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班卓,《陌生的阿富汗——一个女人的独行漫记》作者
《陌生的阿富汗》书影
本期主播:雨珈、Harry
本期剪辑:雨珈
后期制作:M-A-O
背景音乐:“Soghati”演唱:伊朗歌手Hayedeh
- 请以这个名字呼唤我:班卓这一笔名的由来和以她之名的表达。
- 时代的美好眼泪:论坛以及它所指代的互联网样态,还有持续至今的真实友谊。
- 当年为什么会选择去阿富汗?
- 在中国人刚开始申领因私护照的年代,如何选择旅行目的地?
- 旅行的意义也许和目的地无关?班卓的答案是什么?她的职业经历也是对这个答案的再次回答。
- 在旅途中的反思和原谅:反思自己和接受他人,这样的心态如何产生?
清醒认知到自己是一个外来者。
- 创作是否受到了三毛的影响?
- 目的是出行,写作是意外的果实。以及一个近乎不可复制的出版故事,而《陌生的阿富汗》的再版也有近乎传奇的色彩。
- 《藏地牛皮书》
- 宁宁的编辑手记:
www.douban.com
- 主播阅读《陌生的阿富汗》的体验和自己人生的勾连:这样的旅游旅不了一点儿,但本职工作翻译的经历又和这本书产生了联系。
- 班卓眼中的阿富汗:陌生是恒常而美妙的存在,不仅仅针对一国一地,核心是不持有评价的目光,是当作万物之一,是让人进来,把自己扩大。
- 人习惯于迅速地遗忘,人也是自己认知的囚徒,这决定了我们的目光,但应该意识到,这不应该是唯一的目光。
- 二十年后再看阿富汗,又带着何种目光?——来自班卓朋友的出乎意料的旅行体验,以及来另一名朋友站在自我立场的睿智。
- 旅行是改变认知的最好方式。
- 是否能和旅途中认识的人保持联系?尤其当旅行的目的地是阿富汗时?
- 八个镯子渐次断掉的悲与美,但班卓对此保持了冷静和克制。
- 二十年来旅行方式的变化?
- 年纪似乎是旅行者的镣铐,对于两位主播来说,镣铐更加沉重(猫猫也是镣铐之一)。
- 一无所有的状态是旅行的催化剂,而拥有是旅行的阻燃剂。
- 旅途上经济的窘迫如何化解?
- 啊,什么是窘迫?我喜欢人,我喜欢进入当地人的家庭,我享受作为外国游客的这种特权,以及我喜欢并追求公平。
- 还有对现代理所当然的生活的反思,有一种不着急的旅行以及生活的态度。
- 班卓会是优秀旅伴吗?自认不是,但她的游记绝对是极好的阅读体验。
- 当下还能有这样的旅行体验吗?
- 前现代的国家已经消失,意味着特定旅行目的地已经消失。沙发冲浪的演变是这种变化的一个侧面。如今有了新的规则:选择安全的住处、安全的交通,以及“安全的”国家。
- 新书预告,幸好依然是记录上一个十年。
- Bonus:一首歌的奇缘。用耳朵和记忆以及阅读文字找回一首歌。
- 班卓在公众号讲了因为伊朗歌手海蒂的歌产生的奇妙联结:
mp.weixin.qq.com
- 书中神来一笔:班卓寻找喀纳斯,也是成为自己的旅程,重要的是去寻找。
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要去替制定这样法案的塔利班解释?他们所谓的有不同意见的内部派别、他们所谓的分歧,对被剥夺和压制的女性,目前和将来的境况有任何改善吗?给他们冠以“执政党”的名称,能改变他们独揽执政、立法大权、且权力完全不受约束的独裁性质吗?他们的所谓内部派别,也不过是剥夺了人民的权利、掠夺民众利益的基础上,纯粹的权力和利益的内部分赃而已,没有半点能给人民赋权和增益。
一个行政、立法、执法的完全黑箱运作和随心所欲的暴力组织,他们推出了一部几乎将女性完全禁声、压制的法案,我们却要为所谓的它在塔利班内部意见还没有完全统一,执行也还没有那么严格而鼓掌吗?是要给他们加油鼓劲吗?
至于所谓的“公共场合有严格定义”。我想请嘉宾和主播,抽空回忆、列举一下自己过去三个月去过的公共场合,然后设想一下,你们觉得,哪些公共场合突然被规定你们不能再去了、去了就要被惩治,是可以接受的?然后,如果这个禁足的公共场合的名单,不是“你们觉得可以”而是“塔利班觉得应该”,然后名单随时随地因为他们觉得而改变,相应的惩治随时随地因为他们觉得而因人而异地施加,你们觉得怎么样?真的是所谓的“公共场合有严格定义”就顺理成章了,还是这样立法、执法从根本上就有问题?
旅行当然是非常能改变认知,每一个人的认知也绝对是被自己的偏见和无知所局限。问题是,但我们接收到不同于自己以往认知的信息时,并不意味着就此停止发问。将塔利班成员当作具体的个人来看待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这个具体的个人特质、他展现的友好是否只在特定场域对特定对象施展?除了这些手中掌权握枪的人,是不是有更多无声无权的具体的个人需要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