材料,建筑工具,各种详细的技术指标,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严格分类的,口中的名词是有一个严格的具体指向的,靠具体的数据和知识活着。抽象固然是可以无限抽象下去的,但是抽象多了就不好用了,过分细节又没办法复用。作为第一种人,我常觉得第二种人太傻了,缺少灵气,我也清楚地知道,第二种人看不起第一种人。这两种人需要一个胶水人,social glue, 把他们粘在一起才能工作,这种胶水我们以前叫浆糊,得有一个捣浆糊的人把他们粘在一块儿工作。
4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