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7 从西方到东方,如何在想象中理解另一个中国
明朝万历年间,也是世界史上的大航海时代,利玛窦从意大利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从介绍神秘的西方记忆法开始,传播西方文化。终其一生,他都在试图打入热衷科举考试、重视背诵诗书的士大夫群体,他披僧袍,又着儒衫,通过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来打开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利玛窦并不是第一个来到东方的西方使者。他的到来折射出的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两种不同的文化在沟通和交流之中遇到困难。作为耶稣会的一员,利玛窦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于欧洲的国度,一种完全不同于基督教的文化世界。 作为汉学家史景迁,用《利玛窦的记忆宫殿》这样一本书描绘那样一段远去的历史。本期节目我们将从《利玛窦的记忆宫殿》,聊一聊当下火热的汉学,明代时期的东方与西方的交流与摩擦,也聊一聊试图打开中国人心灵世界的利玛窦。 嘉宾: 吕利 近代东亚基督教相关研究者 麦教授 自由撰稿人、译者、播客制作人 微博@麦教授Max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利玛窦(左)、徐光启(右) 时间轴: 00:04:03 西方汉学的最初起源与发展 00:07:57 西方汉学与文献管理的关系 00:13:04 史景迁把微观史研究与汉学研究相结合 00:16:25 利玛窦来中国时的欧洲世界 00:21:57 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对耶稣会的影响 00:27:00 耶稣会来到东方的传教策略 00:37:50 耶稣会在日本与中国传教时遇到的不同挑战 00:47:42 日本产生禁教令的原因 00:58:56 明朝的中国对西方有多少了解 01:02:33 利玛窦的记忆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01:10:31 利玛窦是怎么看待明朝时的中国 01:26:14 利玛窦与马可·波罗对东方的不同描绘 01:31:10 西方的汉学研究对中国的意义 利玛窦在中国的雕像 涉及作品: 史景迁《利玛窦的记忆宫殿》《王室之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 卡洛·金茨堡《奶酪与蛆虫》 丹·布朗《达芬奇密码》 约翰·曼德维尔《曼德维尔游记》 孔飞力《叫魂》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电影《沉默》剧照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洪尘 - 国色 中插:Adagio Cantabile from Sonata op.13 结尾:莫扎特 -安魂曲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 036 村上春树先生,你有考虑退休么?
2020年,71岁的村上春树忽然决定闭关。4年之后,他带来了自己的全新长篇小说《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对于村上春树自己来说,这是一部回到原点的作品。他决定重新书写自己出道时一直不太满意,从未正式出版的旧作。 如今村上春树已经有了一个堪称完美的职业生涯。他有非常长的创作生涯,有数量庞大的作品集,没人能够比肩的影响力,以及多到溢出的商业成功和海量的读者。他已经远远不是一个作家那么简单,而是代表一种品位,一种生活方式。村上春树当然还在坚持写作,只是这种写作已经完全变成了纯粹的自我表达。正如同这本《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只是村上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 本期节目我们从村上春树的新书《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出发,聊一聊这位改变我们很多人的日本国民级作家。 嘉宾: 渡边 编辑,B站读书UP主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3:45 《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国内版权的变化 00:07:11 村上创作《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的背景与初衷 00:13:40 《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与村上之前作品的对照与不同 00:23:31 贯穿村上创作生涯的模式化写作 00:27:31 村上对自己创作模式的辩解 00:32:47 如何理解村上作品的反复出现的“异世界”设定 00:46:12 年轻时的经历与村上本人性格和创作的影响 00:50:30 村上小说中的人物个性 00:56:22 村上小说中文版中出现的翻译问题 01:04:58 究竟什么样的译者适合翻译村上的小说 01:07:23 村上能够成为一个现象级作家的原因 01:13:11 村上的热潮为什么在慢慢消退 上世纪60年代村上春树选择远离学生运动 涉及作品: 村上春树 《且听风吟》《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奇鸟行状录》《海边的卡夫卡》《1Q84》《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 詹姆斯·伍德 《小说机杼》 60年代在听摇滚乐的日本人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 Brook Benton&Essential Classics- Rainy Night in Georgia 中插: The Beatles - Norwegian Wood 结尾: The Brothers Four - Greenfields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 035 二十世纪最博学的大脑,用理论展示资本主义的末日
2024年9月22日,美国哲学家、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文化批评家詹明信(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逝世,享年90岁。在过去的50多年中,詹明信一直是美国乃至世界领先的文学和文化评论家。他的视角总是聚焦于大西洋的两岸,从美国的视角看欧洲。同时他也观察着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作品和时代思潮的变化,并发表出自己犀利的真知灼见。 詹明信的名字常常被与福柯,德里达一起提及,他们一同创造了那个已经逝去的理论黄金时代,尝试用理论去解释和改变世界。很少有学者能像詹明信一样博学,从索福克勒斯到科幻小说,他几乎无所不知。同时也把这一切融入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之中。在我们国内的学术圈里,詹明信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论著都都为国内学者们带来了全新的启发。 今天我们用这一期节目来纪念这位刚刚去世学术巨人,也聊一聊他的理论以及今天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嘉宾: 王璞 学者、教师、诗人、批评工作者和译者。美国布兰代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副教授和比较文学项目主任、重庆大学高研院/博雅学院青年兼职教授 豆瓣 @王璞一零一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3:44 嘉宾回忆与詹明信老师接触的经历 00:07:32 詹明信的主要研究领域与理论成果 00:17:41 “理论时代”出现的原因以及对学术圈的影响 00:27:49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题 00:40:39 詹明信对后现代理论的研究与当下的关系 00:50:40 后现代主义在观念上的转变 00:57:36 詹明信的后现代主义研究中的空间转向与中国当年建筑的联系 01:03:23 詹明信的语言如此复杂晦涩的原因 01:11:48 詹明信在中国理论界曾经备受推崇的原因 01:21:50 成为一名全能的批评家所要具备的条件 安迪·沃霍尔笔下高跟鞋 涉及作品: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詹明信)《理论岁月:战后法国思想至今》《语言的牢笼》《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政治无意识》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 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与哲学》 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 让·保罗·萨特 《存在与虚无》 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阿那亚是詹明信的后现代理论在中国的最好体现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Corn Wave -манго нектар 中插:Joep Beving -Ala 结尾:Jordan Critz- Starry Night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 034 麦克尤恩回顾20世纪,期待在柏林墙下寻回真爱 | 迷你书评
欢迎回到《以读攻读》的《迷你书评》栏目。在这里我们会从作品的文本细节出发,更加深入地探索作家的写作技法和创作思路,帮助大家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作品。 本期《迷你书评》我们要来探索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最新小说《钢琴课》。《钢琴课》创作于疫情期间,带着一股浓重的自传性色彩,可以看作是麦克尤恩写作生涯的一次总结与回顾。小说以主人公罗兰的一生作为主线,串联起了20世纪诸多的历史事件。从二战到新冠疫情,从美苏冷战到柏林墙的拆除,每个人的个人的生活和时代的大事件交织在一起。既能看到麦克尤恩对这些大事件的思考,也能看到一个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之中的起起伏伏。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永远在上》《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渡边 编辑,B站读书UP主 伊恩·麦克尤恩 时间轴: 00:01:32 麦克尤恩写作历程和写作主题发生的变化 00:05:55 疫情对文坛和作家创作的影响 00:10:05 如何理解《钢琴课》中的自传元素与麦克尤恩的经历 00:18:17 小说的标题“钢琴课”的多层含义 00:27:44 《钢琴课》中的主人公罗兰对时间与历史的理解 00:39:06 《钢琴课》中的个人经历与历史大事件之间的联系 00:50:27 《钢琴课》中的女性视角对叙事产生的作用 两德统一之际的柏林墙 涉及作品: 伊恩·麦克尤恩《钢琴课》《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赎罪》《水泥花园》《只爱陌生人》《在切瑟尔海滩上》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Vladimir Fedoseyev&Moscow RTV Symphony Orchestra- Meditation from Thais 结尾:Franz Schubert- Trio In E-Flat, Op. 100 (Excerpt)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 033 韩江得奖,丑闻之后诺奖还在玩圈子游戏吗?
又到了每年10月的诺奖季,今天我们来聊刚刚颁布202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是颁给了韩国作家韩江,这是韩国的第二位诺贝尔奖得主,第一个文学奖得主,也是亚洲范围内第一个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奖委员会给她的颁奖词是: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 其实从这次韩江的得奖可以看出,这几年诺贝尔文学奖是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基于整个世界的时代思潮正在逐渐转变,另一方面也是17年诺奖爆出丑闻,18年暂定颁奖之后做出的改革有关。那今天这一期节目,我们成热打铁,来聊一聊韩江这一位新晋的诺奖得主,包括从韩江和最近这几年的诺奖得主来看,诺贝尔文学奖究竟做出了什么样的改变。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永远在上》《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渡边 编辑,B站读书UP主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韩江《素食者》 时间轴: 00:05:11 对韩江本次本次等奖的感受 00:12:59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给出的“诗意的语言”的评价合不合适 00:16:03 为何韩江作品中情节的设置总是如此大胆 00:20:18 《少年来了》中书写的光州事件对韩江的影响 00:23:31 韩江作品中的高概念元素写作的流行 00:27:58 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响力为什么越来越低 00:37:28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机制到底是什么样的 00:46:09 圈子文化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响 00:53:38 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总是遗忘重要的作家 01:00:46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爆发的丑闻事件回顾 01:12:34 丑闻之后诺贝尔文学奖进行的改革 01:28:46 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发展 诺奖丑闻18位证人的肖像组成的头版 涉及作品: 韩江《素食者》《少年来了》《白》《植物妻子》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疼痛部》《狐狸》 若泽·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复明症漫记》 玛蒂尔达·福斯·古斯塔夫松 《诺贝尔文学奖消失之日 》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伏尔塔瓦河 中插:No. 1 风吹过她的面颊 结尾:Bob Dylan - Blowing In the Wind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 032 跋山涉水去美国,移民路上的生与死
《以读攻读》的听众们,国庆假期快乐。 还有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2024年的美国大选就要迎来最后的大结局了。每次一到美国的大选年,两党的候选人在进行拉票的时候都会在各种议题上进行了争论,从枪支管控,到堕胎,再到加税还是减税,以此来展示各自的执政方针。其中有一个议题是在最近这几次的大选之中被越来越频繁地提及,变成了两党争论的一个核心,就是移民问题。 在今年这样一个大选年,移民问题又一次集中爆发,成为了争议的重点。年初的时候,发生了德克萨斯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之间因为移民政策不同,矛盾持续升级的事件。后面又爆出了世界各地的非法移民从中美州走线,偷渡进美国的事件,展现出了非法移民问题的产业化与全球化。 正好今年也人出了一本书《移民路上的生与死》,是用的人类学的视角讲述美墨边境的移民问题。所以今天这一期播客,我们就从这本书出发,聊聊美国现在这个在风口上的移民问题。 嘉宾: 游天龙 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国际移民研究学者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2022年7月11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尤马地区美墨边境墙下,非法越过美墨边境的移民排队等待美国边境巡逻队的处理。 1957年,美墨边境,墨西哥农场工人(也被称为墨西哥短工)在美国移民官员处理工作的劳工中心排队等候。 时间轴: 00:05:07 历史上美国对移民的态度的变化 00:11:41 美墨边境非法移民偷渡问题的起源 00:21:09 美国政府为解决非法移民所采取的行动 00:28:44 非法移民在偷渡过程之中所采取的策略 00:37:35 非法移民到美国之后的生存状态 00:46:25 美国两党对移民问题有不同态度的原因 00:56:26 美国各州之间对移民问题有不同态度的原因 01:01:52 美国普通人对移民的态度 01:05:39 非法移民问题的全球化与产业化 美墨边境的隔离墙 涉及作品: 杰森·德莱昂 《移民路上的生与死》 2018年7月26日,墨西哥蒂华纳,航拍美墨边境墙附近景观。 扩展阅读: 大西洋月刊;《地狱七十英里》 2021年6月10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尤马,来自巴西的移民家庭穿过边境墙的一个缺口进入美国。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The Midnight- America 2 结尾:The Tears -Two Creatures 2022年6月22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尤马地区美墨边境墙下,等待检查的小朋友。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 031 从地摊杂志到邪典圣经,克苏鲁文学如何风靡世界
二十世纪初的美国,随着图书行业的商品化,科幻和奇幻文学迎来了大爆发。同时伴随着这场大爆发,是“纸浆杂志”的日渐流行。 在当时的纸浆杂志中,《诡丽幻谭》(Weird Tales)这个名字是著名的那本。这本于1923年创刊的美国传奇杂志,曾是无数怪奇、恐怖、奇幻、科幻文学爱好者的精神食粮。从H.P.洛夫克拉夫特到C.A.史密斯,众多在当时还寂寂无名的作家,都有过在《诡丽幻谭》上发表重要作品的经历,并通过这本杂志被大众所熟知,成为日后声名显赫的大师。如今,这本声名在外却鲜少露出真容的杂志,终于带着一个世纪的神秘与魅力来到了我们面前! 《诡丽幻谭》不仅是一本文学杂志,它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培养众多文学大师的摇篮,甚至改变了整个西方恐怖奇幻文学的发展进程。近百年间,这本杂志孵育了一大批风格各异的大师级作家,为如今占据全球巨大市场的恐怖奇幻科幻文学、影视、艺术及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期节目,我们从那场一百多年前的幻想文学大爆炸出发,讲述《诡丽幻谭》与那些著名作家的故事,探索奇幻文学的百年发展以及今天对大众流行文化的影响。 嘉宾: 藏书狱 虹之天球图书馆内环创作会成员,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研究生,“克苏鲁神话”及《诡丽幻谭》杂志资深译者、研究者,现为国内“克苏鲁神话”藏书领域第一人,对“克苏鲁神话”及纸浆杂志收藏有系统且独特的研究。 黄二刀 阿拉法文化创始人之一,外国文学编辑,克苏鲁神话中文出版资深编辑,成功策划并出版《死灵之书》《梦境之墙》《虛境奇谭》《诡丽幻谭》等克系重点项目,以及《驱魔人》《双峰:神秘史》《爱伦·坡的怪奇物语》等外国类型文学作品。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英文原版《诡丽幻谭》 时间轴: 00:04:28 20世纪初的奇幻文学发展状况 00:09:49 奇幻文学杂志兴起与《诡丽幻谭》的崛起 00:16:08 《诡丽幻谭》中插画与广告对时代的反应 00:26:34 译者对原版的纸浆杂志的收藏经历 00:30:19 最重要的克苏鲁文学作家洛夫克拉夫特的创作经历 00:36:35 克苏鲁文学对传统恐怖小说的革新之处 00:45:47 其他作者对克苏鲁世界观的拓展 00:56:21 当代克苏鲁文学的发展 01:04:16 克苏鲁文化在现代文化消费领域中的巨大影响力 《诡丽幻谭》创刊号(1923年3月) 涉及作品: 书籍 H.P.洛夫克拉夫特等 《诡丽幻谭:百年精选 Vol.1》 H.P.洛夫克拉夫特 《死灵之书》 C.A.史密斯 《虚境奇谭 : C.A.史密斯克苏鲁神话佳作集》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 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地心历险记》 伯勒斯《火星公主》 肯尼思·格雷厄姆 《柳林风声》 邓萨尼勋爵《佩加纳众神》 尼尔·盖曼《绿字的研究》 在《诡丽幻谭》发表作品的作家们 电影: 《异形:夺命舰》(费德·阿尔瓦雷兹,2024) 《野蛮人柯南》(约翰·米利厄斯,1982) 《不 》(乔丹·皮尔,2022) 《怪形》(约翰·卡朋特,1982) 《着魔》(安杰伊·茹瓦夫斯基,1981) 从左至右分别为《印斯茅斯的阴霾》(洛老)、《撒坦普拉·赛罗斯奇谭》(史密斯)、《门户彼方》(德雷斯)、《廷达罗斯猎犬》(朗) 扩展阅读: 国人原创克苏鲁小说《黑太岁》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Ryan Amon — Lullaby for Mergo 结尾:H. P. Lovecraft Historical Society — The Carol of the Old Ones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 030 不讲文学史,不笃信经典,简中世界之外的文学教育 | 辛辣暴论
欢迎回到我们新一期的辛辣暴论节目。在上一期《笨、穷,毕业即失业,日渐边缘的中文系还要不要读?》的节目里,我们是趁着毕业季来讨论了一下国内中文系的各种趣事,也是引起了大家非常强烈的反响,勾起了很多人或是痛苦或是愉快的回忆。 当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虽然大学文学系的衰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在不同地区,不同的文化环境里,各自还是在面对截然不同的问题。所以今天我们就想接着这个话题继续聊下去,看看在大陆之外的地方学习文学的方式究竟有没有区别,面对不同的困境,各地的文学系又在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本期嘉宾: Kevin 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系在读 彭若愚 台湾清华大学文学博士在读,影视文学研究者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国内媒体对台湾世新大学停办中文系的报道 时间轴: 00:03:51 两位嘉宾的学术背景和选择在他乡学习文学的原因 00:06:45 台湾世新大学停办中文系的原因 00:12:20 社会各界对世新大学停办中文系的不同看法 00:22:45 美国英文系的现状与纽约客长篇报道之间的不同 00:26:23 在就业普遍不理想的情况下坚持学文学的理由 00:29:47 毕业论文,不存在的 00:34:44 美国英文系白人学生更多的原因 00:37:50 美国英文系的课程设置与国内的不同之处 00:43:51 台湾中文系的课程设置特别之处 00:51:08 大陆之外的文学教育和考试模式的侧重点 01:09:50 社会思潮与时代精神的转变对美国英文系的影响 01:16:43 美国英文系真的在重写文学史么 01:18:21 台湾中文系的保守体现在什么地方 01:26:33 在台湾,中文系和台文系对于文化正统性的话语权的争夺 01:29:31 如何面对文学系的就业焦虑问题 《美国小说》 涉及作品: 托马斯·福斯特《教你读懂文学的27堂课》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 》 龚鹏程《文学散步》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林文月 《读中文系的人》 苏珊·桑塔格 《同时》 约翰·威廉斯《斯通纳》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Shed Seven - Going For Gold 中插:James Galway - Prelude & Fugue No. 10 in E Minor, BWV. 855 Prelude 结尾:Bright Eyes - We Are Nowhere and It’s Now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 029 在美国,我为真正的穷人写作
在二十世纪所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中,约翰·斯坦贝克是最受争议的那一位。有人说他写的是通俗小说,不配和那些大文豪相提并论。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意识形态浓重的左翼作家,把小说变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当然这都是对斯坦贝克的误读,他只是他自己,一个终生在奔波之中的老派写作者。 《伊甸之东》是斯坦贝克写作生涯中的集大成之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之前的作品,都是为这本书在做练习”。他延续着自《愤怒的葡萄》以来的视角,将目光对准那些生活美国广袤土地上的普通人,讲述了一个只属于美国的故事。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斯坦贝克的政治倾向?为什么美国作家总是对脚下的土地充满了依恋?清教文化为什么在美国有着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本期节目让我们一起走进斯坦贝克和《伊甸之东》。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不同年龄的约翰·斯坦贝克 时间轴: 00:03:45 斯坦贝克的美国硬汉作家形象 00:11:01 斯坦贝克的政治倾向,《愤怒的葡萄》是不是一部左翼小说 00:23:34 自然主义与斯坦贝克写作的联系 00:31:07 美国的Hobo文化,路漂与劳工的迁徙 00:46:08 《伊甸之东》书名中所指涉的清教徒文化 00:54:08 《伊甸之东》中对于流浪和救赎的象征式书写 01:02:01 清教文化在今天美国的影响力 01:08:59 美国文学中对土地独特的依恋情感 01:15:56 美国和欧洲对各自文化传统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 01:23:22 斯坦贝克的写作与美国现实主义传统的联系 01:30:14 斯坦贝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争议及在美国文学史的地位 《愤怒的葡萄》(约翰·福特,1940)剧照 涉及作品: 约翰·斯坦贝克《伊甸之东》《愤怒的葡萄》《胜负未决的战斗》《人鼠之间》 约翰·多斯·怕索斯的《美国三部曲》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安·兰德《阿特拉斯耸耸肩》 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 霍桑《红字》 陈忠实《白鹿原》 路遥《平凡的世界》 J.R.R.托尔金《魔戒》 梭罗《瓦尔登湖》 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科马克·麦卡锡 《长路》 托马斯·沃尔夫《天使望故乡》 乔纳森·弗兰岑《纠正》《自由》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理查·赖特《土生子》 《伊甸园之东》(伊利亚·卡赞 ,1955)剧照 参考文献: Benson,Jackson J., and Ann Loftis. “John Steinbeck and the Farm Labor Unionization: The Background of InDubious Battle.” American Literature,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Bing Crosby - Ac-Cent-Tchu-Ate The Positive(Single Version) 中插:Art Tatum - My Ideal 结尾:Patti Page - The Tennessee Waltz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 028 上海书展,属于读书人的义乌小商品市场
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又回来了。作为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书展,每一年的上海书展既是各大出版社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各位爱书之人难得的可以在线下结识同好,一同交流的机会。本次书展,《以读攻读》的两位主播也是带着几位听友,来了一次共同逛展。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上海书展这几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到底是哪些人会选择逛书展?编辑们在书展上是什么样的状态?在书展上文创的热卖是不是一种本末倒置?网红经济的模式有没有可能给图书行业带来新的出路。 本期节目我们从亲身经历出发,一起来聊一聊今年的上海书展。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2:37 今年上海书展的逛展体验 00:09:46 在书展买书与网购买书的区别 00:19:09 上海书展上编辑们的工作状态 00:30:30 在书展上人和书,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00:33:30 书展上的文创产品 00:42:46 网红经济模式与书展的结合 00:51:25 教辅板块是书展的另一面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Peter Bradley Adams- The Longer I Run 结尾:Olivia Herdt - la vie en rose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 027 库切笔下的爱欲之死,这个时代的爱比性更需要被解放 | 迷你书评
《以读攻读》开播半年以来,一直维持两周一更的频率。因为每一期的节目我们都要花大量时间阅读和准备材料,这样的更新频率也是为了保证节目的质量。但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我们发现有些书读完之后确实有话要说,但又没有那么多的内容足够撑起一期长节目。所以我们决定开设一个新板块《迷你书评》,分享一下某本书读完之后的第一感受,更加聚焦于文本,也提高我们和大家见面的频率。 本期节目是《迷你书评》的第一期,林晓筱刚刚读完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的新书《波兰人》。这本新书讲述一段彼此之间沟通充满了各种困难的恋情,也体现了库切自己的晚期风格。让我们来听听林老师关于这本《波兰人》的“迷你书评”。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0:08 迷你书评栏目介绍 00:04:28 文学作品中的晚期风格 00:11:24 《波兰人》中库切把爱情作为探索的主题 00:14:55 《波兰人》的写作技法与库切的用意 00:28:46 《波兰人》书名的含义 00:34:17 《波兰人》中描写的爱情中的两级与沟通的不可能 00:55:55 《波兰人》与库切晚期风格之间的联系 涉及作品: J.M.库切 《波兰人》《耻》《青春》《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等待野蛮人》《耶稣的童年》《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异乡人的国度 》《福》 爱德华·W·萨义德《论晚期风格》 张爱玲《小团圆》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我们八月见》 菲利普·罗斯《凡人》 托妮·莫里森《恩惠》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24 Préludes, Op. 28 No.15 in D flat major - Sostenuto 结尾:Joy Division —— Love Will Tear Us Apart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 026 20世纪最伟大文学,你应该知道
赫尔曼·布洛赫,一个在中文世界里几乎被遗忘的名字。昆德拉把他和卡夫卡、穆齐尔和贡布罗维奇并称为中欧文学四杰,汉娜·阿伦特称他为不情愿的诗人,他则说自己是一个没有传记的作家。布洛赫注定要成为那个写作的天才,他的一生都完成伟大的作品做着准备。 2024年是中文世界的赫尔曼·布洛赫之年,在多年的等待之后,中文世界的读者终于迎来由德语直译的《梦游人》。在这本卷帙浩繁的编年体小说中,布洛赫书写“现代世界价值崩溃的进程”。他看到了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面对着整个世界发生的剧烈变化,每个人都宛如“梦游人”一般游荡在混乱之中。 本期播客我们这次借着《梦游人》的德语直译版出版的契机,来聊一聊这位在中文世界中长期被忽视的文学巨匠。回到他写作的那个年代,了解在现代世界价值崩溃进程中普通人的梦游状态。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青年时代的赫尔曼·布洛赫 时间轴: 00:02:20 中文世界对布洛赫引荐与作品的出版历史 00:10:43 布洛赫的人生经历对其写作产生的影响 00:24:54 青年时代的哲学研究对布洛赫小说创作的影响 00:32:29 布洛赫的历史观与他产生“现代世界价值崩溃”想法的原因 00:50:51 面对现代化进程,整个西方文艺界弥漫悲观的态度。 00:59:16 《梦游人》中三个标题“浪漫主义”“无政府主义”“现实主义”之间的逻辑关系 01:17:47 布洛赫写作中的“理想叙述者” 01:24:10 从20世纪开始小说创作模式的转变 晚年的赫尔曼·布洛赫 涉及作品: 赫尔曼·布洛赫《梦游人》《维吉尔之死》《未知量》《着魔》《无罪者》 《欧洲人的想象:1860-1920年间维也纳的生活与艺术》 埃内斯汀·施兰特《赫尔曼·布洛赫传:不情愿的诗人》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奥托·魏宁格《性与性格》 但丁《神曲》 J.G.弗雷泽《金枝 : 巫术与宗教之研究》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塞万提斯《唐吉诃德》 瓦尔特·本雅明《讲故事的人》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罗伯特·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 丹尼尔•笛福《鲁宾逊漂流记》 《梦游人》原版封面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Emporor's Hymn, from String Quartet in C 中插:Emmanuel 结尾:Concerto in DMinor,BWV974:2.Adagio 电视剧版《梦游人》剧照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 025 占星学、炼金术,原来你是这样的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一个在文学史上绝对伟大的存在。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他超越了同辈,成为了那个被仰望和追赶的目标。说起莎士比亚,我们总是优先想起他的那些戏剧创作。但他同时也是一位无以伦比的诗人,在十四行诗的创作中留下自己璀璨的足迹。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被誉为开启莎翁心扉的钥匙,154首诗作为一个完整宏大的“诗系列”让人着迷又生畏。莎士比亚十四行题材广泛,有聚焦青春、美与繁衍的“惜时诗”;探讨诗艺与永恒的“元诗”;涉及元素、星象、炼金等知识的“玄学诗”;以植物、动物等自然生物或景象为奇妙喻体的“博物诗”;演绎爱情与情欲的种种内心戏剧、以“爱”为基调的“情诗”;处理情欲的暗面,尤其是欲望、憎恨与自厌之纠葛的“反情诗”。无论是何种题材,莎士比亚都能轻松驾驭,并展示出了自己惊人的创造力。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的作者包慧怡老师,走进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谈论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诗歌发展,莎翁创作十四行诗的经历与留下的谜团,也从玄学诗的角度切入,尝试解读莎士比亚这些伟大的作品。 嘉宾: 包慧怡 作家,译者,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代表作《缮写室》《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等。 豆瓣:@Blavatsky 微信公号:慧怡拾穗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3:52 包慧怡老师写作《镜迷宫》的经历与初衷 00:06:32 从中世纪开始欧洲抒情诗的发展 00:12:51 莎士比亚创作十四行诗的经历 00:21:55 十四行诗的格律,题材与演变的历史 00:32:21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俊美青年”和“黑夫人”之谜 00:47:49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分类 00:52:47 炼金术与占星学在欧洲中世纪的地位与研究状况 01:04:44 与莎士比亚同代的玄学诗派 01:09:40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玄学诗解读 01:21:11 究竟应该如何去解读诗歌 本期分析的诗歌: 占星惜时诗/占星玄学诗 Notfrom the stars do I my judgement pluck; 我的判断并不是来自星象中; Andyet methinks I have astronomy, 不过我想我自有占星的学说, Butnot to tell of good or evil luck, 可是我不用它来卜命运的吉凶, Ofplagues, of dearths, or seasons' quality; 人疫疠、灾荒或者季候的性格; Norcan I fortune to brief minutes tell, 我也不会给一刻刻时光掐算, Pointingto each his thunder, rain and wind, 因为我没有从天上得到过启示, Orsay with princes if it shall go well 指不出每分钟前途的风雨雷电, Byoft predict that I in heaven find: 道不出帝王将相的时运趋势: Butfrom thine eyes my knowledge I derive, 但是我从你眼睛里引出知识, Andconstant stars in them I read such art 从这不变的恒星中学到这学问, As'Truth and beauty shall together thrive, 说是美与真能够共同繁滋, Iffrom thyself, to store thou wouldst convert'; 只要你能够转入永久的仓廪; Orelse of thee this I prognosticate: 如若不然,我能够这样预言你: 'Thyend is truth's and beauty's doom and date. 你的末日,就是真与美的死期。 中世纪的炼金术 涉及作品: 包慧怡《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 荷马《伊利亚特》《奥德赛》 维吉尔《牧歌》《农事诗》《埃涅阿斯纪》 威廉·莎士比亚《亨利四世》《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哈姆雷特》《暴风雨》《冬天的故事》《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威尼斯商人》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试论独创性作品》 奥斯卡·王尔德 《 W. H. 先生的画像》 劳伦斯•普林西比《炼金术的秘密》 乌特•哈内赫拉夫《西方神秘学指津》 丹·福克《莎士比亚的科学》 薄伽丘一份作品手稿中的命运女神,15世纪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Marcin Przybyłowicz ——Kaer Morhen 中插:Justin E. Bel—— Eora (Title Theme) 结尾:Radiohead —— Exit Music (Fora Film) “等待被填满的书页”,《马内塞抄本》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 024 熟悉又陌生的凶险之地,华人下南洋的血泪史 | 马华文学01
对于大陆的读者,马华文学始终有着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它用一种我们熟悉的语言写着陌生的世界,用一种亲近的方式描绘着异乡的生活。近年来,随着马华文学的不断引进,以李永平,张贵兴,黄锦树为代表的一大批马华作家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他们用不同于我们熟悉的汉语书写着我们同样不熟悉的南洋世界。 本期节目是《以读攻读》马华文学系列的第一期节目。在这个系列里,我们将从马华文学的一些特质出发,给大家讲述这个独特文学脉络。马华文学的历史是什么样的,马华文学中独特的环境描写给作品带来什么样的特质,华人在南洋的身份认同问题为何如此敏感,今天的马华文学有发生了什么样新的变化。 在今天的第一期节目中,我们将从张贵兴的《野猪渡河》开始,站在历史的视角,讲述华人下南洋的血泪史,二战期间日军在南洋犯下的罪行,同时也讲述《野猪渡河》中所描绘的猪芭村如今的样子。 嘉宾: 陈济舟 四川成都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荣誉学士学位,哈佛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为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著有短篇小说集《永发街事》(联经2019)曾获新加坡大专文学奖散文组、文学赏析组首奖,联合早报金奖。文章散见两岸三地和新马。 豆瓣 @济舟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野猪渡河》作者,马华文学三巨头之一,张贵兴 时间轴: 00:05:21 马华文学的概念与范畴 00:09:44 马华作家来台湾生活与写作的原因 00:13:21 马华作家写作时的读者意识 00:18:01 华人下南洋的历史背景 00:30:40 华人的宗族观念对下南洋的影响 00:32:15 张贵兴的生平与主要作品 00:39:16 日军在二战期间对南洋华人的侵略 00:45:51 《野猪渡河》书名中“猪”的不同隐喻 00:51:31 以张贵兴为代表的马华作家的语言特色 00:59:15 语言与身份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01:05:00 去《野猪渡河》的故事发生地美里猪芭村的田野调查经历 01:13:35 美里当地华人的如今的生存状态 01:16:14 美里的石油经济历史 01:20:31 当代美里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珠巴中华公学 古晋的沙捞越河黄昏 涉及作品: 张贵兴《野猪渡河》《猴杯》《赛莲之歌 》《我思念的长眠中的南国公主 》《沙龙祖母》《群象 》《鳄眼晨曦》《顽皮家族》 李永平《大和尽头》 金宇澄 《繁花》 林棹《潮汐图》 周凯《苔》 刘亮程 《本巴》 罗东高脚屋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赵鹏——美丽的梭罗河 中插:Moi Last Von / Elwa——Last Hope 结尾:Pitahati ——Sahabat 现代美里城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 023 笨、穷,毕业即失业,日渐边缘的中文系还要不要读?| 辛辣爆论
欢迎来到以读攻读的全新板块“辛辣爆论”。在每一期辛辣爆论中,我们将围绕一个固定的文学话题展开讨论,从全新的视野出发,输出最劲爆或是最新鲜的观点。 本期是辛辣爆论的第一期节目。时至六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和毕业季,无论是对于大学的新生还是毕业生,专业的选择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一个好的专业选择很可能会决定一个人将来数年的人生。 中文系,作为一个古老的专业,近年来总是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恶化,文科无用论的观点一再被反复提及。难道真的“百无一用是书生么”?在中文系的学习和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了应对时代的发展,中文系正在作出什么样的改变;其他国家的文科教育是什么样的;文科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吗? 本期节目我们将为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中文系。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2:09 辛辣爆论板块介绍 00:07:54 在中文系学习的亲身经历分享 00:12:29 中文系改名为汉语言文学的原因 00:16:30 普罗大众对于中文系的刻板印象和形成的原因 00:27:00 大学中文系的学习模式和义务教育中语文的区别 00:35:06 大学中文系的学习内容和课程设置 00:48:05 大学语文的学习内容和中文系学习内容的差别 00:50:28 中文系中文学史的学习方式 01:02:40 当今中文系在适应时代发展时所做出的改变 01:07:51 国内中文系和国外英文系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的不同 01:13:33 如今中文系学生的学习状态 01:22:06 中文系的就业形式 01:27:42 学院小说对大学文学的描绘 01:36:55 中文系衰落的原因 《斯通纳》,学院小说的代表 扩展阅读: 内森·海勒|美国英文系正在走向终结 涉及作品: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王力 《古代汉语常识》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刘勰 《文心雕龙》 约翰·威廉斯 《斯通纳》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宁娜》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贝奥武夫》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婚变》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扎迪·史密斯《关于美》 金斯利·艾米斯 《幸运的吉姆》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Pulp — Common people 中插:Bach. Little Fugue 结尾:Bob Dylan —— Forever Young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