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汪老师,前公募高管、产品负责人、资管民工主理人
主持人:老陈,前公募资管合伙人,资深媒体人,中基协首任媒体监督员
核心观点:
股票进入牛市了,基金公司的好日子应该来了。不过作为内行人,我觉得不是特别的确定。
即使股票牛市来了,也只有少数公司能够发展,多数公司还是维持原地,甚至一些偏向债券基金的小型公司,还要痛失规模。
中国股市虽然涨了,但是其基本原则没有变化。就是把韭菜扶起来,然后再割。
国庆假期最后一天,汪老师在资管民工发了篇《牛市来了,基金公司的好日子开始了吗》。
自从半个月前和汪老师见完面后,股市就经历了一波旱地拔葱的大涨,很多新股民排队开户,交易所、券商、基金,也从迅速切换到“牛市模式”。
不过,经历三年低迷的公募行业,何去何从?
9月份,我和汪老师深聊了两次,一次是在南三环外的咖啡厅,我们商定了播客的主线:一位公募产品经理的成长路径。
当9月底正式录节目时,汪老师回顾了他在几家知名公募基金十多年职场,也复盘了公募行业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创新,比如:货币基金、保本基金、固收+、赛道基金等。
一开始,我还担心理工科出身的他,讲述的话题过于苦涩,聊天内容也很套路化,但整个交流下来,发现,他分享了很多难得一见的行业洞察,也不经意间蹦出来很多金句。
比如:基民心理:1块2卖掉,1.4追高,跌到0.9
比如:为啥要把贝塔风险,转嫁给基金持有人?
比如:善于讲故事的人,未必能帮投资者赚到钱
比如:“你不能拿基民的钱,证明你的梦想”
聊到公募从业者的转型路径,汪老师也提供了很多鲜活的样本。
比如,离开公募的基金销售,有的是喝酒太多“身体不行了”
比如:刷视频,发现很多前公募同行
比如:如果还想在公募混,必须调整自己的模式
比如:善于讲故事的人,未必能帮投资者赚到钱
总之,这一期65分钟的播客,信息量非常密集,欢迎收听!
欢迎入群交流——
时间轴
01:00 主持人介绍资管民工主理人王老师
02:10 经历了从1000点到6000点,又回到1000点
03:20 公募客户与用户诉求不一样:一个要收益,一个要规模
05:00 从公募销售到公募产品,希望投资者实现正收益
07:00 2015年股灾后,设计保本基金和打新基金
08:00 公募产品经理都有哪些成长路径?
9:45 我不关心领导怎么想,这也是我人生失败之处
11:40 媒体的客户与用户诉求也不一样
12:40 产品最好卖的时候,持有人风险概率更高
14:00 基民心理:1块2卖掉,1.4追高,跌到0.9
15:40 “固收+”产品是如何诞生的?
17:20 复盘公募基金产品创始史
18:50 只有所有人都获得收益,才能持续
19:30 余额宝替代了活期存款
21:30 指数基金和赛道基金的“贝塔陷阱”
23:00 为啥要把贝塔风险,转嫁给基金持有人?
25:10 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的“涨幅悖论”
27:00 公募行业会不会“关停并转”?
28:50 从工具性产品向功能性产品发展
32:00 现在每天都有产品退出、基金经理离职
34:00 投资者要的不是“超额收益”,而是“正收益”
35:00 离开公募,打理“资管民工”自媒体
36:40 离开公募行业的人,都去哪儿了?
37:30 基金经理看似自由投资,实则受很多制约
38:00 离开公募的基金销售,有的是喝酒太多“身体不行了”
39:00 离开公募的后台人员,当律师、做行政等
40:00 刷视频,发现很多前公募同行
41:00 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向
43:20 写文章写得漂亮的,投资未必好
44:00 张口闭口“人类”、“科技革命”的,投资业绩欠佳
46:40 “你不能拿基民的钱,证明你的梦想”
47:00 善于讲故事的人,未必能帮投资者赚到钱
50:00 欣赏《凡人歌》女主角:主动接受时代变革
52:00 20多岁的时候,就意识到会遇到“中年危机”
53:00 不要非常乐观,也不要非常悲观
56:00 从《奋斗》叙事,到《凡人歌》反奋斗叙事
57:00 曾每年给公募带来1000亿规模
60:00 初中毕业干装修的收割中产精英
62:00 如果还想在公募混,必须调整自己的模式
64:00 下一阶段生活目标:让投资者赚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