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代“知识精英”的一次文化突围
本期我们继续和南京大学的王璐老师一起读王汎森先生的《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这部著作,这本书的系列节目也快要接近尾声了。上一次我们聊到了在明末清初这个剧烈震荡的时代,一批忧心忡忡的读书人向往回到三代,尝试用古礼重构在他们眼中已然崩塌的秩序,去完成一场文化突围。而无论他们所举的是怎样的旗帜,社会风俗的转换远不是喊两句口号就能完成的。本期节目会聊到他们做了哪些努力,以及这些努力的成效如何,这些震荡与冲突最终又如何推动了学术风气的大转变。我们聊的都是历史中的故事,但每个故事又听起来莫名的熟悉。所以这也不禁令人感慨,历史的长河中恐怕并无新鲜事。
- 这是一个王阳明被嫌弃的时代
本期我们继续一起读王汎森先生的《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这部著作的第二章,陪伴我们一起来读书的依然是南京大学的王璐老师。《金瓶梅》某种意义上是明朝末期社会风气的一个缩影,这似乎是一个没有道德困境的时代,在纸醉金迷中,人们用金钱计量一切,获得一切。社会的格局正在悄然变动,谈玄说妙的道学先生逐渐遭到大众的厌弃。在当时的一批忧心忡忡的学者眼中,他们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们的心中充满着焦虑不安,试图做些什么重整秩序,礼治就是他们想要抓住的救命武器。这个故事说起来很长,这一期节目我们也没有讲完,欢迎你关注我们,不错过后面的更新。 南京大学青年教师 王璐 * 01:11 混乱无序的明末社会。 * 16:28 如何修正乱象?为什么用礼治的方法来修正? * 39:53 知识精英们具体的行动方法。 联系我们: 维特跟斯谈 小红书 邮箱:wittalk2022@163.com
- 如果存在尊重他人命运教,教主就是……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青年教师 贺敢硕 今天的节目缘起于一场闲聊,我在学习了某档大热的离婚节目后问我的老朋友敢硕兄,到底谁能活着走出这个节目?然后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西晋时代的哲学家郭象,这位具有着独特精神气质的思想家在尊重他人命运这个赛道上可以说是王者,所以本期我们就来聊聊郭象的思想。同时这期节目也尝试把我们平常在群聊里开脑洞的闲聊搬上节目,如果你喜欢,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 破碎的高头讲章:明清之际思想的断裂
南京大学青年教师 王璐 上海师范大学青年教师 高瑞杰 本期我们继续来读王汎森老师的经典作品《权力的毛细管作用》第一章的部分。宋明时期是一个被瑰丽、高深、玄远的哲学思想笼罩的时代,程朱理学家和陆王心学家们以深邃的哲思编织出了一张巨大的意义之网,这张意义之网笼罩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明末清初遭到了彼时儒家学者们的反对和清算。本期我们会聊到,他们采用了哪些方法,并尝试在坚固的意义之网中撕开一个口子,这个裂缝导致了清代学术方向的大转变,但同时也为近代中国传统思想的那一次崩坏和断裂埋下了伏笔。 01:38 宋明形上化的玄远之学 12:04 对形上人性论的攻讦 25:00 对学庸经典系统的攻讦 40:54 提出新的思想主张
- 道德仁义是一种坚固而持久的幻象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青年教师 贺敢硕 东南大学哲学系青年教师 吴蕊寒 《庄子哲学讲记》解读系列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第5期。这次我们讨论的是庄子的政治理想。与伸张仁义,大力昌明道德偶像的儒家不同,老庄思想展现出了一种酣畅淋漓的破坏性,他们认为道德仁义不过是一种坚固的幻象,把一且不究竟的价值都剥离掉,社群中的人剩下的只有超越善恶的纯粹真性。也许这就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庄子思想之美。哲学思想从来不承诺提供一站式的人生解决方案,只要他能启发我们原来这件事情还能这样想,就已经值得我们驻足欣赏了。 我会在评论区随机抽取两名听众送出《庄子哲学讲记》一本,期待在评论区听到你们的反馈。
- 明代读书人的一场精神危机
南京大学青年教师 王璐 东南大学青年教师 马天威 本期我们想和听众分享另外一本非常优秀的思想史著作《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我们今天讨论的是这本书的第五章,这一章关注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王阳明学说在明代的流行也使得一个观念流行开来,那就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这种看似乐观的对人性的理解却反而造成了一批士大夫高度的精神危机,他们精神紧绷,对自己任何一点沉溺和过恶十分敏感而且深切自责。这种精神状态衍生出了很多帮助人改过的SOP,形成了明末清初的一种十分具有特色的文化现象。从他们的自白中我们发现,想做更好的自己,并在此过程中感到无尽的焦虑和迷茫,这种心态从古至今都一直存在。 1:41 介绍《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这部书 2:58 王阳明“满街都是圣人”的说法 12:40 王阳明后学的一种极端 师心自用 18:45 读书人在道德修养上的高度紧张状态 36:06 明代的功过格运动 44:19 儒门功过格 54:29 儒家的省过会团体
- 我们希望这一期把庄子的人生追求聊明白了…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青年教师 贺敢硕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 王璐 庄子一再地对理性能力和名言所构建的知识系统提出质疑和反思,认为这不仅不是通往究竟之道的正确路径,甚至我们已经在追逐知识的道路上越走越迷失。那庄子认同的真知、洞见又是什么呢?是一种神秘主义的体悟吗?是在强烈的光的照耀当中模糊了物与我的边界吗?还是像在祭祀中与鬼神交通的时候那样陷入一种特殊的精神体验呢?可能对庄子来说都是,但又都不完全对。 01:18 古代人如何理解知识? 10:47 庄子批评人类对知识的自负 14:16 儒家对知的批判,还是不如道家彻底 16:35 知追寻道的寓言故事 24:39 真知需要通过真人才能呈现 29:13 庄子真知和洞见到底是什么? 33:05 洞见是神秘主义吗? 40:08 真知可以通过光来想象和体会 43:39 真知可以靠祭祀中的体验来想象
- 老婆死了我鼓盆而歌,庄子到底在想什么?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 青年教师 贺敢硕 本期是《庄子哲学讲记》这个读书系列的第三期,话题是庄子如何看待终始、因果和生死问题。人类的智识、推理、分析似乎总伴随着一种向外扩张的欲望,四方上下,古往今来,追溯星河以外的存在,追溯世界的起点与开端。但在庄子看来,这些追溯的努力固然有实际的用处,但却与探寻世界的真理背道而驰。道的世界与物的世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而在庄子无始无终,无因无果的道的世界里,生死也不过是沧海流行之一粟。 顺便预告一下,另外两个和宗教学以及政治哲学相关的读书系列也在筹备当中,欢迎关注我们后续的更新。 欢迎来小红书上找我! 00:00 开头 01:22 时间链条里推究始终,是人的惯常思维方式,但却有问题 20:58 寻找因果关系,并不能找到道之所在 29:58 生死只是大化流行的一个环节
- 常读常新的《庄子》,每次读都跟第一次一样蒙圈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青年教师 贺敢硕 本期是读书系列的第二期,读书的内容是庄子哲学讲记这本书当中的第三讲的部分,和我一起来读书以及聊天的依然是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的贺敢硕老师。我们这次聊天的话题是庄子里的小大之辨。一旦当我们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带着一把尺子开始去衡量世间万物的大小多少长短黑白的时候,汲汲营求那个大的、好的、优的标杆似乎就成为了我们永远无法摆托的宿命。庄子则用一些诡谲的话术尝试告诉读者,也许可以换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他的很多观点或许很难真正落实在生活里,但也足以在令人窒息的生活里带来些微精神的出走和自由。希望你听得开心! 00:00 开头 01:11 为什么说大小问题其实是价值问题? 13:43 鲲鹏与麻雀的故事 24:14 有用与无用的故事 39:56 望洋兴叹的故事
- 如果余生都要惨淡过活,是否还要从ICU醒来?
美剧《绝命毒师》和《风骚律师》当中有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外号叫叮叮叔,他因为中风发作而陷入了一种类似植物人的状态,却又在全力救治下奇迹一般地恢复了神智,坐着轮椅靠一根手指敲打一个服务铃,和其他人交流,过完了余生。这其实不只是一个编出来的情节,情况在临床医学上现在有一个专门的区别于植物人状态的名称,叫做最小意识状态。尽管电视剧当中的表达方式是戏谑的,但类似的病例在临床每天都在真实地发生,患者和家属面临的则是残酷而艰难的现实选择。我们是否有权力决定让病人治疗接受治疗,让他醒来后过一个他可能并不想要的人生?最小意识障碍,闭锁综合症,这些病例对哲学家、神经生物学家以及临床医学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让我们从各个维度重新去思考什么是意识,什么是自我。医学伦理学则始终面对着临床上残酷的现实案例,尝试为这类困境寻找解决方案。这期节目有一点沉重,希望听到你的反馈! 00:00 开头 02:00 什么是最小意识状态 13:59 临床医学和哲学对最小意识的不同标准 29:42 最小意识临床治疗的两难选择 48:06 更好的临终关怀,未来我们可以怎样努力
- 举着身份证举报的学生,悲壮得让人心疼
猫粮师姐 米果 这期节目是我和另外两位在高校哲学系工作的老师对于最近的新闻有感而发录制的,每次看到高校性骚扰案件,心中都会难以平静。但所幸博士生对王贵元的举报得到了迅速的处理,大快人心的背后我们仍然有很多隐忧,正像B站@法山叔 所说的那样,滚钉板才能获得正义的世界,不是一个健康的世界,希望正义的实现,能少一些代价。
- 家仇国恨不共戴天,血亲复仇的出场和道德边界
今天我们的讨论围绕着一篇论文展开,这篇文章讨论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他追溯了汉代儒家学说当中两个主要的流派,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一个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杀父之仇,亡国之恨,到底应该怎么完成复仇。我们讨论了当时的手段和今天的手段,有哪些相通之处,又有哪些不同,进一步也讨论到来自先秦两汉的这些古老的学说,是怎样一步步完成现代化转变,又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种民族性格,而这种民族性格又继续地影响我们今天看待很多社会事件的整体舆论和心态。 论文链接:高瑞杰丨王者无外与天下有界——汉代今古文经学视域下的复仇辨义 02:04:血亲复仇总以悲剧的方式出场 05:14:血亲复仇与同态复仇 10:34:儒家的血亲复仇思想是怎么来的? 15:50: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21:07:今文经学绝对的复仇观 26:26:绝对的复仇中也有框限 31:40:血亲复仇逐渐让步于法治 42:18:古文经学的复仇观 52:52:天下有界与王者无外
- 到底哪跟筋搭错了,为什么要转去读哲学?
又到了一年一度毕业选专业的时候,我们作为老师通过招生、面试这些工作看到了一些哲学爱好者,有些一往无前地往里冲,有些则是在哲学专业的门前徘徊,让我们不禁去回想自己当初为什么走上这一行,我和我的老同学以及朋友,首师大哲学系的敢硕老师一起尝试努力回想了一下,也顺便回忆了一些我们在专业学习里踩过的坑和意外的收获。虽然我们聊到的内容仅限于个人的经历,如果能够帮助到你,或者能让你对这个专业有一点更多的了解,那将是我们的荣幸。
- 《庄子》可能不是庄子写的,或者说肯定不是庄子写的
欢迎来听我新开的读书系列!本期我和我的朋友,首都师范大学的贺敢硕老师一起化身各位的“太子陪读”,尝试把一本好书《庄子哲学讲记》当中有趣的观点和你分享,希望你能喜欢! 00:04 开启新的读书系列节目 00:31 为什么选《庄子哲学讲记》 03:37 《庄子》的作者不是庄子 10:40 庄子和老子的关系如何 12:26 三种言说方式:重言、寓言和卮言 23:35 庄子是滑头哲学吗 32:17 《庄子》这部书,不太好读,但很值得读一下
- 重刑还是善治?韩非子的天下无贼梦
今天一起来聊天的嘉宾是复旦大学的白彤东老师和杨军老师。 提到韩非子,各位首先会想到的是什么呢?这期节目我们就从政治哲学和法学两个角度,一起来通过聊天重新认识这位思想家。我们聊到的内容包括韩非子如何用罚来完成国家的治理,他轻罪重罚的理念背后是对人性怎样的一种思考,以及除了那些不合时宜的部分,韩非子的思考对今天的法律以及政治建设又有怎样的意义。 【主播】刘小树 【后期】Octopus 【运营】惊蛰 2:10 轻罪治理为什么这么重要 10:13 对韩非子的误解 13:00 韩非子是中国重刑主义的源头吗 22:15 韩非子的轻罪重罚学说与破窗理论 31:20 严打的问题在哪? 49:59 聊聊“互联网判案,死刑起步” 55:44 韩非子“少赏”观念背后的人性观 58:29 今天读韩非子,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