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稳定第36期
今天我们聊的依然是依恋主题:#被“父母化”的孩子成年以后需要警惕“给伴侣当妈”的陷阱#
你曾是被“父母化”的小孩吗?
也许你曾被夸奖为“听话懂事早熟小大人”,为家里分忧,你感到自己必须尽快地像成年人一样,能干。
如果你问问自己“为什么”,其中一个诚实的回答是“没有别的办法”。(也可以翻译为“没有别的人”。)
这里的“没有人”是指真正的大人由于种种困难没有出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精神和心智的贫穷有时候比没钱的穷更为可怕和惨烈。
这种现象可能发生在世界上任何家庭,父母依赖孩子无限期地照顾他们,孩子却得不到足够的回馈与响应。
支持父母的“小大人”们往往会损害自己的心理稳定和发展。有的心理学家也把这个特殊类型的孩子的依恋类型称为“倒置型依恋(inverted attachment)”,表现形式上跟常见的混乱型依恋是很相似的。
这种现象与父母之爱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与个体困境和结构性环境有关,这些困境让父母关注不到孩子可能为他们承受的巨大焦虑和负担。
被“父母化”的孩子往往也很难看到自己在勉力维护家庭和睦,保护父母免于伤害,做他们的朋友和治疗师,调解家庭内外关系,养育兄弟姐妹,有时还要负责家庭的医疗健康和经济稳定。
这一期献给尽心尽力过度付出而精疲力竭的“小大人”们,抱抱你们心里的“小人儿”们。❤️
#章节速览
00:41 什么是“亲职化/父母化”小孩(parentification)
01:44 电影《送我上青云》中角色倒置的母女关系解析
13:37 是take care还是take control
20:50 被“父母化”是一种依恋创伤
25:18 混乱型/焦虑-回避型依恋面对人际关系的困难
34:50 看见和理解总是最难的,也是发生变化的第一步
44:24 教你三招在关系里“搞有建设性的事情”
#本期小知识
1、“父母化parentification”这一术语由家庭系统理论家Salvador Minuchin于 1967 年提出,他认为这种现象发生在父母事实上将养育角色委托给孩子时。心理学家Ivan Boszormenyi-Nagy扩展并完善了这一概念,他认为,当一个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付出和收获不平衡时,孩子可能会出现深层次的问题。从那时起,心理学家们就绘制了跨文化的父母化图表,并盘点了其后果。
一篇文献参考,有兴趣的小伙伴自取:
Inversion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 contribution to attachment theory
#为爱发电Staff
主播 | @马晓韵 @瞿小栗
后期 | 马晓韵
文案 | 瞿小栗
#向我们发送爱的电波
新浪微博:@病情稳定 (欢迎来留言)
🍠:病情稳定播客(欢迎来撩)
电子邮箱:bqwd123@126.com(说出你的故事)
微信公众号:病情稳定
#在哪里可以收听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网易云音乐 | 苹果Podcast |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