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上小学的时候,最羡慕的就是下雨天有家长来接的小朋友,每每同学问一会谁来接你呀,我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大脑中永远徘徊着妈妈那句“我去接你,淋湿的就是两个人”。
长大以后,我一直不觉得原生家庭和童年能影响我什么,毕竟我这么开朗和爱笑,某天我突然发现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会羡慕有人来接送,但又知道没人会来接送我;会下意识拒绝别人的喜欢,但又渴望被爱;害怕身边人离开,但又敢允许所有人离开;会觉得只要没有期待就不会有失望,坚信这个世界上不会有无条件的爱。
原生家庭不是一时的暴风雨而是一辈子的潮湿,有时候会觉得中国式家庭好奇怪啊,爱里面夹杂着顿感的痛,我讨厌你封建的思想却又心疼你劳累的模样,这种心情非常复杂。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了一个“课题分离”的概念,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人的痛苦,都来自你干预了别人的课题,或者别人干预了你的课题。我们常常想拿自己的需求,来要求对方。可你有没有想过?想让对方改变,是你的需求,不是对方的需求。
慢慢地也开始懂得与父母和解,不再对父母抱有期待,不再把自己当作一个被害者,把自己所有的不幸都归结于父母,期待他们道歉,期待他们改变,也不再把自己当作成一个拯救者,企图纠正他们的观念,为他们的面子、焦虑等负面情绪买单或者背负起原本属于他们的责任,大家都成年了,过得好不好,都是自己的本事,愿不愿意改变,都是自己的课题,请允许他们做自己,尊重他们的命运轨迹。
【时间线】戳这里
00:01:37:回忆涌上心头
00:02:08:作者麦家对于父亲的“恨”
00:03:06:成年人的亲密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
00:04:47:“独生女”更想逃离父母的掌控?
00:05:30: 人们普遍对家人的容忍度要比朋友低
00:08:34:原生家庭的魔咒:相同的故事会在不同的领域重复上演
00:10:50:为什么听不到父母的道歉?
00:12:32:对抗父母权威时的表现
00:15:32:那么多间房间竟没有一间属于我自己!
00:18:57:凭什么所有的让步和妥协只源于“你是姐姐 ”
00:21:30:偏心的父母知道自己偏心吗?
00:24:00:多胎家庭中老大会有很强的被剥夺感
00:26:09:原始家庭的魔咒:我的出身永远印刻在我的精神之中
00:29:28:父母总想让你以他们想要的方式活着
00:31:02 父母好像一直没有接受我们已经是成年人的事实
00:35:03 愧疚式教育的本质:通过自我牺牲来逼迫对方服从
00:41:30 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
00:47:40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魔咒
00:52:05 当代年轻人的“断亲现象”
00:54:12 与父母和解的开始是不再对父母抱有期待
00:58:19 心理咨询是探索自己的一种有效方式
01:04:09 请允许父母做他们自己
【书籍推荐】---《回归故里》
购买链接:m.tb.cn
【金句再现】
重要的不是我们将自己变成了什么,而是我们在改变自己时做了什么。
这个我曾极力逃离的地方:一片我曾刻意疏离的社会空间、一片在我成长过程中充当反面教材的精神空间,也是无论我如何反抗,依然构成我精神内核的家乡。
即使我们成年之后所处的生活环境相较童年时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即使我们极力排斥过去,童年的生活轨迹以及社会化的方式依然会持续地发挥作用。
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社会区域,决定了他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他和世界的关系。人们在社会中的发展轨迹早已描绘好,一切变得毫无悬念,在人们尚未意识到这种轨迹的存在时,判决就已生效。我们出生时,宣判结果就被烙印在我们的肩上,而我们未来的社会地位,被先于我们诞生的因素决定和限制着,这些因素便是家族的历史以及我们出生时所处的环境。
【找到我们】
加听友群请加vx:anydaybestday_(备注来意)
公众号:我们聊聊let us talk
小红书:Emma成长日记
邮箱:515295773@qq.com(商务)
同步播出: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podcast、荔枝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