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的人在丧亲后会出现持久弥漫的哀伤,经历失独和疫情则风险更高|唐苏勤 一席

8.9%的人在丧亲后会出现持久弥漫的哀伤,经历失独和疫情则风险更高|唐苏勤 一席

28分钟 ·
播放数3559
·
评论数7

唐苏勤,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哀伤与疗愈实验室负责人。

虽然我不能控制死亡哪天到来,但我能在面对死亡时更主动地做一些决策,更理解丧亲之后的心路历程,这让我感觉满足和心安。我们的一生都在面对失去,如何从失去中重获力量,继续前行,是哀伤疗愈的永恒主题。

哀伤不仅仅是一种悲伤的情绪,它包含一系列经历丧失后常见的情感、认知、行为和生理的变化。不仅仅是亲友的离世,分手、失业、破产、宠物死亡、确诊重大疾病等,都会让我们陷入了一种名为哀伤的困境。

然而并不是所有哀伤都会随时间消退。那些久久不能平复的哀伤,不仅会严重干扰生活、社交、学业、工作,甚至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

2019年,唐苏勤创立哀伤与疗愈实验室,探索重大疾病、丧亲等事件带给人的身心影响。她看到人们对哀伤的压抑与忽视,并深刻意识到哀伤疗愈和死亡教育的相似性——能够做到去公开讨论它,就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时间轴】

00:05 受到创伤后的部分哀伤反应

02:30 何为“哀伤”?

08:39 哀伤适应与延长哀伤障碍

10:55 如何疗愈哀伤?美国心理学家William Worden:接受现实、经历痛苦、适应变化、重建联结

24:51 “整合性哀伤”:失去之后,继续前行

👇椰林夜总会资料照片

图片

👇“我们几年前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做了一个研究,关注的是丧偶老人。这些老人在2011年是已婚状态,在2013年是丧偶状态,在2015年大部分仍处于丧偶状态,我们用抑郁水平来衡量他们的丧亲适应情况。”复原力组(蓝)与慢性哀伤组(黄)

图片

👇在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ICD-11中,加入了“延长哀伤障碍”这一精神疾病,指的是关系亲密的人死亡六个月后,个体仍然会出现持久且弥漫的哀伤反应,并且严重影响到了自己在个人和家庭生活、社交、学业、工作等方面的表现。图片

👇在中国丧亲人群中,大概有8.9%的人会面临着罹患延长哀伤障碍的风险。如果经历的是失去唯一的孩子、疫情等,风险会更高,经历非自然死亡的风险最高。

图片

👇美国心理学家沃登(William Worden)提出,穿越丧亲之痛需要完成四项任务:接受现实、经历痛苦、适应变化、重建联结。如果没能完成其中某一项任务,人们当然还可以继续生活,但可能就无法很好地将丧亲经历整合到自己的人生中。

图片

👇这是一位母亲因癌症去世的女大学生画的哀伤故事线。从上课接到电话,到举行葬礼、回家摆放遗照,到妈妈死后过的第一个除夕、听到室友给妈妈打电话、第一个清明扫墓,再到暑假旅行散心,她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变化。

图片

👇依恋理论提出者、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曾写道:或早或晚,一些回避了哀伤的人,通常会在某种情况下崩溃。

图片

👇唐老师提到的哀伤疗愈小程序

图片

图片

👇唐老师:“我们的一生都在面对失去,如何从失去中重获力量,继续前行,是哀伤疗愈的永恒主题。”💗图片

展开Show Notes
与死亡方式还有很大关系吧,比如有可能避免的意外事故、他人伤害致死,对于亲属,心理创伤更加严重,更难走出来。
咪姆咪姆
咪姆咪姆
2024.11.27
呜呜呜😭
startupbiu
startupbiu
2024.11.14
一席总是介绍许多这样有大爱的节目与人们 非常好!
Lucky_666
Lucky_666
2024.11.14
那本书叫什么名字呀?
女侠李大香:好好告别
如tu
如tu
2024.11.15
①前提,可以重点标注:对于重大疾病、丧亲的创伤情绪研究。
②非正常情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心理学不能解决结构性问题。不要越俎代庖,不要做遮挡的抹布
20:24 哭出来是最好的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