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飞机上给女童"立规矩"事件,为什么让我们如此不适?

2. 飞机上给女童"立规矩"事件,为什么让我们如此不适?

38分钟 ·
播放数1750
·
评论数37

本期导引

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和探讨的内容,是关于最近吉祥航空上,两位女性把一位1岁多的女童带到卫生间“立规矩” 的事件,孩子不停止哭闹就不让她出来。
这次的事件,引发了很多的讨论和愤怒,特别是对于这么小的孩子。但近年来,我们总是能看到关于熊孩子的讨论,大一点的孩子就可以了吗?有的家长不负责,有的家长管不住,旁观者可以帮忙或代劳吗?在公共空间,我们到底该怎么对待孩子呢?以及,为什么我们比原来越来越不能忍受孩子的哭闹?我们,对别人的小孩也有忍受义务吗?当然,能忍不能忍的,对强者的忍受其实是一直存在的…
本期“看理想时刻”,紧急找来了看理想儿童心理学节目的主讲人李萱老师,加更了一期番外。
节目里引用了部分番外内容,也分享了我个人从这次事件出发的反思,以及在其他节目中听到的内容启发与思考。
00:23 本期正文引言
02:40 李萱老师分享,儿童为什么这么容易哭闹
07:57 孩子闹腾,是因为家长不作为吗
10:47 当下的厌童情绪为什么越来越强
15:59 隔离是避免冲突的出路吗,儿童的权利如何维护
22:20 dy的延伸分享:公共空间、社会问题,不能推到个人身上解决
25:34 为什么我们的同理心越来越少,童年带给人什么
30:44 “我”的黑暗往事,如何对待弱者反映着我们的道德水准
 
威吓加限制自由,这和许多权力运作手段不无二致,但很多时候,只要是出于一个看上去合理的理由,比如为了更安静的公共空间,很多人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施害者。
真正的人性善,只有在它的承受者毫无力量的情况下,才能纯粹而且自由地展现出来,人类的真正道德考验,就在你怎么对待这些命运完全由人类来摆布的生命——动物。(米兰·昆德拉)
我有时会想,一个厌童的世界,会不会是厌错了对象?童年很神奇,是一个你走过了,但却好像无法再理解、共情的时期。但我们作为成人,很多问题却都从童年而来。
我们是怎样的大人,我们如何对待儿童,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可以拥有怎样的未来。
 

本期主要材料

番外:公共空间里遇到儿童哭闹怎么办
 

延伸推荐

李萱 主讲《童年启示录:儿童青少年发展30讲
杨照 主讲《人心之谜: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思想宇宙
钱永祥 主讲《人性之镜:动物伦理14讲
景军 主讲《谈病说痛:当代医疗生态的反思与追问
Vistopia 录音室《06. 与周雯静、景军:用300个节育环,记录下女性的血与泪
 
本期串讲、制作 | dy
引用音频 编辑 | 夏夏
展开Show Notes
变变716
变变716
2024.8.30
10:52 到这里反而觉得“厌童”更合理了呢,因为孩童的局限性和会给别人带来麻烦的原因都被说得很清楚了,别人对改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产生厌恶的情绪反而更有合理性啊。
看理想vistopia
:
如果这个社会只能允许一部分所谓的“正常人”使用公共空间,那公共空间也就不算“公共”空间了。有理由、有原因不等于合理,个人同理心的高低,确实就看个人了,也许只有当自己因为某种境况变成“弱者”时,看法才能有所改变。
变变716:谢谢回复,说明一下我不是杠,就是由节目内容产生的一些想法。 关于弱者这个问题,我也有不同的看法。广泛意义上,或者平时说的弱势群体我没有异议。但是特定的空间场景,比如新闻里提到的飞机机舱,高铁车厢,吵闹的儿童及其家长并没有明显的弱势,反而是优先的一方。被打扰或者对孩子吵闹感到不适的人除了寄希望于家长采取措施管好孩子,并没有任何有效方法改善自己的处境。即便孩子由于自身的属性是“弱势群体”,未必在这种情况之下处于弱势,我觉得反而有优势,他们的需求优先被满足了,其他人的利益被损伤了。节目后面提到的各种共处的空间,都是开放性的,可以主动进入,离开。这次新闻,以及其他类似事件,并不是发生在开放空间。关于残疾人的类比,有些局限性是人为无法控制的,有的人可能会抱怨残疾人给自己带来麻烦(我不是在合理化,单纯描述),但不会期望残疾人改善或者消除自己的残疾。回到小孩,很多人的不满来自于对家长能改善的期待,但实际情况却和期待不符或差距巨大。
11条回复
变变716
变变716
2024.8.30
14:16 可能是学者或者专业人士的思考方式不一样,听下开好像不喜欢小孩,讨厌小孩是不正常,不合理的,所以必然有个原因和逻辑。有没有种可能,有些好恶并没有特别的原因,这些人也不是讨厌小孩,就是没那么喜欢,所以容忍度就低一点。不喜欢小孩的人也是正常人,也没啥特别的成长经历和创伤之类的。
看理想vistopia
:
节目中提到成长创伤,主要是从受害儿童的角度,童年阴影可能会影响成年,而不是指不喜欢小孩的人是因为童年创伤。不喜欢小孩也是正常,只是近年来的趋势升高是一个可以探讨的话题。
变变716:谢谢回复,当时确实没太听明白创伤这个问题的对象。
就不要带小孩坐飞机啊!
不想晚睡的dy
:
转发一个李萱老师节目里的评论:深圳地铁特别挤,有一次早上我坐车看到一个孕妇小心翼翼地护着肚子在人流里穿行,然后我听到了一句对话:“真的搞不懂,没钱不要生孩子,这么大肚子还挤地铁……”那一瞬间,我只希望那位妈妈不要听到这样的话,可是这可能吗?我也只是匆匆而过的上班族,我很想握一握那位妈妈的手,但我什么也没做,可是那样真实又有点刺耳的对话,真的让我耿耿于怀。这些年,大家身上都发生了什么呢?我们怎么对待孩子,也许本身映射着我们是怎样被对待的。你应该怎样,这样才是对的,被许可的,一件复杂的事情可以用标签来作为靶心,这样可以为我们赢得更多支持者……可是在小孩的世界里,或者说在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感觉到温暖、安全、被尊重,我的需求被满足,我被爱着呵护着。作为大人,我们有这样的一颗心去对待自己,对待身边的小孩吗?还是,我们太被规训了?被某种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思想、舆论引导着,陷入了自己都不知道为何的愤怒与疲乏?回到机场这件事本身,我很同情那个小姑娘,在飞机上她的哭声被关闭了,还被规训她的人拿来做高效教育的典范;我同情带小姑娘上飞机的爷爷奶奶,他们可能是第一次坐飞机,自己也害怕,孩子哭起来,他们慌乱害怕得手足无措,更不知道怎么哄孩子了。很多大人都不知道怎么哄孩子,很多家长一辈子都无法理解自己的孩子,我想这也是很多网友愤怒的原因之一,大家都带着伤,又都怀着善良的愿望希望不再看到受伤的曾经,我们需要有更多负责任的家长,以及善意的愿意成为孩子的亲切的陌生人。
秀秀_y8ZG:如果想讨论问题,那么发言请慎重,在这个问题上,10个字一个感叹号无法申明一个严谨的观点,只能提起和助长对立和戾气,作为一位成年人,多想想怎么跟这个现实世界和平积极的相处,少说气话,毕竟谁还不曾是个未经人事的孩子。 即使不舒服,坐飞机也会是孩子童年的美好回忆之一,一个人从小到大的过程,就是以他们的孩童身份进入并不断体感大人世界的过程,然后长成合规矩的大人,人间就是如此代代更迭延续至今的。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即使是善念。
9条回复
女巫之后
女巫之后
2024.8.29
很受触动🙏🏽回看自己的童年,返回寻找才有可能重新看见曾经的自己,而治愈自己是非暴力沟通的开始。我们要看见内在的自己才能看见他者。
女巫之后:转友邻一则微博: 并不是儿童从其他弱势群体手里夺走更多社会资源或者舆论关注,讨论童权就是在讨论人权,好比说讨论女权也是在讨论人权。这些群体的权益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是一个不包容弱者的社会让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粤北
粤北
2024.9.01
原子人就是如此以自我为中心,原始部落社会里儿童和成年人是没有严格分离的,青少年受教育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帮大人带孩子,厌童也就无从谈起。现代原子人的视野就要狭窄得多,只有当下和自我,没有未来和他人。
故野2021:因为这一代的年轻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里没有出现过可以被带的孩子
UltraD
UltraD
2024.9.03
33:12 听到这里我倒觉得与厌童无关,归根到底是成年人自己的修行不够罢了
司南君
司南君
2024.8.30
现代社会的一个趋势就是尊重个人权利的边界感吧(不是说这点完全没有负外部性,是说这个事实),那其他对象触碰到自己的利益空间,本人产生反感情绪挺正常吧。要“理解”孩子是孩子,那这种“容忍”导致反感情绪就不可以了吗?
看理想vistopia
:
完全没有否认情绪的正当性的意思。反感情绪当然可以有、也非常正常,只是生活中我们反感的事情很多,但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以这种方式进行干预,尤其面对对象不同的时候,普遍性的问题和反感更应该寻求更好、更普适的解决方式?边界感增加确实是另一个话题了,这里只是想作为原因之一提到,抱歉表述造成了误会。
哎呦是我
哎呦是我
2024.10.15
厌童是一种社会霸凌
玥哥
玥哥
2024.10.01
我是学发展心理学的,在学科里,我们把人的发展阶段划分得越来越细,用各种标准把人划分进各个阶段,比如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等等,我们找出各阶段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特点,然后广而告之。我们期待人们了解了与自己处于不同阶段的其他人的特点或说难处之后,能加深彼此的包容和共情,让彼此能在同一个世界和谐共处,少些区隔。但有没有可能,越是把各阶段的特点描绘得清晰,越是促进了区隔的发生;越是强调孩子成人老人的差异,越是背道而驰地加深了彼此间的嫌隙。毕竟区隔发生的第一步,不就是分群,定义出你们与我们么。
这个博客好像是朗读,还是喜欢谈话的模式
Sssssssmile
Sssssssmile
2024.8.30
对啊 这是一个越来越没有包容度的装b社会,向下无理由,向上pua自己
变变716
变变716
2024.8.30
节目探讨的是厌童,并不代表新闻里面的人厌童,他们的行为是不恰当的,但让人厌烦的是制造噪音,扰乱秩序的人,不是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