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鸭老师,在大学里讲课就像脱口秀表演,“渴望互相识别的一刻”读笨书Read or die

21鸭老师,在大学里讲课就像脱口秀表演,“渴望互相识别的一刻”

52分钟 ·
播放数547
·
评论数21

【主播的话】

在这期播客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假设我们回到校园时期,你还是一名学生,你的老师站在讲台上问你:你们最近读了什么书?你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又或者,当老师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会想象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这播客里的鸭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她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一个在大学里教边缘学科边缘专业的老师,她总是想要问她的学生这个问题:你们最近都读了什么书?

在漫编室的新书《春晖》里,也有这样有着一位细密情感的老师。她是小春老师,小春老师是教美术的老师,创作小春老师的阮筠庭老师在书里写:老师也是一个人,那是曾经作为学生的我全然无觉的,我们继承了那些悲伤痛苦和恐惧,但我希望,至少从我这一代开始,变得有些不一样。

这期节目录到结尾,我才缓缓意识到我和鸭老师在聊什么,我们借她对学生的观察,借她当老师的失落,借我们读何伟新书里读到的失落,问出的是:成为一个人,一个脆弱的人,一个想要与人建立联系的大人,就是会受伤、会失落。但是,失落,也是人与人识别彼此的密码。

这期节目有点长,我和鸭老师聊到最后聊出了录播客的高光时刻,用鸭老师的话说“你读懂了我”。我们的关系,也好像通过这期播客更进了一步。所以希望大家不要错过最后十几分钟!

【嘉宾介绍】

鸭老师,在西南某高校教英文

【联系我】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

微博@过细雨

📮邮箱yulihu805@gmail.com

展开Show Notes
HD600386p
HD600386p
2024.12.02
06:06 但是师生关系不管怎么说总是老师在上,如果老师不首先地主动地发出友善信号展示活泼一面,凭空期望学生冒着风险来和你用这种更平等的方式交流是不合理的。因为我遇到的有的老师就和同事同辈很活泼,但和学生交往还是期望学生用最传统的礼仪尊师重道。
老师努力走进学生,不要寄希望于学生主动去意识或者走进老师,在这种年龄意识和环境限制下学生的行动是有限的
哒哒撒野
哒哒撒野
2024.12.01
像鸭老师一样,每节课都问同学读了什么书,看了什么影视作品,最近在干什么……得到的答案往往很让人绝望……没有看书,更没有看影视作品。有时间会刷短视频,玩游戏,刷完没有记忆点,玩完也没有感受。无边的沉默中继续脱口秀下去,唯一宽慰的是下课还是有个别同学来问问题,或者对课上问到的话题来私下探讨。带着良心上课,但是过程中还会有点寒心,判作业更是折磨,明显的AI痕迹,严格教育还会换来恶意举报和教学考评打低分……
上学期有两次鼓起勇气靠近老师问问题的经历(本人既胆小好奇心又重),结果一次是好奇和胆小都很被托出,一次是政治老师有些在逃避我的问题(我没太判断老师的风格就上去问了😭,但不后悔)。这学期上了几天课了,能发现有几位老师有一种想要和我们交流的渴望,虽然上课内容有些枯燥(突然发现这个是可以和ta们沟通的),但是我真的还蛮想托住ta们的渴望的
guoxiyu
:
和鸭老师一起抱抱你。
在火山旁边煎蛋:❤️
chengzdao
chengzdao
2024.12.09
说实话,像我这种内向的人,即使老师在课堂上问起来最近在看什么书,也不太好意思张口回答,确实需要私下建立沟通的桥梁。不过本科的时候有一个联系还紧密的老师,回过头来看,她也算是我迷茫时的情绪导师,听完节目打算再写封邮件,看看能不能重建联系。
guoxiyu
:
真好!
起岸鲤
起岸鲤
2024.12.03
08:14 真奇怪,学生和老师都在寻求这个身份以外的联结,明明学校没有告诉过我们有这个资格,我们从不被允许这么做。因为是一个完备的成年人和被认为是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我们的文化中似乎并不认为二者能产生多么深重的合情合理的钩连,不,这是我在被动触发的女性视角下对传统旧老师形象的判断。但这能不能作为一个切面给鸭老师的疑问一些侧面回答?我们的社会角色与传统叙事的摩擦
起岸鲤
起岸鲤
2024.12.03
06:37 很难说我听到鸭老师的话是种什么样的感觉,自遥远记忆传来的鼓胀的错位感与面目模糊的不可名状吧…比较尖峰的学校可能会鼓励学生和老师突破固有面相和模式,但稍往下的就很难出现鸭老师所期望的氛围了。我记忆中与此印象相左的只有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对老师付出太多的信任是件风险极高的事,教育是崇高的事业,我这么认为并不是因为我有遇到可以真心尊敬的老师。我可见的老师更像是某种规则怪谈里的产物,总是有着溢出育人之责与心愿的私心,说ta是师,但又有着人恒久的——于人有害的缺点,说ta是人,但ta又是不可侵犯的权威。学生很难突破这种限制,本身也是没有必要的,我总认为师性应该大于人性,因为教育是一份崇高的职业,但这又是不可实现的,基本没办法让每一个老师都遵守师德。
Freyana
Freyana
2024.12.01
今天我去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看了阮筠庭老师的春晖展🌹
Olof180
Olof180
2024.12.01
站在国内本科生视角,感觉鸭老师这种老师很少?至少我们学校,大部分大学老师除了教学之外还有自己的研究、课题、非校内工作、行政工作…虽然能理解,但不得不说,能上到有用的课的机遇都很少,大部分是靠自学。当上课已经很难,了解老师、和老师交流的愿望也随之消弭了
其实除了教室里的关系,现在的互联网个性化推荐可以让人在网络里待的很舒适,但是也让与现实生活中遇见的人喜欢的东西差异更大了。网络使用时间的增多让遇见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的概率越来越小是不是也让人们对现实中与自己观念、习惯不一样的人忍受能力越来越差呢?(举一个例子,昨天我在去看一个黄梅戏的时候,有很多男观众会在一些我认为不需要的情况下鼓掌和欢呼,我当下的感受是很不喜欢这种行为,甚至在想他们到底是谁?这种想法会非常的影响我看戏的心情,但到后面其实从现场的气氛和他们的背影里可以看出他们非常的投入,我其实也没有必要特别的在意这些细节,一起享受一起开心的投入不就好了吗?当然后面的想法其实我也没有完全做到或者理解)
说不定未来出现现象级的影视作品的概率会越来越低,大众也慢慢走向分众。如果这样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观点或习惯不一样就不能沟通吗?不能成为朋友吗?(当然把握其中微妙的平衡很重要)如果不去尝试承认与自己观点或者习惯不一样的人的行为的合理性,这就会导向一个孤独的状态或所谓的原子化。可是所有人都只想要可以只生活在顺畅的互联网的体验里吗?我们不能在生活里也遇到有一样好的体验的人吗?对于不能对这个问题斩钉截铁回答对的人,我又觉得这是一个大家终究会想到的问题。当然想到并努力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经历很多曲曲折折,但是只要在实践,不管是失望还是自己的渴望被拖住的欣喜,我的想法是这都是不会后悔的。
当然话很好说,如何能够识别或找到出和自己一些小众喜好相契合的人,如何理解与自己的观点或习惯非常不一样的人,如何与他们尽量不发生冲突的沟通,或者与ta们成为朋友,也是我在努力的事
inthewind23
inthewind23
2024.12.28
可以理解老师的想法,但是回忆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好像确实无论如何都不会在仍是学生的时候主动和老师交流很多东西。大部分时候依然觉得老师和学生的身份是在人和人的交流之前的。但是依然有长期联系的老师,我会对喜欢的老师有更多好奇,只是好像真的以一种很特别的心情和方式和喜欢的老师保持着联系。稀疏但是会偶尔会有的联络。
我初中会觉得想和老师做朋友 但是高中完全没有想过了 就是潜意识感觉老师是上位者 学生是下位者
起岸鲤
起岸鲤
2024.12.03
38:02 respect这种算是语言被网络热词侵占了吧,抽象化的情绪比确切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安全得多
起岸鲤
起岸鲤
2024.12.03
20:16 这是上位者俯视的视角啊,因为是师生这样有高低的角色关系,鸭老师有在了解学生的生活,而没有贸然提出确切的邀请是很善良的决定,不然可能会延伸为别样的压迫。释放可得性后有需求的人会自动靠近,这是人与人的交流关系,师生交流好像不能很好的覆在人彼此间的交流上,人之间交流不是只有好的一面,但师生关系也能这样吗?权力关系会失衡吗。于是就变成了一张不知材质的网随便落在了学生头上,这真的会引起类似恐慌的情绪。我们的教育这到底是有什么问题啊…怎么处处违反人性
起岸鲤
起岸鲤
2024.12.03
07:25 大多数人是没办法突破环境限制的,尤其在环境制度固化且没有优化倾向时
15:47
学生发公开墙不是为了别人拥护自己的意见,学生的公开发言渠道本来就有限,也不是为了所谓的“骂”,只是为了让公共环境无论是学习还是休息环境更好而已,没有学生愿意发公开墙啊,除非他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影响,所以发墙啊
17:14 我的学校也有一个类似的微博,是叫树洞,但上面大家都挺友好的
第一期长节目 好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