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飞机上给女童"立规矩"事件,为什么让我们如此不适?
38分钟 ·
1750
·37
变变716
2024.8.30
7
10:52 到这里反而觉得“厌童”更合理了呢,因为孩童的局限性和会给别人带来麻烦的原因都被说得很清楚了,别人对改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产生厌恶的情绪反而更有合理性啊。
看理想vistopia:如果这个社会只能允许一部分所谓的“正常人”使用公共空间,那公共空间也就不算“公共”空间了。有理由、有原因不等于合理,个人同理心的高低,确实就看个人了,也许只有当自己因为某种境况变成“弱者”时,看法才能有所改变。
变变716:谢谢回复,说明一下我不是杠,就是由节目内容产生的一些想法。 关于弱者这个问题,我也有不同的看法。广泛意义上,或者平时说的弱势群体我没有异议。但是特定的空间场景,比如新闻里提到的飞机机舱,高铁车厢,吵闹的儿童及其家长并没有明显的弱势,反而是优先的一方。被打扰或者对孩子吵闹感到不适的人除了寄希望于家长采取措施管好孩子,并没有任何有效方法改善自己的处境。即便孩子由于自身的属性是“弱势群体”,未必在这种情况之下处于弱势,我觉得反而有优势,他们的需求优先被满足了,其他人的利益被损伤了。节目后面提到的各种共处的空间,都是开放性的,可以主动进入,离开。这次新闻,以及其他类似事件,并不是发生在开放空间。关于残疾人的类比,有些局限性是人为无法控制的,有的人可能会抱怨残疾人给自己带来麻烦(我不是在合理化,单纯描述),但不会期望残疾人改善或者消除自己的残疾。回到小孩,很多人的不满来自于对家长能改善的期待,但实际情况却和期待不符或差距巨大。
共11条回复就不要带小孩坐飞机啊!
转发一个李萱老师节目里的评论:深圳地铁特别挤,有一次早上我坐车看到一个孕妇小心翼翼地护着肚子在人流里穿行,然后我听到了一句对话:“真的搞不懂,没钱不要生孩子,这么大肚子还挤地铁……”那一瞬间,我只希望那位妈妈不要听到这样的话,可是这可能吗?我也只是匆匆而过的上班族,我很想握一握那位妈妈的手,但我什么也没做,可是那样真实又有点刺耳的对话,真的让我耿耿于怀。这些年,大家身上都发生了什么呢?我们怎么对待孩子,也许本身映射着我们是怎样被对待的。你应该怎样,这样才是对的,被许可的,一件复杂的事情可以用标签来作为靶心,这样可以为我们赢得更多支持者……可是在小孩的世界里,或者说在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感觉到温暖、安全、被尊重,我的需求被满足,我被爱着呵护着。作为大人,我们有这样的一颗心去对待自己,对待身边的小孩吗?还是,我们太被规训了?被某种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思想、舆论引导着,陷入了自己都不知道为何的愤怒与疲乏?回到机场这件事本身,我很同情那个小姑娘,在飞机上她的哭声被关闭了,还被规训她的人拿来做高效教育的典范;我同情带小姑娘上飞机的爷爷奶奶,他们可能是第一次坐飞机,自己也害怕,孩子哭起来,他们慌乱害怕得手足无措,更不知道怎么哄孩子了。很多大人都不知道怎么哄孩子,很多家长一辈子都无法理解自己的孩子,我想这也是很多网友愤怒的原因之一,大家都带着伤,又都怀着善良的愿望希望不再看到受伤的曾经,我们需要有更多负责任的家长,以及善意的愿意成为孩子的亲切的陌生人。
如果想讨论问题,那么发言请慎重,在这个问题上,10个字一个感叹号无法申明一个严谨的观点,只能提起和助长对立和戾气,作为一位成年人,多想想怎么跟这个现实世界和平积极的相处,少说气话,毕竟谁还不曾是个未经人事的孩子。
即使不舒服,坐飞机也会是孩子童年的美好回忆之一,一个人从小到大的过程,就是以他们的孩童身份进入并不断体感大人世界的过程,然后长成合规矩的大人,人间就是如此代代更迭延续至今的。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即使是善念。共9条回复
对啊 这是一个越来越没有包容度的装b社会,向下无理由,向上pua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