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结婚,生小孩,把女儿抚养长大,看着女儿结婚,再照顾外孙们到上学的年纪,她已经履行完社会意义上的所有母职。50多岁时,月经从身体里消失了,她觉得自己不能再等了,她想要离家出游,或者说“出逃”,逃开她供养了30多年的婚姻与家庭。
你或许对这个故事还有印象,2020年,「56岁女性苏敏离家自驾游」的新闻传遍了互联网,她的逃离故事改编成了电影,将在马上到来的中秋上映,电影取名《出走的决心》。
出走,当然是需要决心的,需要一遍又一遍地下决心。小时候,离家出走,是荒唐的,是不可思议的。长大了,才发现那种想要逃离的情绪会时时笼罩着我们,逃离家,逃离现状,逃离不开心,但能逃去哪里呢?目的地不重要,重要的是逃。
正如费尔南多·佩索阿写的:“我希望能够远走,逃离我的所知,逃离我的所有,逃离我的所爱。我想要出发,我只是想去任何地方,不论是村庄或者荒原,只要不是在这里就行。“
在艾丽丝·门罗的故事《逃离》当中,女孩卡拉决绝地跟自己的母亲告别:“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她和心爱的人私奔,但之后又迎来了第二次逃离,她想逃离坏脾气的丈夫,逃到一半又返程回家。
“逃离的诱惑”和“未知的恐惧”并行,所以人们会退缩,会在出逃的半路返程,回到原本的生活之后,又继续计划着下一次的逃离。
不管成功与否,这些逃离的故事都在提醒着“远方永远有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