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9 社会关怀丨施永兴老师的延伸书单
你好,欢迎进入施永兴老师的课后延伸书单。 《临终关怀学词典》 作者:施永兴 罗翼兰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囊括了临终关怀领域相关知识的专科词典,主要涵盖了临终关怀学、姑息医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领域专业词汇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在规范阐释学科重要名词术语的同时,还包罗了临终关怀学的发展轨迹,提供了历史上临终关怀方面的典型案例。作为国内首部临终关怀学词典,不仅填补了国内临终关怀学理论与实践领域大型工具书的空白,在全球临终关怀学界也是一个新的突破,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临终关怀政策及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 《中国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 作者: 施永兴//王光荣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9年下半年,上海市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中心综合问卷内容、数据处理与资料分析,运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就临终关怀领域的诸多问题开展了专题报告,并据此编纂了《中国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本书内容详实,资料精确,可作为各类临终关怀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医院从业人员以及各级政府和老龄工作相关部门人员进行临终关怀服务和基本情况了解的参考工具书。 《安宁疗护政策、管理与实务手册》 主编:水黎明 张静 施永兴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手册从安宁疗护机构和安宁疗护服务团队人员的实际需要出发,分为“政策篇”、“管理篇”、“实务篇”、“参考与借鉴篇”,以问答形式编写,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可供安宁疗护机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与参考,也可作为安宁疗护人员培训用书。 《人生终站的陪伴——临终关怀百题》 作者:施永兴 罗维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在这本书中,针对了人们关心的临终关怀问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生命尊严、身心关爱、家庭慰藉、生命末期感悟和优逝教育等方面科学、实用、普及、全面的知识和方法。在讲究科学性的基础上,强调实用指导与普及性,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内容新颖丰富,操作性强,为人生终站的临终关怀服务提供参考,可供病人及其家属,广大中老年人和基层医务人员阅读参考。 《临终关怀学概论》(第2版) 作者:曹西友 施永兴 吴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结合上海市安宁疗护的服务目标与任务要求编写而成。全书共分18章,各章通过案例分析法导入相关内容,章后设置习题,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具有新颖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可供临终关怀多学科团队专业人员培训使用,也可作为从事临终关怀机构管理者、研究者的参考用书。 《缓和医学理论与生命关怀实践》 作者:施永兴 王光荣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专门论述缓和医学理论与生命关怀实践的专著,旨在对晚期癌症和恶性末期疾病的症状处理提供一整套生命危机干预的知识框架,为从事老年医学、疼痛医学、肿瘤学、临终关怀和安宁护理服务的医护人员、社区全科医生及护士提供参考和应用的方法。 《上海市安宁疗护发展蓝皮书(2012-2022)》 作者:吴玉苗 施永兴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介绍:本书是首部以蓝皮书形式的安宁疗护综合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政策制度、研究成果、案例分析和发展方向四部分,涵盖了上海安宁疗护服务的各个环节以及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以丰富的案例为支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和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标准,全面客观反映安宁疗护进展成效和面临的挑战,探讨并提出安宁疗护事业发展的建议。最后附录收集了安宁疗护国家、上海市相关政策文件,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发展启示,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国家和上海市安宁疗护政策脉络,更全面了解上海市安宁疗护发展的效益。 欢迎转发下面海报 共同走进这堂人生必修课
- 6.8 番外丨年轻人如何面对死亡议题?
本期节目要点: 1. 为什么年轻人需要去了解存在主义议题、死亡议题? 2. 我们都要算算自己的生命的时间账 金句精选: 每个人是向阳而生,向死而活。向阳而生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偶然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哭着到世界上来,没有一个人笑着到世界上来。所以说我们一声啼哭,握着大拇指双手紧握来到这个世界,意味着人生本身就是有使命的,当你完成这个使命,要去回复你的使命了,所以年轻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活在这个世界。 欢迎转发下面海报 共同走进这堂人生必修课
- 6.7 社会关怀丨安宁疗护能够帮助解决中国老龄化吗?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从照护到安宁疗护,有关爱与生命尊严的人生的必修课》音频课,我是施永兴。 这一节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安宁疗护能够帮助解决中国老龄化吗?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关于安宁疗护和中国老龄化之间的关系。 老龄化对安宁疗护服务的需求增加 我们可以看到2023年末,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三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了2167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5.4%。这些数据表明了中国已经正式步入了中老年社会。 我们看到一个和安宁疗护密切相关的数据是,8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有3580万。其中,80岁至90岁的老人有3400万,占全国人口的2.4%;90岁以上的老人有1000万,占总人口的0.01;百岁老人全国共有21万,占比是1%。 以上海数据为例,截止2023年12月底,百岁老人有3690人,准百岁老人是5670人,这个数据表明了什么?按照联合国对长寿城市的指标,每10万人口中有7位百岁老人即可视为长寿城市,上海则已经达到每10万人中有24位百岁老人,翻了3到4倍,所以上海早就成为长寿城市。这得益于社会制度,包括医疗制度的发展,但中国的老龄化会进一步推动老年人口居住,增加老年人的死亡数量,这就涉及到与安宁疗护的关联,这些老年人最后走的时候需要安宁疗护服务。 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居民死亡人数为1100万,死亡率是7.87‰,意味着平均每天有2.77万人死亡,每三秒钟就有一个人走向生命的尽头,所以生和死并不遥远,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明天和无常哪个先到。现在癌症新发病人数量是482.47万,且新发病最高年龄段是80至84岁。所以我想向大家普及一个很好的观念就是,日本将长寿老人的癌症称为“天寿癌”。 所谓“天寿癌”,就是男性85岁、女性90岁以上患上的癌症被认为是人的自然死亡,不做手术,更不做化疗放疗,这个观念是我们无法接受的,我们这些老人哪怕90多岁得了癌症还要开刀。但其实我们想一下,很多老人是去世后解剖时才发现有癌症,说明这些老人生前长期与癌症共存而不知,所以,我觉得“天寿癌”观念应该在中国推广,长寿老人的癌症就是一种自然死亡。 安宁疗护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与老龄化问题也密切相关。这些人在生命的终点需要进行安宁疗护服务,要提供他的身体、心理、精神、心灵、社会的照料,但是我们目前提供的服务还远远不够。 我刚才提到了,真正在我们中国能够享受到安宁疗护服务仍是一种奢侈,而非一种普及性服务。我希望全国都能把安宁疗护服务作为一个普惠性的、朴实性的服务,让这些人在死之必然、不得不走的时候,保有尊严,享受最后一缕阳光,能够享受社会带给他的关怀。这个条路太长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需要我们携起手来,为这些人行善积德、功德无量。 (逐字稿节选) 欢迎转发下面海报 共同走进这堂人生必修课
- 6.6 社会关怀丨安宁疗护到底需要什么社会支持?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从照护到安宁疗护,有关爱与生命尊严的人生的必修课》音频课,我是施永兴。 各位朋友,我们这一节主要是聊一聊安宁疗护需要社会支持到底是什么?有很多人提到安宁疗护不是家人的责任,而是全社会都应该有意识承担起来,你觉得安宁疗护需要的社会支持是什么?其实这部分内容我们在第二节、第三节里面涉及到了一部分。 安宁疗护是一个全社会的系列工程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念,安宁疗护并非是单纯的医疗工作,也绝非仅仅是家人的事情。 安宁疗护首先是一个全社会的系列工程,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叫社会,它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联合起来,因此社会关系也包括了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社会支持是安宁疗护服务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和积极性,为患者和家属提供社会资源,比如安宁疗护的实践证明在社会支持过程中精神支持非常重要,我们对临终患者以及老人进行社会精神支持,有助于减轻或者缓解老人及临终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和压力,同时,社会支持提供的物质资源,也可以缓解患者和家属某些生活的矛盾和顾虑。 社会支持的功能是指什么? 当然,我们从实践当中了解社会支持在安宁疗护当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功能,第一个是情感支持;第二个是信息支持;第三个是社会手段支持。 社会的资源支持,包括慈善组织、社会团体、学校企业,也包括社区和一些宗教团体,因此社会支持组织的介入,对于安宁疗护的服务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社会支持的功能还包括一些指导性的支持,通过互动反馈性支持政策,我个人认为社会支持安宁疗护时必须要考虑:理解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宗族、民俗、信仰等,还有人口学的差异,尤其在经济、教育、政治及文化方面的差异是不得不考虑的。 没有一个人说不死的,真正能够老死的人,这一部分是善报,安宁疗护追求的目标就是三种。 我个人认为这个想法可能不对,我每个人希望的最圆满的结局是三种,中国人骂人最可多的一句话,“不得好死”,把好死作为我们人生营造的一个任务,就是安宁疗护。 图源 pexels.com网站 所以我谈对安宁疗护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字面理解,而是要通过你的临床实践,接触那么多人的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来认识到安宁疗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对自己的一些感悟。 (逐字稿节选) 欢迎转发下面海报 共同走进这堂人生必修课
- 6.5 社会关怀丨中国的安宁疗护的发展阻碍都有哪些?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从照护到安宁疗护,有关爱与生命尊严的人生的必修课》音频课,我是施永兴。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国安宁疗护的阻碍都有哪些方面?为什么公立医院、私营的医疗机构、社区居家安宁疗护等,总让人觉得遥不可及。 中国的安宁疗护目前没有相关法律条例 这是个很大的政策性的问题,我只能谈谈我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不代表官方,我觉得中国的安宁疗护发展面临的最大阻碍是在安宁疗护的法律层面。 中国的安宁疗护发展37年来,经过了5个阶段,两年前,我在《医学与哲学》专业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谈到了中国安宁疗护的发展政策和发展的逻辑,我在里面提到,中国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安宁疗护的法律条例。 换句话说,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安宁疗护虽然走了37年,目前还是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标志是我们没有法律规范它,国家层面没有安宁疗护的法条,在我们31个省市自治区和有地方立法权的副省级城市,也没有安宁疗护的条例。 但很可喜地看到,两年前,深圳出台了医疗条例当中的《第七十八条生前预嘱法条》,它并不是一个安宁疗护理条例,而是在医疗条例里面加了一个生前预嘱法条,目前我个人认为,安宁疗护法和安宁疗护条例迟迟没有出台,阻碍了安宁疗护依法开展,安宁疗护没有法的规范,权利义务没有划分,那么患者的权利和医护人员的权利,谁来保护它?比如,临终医疗决策的问题,尤其我觉得国家层面的安宁疗护现在没有一个单独的专门文件,因此我觉得当务之急应该尽早启动安宁疗护的法和安宁疗护的条例、安宁疗护专门研究文件的出台。 国内安宁疗护条款在进步:上海、嘉兴、温州 (逐字稿节选) 相关信息政策截图 欢迎转发下面海报 共同走进这堂人生必修课
- 6.4 社会关怀丨我们为什么总对安宁疗护有很多误解?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从照护到安宁疗护,有关爱与生命尊严的人生的必修课》音频课,我是施永兴。现在我们聊第四节,为什么我们总对安宁疗护有很多的误解。 从临终关怀到安宁疗护,国人对概念从误解到逐渐接受 作为中国安宁疗护的经历者,我刚才也谈了临终关怀和安宁疗护两个名词之间可以互相借用,“安宁疗护”这个名字正式在我们国内(使用)是2016年4月21日,“全国政协第四十九次双周协商会议”对于中国临终关怀安宁疗护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是由当时全国政协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亲自主持的,这是新中国解放以来,第一次由国家层面召开的推进全国安宁疗护的会议。 到目前为止,临终关怀的概念引进到中国大陆已经三十七年,社会大众对“临终关怀”到“安宁疗护”概念的理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是表现在从认识到行动上的。 特别是经历了1987年的“临终关怀”早期概念的混沌认识,到我们现在能够慢慢理解、面对,同时能够正确地接受安宁疗护,尤其是随着2017年在全国开展安宁疗护的试点以来,社会大众越来越能够接受安宁疗护这个理念,我觉得发生这些变化体现了我们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相关信息新闻截图 临终关怀理念越来越趋向了临终关怀的反向关怀,这也就是我和大家分享过的安宁疗护的关怀是双向的,不仅仅是我们给临终患者关怀,其实临终患者也会给社会、亲人和一些医护人员的关怀,这种双向的关怀体现了安宁疗护(理念)的提升。 那么到目前为止,在(针对)社区老年居民第一批、第二批的大数据调查当中,他们对安宁疗护的认识还是很低,大概有78%的老人不了解安宁疗护,只有20%而且大部分在大城市的人能够了解安宁疗护。 有一些人非常忌讳谈临终、谈死亡,往往会采取不由自主地回避和搁置策略,有些地方还认为谈临终谈死亡是不坚强的、不吉利的,是晦气的事情,因为这个词好像不受欢迎,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是世界上最无法否定的规律,人最终都要离开这个世界。 (逐字稿节选) 欢迎转发下面海报 共同走进这堂人生必修课
- 6.3 社会关怀丨安宁疗护机构有哪些硬性标准?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施永兴。 当然,我们也会提到安宁疗护的机构有没有硬性的标准,比如我们上海的安宁疗护病房的硬性标准,上海在2012年印发了《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爱科的基本标准》,提到了安宁疗护病房的实施标准:一个独立的病区,有三个区域,11个室,病区面积不能够低于300个平方米,那么是哪3个区呢?分别是服务区、管理区、生活辅助区,三个功能区分布在安宁疗护的病房、护士站、治疗室、处置室、谈心室、评估室、家属的陪伴室,还有关怀室、医生办公室、配膳室、沐浴所和日常活动场所,文件里面明确。每一间床位的建筑面积要45平方厘米,特别是保障系统用房,要占到我们总的建筑面积的32.2%,辅助系统是53.21%,管理系统是14.52%。 收听要点提示: 安宁疗护的辅助用房都有哪些? 安宁疗护离开政府主导很难开展 安宁疗护在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有什么差异? 在家里告别人生难不难? 欢迎转发下面海报 共同走进这堂人生必修课
- 6.2 社会关怀丨中国的安宁疗护只存在大城市吗?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第二集的内容——中国的安宁疗护只存在大城市吗?从1988年首个安宁疗护医院在中国出现到现在,我们中国的安宁疗护的模式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同国外相比,我们有什么特殊的本土化的模式? 收听要点: 中国安宁疗护的模式 全国已经建立了约4000多家安宁疗护的机构 上海的本土化安宁疗护模式是怎样? 中国特有的中医药安宁疗护模式 安宁疗护的试点城市情况是怎样的? 欢迎转发下面海报 共同走进这堂人生必修课
- 6.1 社会关怀丨中国安宁疗护的历史变迁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从照护到安宁疗护,有关爱与生命尊严的人生的必修课》音频课,我是施永兴,在这个单元里,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安宁疗护的社会关怀的话题。 收听要点: 1. 中国安宁疗护的历史变迁 2013年,《关于开展促进健康服务的产业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提到了临终关怀机构的名称,并且明确了临终关怀是我们卫生的稀缺资源。 201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指导意见》里面明确提到了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的住院、康复期的护理、稳定期的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 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纲要》中,安宁疗护作为一个持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从胎儿到生命末期的健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明确安宁疗护作为一个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2. 临终关怀是一项人的基本权利 3. 为什么要把“临终关怀”改成“安宁疗护”? 4. 安宁疗护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 5. 患者要认识到安宁疗护服务是个人权利和现实的需要 欢迎转发下面海报 共同走进这堂人生必修课
- 5.7 人文关怀丨刘谦老师的延伸书单
你好,欢迎进入刘谦老师的课后延伸书单。 《安乐死现场》 作者:[日]宫下洋一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有难以忍受的病痛、没有治愈的希望、能够明确地表达意愿、没有患者期望的治疗手段。这是实施安乐死的四个基本条件。但痛苦该如何测量?治疗到何种地步才算是没有了希望?本文作者宫下洋一是一名记者,18岁只身赴美,就读西弗吉尼亚大学外语学院。毕业后,进入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研究生院,获国际学硕士学位、新闻学硕士学位。他以法国和西班牙为阵地,在世界各地取材。在这本书中,从瑞士、荷 兰、比利时到美国、西班牙、日本,从西方到东方,在允许或不允许安乐死的国度,我们将聆听到医生、患者及其家属支持或反对的声音,思考终将到来的“最后的日子”。 The Revival of Death 作者: Walter, J.A. 本书为英文原版,目前国内暂未有中译本,本书从社会学视角审视了对死亡兴趣的复兴,特别关注了临终关怀运动和哀伤辅导。它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我们如何谈论死亡、应该听取谁的意见,以及心理学是否已经取代宗教在指导我们如何面对死亡的角色。 Death and Dying 作者: Howarth, Glennys 本书为英文原版,目前国内暂未有中译本,这本书对死亡和临终社会学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介绍,表明死亡率的研究和社会学全领域息息相关,这本书按主题进行组织排列,仔细探讨了关于社会对死亡的态度、死亡和临终的社会性质、对方法变化和多样性的解释,以及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死亡体验等问题。 《死亡图书馆》 作者: (美) 林恩·安·德斯佩尔德 / (美) 艾伯特·里·斯特里克兰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这是一本死亡百科全书,它有几乎你想知道的关于死亡的一切知识。是至今为止完整、全面论述死亡的教科书,其实死亡事件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周围上演,只是人们或漠视,或逃避,总觉得离自己相去甚远,或因太近而恐惧。可是每个人又都认同那句“明天和意外,并不知道哪一个会先来。” 人们往往倾向于避免思考死亡,但它能让我们更加珍惜人生。与其逃避,不如正视。这本书将分享从古至今、世界各地的不同价值观,以开放的心态同情、倾听以及包容不同声音,希望给你启迪。 《人类学:历史、文化与哲学》 作者[德] 克里斯托夫·武尔夫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本书上篇主要介绍了包括进化论、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在内的西方人类学研究的不同范式,沿着历史脉络梳理了不同范式的发展历程,既系统阐释了每一个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核心观点,又聚焦了不同研究范式下的经典理论流派的研究方向和核心关注点。在此基础上,本书认为应该在不同的思想流派间搭建起联系,形成强调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共识,即历史和文化是人类学的构建条件,进而提出历史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主张,并对此范式进行具体剖析。 《面对死亡的人:卧像的时代(上卷)》 作者:[法]菲利普·阿里耶斯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历史学家阿里耶斯,这本著作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向读者全面且事无巨细地介绍了西方从中世纪早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死亡态度的历史,并对其变化和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上卷标题为“卧像的时代”,共分两个部分、五个章节,分别研究了5-18世纪人们对于死亡的屈从态度,墓葬之地(教堂中的圣墓及公墓),临终时刻、来世观念与末日审判,墓葬及墓碑形式,雕像形式,灵魂等。 《关于痛苦的七堂哲学课》 作者:[美]斯科特·塞缪尔森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为什么我们会有痛苦?人类用几千年的时间,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质问着、体验着、拥抱着、逃避着痛苦,于是我们自痛苦中诞生了艺术、音乐与哲学。而最终,痛苦的意义由你自己赋予。在这本书中,作者斯科特·塞缪尔森将带你思考痛苦,面对苦难。 欢迎转发下面海报 共同走进这堂人生必修课
- 5.6 人文关怀丨安宁疗护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从照护到安宁疗护:有关爱与生命尊严的人生必修课》音频课。我是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系的教师刘谦。 上一节我们谈了辅助自杀和安乐死的一些概念和瑞士的相关的实施,那么我们在这一节会谈一谈安宁疗护在中国非常独特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还有它的困境。 收听要点: 1. 安宁疗护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2. 安宁疗护事业在中国 3. 安宁疗护是一种对生命多元形态的尊重 欢迎转发下面海报 共同走进这堂人生必修课
- 5.5 人文关怀丨瑞士实施辅助自杀的标准和流程是怎样的?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从照护到安宁疗护:有关爱与生命尊严的人生必修课》音频课,我是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系的教师刘谦,也同时是一名安宁疗护的志愿者。 收听要点: 1. 提供辅助自杀的方案是为了更好地预防自杀? 2. 辅助自杀的流程是怎样的? EXIT 信息手册 欢迎转发下面海报 共同走进这堂人生必修课
- 5.4 人文关怀丨最大的误解:安乐死不等于辅助自杀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从照护到安宁疗护,有关爱与生命尊严的人生必修课》音频课,我是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系的教师刘谦,也同时是一名安宁疗护的志愿者。 上一节我们讲的是从“我”到“我们”,死亡的社会属性。这一节我们会讲“我”是否可以对生命终结进行自我决定。正是因为个体层面上的生命事件,看到了“我们”的社会属性。在谈论人们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时,这也一定会超出个体选择的范畴。它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尤其是涉及到具体的实施问题的时候,非常复杂。它应当被转化为更具体、更具有社会属性的发问。这个发问就是,一个国家允许它的公民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来决定自己的生命的终结。 收听要点: 1.瑞士:安乐死≠辅助自杀 2.关键词:“将其杀死” 3. 从罪恶到合法:瑞士如何成为了这样的国度? DIGNITAS 网站首页 欢迎转发下面海报 共同走进这堂人生必修课
- 5.3 人文关怀丨从我到我们,死亡的社会属性是什么?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音频课《从照护到安宁疗护:有关爱与生命尊严的人生必修课》,我是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系的教师刘谦,也同时是一名安宁疗护的志愿者。 上一节我们讲的是我的死亡我做不了主,那么接下来我们会聊一聊,从我到我们死亡的社会属性。 收听要点: 什么是“社会性的死亡”? 在死亡之中,从“我”到“我们”有两层含义 时代对于我们个体的影响有哪些? 欢迎转发下面海报 共同走进这堂人生必修课
- 5.2 人文关怀丨为什么会出现“我的死亡我不能做主”?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从照护到安宁疗护:有关爱与生命尊严的人生必修课》音频课,我是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系的教师刘谦,也同时是一名安宁疗护的志愿者。 这一节课我们来谈一谈我的死亡,我真的不能做主的情况。 我的死亡我可以做主,或者我的死亡我不能做主,不是说死亡的这件事情我能不能做主,因为死亡这件事大家肯定谁也不能做主,都得要经历这个过程,但是“我的死亡我做主”指的是我的死亡的过程,我是不是能做主,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以我的意志更好地走完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当中就涉及到尊严照护的质量等等。 收听要点: 1. 意外死亡的风险有哪些? 2. 家庭主义的重要角色:病情告知 3. 资源的限制:城乡差距 4. 照护资源差:一个人怎么活,就怎么死 欢迎转发下面海报 共同走进这堂人生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