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塌房”的情况,我一度也支持把作者和作品一分为二,并认为这是理所应当,但越想这个问题,越觉得这或许高估了理性的能力,也是对我们和作者之间精神羁绊的粗暴否定,这种欣赏作品时如鲠在喉的感觉也很难仅靠理性消除。本书在诸多论证之后,否定了用“取消文化”的大棒实施焦土政策,并建议我们回归作品本身,在这片道德试验田里辨析审美价值。这不但是恰当的应对策略,也是对艺术消费者的道德要求。至于如何对待作者本人?是保持绝对理性不给予过高期待,还是冒着“背叛”的风险体会美妙的“神交”,则是消费者的个人选择了。
近年来,面对公众出版的“论文”十分流行,虽然是看起来是学术写作,而且往往会有详实的参考文献、严谨的逻辑推论和丰富的实例,但语言风格却是面向大众的,非专业读者也可以跟随专业学者的指引去思考一些比较严肃和具体的问题。本书就是典型一例。
Timeline:
00:28 提出问题
07:57 全书结构
09:12 第一章:对魔鬼的同情:失德艺术家会做更糟糕的艺术吗?
17:19 第二章:同谋与团结:欣赏失德艺术家的作品是错误的吗?
26:28 第三章:改革艺术世界:失德艺术家应该被“取消”吗?
31:40 第四章:爱、信任与背叛: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失德艺术家?
本期图书:《划清界限》
🇺🇸埃里克·豪陶洛·马瑟斯
郭硕博(译)
译林出版社·凤凰文库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