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ol.61 研究生面试:如何击中考官的心趴?
每年春天这个时候,能否顺利读研是许多年轻人的重要心事。上周,考研初试结果公布的消息一出便登上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准备海外留学的同学们也陆续收到申请的初步结果。准备复试/面试,是这个春天的头等大事。 但无论是考研复试环节,还是海外高校的面试,都因其结果的难以预料和不确定性,常常被认为是一门“玄学”,也成为了培训行业的热门生意。成功上岸的研究生们在回顾成功经验时,往往认为是自己的某种准备方式“逆袭”成功或是某种表现打动了老师,但面试过程中的筛选考量真的与ta们的事后分析一致吗? 在本期节目中,几位主播回顾了多年以前自己作为学生参与国内外研究生面试的准备过程,同时也从面试官的角度,分享了面试中的细节准备和老师们真正看重的品质。无论你是在备战国内的考研复试,还是在为申请留学准备面试,这期节目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61期《研究生面试:如何击中考官的心趴?》。 【本期主播】 CD, 古铜,米粒 【收听指南】 00:02:04 硕士面试经验分享 00:10:50 海外申请、面试流程面面观 00:32:35 作为考官的考量:真诚和思考比标准答案更重要 00:48:55 如何留下好印象:穿着、态度和沟通技巧 00:54:23 联系导师是不是必要的? 【背景音乐】 《春天》(Wiosna)写于1838年左右,出版时编号为72/4。从那以后,它以目录号B. 116而为人所知。肖邦曾将这首歌改编为钢琴独奏作品。 【赞助信息】 本期节目由莫干山天泉双枰民宿赞助播出。春暖花开,万物生长,3月8日这个属于女性且充满力量的节日和春天一起到来。莫干山天泉双枰民宿特邀听众朋友一同去莫干山竹林徒步,从冒出头的竹笋里,鸟鸣中,感受春天的生命力。小红书搜索“莫干山天泉双枰”关注官方账号,并私信暗号“非显著差异”,立享200元优惠券,有效期2025年3月1日至4月30日。
- Vol.60 中学往事:我们从不是花朵
中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段必经的青春岁月。这个时期,既是自我意识强烈迸发的时刻,也是学校制度对个体约束最为紧密的一段时光,充满了冲突与矛盾。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光,你会想到什么?是温馨的同学情谊,还是冷漠的排名竞争?是自由恣意,还是时时感到束缚?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三位来自不同领域、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嘉宾——君君、Tonya 和三三,与主播们一起聊聊他们的中学往事,特别是亲历军事化管理的感受。通过回顾十五六岁时的点滴记忆,我们共同探讨军事化教育如何深刻影响个体的成长,并反思它可能指引的不同人生路径。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60期《中学往事:我们从不是花朵》。 00:08:11 军事化中学教育的生活日常 00:24:33 中学影响:个人的回顾与感受 00:57:23 学校评价标准的单一与教师的局限 01:05:34 融入与排斥,竞争与友谊 01:30:12 在严密的中学教育中发现自我 【本期主播】 CD, 饺子 【本期嘉宾】 三三,毕业于黄冈中学, 人机交互博士在读 tonya,毕业于黄冈中学,法律从业者 君君,毕业于台州书生中学,前媒体从业者 【背景音乐】 《青年魔杖》第 1 号和第 2 号组曲是埃德瓦·埃尔加为管弦乐队所作的作品,分别于 1907 年和 1908 年首次演出。埃尔加给他们的完整标题是:《青春魔杖》(儿童戏剧音乐)第一组曲,作品。
- Vol.59 再谈爱人,再见爱人
随着《再见爱人4》的热播,关于三组嘉宾的讨论持续升温。在当下这些关于婚姻、爱情、亲密关系与性别的讨论中,一种不婚不育保平安的观点逐渐形成,人们纷纷表示“不爱了”。那么爱情在当代是否还值得一谈呢?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邀请到心理咨询师曹雪敏和社会学博士何田田,一起讨论了节目和日常生活中的亲密关系:为何观众如此讨厌麦琳?这种集体讨伐反映的是什么?充斥着女性日常生活的“心累”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不爱了却又离不了?如何从个体和结构的双重视角解剖女性境遇?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59期《再谈爱人,再见爱人》。 00:02:04 《再见爱人》:心理咨询师眼中的李行亮与麦琳 00:20:17 “疯女人”背后:关于性别和爱情的想象 00:50:54 如何区分爱的能力与爱的意愿 01:21:26 爱不爱都需要的“工具箱” 01:41:48 疲惫的妻子与缺乏动力的丈夫 01:51:55 唯有女性离开,男性才能改变? 【本期主播】 古铜,Rosa 【本期嘉宾】 曹雪敏,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著有作品《分手心理学》、《不爱了》(看理想app)、《出轨心理学》(光之来处公众号)等 何田田,社会学博士,努力转行临床心理中。 本期提到的书单播客: 《不爱了:无限人生书单第18季》,看理想app 《婚姻真相:无限人生书单第5季》,看理想app 【背景音乐】 《花之歌》Blumenstück Op.19 ,作于1839年,被人为是“不针对任何主题的变奏曲”。
- Vol.58 象牙塔里的承重墙:辅导员吐槽大会
经历过大学生活则不难发现,小到寝室卫生大到就业指导,辅导员在高校的运转中无处不在。但是作为贯穿千头万绪的关键部分,他们的声音却限于模糊的职业定位而在公共领域鲜少被听到。 本期播客邀请到了两位前高校辅导员来分享他们的工作经历和感受。辅导员的工作日常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工作的意义?辅导员这份职业的前景如何?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一群人,他们如何看待如今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大学生变得更“脆皮”了吗? “直升机父母”的现象蔓延到大学校园了吗?大学高中化是否已经是一种实然的趋势? 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58期《象牙塔里的承重墙:辅导员吐槽大会》。 00:09:26 辅导员是怎样炼成的 00:28:18 大学正在变得高中化吗? 00:47:14 学生管理工作是否有意义 01:06:09 新的“大山”:大学生心理健康 01:25:03 大学也有“家长群”? 【本期主播】 CD, Rosa 【本期嘉宾】 于老师,秦老师 【背景音乐】 A 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 543 是一首管风琴音乐,由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 在担任萨克森-魏玛公爵(1708-1713 年)宫廷风琴师期间创作。
- Vol.57 “别样”人生:丁克生活的喜与忧
在我们往期的节目中,大家常常听到已婚已育的主播和嘉宾们吐槽生活的一地鸡毛,那么已婚未育的家庭生活是否会更理想呢?还是也要面对一些不一样的烦恼? 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我们的丁克朋友——肉肉来和我们分享她的丁克生活体验和思考,与主播一起深入探讨了生育与丁克的选择问题。尽管选择不生育,肉肉始终都以已育的朋友为对照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选择生育并不是一个需要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而更多是指向心灵的检阅和历练。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57期《 “别样”人生:丁克生活的喜与忧》。 00:09:28 生育抉择:女性考量与男性认知的差异 00:28:22 如何与催生的压力共处? 00:47:54 感受快乐是一种能力? 01:06:18 与有娃朋友会渐行渐远吗? 01:25:14 享受孤独的人不怕晚年 【本期主播】 米粒,古铜 【本期嘉宾】 肉肉 【背景音乐】 《F大调行板》Andante in F Major K.616 ,作于1791年。这是莫扎特去世前为自动管风琴或八音盒演奏所作的三首作品中的一首,是受约瑟夫·戴因伯爵(Count Joseph Deym von Strzitez)之委托而作。
- Vol.56 离开赛场以后:成为不了Queen Wen的一百种可能
在刚结束的美国网球公开赛,奥运女单冠军郑钦文再一次创造历史,首次进入八强。赛场以外,她所掀起的网球热潮正持续而深远地影响着人们。 同是湖北人,淏璇二年级的时候通过教练选苗走上球场,从此瘦小的她和网球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缘分。在那个网球对于大众还略显陌生的年代,训练用的短网场地是由乒乓球场改建的,上面站满了期待着胜利、不知忧伤的孩子。 在这样一个独立于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地方,淏璇和朋友们挥洒汗水,感受着训练的苦与乐,也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前(非职业)网球运动员淏璇,听她讲述自己以及她访谈过的运动员们的竞技训练经历。通过这些故事,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奥运会之外运动带给普通人的经验和意义。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56期《离开赛场以后:成为不了Queen Wen的一百种可能》。 【本期嘉宾】 淏璇,网球国家二级运动员,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本期主播】 CD,古铜,米粒 【收听指南】 00:08:00 网球:贵族运动还是普通人也可以有的选择? 00:24:08 在体育中找到坚持的力量 00:40:08 网球场上的童年与社会化 00:56:21 育儿心法:家长角色与孩子独立训练 01:20:31 在运动中重构自我 【网球相关推荐】 书籍: - 传记:《网:阿加西自传》,《独自上场》(李娜),《追寻完美》(费德勒) - 《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 the inner game of tennis 》 - 《弦理论》 - 《The Master: The Long Run and Beautiful Game of Roger Federer》 影片: 《天才之击》 《国王理查德》 《费德勒:最后的十二天》 《大坂直美》 《破发点:大满贯之路》
- Vol.55 异国一拖一挑战 vs. 国内丧偶式育儿:哪个更累
2023年1月,四川省出台生育新规,取消对生育登记对象是否结婚的条件限制。在家庭中父亲严重缺位,母亲丧偶式育儿的背景下,有关“去夫留子”女性独立养育的讨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尽管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去夫”,主播米粒和Rosa这一年由于各种原因开始独自一人带娃在异国生活,体验了一拖一的甜酸苦辣。本期节目中,两位主播从母亲、孩子、学校和社会的角度探讨了女性独自育儿的可能性。本期节目希望通过比较独自育儿和家庭合作育儿的体验,以及国内与欧美的育儿环境,再次折射出家庭、职场、学校、社区乃至宏观政策对个体育儿实践的影响,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欢迎收听本期非显著差异《Vol. 55 异国一拖一挑战vs.国内丧偶式育儿:哪个更累》。 【本期主播】 米粒,Rosa 【收听指南】 00:02:03 一拖一的缘起 00:14:09 糊弄也是一门带娃的学问 00:35:25 空间与权利:成人与儿童需求融合的可能性 00:49:34 工作、家庭与学校:异国育儿的困境与启示 01:03:47 不同情境下父亲充分参与的条件 01:17:57 一拖一的好处也不少 【背景音乐】 莫扎特第八号钢琴奏鸣曲,写于1778年,是一部三乐章的作品。这是莫扎特仅有的两首小调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一首。
- Vol. 54 文化时差与火线逃生:留学图个啥
暑假已悄然过半,又有一批留学生即将漂洋过海。十几年前,几位主播也曾踏上同样的留学之旅。对于看着《老友记》长大的这一代人,留学不只是圆梦,也是对异国生活的一种想象。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出国读书的机会已不再稀有,海外学历的市场价值也不复往日,这让人们开始对地留学的价值产生质疑。真实的留学生活究竟是怎样的?留学经历对个人成长有哪些影响?对于普通人来说,留学是否仍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可能性? 本期节目中,留学经历各不相同的主播们分享了她们的海外生存故事,回看这些十多年前的经历,不少可能已成为时代的眼泪,但或许仍能为正在经历留学的朋友们提供一些慰藉和共鸣。欢迎收听本期非显著差异《Vol. 54 文化时差与火线逃生:留学图个啥》 【本期主播】 CD,古铜,Rosa,饺子 【收听指南】 00:02:03 条条大(野)路通offer 00:24:55 战战兢兢第一年 00:48:30 穷留学生的日常:保命、省钱、上法庭 01:05:36 阶层冲击:食物危机与老钱俱乐部 01:28:34 从焦虑到”套路“:同学中的多样人生 01:38:10 懵圈摸鱼 vs. 熟识流水线,当年的快乐还能复制吗? 【背景音乐】 《C大调第五钢琴三重奏》,K. 548,是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于1788年7月创作的。
- Vol.53 缺席的审判:一个普通男人的堕落史
在外人眼里,橘子正过着别人向往的生活,拥有体面的工作、成功的丈夫和可爱的孩子。可是,橘子想讲的并不是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的故事,而是自己如何被家庭所吞噬的故事,是关于一个普通男人的“堕落史”。 在工作中,橘子擅长冷静客观的分析并给给客户提出专业意见,回到家里,却对自己的婚姻却满是疑惑和无奈。曾经熟悉的校园恋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漠视另一半的需求并将她的牺牲默认为理所应当?在外能左右逢源的职场精英为什么回到家里却无法承担最基本的职责?丈夫的堕落,是从哪一刻开始的?在叙述中,橘子习惯强调自己的“普通”并且依然期望能够再为彼此关系作出更多的“努力”,要求丈夫承担相应家庭责任是合理的诉求吗?是什么应该为一个丈夫的”缺席“负责?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Vol.53 缺席的审判:一个普通男人的堕落史》。 【本期主播】 古铜,Rosa 【本期嘉宾】 橘子,主播rosa的同学,名校毕业的法律界专业人士,目前供职于某外企大厂。 【收听指南】 00:08:31 飞黄腾达的丈夫 vs. 节节败退的妻子 00:25:38 丈夫的成功基础是对妻子的剥削和支配 00:42:42 当妻子的职业成就遭到丈夫的奚落 01:08:21 “他变成了一只青蛙” 01:16:53 女性永远在自问:“我是不是要求太高了?” 01:25:27 “我们竟然在祈求男性做一件本身就应该做到的事情” 【背景音乐】 菲利克斯·布鲁门菲尔德创作的四首钢琴独奏前奏曲作品,于 1990 年出版。第一首序曲献给奥尔加·卡尔马林女士,第二首献给艾达·阿纳斯塔西耶夫女士。 三和四给他自己的妻子。
- Vol.52 成为母亲以后:从一种日常到另一种日常
延续前一期《Vol.51 成为母亲:女性身体与评价黑箱》,本期节目将继续讨论生育对于女性意味着什么。从怀孕到养育, 一系列事件推动女性成为母亲。当睡眠变成一种奢望,当生活的可控性全面失灵,成为母亲之后的日常被重新定义。这其中,母亲并不是模糊的集体,而是具象的个体,母职体验不再是朦胧的圣光,而是被打碎的生活时刻。养育孩子作为身心的极限考验,探索着女性的生命边界。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52期节目 《成为母亲以后:从一种日常到另一种日常》。 【本期主播】 CD,古铜,米粒,Rosa 【收听指南】 00:02:02 时间剥夺:无法兼顾的睡眠、工作与育儿 00:15:13 专业学术训练十几年,养娃一夜回到解放前 00:30:27 有了孩子,每个家庭都得重装系统 00:53:17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当下还有可能重建育儿共同体吗? 01:08:32 你以为你在养孩子,其实孩子也在驯养你 【背景音乐】 贝多芬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No.14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升C小调(《月光》),OP.27.2,作于1801年。
- Vol.51 成为母亲:女性身体与评价黑箱
《成为母亲》一书中,作者提到:“孩子的出生不仅将女人和男人区分开来,也将女人和女人区分开来,于是女性对于存在的意义的理解发生了巨变。“母亲节之际,相信不少人对于成为母亲会有新一轮的思考。 在本期节目中,主播们分享了成为母亲过程中的个人经验和私人意义。现代医学与科技之下,孕育生命不再是隐匿于女性身体之下不可言说的体验,而成为了一系列评价的标准。从思考是否生育的矛盾到孕期各种检查的挑战,女性的身体和精神持续受到所谓标准的检视:一方面人们更为了解和及时检测怀孕的过程,另一方面这也对女性产生了持续的压力和挑战。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51期节目 《成为母亲:女性身体与评价黑箱》。 【本期主播】 CD,古铜,米粒,Rosa 【收听指南】 0:06:05 决定生育:未知的开始 00:12:09 孕检:生死攸关的闯关“游戏” 00:36:35 当女性的身体迎来新的审视 00:42:38 生产:人类的疼痛并不相通 01:07:04 对怀孕与生产,父亲有可能感同身受吗? 【背景音乐】 《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27之2,是贝多芬于1801年在匈牙利创作的独奏钢琴作品,并于1802年題献给贝多芬的学生Giulietta Guicciardi伯爵夫人。
- Vol.50 国际教育: 换个赛道会更好吗?
近年来,教育内卷的战线无限拉长,竞争也愈发激烈。在“卷”无止境的大潮中,许多家长萌生了为孩子更换教育“赛道”的想法,国际教育便是近年来备受中产家庭青睐的一条路线。然而,这条昂贵的“体制外”赛道是否真的能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和发展机遇?脱离传统的“体制内”赛道是否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本质“?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三位嘉宾,有专注国际教育领域的学者,也有就职于国际学校的资深教师,其中两位母亲为自己孩子选择了国际教育这条赛道。嘉宾们从研究者、教师、家长的多维视角分享了对国际教育的理解,描绘了选择国际教育路线的家庭画像,并剖析了在选择和就读国际学校的过程中,家长和学生面临的问题、挑战及适应策略。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50期《国际教育:换个赛道会更好吗?》 【本期主播】 古铜,米粒 【本期嘉宾】 小心姐, 米奇, 雷老师 【收听指南】 00:02:04 国际教育到底是什么? 00:12:56 不同类型国际学校的观察与体验 00:32:17 走国际路线的家庭都有矿吗? 00:45:19 这条赛道有没有回头路? 01:11:14 关于身份认同:国际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背景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选自勃拉姆斯为钢琴四手联弹而作的《圆舞曲》Sixteen Waltzes, Op. 39,共16首,作于1865年。
- Vol.49 今年妇女节,聊聊让女性成为一种处境的“结构”
春节前,一篇来自陈朗博士的悼文在网上掀起了激烈讨论,我们收到了粉丝的私信,希望听主播聊聊家庭内部的分工和不平等。然而,忙碌的春节和我们各自生活的变化让录制一再搁置。所幸,在妇女节之际我们得以重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放风时刻与大家聊聊。 本期节目中,主播们从自身的经历谈起,分享了各自作为结构里的一员何时萌发对结构的认识和反思,如何从当初阅读别人的不平等,到如今切实地体会到结构性不平等的无所不在。最后,我们从个人与结构的关系出发,充满希望地探讨了女性能推动的改变。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49期节目 《今年妇女节,聊聊让女性成为一种处境的“结构”》。 【本期主播】 CD,古铜,Rosa 【收听指南】 00:02:02 从陈朗的悼文谈起:主播近况分享 00:23:07 当家庭角色反转,女性经历两难 00:32:39 性别视角的“启蒙瞬间” 00:49:111 个人 VS 结构: 从自身经验探索改变的可能性 【背景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选自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 1857-1934)的作品《少年的魔杖》(The Wand of Youth Suite No.1 & 2, Op.1)。
- Vol.48 春节回忆:不一样的童年
年关将至,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节,不知道大家的真实感受是期待、淡漠还是焦虑呢?如今的“年味”到底去哪儿了呢?此番灵魂拷问也引发了非显著差异的四位80/90后中年主播对童年经历的追忆,然而却惊奇地发现各自儿时所过的年大不相同:春节对有的人是仪式感拉满的物质享受大爆发,对另一些人是日常生活平平无奇的延伸;对有的人是呼朋唤友的大好时光,对另一些人则是令人喜忧参半的“做人”考试。 本期节目中,四位主播从大扫除、备年货、贴春联、年夜饭、压岁钱这些小事聊起,穿越回儿童的视角,分享上世纪90年代城镇乡野的不同年味。这些画风迥异的春节经历,如何折射出城乡社会对儿童与成人、劳动与闲暇、个人与社群关系的不同想象?对于春节,你又有着怎样的记忆和感受呢?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48期《 春节回忆:不一样的童年》。 【本期主播】 CD,古铜,米粒,Rosa 【收听指南】 00:02:04 农村与城市:不一样的春节记忆 00:23:38 让人流口水的年味 00:31:33 春节的劳作:温暖记忆与复杂情感的交织 00:47:19 压岁钱与儿童的金钱观 01:01:19 走亲戚:有人爱,有人恨 01:20:00 重现年味的要素:熟人、共居以及做和平时不一样的事
- Vol.47 谢爱磊x郑雅君x非显著差异:小镇做题家金榜题名之后
"小镇做题家"一词最早出现于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源于出身小镇、凭应试技能拥有名校光环却陷入人生困境的青年的自我调侃。这个创建于2020年的小组,目前已有超过13万组员,组里每天还在持续进行着考公考编、留学考研、情感交友的分享和讨论,其中有昔日天子骄子的心灰意冷,也有寒门子弟的命运自嘲。在讨论这一特定群体时,人们究竟是在共鸣着怎样的经历?当代青年所面临的挑战,又是如何与他们的出身和个人努力相互交织的呢?是哪些潜规则在幕后操控着个体命运的不同走向?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对这一群体有着深入研究的两位学者。其中,香港大学郑雅君博士的《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出版后即受到了广泛好评,而我们的老朋友——广州大学的谢爱磊教授的新作《小镇做题家:流动、心态和象牙塔》也即将新鲜出炉。在这期节目里,我们与他们一起讨论了那些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从小镇走进精英高校求学的年轻人们的故事,这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46期《 谢爱磊x郑雅君x非显著差异:小镇做题家金榜题名之后》。 【本期主播】 CD,米粒 【嘉宾介绍】 郑雅君,甘肃张掖人,教育社会学博士,本硕毕业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公平与学生发展问题。 谢爱磊,安徽枞阳人,教育社会学博士,本硕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现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为教育社会与政策研究,比较高等教育研究,近期的研究课题包括社会转型时期高等教育的入学与平等,精英大学农村群体大学生的学习体验等。 【收听指南】 00:07:16 小镇做题家并不擅长做题?! 00:14:39 小镇做题家的自主性和反身性 00:21:57 “好学生”脚本失灵,压垮了小镇做题家的大学生涯 00:36:36 把大学的“游戏规则”摊在桌面,小镇做题家就能改变命运了吗? 00:51:00 谁在定义哪种经验更具价值——教育评价中的不公 01:02:24 不玩这套“游戏规则”可以吗? 01:13:15 教育系统可以为“小镇做题家”们做的事 【背景音乐】 罗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man) 于 1838 年创作了 Scenes From Childhood(德语原文为Kinderszenen )。这是十三首钢琴独奏作品,舒曼将其整理为一套进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