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 麦克尤恩回顾20世纪,期待在柏林墙下寻回真爱 | 迷你书评以读攻读

034 麦克尤恩回顾20世纪,期待在柏林墙下寻回真爱 | 迷你书评

69分钟 ·
播放数1728
·
评论数35

欢迎回到《以读攻读》的《迷你书评》栏目。在这里我们会从作品的文本细节出发,更加深入地探索作家的写作技法和创作思路,帮助大家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作品。

本期《迷你书评》我们要来探索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最新小说《钢琴课》。《钢琴课》创作于疫情期间,带着一股浓重的自传性色彩,可以看作是麦克尤恩写作生涯的一次总结与回顾。小说以主人公罗兰的一生作为主线,串联起了20世纪诸多的历史事件。从二战到新冠疫情,从美苏冷战到柏林墙的拆除,每个人的个人的生活和时代的大事件交织在一起。既能看到麦克尤恩对这些大事件的思考,也能看到一个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之中的起起伏伏。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永远在上》《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渡边

编辑,B站读书UP主

伊恩·麦克尤恩

时间轴:

00:01:32 麦克尤恩写作历程和写作主题发生的变化

00:05:55  疫情对文坛和作家创作的影响

00:10:05 如何理解《钢琴课》中的自传元素与麦克尤恩的经历

00:18:17 小说的标题“钢琴课”的多层含义

00:27:44 《钢琴课》中的主人公罗兰对时间与历史的理解

00:39:06 《钢琴课》中的个人经历与历史大事件之间的联系

00:50:27 《钢琴课》中的女性视角对叙事产生的作用

两德统一之际的柏林墙

涉及作品:

伊恩·麦克尤恩《钢琴课》《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赎罪》《水泥花园》《只爱陌生人》《在切瑟尔海滩上》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Vladimir Fedoseyev&Moscow RTV Symphony Orchestra- Meditation from Thais

结尾:Franz Schubert- Trio In E-Flat, Op. 100 (Excerpt)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展开Show Notes
李佳宸
李佳宸
2024.10.23
能不能提个意见…如果是对谈…就不要全程都一个人讲…
林晓筱
:
谢谢建议哈,这期比较特殊,原本是群里和渡边老师的群一起进行的直播共读,我是主讲,渡边老师是互动和补充,黄老师根据此为蓝本剪出来的,所以去掉了很多互动,听感上可能不是太好哈,以后建议黄老师多减一些互动。
07:58 哈哈哈哈哈林老师:这次我真都读过
戈菴
戈菴
2024.10.24
林老师好有激情,好棒
最悪世代
最悪世代
2024.10.30
36:41 “我们每一次遁入自己的童年,其实就是拥抱自己的现在,以更美好的姿态,更温暖的怀抱去陪那个没有长大陷入在记忆当中无法自拔的自己重新长大一次。父亲通过放手养育儿子,成人也通过回忆重新养育一遍自己。这就是回忆和梦它所奠定了整部小说的基调所包含的我认为的叙事上面的意义。就是整个小说的基调就显得非常的丰满。在这里啊,我们看到回忆和梦的主题,我们刚才说的,尽管它是一个叙事的一个基调,但它并不是要把这部小说就引到一种回忆录的写作手法当中。”
最悪世代
最悪世代
2024.10.30
33:19 第三个话题:叙事动机层面
最悪世代
最悪世代
2024.10.30
31:25 “小说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棒:‘他的命运懒洋洋的倚靠在历史的围裙褶皱边,蜷缩在时间的小褶皱里尝遍所有的奶油。’哇,这句话我觉得太好了,简直就是麦克尤恩这部小说的一个题眼。他所写的那个罗兰·贝恩斯这个人物,我想跟大家说的一句话就是联系上文我为什么喜欢那一代作家的原因,他们那一代作家就是45年到50年出生的一些作家都可以用这句话来形容:‘他们懒洋洋的靠在历史的围裙,这周边蜷缩着里,他们是受益者。’(渡边:“他们那时候的历史真的好丰盈啊。”)对啊,唉,我特别喜欢渡边老师这句话叫历史的丰盈才会带来褶皱的细小,如果历史就是很直白的,平白的日复一日的,相似的,是平板的一块,我们过的历史很可能就是没有褶皱的感叹(没听清)时间。就是一个个小的褶皱当中他们尝历史留下来的奶油。所以说这就是他的耶✌大写的那个耶✌(是这个字吗?)是麦克尤恩企图用罗兰·贝恩斯的经历去给二十世纪交的一份答卷。就是在他们这一代作家当中,我读出来了一点就是他们非常喜欢把个体性的经历放到一个历史的大潮流当中,他们会自觉地觉得自己是历史围裙上的一个小褶皱,这是何等的荣幸,各位朋友们,我们都没有这样的一个自信说我们的经历会在整个历史的洪流当中成为一个褶皱,我们都没有这样一个自信,会说自己是一个浪潮当中的一股水流,一朵浪花,但是麦克尤恩他们这代作家会有这样的一个视角,我觉得也只有他们这一代作家才会有这样的一个视角。”
最悪世代
最悪世代
2024.10.29
25:48 “首先我们感知,然后再我们沉沦。”——詹姆斯·乔伊斯《芬尼根的守灵夜》
藤原诗羽
藤原诗羽
2024.10.27
58:38 女性的消失,恰是其存在的开端。从社会规训的身份中隐去,走向自己的世界。
最悪世代
最悪世代
2024.10.29
22:51 电影名叫什么?《犀利传》?
wlmiumiu618:西力传吧
熊阿姨
熊阿姨
2024.10.25
1:01:28 为什么这里暗示的是莱辛?
林晓筱
:
文中提到了诺贝尔文学奖,个体经历为蓝本的书写等信息
最悪世代
最悪世代
2024.10.30
35:20 同一个【放手】被麦克尤恩放在两个对象上
最悪世代
最悪世代
2024.10.30
29:25 “你会发现他在这里描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语调就是 罗兰·贝恩斯突然觉得这个世界不可思议的一点就在于发生事故之后,一切就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回归到平静。这种由乱到静的过程麦克尤恩这样的一个笔调去写,这个是在罗兰·贝恩斯他的一生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一个事件,我非常喜欢这样的一种语调——就是主人公内心世界跟这个外在的经历之间的一次迅速的反思,或者说是麦克尤恩寄予罗兰·贝恩斯对这个外部世界的感知的一个体系已经搭建成功了,也就是说在罗兰贝恩斯这样的一个人物心目当中,他永远都是在一个渴望秩序的语境当中去接受他人生当中一些大事件。我不知道麦克尤恩的研究者同不同意啊,就是这个片段其实非常非常像罗伯特·穆齐尔在他那部《没有个性的人》的开头几乎一模一样。负责任地跟大家说,两个作家都写到一个原始的事件对一个主人公日后发展的一个奠定基础,都是以一场事故来描写的,我觉得麦克尤恩有可能是一种戏仿。就在穆齐尔的小说当中,他们也感受到了一场偶然发生的事故以后突然之间整个世界就会很有秩序地把这个事件给处理掉,然后麦克尤恩在这里就奠定了小说当中的一个必然的结构,就是偶然的个体在面对必然和历史的事件当中,他会做出一个怎么样的反馈。”
最悪世代
最悪世代
2024.10.29
17:08 突然安静4秒😂
最悪世代
最悪世代
2024.10.29
16:13 原来林老师喜欢45-50年出生的世界作家(比如马丁·艾米斯、萨尔曼·拉什迪、朱利安·巴恩斯…)
最悪世代
最悪世代
2024.10.29
14:35 “我倒是觉得不管是用不用文学理论,或者说用不用人生道理去套它,我们恰恰要去看的就是哪些东西是逃逸出他自己的传记的可以被印证出来的内容,这才是小说的精彩的地方”
最悪世代
最悪世代
2024.10.29
11:23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最悪世代
最悪世代
2024.10.29
13:03 麦克尤恩的政治立场:强烈的工党倾向
读钢琴课,确实能够感到文学中的一股力量。
意犹未尽!
HD575455c
HD575455c
2024.10.23
08:16 哈哈哈哈林老师疯狂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