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到这条新闻:
【董晨宇@TEDxShanghai: 为什么年轻人不再信任网络好评了?】去年12月一个新闻几乎登上了所有社交媒体的热搜——“年轻人在拥抱3.5五分的饭馆,网络评分非常高的那些饭馆没人愿意去了”。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网络评分”这个几乎是我们网络消费中肌肉记忆一般的东西崩塌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董晨宇是一名“平台社会”的研究者。他在TEDx上海2024年大会上以当代网络媒体中的“评分"为切入点,分析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变化。
董晨宇在演讲中主要分析了网络评价不靠谱的两个原因:
1、网民的从众心理。
主要指好评的就会有越多的好评,差评的就会有越多的差评。在演讲中董晨宇提到了一个社会学的实验,让用户分别听已有评分和没有评分的音乐,很明显已有的评分会影响用户的评价。
2、网民的偏见。
主要指网民的评分主要分布在特别好和特别差,中间地带评价偏少。这个也比较符合一般用户的实际体验。
其实,除了以上两个原因,还有很重要的网络消费平台的结构性因素:
1、默认好评机制。
这一条和上面提到的第二条相关,没有评价的就默认为好评,严重影响了总体评分的公正性。
2、网络消费评价受到“第一印象”影响比较大。
尤其是实物商品,用户的评价主要基于收到商品那一刻的“感性体验”,并没有全面反映出实际商品的真正价值,而一件商品真的“好”或者“坏”,需要实际使用一段时间才能体验出来,所以有些电商平台会增加“使用 X 天之后的评价”,实际效果影响有限。
3、电商平台的评价体系不是独立的。
不是独立的意思主要是指电商平台的评价体系是依附于商家店铺,属于商家店铺的一部分,这就造成两种后果:
A、商家会有非常大的动力刷单、刷评价、刷评分;
B、用户在给出负面评价的时候,会有顾虑并且也容易被商家收买。
这个因素在用户消费本地生活服务商品的时候表现会更加突出,比如大众点评里面的线下服务商家,美容、美体、美发等,用户在给出负面评价的时候会有更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商家会比较容易识别出给出负面评价的用户。
电商平台评价体系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成为小红书作为生活消费服内容平台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了上面提到的用户心理以及电商平台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现有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这个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对消费人群的划分不够细致。
举一个实际的案例:一家饭馆,本地人觉得好吃,外地人觉得不好吃,两个评分一中和,在评分上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并且很多平台负面评价的权重要大于正面评价。在这里并不是说本地人和外地人谁的评价正确或者错误,而是需要把这两种不同属性人群的评价单独呈现,才更能体现这家饭店的特色。这也是为什么小红书上会有很多网红旅游目的地“本地博主”的帖子热度会很高,当然在本地人群中,也会分“老、中、青”等不同年龄属性的群体。
再比如:普通消费者感受到的护肤品的保湿和美白功效与护肤品行业专家对功效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仅仅呈现消费者的评价会对用户带来很多误区。
当然,网络消费平台的评价体系也并不是没有人群维度,比如大众点评不用用户评级的权重是不一样的,结果就是权重高的用户很容易被商家收买了。
如何规避?
1、人群属性的划分需要更多维度,也需要更加合理,能够更全面反映消费体验以及实际商品的优劣;
2、不同属性人群的评价或者评分体系内容单独呈现,不做权重价值判断。
综上所述,如何让网络消费评价更加靠谱?
1、用户的评价和评分体系需要独立于电商平台商户或者独立于电商平台,如豆瓣独立于电影或者书籍平台一样
2、用户人群属性的划分需要更多维度,也需要更加合理,能够更全面反映消费体验以及实际商品的优劣,比如对品牌或者商户的评价至少有以下维度:
A、普通消费者
B、专业消费者
C、行政管理机构
D、第三方独立测评
3、不同属性人群的评价或者评分体系内容分类单独呈现,不做权重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