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和小时候得的水痘到底什么关系?带状疱疹到底是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可怕?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情人患带状疱疹?今年的雨水那么多,潮湿的气候环境是不是诱因?对于带状疱疹西医的皮肤科和中医的治疗各有什么特点?引发的后遗性神经痛到底会不会损伤神经呢?疫苗究竟打不打?打哪种?本期邀请三位分别来自皮肤科、中医科、神经内科的医生和大家聊聊这个被老人妖魔化的带状疱疹。
嘉宾介绍
社交媒体
合作及微信群
听友群请加微信:cheeseradio
合作事宜请加微信:tuenen87
时间轴
- 皮肤科:杜雅萌医生
02:09 什么是疱疹?
03:42 带状疱疹把腰围一圈人就会没命吗?
04:34 真实的带状疱疹会围着腰长满一圈吗?
05:26 小时后得过水痘,长大了就会得带状疱疹?
06:49 什么情况容易得带状疱疹?
07:11 得带状疱疹的前提是什么?
07:27 没得过水痘可能直接得带状疱疹吗?
08:20 水痘和带状疱疹的表现有哪些不同?
08:31 成年人就不会得水痘了吗?
09:56 有没有可能小时候的水痘病毒没有表现出来,而长大后“直接”得带状疱疹?
11:12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传染途径是什么?
13:19 带状疱疹的人群特点
14:02 带状疱疹的发病部位在哪里?
14:56 带状疱疹的发病部位是随机的吗?
15:29 带状疱疹为什么会被妖魔化?
17:29 带状疱疹疫苗有哪些疫苗种类?
17:59 接种完疫苗能管多久?
18:24 带状疱疹疫苗不适合哪类人群?
18:53 曾得过带状疱疹之后还会再次感染吗?
19:36 很多年后的病毒版本会不会变化?
20:57 带状疱疹病毒疫苗打几针?
23:02 发现有皮疹时候要及时就诊
24:13 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之高
24:35 皮肤科对于带状疱疹的诊疗主要药物(《指南》分享,不做个性化推荐)
25:53 药物说明书可能已经比《指南》滞后
27:09 对于疼痛的大误区
31:11 疼痛和皮疹哪一个先发?
- 中医科:毛喆医生
33:37 中医对于带状疱疹的认识
34:54 带状疱疹的发病和天气的关联性
36:08 带状疱疹的高发期是几月份?
37:08 中医对于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38:11 中药有哪些药物治疗法?
39:20 带状疱疹病人案例分享(气虚血瘀)
40:30 气血血瘀的辨证理解
42:15 对于带状疱疹和寻麻疹等皮肤问题的饮食禁忌
44:55 生活方式的禁忌
42:25 中医怎么看待带状疱疹的复发?
47:08 睡眠问题对于疾病的影响
- 神经内科:薛晓帆医生
48:57 来神经科看诊的患者较重
50:06 急诊遇到的肚子疼的患者居然是带状疱疹
53:03 门诊很少用到红处方止疼
53:45 带状疱疹神经痛会造成神经不可逆的损伤吗?
55:57 会不会沿着这一条“道路”都痛?
57:27 每位病人都会经历后遗性神经痛吗?
拓展阅读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感染后再激活,在出现皮疹后持续超过90天的疼痛[1]。30%~50%的PHN病人疼痛持续超过1年,部分病程可达10年或更长[1,2]。PHN的产生一般认为与VZV再激活后对外周神经造成的损伤有关,常累及肋间神经(53%)、颈神经(20%)、三叉神经(15%)及腰骶部神经(11%)等[1],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灼痛、锐痛或刺痛,并伴随痛觉超敏,在心理和生理上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3]。
一直以来,由于PHN发病机制复杂,对其缺乏详细系统性的认识,给科研和临床治疗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但近年来,基础研究和临床领域对PHN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发病机制上,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被认为是疼痛产生和持续的理论基础[4],在此基础上Devor等[5]系统地提出了“异位起搏点假说”。对于PHN的预防,及时接种HZ疫苗仍然是最优选择,可极大地降低老年人群的PHN发病率[6]。在PHN的预测上,新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被证明有着良好的预测效果[7]。在治疗上,国内新一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克利加巴林成功获批上市。相比于传统的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克利加巴林镇痛效果更好,起效剂量更低[8]。此外,基因治疗的兴起和冲击波疗法在镇痛领域的使用,也为PHN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尝试。
疼痛表现和发病机制
一般PHN病人在HZ皮疹愈合后至少90天内,经历3种主要类型的疼痛:1无刺激的持续性疼痛(常描述为灼痛、阵痛);2没有刺激的间歇性疼痛(常描述为刺痛、枪击痛、电击样痛);3刺激引起的疼痛,但与刺激强度不成正比(如疼痛过敏)。研究表明,外周传入神经的损坏是造成PHN的主要因素,但对PHN完整的发病机制的阐述尚有不足。一般认为,其发病机制包括外周敏化(peripheral sensitization)和中枢敏化(central sensitization)[9],见图1。外周敏化包括损伤的外周传入纤维的异位放电(ectopicdischarge)、神经元的交互混传诱发的放电、交感-感觉偶联作用和相邻的未损伤纤维的兴奋性增加;中枢敏化包括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敏化、下行抑制通路的功能丧失和脑高位中枢敏化等。在此基础上,Devor等[5]提出了“异位起博点假说”(ectopicpacemakerhypothesis)。
PHN往往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病人的生活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近些年来基础研究和临床领域对PHN的发病机制、诊断、预防和治疗有了深入的认识。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的理论研究,揭示了PHN的主要治疗和干预靶点[4],针对钙离子、钠离子通道等的调节剂药物被大量开发。对于PHN的预防,已有研究充分表明推广接种疫苗预防HZ的发病,仍是最经济、可靠的手段。在HZ急性痛期间,需尽可能预测PHN的发病可能,基于人工智能的SVM模型将有望解决这一问题。在不久的未来,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治疗技术的创新,人工智能理疗导航机器人、磁场冲击波治疗法[10]、基因治疗[11]、数字医疗和脑机接口等精准治疗的开发,也将会改变传统药物治疗,全身给药的困境,为PHN靶向治疗、无不良反应的安全治疗和治愈带来新的希望[12]。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带状疱疹专家共识工作组 ,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 , 2022, 55(12):1033-1040.
[2] 毛鹏, 薛珂, 樊碧发, 等.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J]. 中华医学杂志 , 2022, 102(40):3215-3218.
[3] 樊碧发 . 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 (2020) [M].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20.
[4] Tang J, Zhang Y, Liu C, et al .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postherpetic neuralgia: mechanisms, treatments, and per- spectives[J]. Curr Pain Headache R, 2023, 27(9):307-319.
[5] Devor M. Rethinking the causes of pain in herpes zos- 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the ectopic pacemaker hypothesis[J]. Pain Rep, 2018, 3(6):e702.
[6] Andrews N, Stowe J, Kuyumdzhieva G, et al. Impact of the herpes zoster vaccination programme on hospi- talised and general practice consulted herpes zoster in the 5 years after its introduction in England: a popula- tion-based study[J]. BMJ Open, 2020, 10(7):e037458.
[7] Zhang J, Ding Q, Li XL, et al . Support vector machine versus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for prediction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outpatients with herpes zoster[J]. Pain Physician, 2022, 25(3):E481-E488.
[8] Gou X, Yu X, Bai D, et al. Pharmacology and mecha- nism of action of HSK16149, a selective ligand of α2δ subunit of 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 with analge- sic activity in animal models of chronic pain[J]. J Phar- macol Exp Ther, 2021, 376(3):330-337.
[9] 韩济生,樊碧发.疼痛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2012 :477-480.
[10] 国家疼痛专业质控中心神经病理性疼痛专家组 . 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 版)[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 2024, 30(1):5-14.
[11] Fink DJ, Wechuck J, Mata M, et al. Gene therapy forpain: results of a phase I clinical trial[J]. Ann Neurol,2011, 70(2):207-212.
[12] 姬宁宁,夏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4,30(07):485-493.
*声明
本播客的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任何单位、供职机构等的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医疗意见或建议等。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考。未经本播客的授权,不得转载或使用播客节目中的任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