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我们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都是我们内心的反映。”
比如一段感情结束,你觉得对方过分,你投射出去的是愤怒;你觉得对方很可怜,你投射出去的是悲悯;如果你觉得对方很不容易,你投射出去的是宽容;如果你觉得对方不是故意要伤害你,你投射出去的是善良,对方到底怎么样,都是你的猜想,但是在你的猜想里面,充分的投射出了你自己。
这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说的那样:“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
你的愤怒,你的悲悯,你的宽容,你的善良,这些你对别人的评价才是你。
别人也是你的一面镜子。你会认为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但真相是你怎么对待自己,别人才会怎么对待你。
比如你忽视自己的需求,收获的就是被无视,你担心别人不再爱你,收获的就是别人不再爱你,同样的,你爱自己收获的就是爱你的伴侣。
总之,一个人的内在是什么,你就会去向外投射什么,你向外投射什么,你就会收获一段什么样的关系。你和自己的关系决定了你和别人的关系。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想"为什么我搞不好人际关系"“跟人相处不好”“谈不了恋爱"...本质上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理顺,我们内在的小孩在跟我们自己打架,没有把过往的自己打理好。第一步我们要做的是知道过往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与他人建立连接的能力取决于我们的依恋类型,而依恋是在童年早期形成的。依恋被认为是一种本能需求,源于我们对生存的生理需求和对安全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特等人将依恋类型分成了两大类:安全型和不安全型。
安全型依恋:在童年时期建立了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通常有过父母或者照顾着的支持和关爱,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并且可以依靠他人,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信任、接纳和支持,能够与伴侣建立稳定的情感联系。
不安全型分为焦虑型、回避型和混合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童年时期经历了不可靠的照顾者或情感上的不稳定,导致对亲密关系感到不安全和不信任,常常渴望亲密关系,也担心被伴侣抛弃或拒绝。
回避型依恋:在童年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导致不愿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甚至在需要帮助时也会选择回避,表现出冷漠和独立,不愿意依赖他人。
混合型依恋:同时表现出焦虑型和回避型的特征,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感觉不安和回避,但同时也会表现出对亲密关系的渴望。
【时间线】
02:17 一旦发现对方的缺点,就全盘否定这个人
03:27 人际关系就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
04:50 有质量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真正的连接关系
06:28 “心墙”的本质是依恋障碍
18:48 不用“好”和“坏”定义人际关系
23:52 向上社交关乎情商,向下社交关乎心态
26:55 什么是“人际过敏症”
30:49 人际过敏族的日常生存对策
34:36 终极法则:在价值观重叠的范围与对方接触
【联系我们】
加听友群请加vx:anydaybestday_(备注来意)
公众号:我们聊聊let us talk
小红书:Emma成长日记
邮箱:515295773@qq.com(商务)
同步播出: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podcast、荔枝播客
【新环节】
大家可以把《我们聊聊》当作一个树洞,随时向我们分享你的喜怒哀乐,我们会用声音的方式读给大家听,如果你是分享你的快乐,我们会把你的快乐感染给更多的人,如果你是分享你的吐槽,我们会跟着你一起吐槽,如果你是分享你的痛苦,我们会尽全力帮助你,《我们聊聊》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