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精神偶像退场、公共环境戾气蔓延,我们该如何自处?

10. 精神偶像退场、公共环境戾气蔓延,我们该如何自处?

49分钟 ·
播放数27472
·
评论数118
本期导引
在过去的10月,文化界的两位前辈痖弦、聂华苓接连去世,众多媒体与学者发文悼念,我们也好像看到一个精神偶像的时代正在实质性地逝去。
与此同时,公共环境的戾气蔓延,也从线上到了线下。
这两者之间有什么隐秘的关联吗?那在这样一个时期回溯历史,是埋首故纸堆、还是从中寻找一种力量呢?
面对关于网络空间的劣质化、戾气化,我们应该“活得皮糙肉厚一点”吗?
这些问题,我们问了问刘擎和唐小兵老师的意见。
 
(提问唐小兵)
04:52 聂华苓是谁?她身上比较打动您的地方是什么?
10:16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精神生活确实是一个“去偶像化”的状态吗?今天大部分被追捧的偶像和曾经的那些精神偶像们有什么区别?
13:45 为什么今天会出现这样一种真正的偶像或导师、引导者缺失的情况?
20:27 中国社会其实存在着一种“反精英”的传统,随着技术、媒介、观念的变化,我们还需要一位精神偶像的存在吗?
22:19 网络的开放,反而让人们更封闭和保守?精英文化的式微,和公共环境的暴力频发有何关联?
(提问刘擎、唐小兵)
28:39 当公共事件发生,为什么我们再难看到理性、全面的探讨?是公共话语出了问题,还是现实生活出了问题?
36:24 在这个年代,“皮糙肉厚”才能活得下去吗?如何找到个人生命的韧性?
 
本期引用
问答:聂华苓和殷海光:今天的我们,还需要一位思想上的“导师”吗?
刘擎×唐小兵:情绪时代,公共对话何以可能?
 
本期推荐
唐小兵主讲节目《回忆录里的20世纪中国
 
本期摘录
你以为你在互联网平台上是在一个旷野,其实只是一个轨道,因为它是个局域网,它是双重意义上的局域网,即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网,同时它又是背后有平台计算,给你精准投喂、派送的东西,所以你感觉每天在下海,在互联网的海洋遨游,其实你是在鱼缸里游泳。
/
真正的教育、真正的启蒙是帮助受教育者、受启蒙者,发展出他自己的一个独立思考的独立人格,独立判断,最后要吾爱吾师、吾爱偶像,但吾更爱真理。
/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像“执拗低音”一样,短暂过程中可能会失声,可能会被边缘化,可能被软埋,但是只要历史给予它一定的时机、恰当的时机,重新会破土而出。可能时代环境会变化,社会潮流、流行文化会变化,政治环境会变化,出版环境会变化,但是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它是会突破时空对它的限制的。
/
是公共话语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现实生活出了问题?这两者是相互塑造的,你如果越是忍受那样一种非常赤裸裸的权力逻辑的生活,你越会倾向于阴谋论,越会倾向于那样一种弱肉强食的逻辑,而同时你宣扬这种话语的时候会反过来再加固那样一种逻辑,这样就把生活给封闭死了,所以要撬开这样一个恶性的循环是非常难的事情。
/
我认为最好的状态是你既敏感又强健。你不能以牺牲敏感性、以对世界、对精神生活和对艺术品的冷漠来维持自己的那个安定,你必须是——由于你有力量,你才能够面对最敏感的体验,无论是愉悦的还是让你不舒服的,甚至是苦难的,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
王鼎钧先生讲过一句话,“时代就像筛子,筛得每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碎琉璃》),就你看你怎么样去面对这个时代,怎么样去找到自己的一个空间,一个位置。
 
本期嘉宾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唐小兵,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本期制作
采访 | 小马、dy、jiarui
引用音频编辑 | 小马
串讲 | dy
展开Show Notes
01:16 假精英消耗了人们的信任、窃夺了知识高地。即便是真的精英,也同样如寻常人一样深陷自己的茧房里,不是什么信息茧房,而是缺乏一种生活上真正的感知能力。在浩瀚的信息洪流中,抬头一看全是精英的下巴,不用嘴巴说话而用鼻孔说话,有知识界的精英、文娱界的精英、时髦腔调界的精英……无论这些精英是真是假,四处弥漫的“何不食肉糜”的气氛,让人窒息。似乎除了公权力的特权之外,寻常人还得忍受知识的特权、言说的特权、生活方式的特权等等等等,每个人的承受自有其极限。如果在经济状态较好、社会地位较高的精英那里,都感受到了寒气,都感觉到了意兴阑珊,或许可以设想一下没有这些社会盔甲的人正在承受什么,又为什么要千辛万苦拉下一个王却同时尊崇另一个王?
不想晚睡的dy
:
我最近一直强烈地认为,人要为自己负责,去汲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但人常常有一种对外推卸责任的倾向。认识到困境有结构的时代的因素,仍然要自己去找出路,而不止于愤怒。
不想晚睡的dy
:
借用段老师的话,谁要让咱不开心,咱就偏偏要过得好,气死ta!我也常常很愤怒,但不能让那些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力量给打倒…有意识的人多做些什么,多给些能量,我相信还是有缝隙会变好!不然就有一种轻易让出这个世界的感觉了。
10条回复
这个世界需要精英去制衡这个社会的兽性,不然只会有越来越多抽刀向弱者的人..
精英文化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伪概念,文化从来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不是某些人的定义和概念,是为人民服务的,还要明确“精英文化”本身是西方概念,并不适用于中国实际情况,士大夫的淑世情怀和家国情怀,不是所谓“精英文化”意识形态,而达者。得民心者得天下,而不是精英得天下。
不想晚睡的dy
:
唐小兵老师在《回忆录里的20世纪中国》节目里有谈到,中国自五四以来的为大众认知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在西方思想影响下的现代知识分子,但也有士大夫情怀的遗留,特别是在家国危机之时,可以参考听听看。 另外,精英文化本身我不认为是伪概念,就是看现实中流行和追求的是什么,很显然我们现在和80、90年代是太不一样了。
HD868567z:你猜猜古代的阶级社会 士大夫在不在乎人民
3条回复
Mikaela
Mikaela
5天前
47:24 这一期节目好棒,期待更多的分享。听完了我也想分享一下我的想法。对于提升自身的韧性,这点我超级认同,我也曾经觉得生命是脆弱的,直到我独立克服了一个现实存在的困难,办成了在他人眼中不可能的事情。从那以后我对社会的认知更深刻,对自己的认知也改变了。生活从来都是困难的,生存的压力有时候不那么明显,但积累到一定时刻会在一个节点爆发。我感觉人的部分痛苦是来自于自己的懒惰,来自于自身想用五十来换一百的想法。生活的压力很好的帮我克服了这个问题。这个世界上不是爱钱的人太贪婪,而多的是想要不劳而获的人。要是人人都真的爱赚钱,真正理解钱到底意味着什么,真正理解什么叫做交易,这个世界说不定才是理性人构成的世界。对于精英这个概念来说,大家对于这个理念近而远之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精英听起来离普通人很远,距离普通人的生活越远就越不了解大多数人的想法,从而没办法沟通。而这个时代的趋势就是在不断淘汰脱离大众精英。
不想晚睡的dy
:
最后的角度很赞!我大概多理解了一些大家“本能”的抵触,而且曾经的精英多是指知识分子、学者,现在大家认知的可能是商业上成功的人士或者是那些真的何不食肉糜的“专家”,因而更加反感这个词。 不知不觉,在知识分子污名化和话语权限缩的几十年后,精英这个词的语境和意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分裂、变化。
Mikaela:我很好奇如果要给精英下定义的话,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精英呢?比方说有什么可以清晰划定的界限吗?
4条回复
看网上很多评论就知道。很多人连正常的汉语人话都不会说了,各种缩写各种谐音,各种自造词。
其实主要是环境啦。劣币驱逐良币。
3166
3166
5天前
爹味儿太重了,"你要这样,你要那样"…
小纯是只小松许:哈哈哈哈这期播客跟你的评论一对比 好好笑
3166:开心就好
如tu
如tu
7天前
聂华苓老师,1925年出生,今年去世,真的是百年离世。听了唐小兵老师的介绍,佩服聂老师对中国文学的帮助支援,“世界文学组织之母”。
19:23 唐老师真的好乐观……但愿如此吧。
最近总感觉“真正的好东西最后总能留下来”这种事,也不一定是必然发生的。
如tu
如tu
7天前
唐老师和dy都是湖南人啊,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momo_Pr1a
momo_Pr1a
5天前
这两年的线下生活确实感受到了“人人都在冒犯别人,人人又都觉得被冒犯。”欢迎来到这个人人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的时代。
老师是好老师 就是口音问题能不能优化一下,适听性不是很好 听起来很费劲
赵赵赵_3Yva:我根本听不懂😂
HD719807v:发现真的有人说话是让人听不进去的,听我脑子里,就是lalalalalala一条连续同频没有断点听不到重点的音符,就听不进去。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老师太学术了,就小白观众来说感觉核心的吸引人的点都不在我们话语体系里。
5条回复
40:10 娇惯的心理,有意思,不要过分敏感,不要去奢望别人让你感觉舒服,要活得皮糙肉厚。既敏感又强健!
不想晚睡的dy
:
《娇惯的心灵》,王芳老师也推荐过。
臻真
臻真
5天前
40:35 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现在10后孩子孩子时,会发现他们因为不想被欺负或者效仿互联网的所谓网红精英,变得过度反应。一边是被“过度鼓励”教育模式曲解的父母,一边是动不动就说要去si的孩子,大家都变得非常脆弱
09:45 聂华苓先生老师??怎么女作者要称先生啊,直接老师老师就好了。第一次听还以为是个男性作者这么厉害😅
kisskarma:多读点书,对于文化界泰斗的人物无论男女都称之为「先生」。
Blueeeee_:那你应该也知道,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和普及,这个词现在是很敏感的。一个普通的男士会被称之为“先生”,一位伟大的女士才能够被称之为“先生”,其中的微妙之处,似乎不需要“多读点书”才能理解。
4条回复
17:59 喜欢这个河床和浪花的比喻
其实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过去的所谓文化精英的崇拜其实也只是局限于有话语权和表达能力的那部分圈层范围呢(过去的学生,中产,知识分子等等受过文化教育的人)?互联网给予了绝大部分人表达的权利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自始至终都不曾对精英感兴趣的人的表达和偏见?
希望dy能回我,之前发过长评没有回复有点失落
不想晚睡的dy
:
也许吧!(不过抠些细节我不觉得是互联网给予权利,而只是提供了被看到的可能性) 但文化精英曾经是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崇拜或许不准确,但精神上的引领是有的,他们的影响范围也透过大众媒体触达更多人群;但现在的大众媒体、新闻媒体早也不是当年的环境了。多种因素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吧… 我也不觉得绝大部分人自始至终对精英不感兴趣,精英所参与、评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学术圈内部的,很多也是和公共事务相关的。
不想晚睡的dy
:
以及,不知道哪里发长评了哇,是有提问吗? 以及,好多问题我也不知该怎么回…
番师傅
番师傅
5天前
15:16 精英们的问题就是喜欢在不懂的领域用自己熟悉的话语体系侃侃而谈。比如这位聊起算法推荐,其实他什么都不懂,但就是可以把一些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东西讲得痛心疾首。实际上抖音快手的信息跟知识分子的门户之见或者所谓图书馆的种种隐形门槛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不想晚睡的dy
:
算法推荐有什么补充的不同角度吗?欢迎分享。
番师傅:用户在信息流里的消费行为很复杂,他的操作也未必完全能对应他的想法和需求。平台想要引导用户消费更多内容,进行更多转化可不是把“似乎是他喜欢的内容”重复塞给他那么简单,日常工作中太多次实验验证过了。如果是传播学学者可以找大平台联合做一些研究项目,而不是顶着学者的头衔像普通网友一样口嗨什么信息茧房,这对那些算法工程师,标注人员,创作者都非常不尊重。
5条回复
29:27 最近在看《火线》,有一句台词“It's not about right, it's about money.”他们在闲聊发明了麦乐鸡的人肯定变成了大富豪,而另外一个同伴说了这句话,然后说这个人只能待在地下室里继续想怎么让薯条变脆、变得口感更好,而支票不会是他的。
24:32 不是大众在排斥精英,而是精英利用大众走到了特权地位,但却无心承担精英本该承担的责任。这期节目里主持人的措辞里定义的精英狭义到让人恍惚是不是大众在排斥学者,肯定不是,当然不是。唐老师讲的很可爱,谢谢分享。
鹿不拖
鹿不拖
5天前
41:10 既敏感又强健,这个观点太好了!比起所谓的钝感力,敏感才是一种宝贵的天赋,敏感的感知世界,然后勇敢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