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线和思维导图
《燕食记》以香港百年茶餐厅“同钦楼”为背景,讲述了粤菜四代传承的故事,展现了香港的历史变迁、饮食文化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强调了食物在文化、历史、身份中的重要性。
00:00 同钦楼传奇
00:26 《燕食记》聚焦香港粤菜传承及同钦楼传奇
01:43 介绍同钦楼传奇中的人物特点
03:02 讲述《燕食记》中的美食制作
04:00 探讨茶点中 12 褶的讲究
05:38 介绍私厨对粤菜传承的作用
06:47 师徒传承与挑战
06:47 《燕食记》展现粤菜传承与挑战
08:02 《燕食记》师徒传承关系描绘
09:23 叉烧包体现粤菜核心原则
11:15 《燕食记》谈粤菜面临挑战
12:23 引发对文化身份等的思考
13:36 美食与记忆
13:49 《燕食记》美食与记忆,面条给人温暖
15:34 讨论冯景家厨房,对比粤菜不同世界
16:26 美食是文化桥梁,促进交流与创新
18:09 记录粤式点心,传承美食传统
19:07 《燕食记》凸显粤菜的艺术与象征
20:24 烹饪工具与技艺
20:24 《燕食记》呈现饮食与文化身份的关系
21:29 讨论粤菜中常被忽视的烹饪工具
23:03 强调粤菜中食材质量和来源重要性
24:10 探讨粤菜烹饪技巧的魅力
25:15 突出《燕食记》中食材的象征意义
27:12 美食中的感悟
27:12 《燕食记》以美食探讨人生感悟
28:32 美食是舒适和情感连接的源泉
29:58 美食反映文化与价值观的变化
31:20 跨文化美食创新带来新活力
32:39 美食跨越文化,凝聚人心
作者:葛亮
1978 年 3 月 7 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现居香港。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后赴香港大学中文系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后留于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任教。
葛亮出生于文艺世家,祖父是葛康俞,太舅公是陈独秀,叔公是邓稼先。这样的家庭背景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从小就受到浓厚的文化熏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常常以历史和文化为背景,展现出对人性、人情的深刻洞察。
葛亮的创作成果丰硕,著有长篇小说《朱雀》《北鸢》《燕食记》《谜鸦》《小山河》等;小说集《七声》《浣熊》等;文化随笔《绘色》以及散文集《小山河》等。其中,《朱雀》曾获得 “亚洲周刊 2009 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 奖;《北鸢》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十部提名作品,并入选 “2016 年中国好书”;《飞发》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燕食记》以岭南饮食文化为切口,见证了近百年的社会变迁,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从美食角度看《燕食记》的亮点
以点心技艺的传承为主线,展现粤式点心的精妙:小说以五举学习唐饼技艺的经历为主线,详细描述了酥皮制作的技巧、各种唐饼的寓意和做法,例如“五色饼”(绫酥),“光酥饼”和“开口笑”等等,展现了粤式点心的精妙之处,也体现了传统饮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与坚守。
将人物命运与特定食物相连,展现时代变迁:作者将人物命运与特定食物相连,例如慧生与“月满双蓉”月饼,明义与“入口即化”的红烧肉,展示了时代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赋予了食物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食物细节的描写,突显人物性格和情感:作者通过对食物细节的描写,例如来婶对食材的苛刻要求,荣师傅对“补饼”传统的坚持,突显了人物性格和情感,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食物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借美食展现广府饮食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融合:小说中明义一家从上海迁居香港后,本帮菜与福建菜的碰撞与融合,体现了香港作为文化交汇点的多元性,也展现了不同地域饮食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
以茶楼、点心、家常菜肴等元素为切入点,展现了香港社会在不同时期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从传统茶楼到现代餐厅的转变: 小说中描绘了早期香港茶楼的繁华景象,比如“同钦楼”、“杏花楼” 等老字号茶楼,它们是香港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人们在这里饮茶、吃点心、聊天、听曲,甚至谈生意、进行政治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茶楼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现代化的餐厅,例如小说中提到的“十八行”本帮菜馆,以及西餐厅、夜总会等。这种转变反映了香港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也更加多元化。
点心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小说详细描述了传统点心制作的繁复工序和对技艺的严格要求,例如制作莲蓉包、芋虾等点心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火候、刀工、食材的把握都十分讲究。 这种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和传承也反映了香港人对自身文化的珍视。 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点心制作的创新,例如五举在传统点心的基础上,创造了“太极”这道新式点心,体现了香港人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精神。
饮食习惯的变迁: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香港人的饮食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早期人们以饮茶、吃点心为主,注重传统口味和精致的制作工艺。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饮食选择更加多样化,除了粤菜,上海菜、西餐等也逐渐流行。 这也反映了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
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的变化: 小说中描绘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从茶楼老板、点心师傅到普通市民,他们之间的互动和关系也折射出香港社会的阶层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变化。例如,五举从一个茶楼“企堂”学徒,通过努力学习和精进技艺,最终成为了一名享有盛誉的点心师傅,这反映了香港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和个人奋斗的可能性。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怀,例如五举与师父荣贻生、与周师娘、与露露等人的关系,都充满了温情和人性的光辉。
“燕食记”中描绘了许多粤港文化中的传统美食,这些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点心: “一盅两件”是广式茶楼的经典文化,叉烧肠粉、虾饺、粉果、豉汁凤爪等琳琅满目的点心,体现了广东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和对美食的热爱。
莲蓉包: 同钦楼的莲蓉包远近闻名,其制作技艺世代相传,象征着粤菜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精益求精的追求。
月饼: “三蓉”月饼在每年上市时都受到热烈追捧,展现了月饼在粤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芋虾: 这道需要极高技巧和耐心的炸物,体现了粤菜对食材的巧妙运用和对口感的极致追求。
蛇羹: 太史第的蛇羹是名菜,反映了粤菜中“不时不食”的饮食文化以及对珍贵食材的运用。
礼云子: 这种岭南田间小螃蟹的卵,因其珍贵和时令性,体现了粤菜对自然馈赠的珍视和对精致饮食的追求。
荔枝: 兰斋农场的荔枝种植,展现了岭南地区丰富的物产和农业文化。
簸箕炊: 这道辣椒酱炒过的簸箕炊,体现了岭南地区独特的风味和家常菜的温暖。
素扎蹄: 太史第的素扎蹄,展现了粤菜中素食的精妙以及对不同口味的包容。
青鱼汤卷: 这道用青鱼下脚料烹制的汤品,体现了本帮菜的精细和对食材的充分利用。
红烧肉: “十八行”的红烧肉碟头饭,以其浓厚的香味和独特的口感,征服了来自不同地域的食客,体现了本帮菜对口味的精准把握和对食客的真诚。
太极: 这道以黑豆、黑芝麻和阿胶制作的点心,不仅外观独特,更体现了粤菜的创新精神和对阴阳平衡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