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王昌龄《采莲曲》其二-最美的自己是出于本性,归于自然杨雨品最美古诗词(推荐)

07王昌龄《采莲曲》其二-最美的自己是出于本性,归于自然

27分钟 ·
播放数0
·
评论数0

王昌龄的《采莲曲》其二是一首描绘夏日荷塘美景与采莲少女劳动生活的诗作,全诗如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一、背景介绍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这首诗大约作于748年(唐玄宗天宝七载)夏,当时王昌龄任龙标尉已有一段时间,在东溪的荷池见到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此诗。

二、诗句解析

  1. 首句“荷叶罗裙一色裁”意象:采莲少女的绿色罗裙仿佛是和荷叶一并裁剪出来的,两者颜色融为一体,难以分辨。
    艺术手法:通过“一色裁”的巧妙比喻,不仅描绘了荷叶的翠绿,也展现了少女罗裙的轻盈与美丽,两者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2. 次句“芙蓉向脸两边开”意象:少女的脸庞掩映在两边粉红的荷花中,仿佛是艳丽的荷花朝着少女娇美的脸庞开放。
    艺术效果:这种人与花的相互映照,不仅展现了荷花的美丽,也突出了少女的娇媚,形成了一种静谧而和平的意境。
  3.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意象:采莲少女混杂在莲花池塘中难以看见,仿佛与绿荷红莲融为一体。
    艺术手法:“乱入”二字生动地描绘了少女在荷塘中穿梭的场景,同时也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与生动性。
  4. 末句“闻歌始觉有人来”意象:在怅惘之际,莲池中飘来了清脆的歌声,方才让人意识到采莲少女的存在。
    艺术效果:这一转折不仅让读者从视觉转向听觉,也通过声音的引入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闻歌”与“始觉”相呼应,共同创造出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三、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荷叶、荷花以及采莲少女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夏日荷塘图景。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活动融为一体,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赞美。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清新脱俗、恬静和谐的情调,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此外,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有着很高的成就。诗人运用巧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手法,使得诗中的意象鲜活而富有生命力。同时,诗的结构紧凑而有序,语言流畅而优美,读来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