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说的人格测试,绝不是MBTI|对谈哈佛学霸心理咨询师Max六分之一

心理咨询师说的人格测试,绝不是MBTI|对谈哈佛学霸心理咨询师Max

102分钟 ·
播放数275
·
评论数10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六分之一。六分之一是一档心理学视角的人类微观观察节目。

这是【对谈心理咨询师】系列的第4期。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哈佛学霸心理咨询师Max,一起了解Max是如何从自我探索到成为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心路旅程,以及专业心理咨询师对于MBTI、人格测试、个人成长规划的解读和建议。希望可以带给大家探索自我的一些新思考。

💛本期内容要点:

1、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找到自己内心的热爱

2、如何成为哈佛大学的心理咨询专业研究生?

3、【非常想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成为了我人生事业的牵引

4、好学生是如何度过大学生活的?

5、为什么不同的人会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

6、大五人格测评师是做什么的?

7、大五人格测试与MBTI有何区别?

8、说起MBTI,原来创作者与荣格还有这么一个趣事

9、为什么要了解自己的性格?

10、从认识疗法,行为疗法,到认知行为疗法(CBT)

11、大脑神经视角还原CBT是如何起作用的?

12、男性心理健康状态,其实是被忽视了的

13、这个社会没有教男性如何去成为一个男性

14、心理咨询师的困惑

15、学霸心理咨询师的一天是怎样的?

16、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未来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发展趋势?

17、AI对心理咨询行业以及心理咨询师有何影响?

18、给未来从事心理咨询或学习心理学的一些新人们一些好的建议

💛分享嘉宾介绍:

沈传新Max

  • CBT认知行为疗法咨询师
  • 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
  • 大五人格测评师

注:本期嘉宾分享所有内容,不代表本节目观点。

欢迎大家加入六分之一听友群🛰 nicooo0601,成为人生路上的同行者,girls uplift girls!

💛收听更多精彩内容:

我是ADHD“患者”,也是心理咨询师|X Clover黄笑心理健康

七夕特辑|从初识到亲密关系,心理学家说:不过是36个问题的距离!

从绘本到自由联想,心理咨询师们的茶话会!|X 吾爱心理咨询师聊绘本专栏

30岁,搬回家乡小城还是勇闯一线北上广?

什么是面对死亡的正确认知?|X 生死之间

离职赛道太拥挤了,不如聊聊体制内的生活

总是被情绪困扰?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情绪?

《机器人之梦》与现代人的“爱无能”

心理学到底是不是玄学?两位心理学姐试着还原心理学的真相

展开Show Notes
桥怡
桥怡
2024.9.04
1:10:57 男性心理健康是一直被忽视的,这段的确揭开我们一直忽视的视角,也就是 关注 男性心理
小Albert
小Albert
2024.9.10
学院派的学生的观点大都是这样的,一来没仔细研读过人格心理学的教材,二来也没看过人格心理学的论文。只是从学校里更多的听到了大五人格,而非MBTI,大有一种“非我道统者,妖魔鬼怪也”。然而作为一个哲学学生,没深入了解过MBTI,怎谈得上批评呢?
当今学术界对大五人格也不是没有质疑,尤其是基于词汇学假设,所聚类出来的是人格的纬度还是语言的纬度?我国的词汇聚类则出现了包括权威等级与道德文化的七个纬度。带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特色,那么文化又是否是人格的一部分呢?
在我看来MBTI和他背后的荣格理论更像是基因型的人格理论,而大五则是现象型的人格理论,前者更能勘破本质,后者现象描述力强。二者没什么可比性,大五凭借可稳定重复这一点得到了科学范式的庇护。而MBTI也自有其问题(有些是工具本身问题,有些则是使用者问题)。我认为,现在的手段很难做到从人格本质来探讨,所以只好搁置,不去讨论,而非有什么上下之分。
桥怡
:
各有千秋没错的!谢谢你的专业观点~
阿霖呀ll:(转述)来自沈传新 Max 的回复——我理解你提到的哲学视角和文化维度,但一个好的理论,关键在于能否帮助我们有效解释、预测,甚至控制一类现象,而不是停留在看似深奥的“勘破本质”的层面。 你说批评MBTI之前要“深入了解”,我同意研究前的求知态度。所以科学的批评讲求依据,不是靠是否读过多少“教材”或“论文”来判断。MBTI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科学的预测力和可重复性,而这些问题已经在大量研究中被实证验证——这就足以成为批评的理由。 举个例子,假如一个理论无法稳定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如职业适配或团队合作),那么无论它背后有多动人的“哲学基础”,对实际生活又有何用?难道因为“勘破本质”,就可以忽视它的不可靠? 2. “文化是否是人格的一部分?” 确实,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人格维度,但这并不能成为MBTI优于大五的理由。因为文化维度是可以通过大五扩展出来的,而不是MBTI所独有。 例如,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提到的“权威等级”与“道德文化”,完全可以通过词汇学方法加入现有模型,成为大五的扩展维度。而MBTI从头到尾都基于主观分类,缺乏科学修正和动态发展的能力,这就限制了它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解释力。 3. “大五和MBTI没什么可比性?” 你认为大五和MBTI“没什么可比性”,这其实是不成立的。它们的目标都是描述人格,只不过方法不同。但问题是:描述人格,最起码得描述得准吧? 大五人格:基于统计模型,能解释和预测个体在真实生活中的稳定行为,且经过反复验证,能被独立研究者复现。 MBTI:基于理论假设,分类方式主观且模糊,分型不稳定,测试结果容易因外界因素而变化,无法可靠预测行为。 如果一个理论无法通过实验验证,那就是“无效的解释”。这样的理论可以作为哲学思考的素材,但用来讨论人格本质或应用场景,未免显得单薄。 4. “现象型 vs 本质型” 你提到MBTI是“基因型”,更能勘破本质;而大五是“现象型”,仅具描述力。这听起来挺有道理,但实际上站不住脚。人格心理学本质上就是研究行为模式和心理特质与环境的互动,而不是寻找某种“不可知的本质”。我们要的是能够被验证的现实作用,而不是追逐“看起来有道理”的哲学概念。 比如,大五人格的“开放性”可以通过研究预测个体的创造力和学习适应性,这种预测力能直接指导教育或职业规划。MBTI所谓的“本质型”人格呢?它可能会告诉你“你是INFP”,但这对个体未来发展能有什么实际指导意义? 说到底,评价一个人格理论的好坏,不是看它有多哲学,而是看它能不能帮我们解决问题、预测行为、甚至控制结果,这是我一开始就想强调的。大五之所以成为主流,是因为它在科学领域提供了可重复的验证,而MBTI停留在分类上的问题显然让它难以达到同样的高度。 在心理学领域,“非我道统者,妖魔鬼怪也”的确是不可取的态度,但同样,我们也不能把没有科学依据的理论放在“难以批评”的神坛上。科学精神不是求全责备,而是追求对现象的最优解释——大五能做到的,MBTI目前还做不到。
3条回复
YI_dnmR
YI_dnmR
2024.9.27
可以请问一下嘉宾的小红书号吗?
桥怡
:
你加一下我们:nicooo0601 稍后发来
阿霖呀ll:🆔沈传新Max
Echo_Y39g
Echo_Y39g
2024.11.11
非常有收获!感谢,很受益,感恩遇见
桥怡
:
💛太好啦 谢谢留言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