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进入刘谦老师的课后延伸书单。
《安乐死现场》
作者:[日]宫下洋一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有难以忍受的病痛、没有治愈的希望、能够明确地表达意愿、没有患者期望的治疗手段。这是实施安乐死的四个基本条件。但痛苦该如何测量?治疗到何种地步才算是没有了希望?本文作者宫下洋一是一名记者,18岁只身赴美,就读西弗吉尼亚大学外语学院。毕业后,进入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研究生院,获国际学硕士学位、新闻学硕士学位。他以法国和西班牙为阵地,在世界各地取材。在这本书中,从瑞士、荷 兰、比利时到美国、西班牙、日本,从西方到东方,在允许或不允许安乐死的国度,我们将聆听到医生、患者及其家属支持或反对的声音,思考终将到来的“最后的日子”。
The Revival of Death
作者: Walter, J.A.
本书为英文原版,目前国内暂未有中译本,本书从社会学视角审视了对死亡兴趣的复兴,特别关注了临终关怀运动和哀伤辅导。它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我们如何谈论死亡、应该听取谁的意见,以及心理学是否已经取代宗教在指导我们如何面对死亡的角色。
Death and Dying
作者: Howarth, Glennys
本书为英文原版,目前国内暂未有中译本,这本书对死亡和临终社会学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介绍,表明死亡率的研究和社会学全领域息息相关,这本书按主题进行组织排列,仔细探讨了关于社会对死亡的态度、死亡和临终的社会性质、对方法变化和多样性的解释,以及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死亡体验等问题。
《死亡图书馆》
作者: (美) 林恩·安·德斯佩尔德 / (美) 艾伯特·里·斯特里克兰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这是一本死亡百科全书,它有几乎你想知道的关于死亡的一切知识。是至今为止完整、全面论述死亡的教科书,其实死亡事件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周围上演,只是人们或漠视,或逃避,总觉得离自己相去甚远,或因太近而恐惧。可是每个人又都认同那句“明天和意外,并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 人们往往倾向于避免思考死亡,但它能让我们更加珍惜人生。与其逃避,不如正视。这本书将分享从古至今、世界各地的不同价值观,以开放的心态同情、倾听以及包容不同声音,希望给你启迪。
《人类学:历史、文化与哲学》
作者[德] 克里斯托夫·武尔夫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篇主要介绍了包括进化论、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在内的西方人类学研究的不同范式,沿着历史脉络梳理了不同范式的发展历程,既系统阐释了每一个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核心观点,又聚焦了不同研究范式下的经典理论流派的研究方向和核心关注点。在此基础上,本书认为应该在不同的思想流派间搭建起联系,形成强调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共识,即历史和文化是人类学的构建条件,进而提出历史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主张,并对此范式进行具体剖析。
《面对死亡的人:卧像的时代(上卷)》
作者:[法]菲利普·阿里耶斯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历史学家阿里耶斯,这本著作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向读者全面且事无巨细地介绍了西方从中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历史,并对其变化和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上卷标题为“卧像的时代”,共分两个部分、五个章节,分别研究了5-18世纪人们对于死亡的屈从态度,墓葬之地(教堂中的圣墓及公墓),临终时刻、来世观念与末日审判,墓葬及墓碑形式,雕像形式,灵魂等。
《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
作者:[美]斯科特·塞缪尔森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为什么我们会有痛苦?人类用几千年的时间,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质问着、体验着、拥抱着、逃避着痛苦,于是我们自痛苦中诞生了艺术、音乐与哲学。而最终,痛苦的意义由你自己赋予。在这本书中,作者斯科特·塞缪尔森将带你思考痛苦,面对苦难。
欢迎转发下面海报
共同走进这堂人生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