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大学生活则不难发现,小到寝室卫生大到就业指导,辅导员在高校的运转中无处不在。但是作为贯穿千头万绪的关键部分,他们的声音却限于模糊的职业定位而在公共领域鲜少被听到。
本期播客邀请到了两位前高校辅导员来分享他们的工作经历和感受。辅导员的工作日常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工作的意义?辅导员这份职业的前景如何?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一群人,他们如何看待如今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大学生变得更“脆皮”了吗? “直升机父母”的现象蔓延到大学校园了吗?大学高中化是否已经是一种实然的趋势? 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58期《象牙塔里的承重墙:辅导员吐槽大会》。
00:09:26 辅导员是怎样炼成的
00:28:18 大学正在变得高中化吗?
00:47:14 学生管理工作是否有意义
01:06:09 新的“大山”:大学生心理健康
01:25:03 大学也有“家长群”?
【本期主播】
CD, Rosa
【本期嘉宾】
于老师,秦老师
【背景音乐】
A 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 543 是一首管风琴音乐,由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 在担任萨克森-魏玛公爵(1708-1713 年)宫廷风琴师期间创作。
不论国家层面怎么强调辅导员的专业性,落实到现实中的工作,就是一堆鸡零狗碎和形式主义的事情,所以完全能共情女性辅导员说的和学生日常相处的细节,但有成就感的部分很少,大部分工作就是琐碎且无意义的,在学校和学生之间做夹心饼干,不认同学校的管理政策但不得不去执行,越有教育情怀越容易受伤内耗,做老师真的是良心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