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如果失败是动词,脱口秀是一个“失败者的剧场”吗
【主播的话】 大家好,这里是新一期读笨书。本期节目我想要聊的话题是,脱口秀剧场算是“失败者的剧场”吗?几年前,我读到南京大学陈恬老师写的有关玛蒂娜·马约克的剧本Cost of Living的评论,标题就叫《呼唤一个“失败者的剧场”》,我对什么是“失败者的剧场”非常好奇,于是点进去读了那篇评论。 什么是“失败者的剧场”,在陈恬老师的那篇评论里,她提到马约克这位剧作家创造了一个失败者的剧场,表现了疾病、贫困、失业、隔阂、牺牲、丧亲等各种意义上的失败。她还回过头梳理了一下戏剧史,发现那些经典的戏剧形象,主要都是失败者。如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主角不是胜利的希腊人,而是失败的波斯人。一个失败者的剧场,不仅满足于讲述失败者的故事,而且应该考虑从排演制作层面使现实中的失败者获得可见性。 在我连续看了几场脱口秀演员的线下专场以后,我突然意识到,几年前陈恬老师呼唤的那样一个“失败者剧场",脱口秀的舞台算是办到了吗?与其说脱口秀的舞台给了失败者机会,不如说失败者们创造了脱口秀的舞台。 我注意到这几年“成功学”已经不再流行,我们开始转向一种失败者叙事——一个普通人失败了,但还没跌到谷底,还能扑腾几下。 “成功学”的衰落是必然的,因为“成功学”是男性定义的叙事,是男性创造的神话,女性要成功,就得复制男性的做事方法,男性的谋生之路,那注定不会是一条通途。而“失败学”才是真正的女性叙事,因为女性,或者所有处于这个社会结构下的弱者,在一个由男性定义的世界里,注定是失败的。于是我们的叙事,就是“失败者”的叙事。 我斗胆猜测,父权制的衰落,必然意味着“失败学”叙事的崛起。因为“成功”不再是一个结果,不再是故事的结尾,而人只要走在途中,就必然会遭遇失败。 失败是动词。 【本期提到的作品】 《生之代价》[美]玛蒂娜·马约克 陈恬|呼唤一个"失败者的剧场" 王鸥行《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 【联系我】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 微博@过细雨 📮邮箱yulihu805@gmail.com
- 21鸭老师,在大学里讲课就像脱口秀表演,“渴望互相识别的一刻”
【主播的话】 在这期播客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假设我们回到校园时期,你还是一名学生,你的老师站在讲台上问你:你们最近读了什么书?你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又或者,当老师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会想象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这播客里的鸭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她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一个在大学里教边缘学科边缘专业的老师,她总是想要问她的学生这个问题:你们最近都读了什么书? 在漫编室的新书《春晖》里,也有这样有着一位细密情感的老师。她是小春老师,小春老师是教美术的老师,创作小春老师的阮筠庭老师在书里写:老师也是一个人,那是曾经作为学生的我全然无觉的,我们继承了那些悲伤痛苦和恐惧,但我希望,至少从我这一代开始,变得有些不一样。 这期节目录到结尾,我才缓缓意识到我和鸭老师在聊什么,我们借她对学生的观察,借她当老师的失落,借我们读何伟新书里读到的失落,问出的是:成为一个人,一个脆弱的人,一个想要与人建立联系的大人,就是会受伤、会失落。但是,失落,也是人与人识别彼此的密码。 这期节目有点长,我和鸭老师聊到最后聊出了录播客的高光时刻,用鸭老师的话说“你读懂了我”。我们的关系,也好像通过这期播客更进了一步。所以希望大家不要错过最后十几分钟! 【嘉宾介绍】 鸭老师,在西南某高校教英文 【联系我】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 微博@过细雨 📮邮箱yulihu805@gmail.com
- 《再见爱人》麦琳:在社会中失权的女人,又怎么可能在家庭里得权
【主播的话】 大家周末好,主播还是没忍住,做了一期节目聊了聊麦琳。这期节目,我回应了一个在网络上看到很多人讨论的话题,即为什么所有人都要围绕着麦琳转。我不同意黄执中说麦琳自我的观点,因为杨子也自我,但在这个节目上,所有人并没有围绕着杨子转。我认为节目发展到最新一期呈现出来的“绕着麦琳转”恰好说明了,麦琳,是这个节目里唯一一个没有能力去解决自己困境的人。而这个能力具体到节目上,就是表达能力。麦琳不具备通过语言表达清楚自己需求和困境的能力。而杨子,他非常懂得如何用语言让自己荒谬的逻辑自洽。 这期节目,还有一个我非常想要提出的视角,是观察室视角。我在最近的两档综艺里都感受到,观察室真正的作用,不是为了帮助嘉宾解决问题,而是通过“阐释”、“分析”去和观众达成连接,简单来说,是为了上热搜的。 大多数国产综艺的观察室就像一个微缩的维稳机构,“性别”是其维稳的主要手段,“女性”是其手段中的主要工具。而那些绝口不提的方面,如阶级,性需求,是打破稳定的破坏性因素。 好了,具体的内容,还请大家收听这一期小小节目,希望我们都能一起创造一个更友善的女性环境。努力打破父权制的诸多陷阱。 【联系我】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别骂我,主播很脆弱! 微博@过细雨 📮邮箱yulihu805@gmail.com
- 20诺奖速报:韩江是窗户,女性是世界
【主播的话】 存了快一年的音频今天终于想好放到哪个部分了。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巴以冲突爆发,参加一个新书活动时两位中国女作家(其中一位是给金爱烂小说写序的文珍)被要求描述一个印象深刻的画面,她们都提到了她们小说的出版商,出版商的妻子是一个巴勒斯坦人,还提到了街上偶遇的高呼Free Free Palestine的路人。 读金爱烂和韩江的访谈时,会发现她们都提到了自己国家发生的大事件是如何影响了她们的写作,又是如何伤害了她们。对金爱烂来说世越号伤害了她,对韩江,是光州事件,那时候她才九岁。 我也在想,那我们呢,我们的事件又是什么呢,我们的事件又会如何改变我们的写作呢。我就想到了去年这个时候录制的音频,在音频里,大家用颤抖的声音讲出颤抖的英文。女性的视角,就是我们的胜利。 在这个意义上,韩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所有女性的胜利。 【本期内容】 诺贝尔官网介绍 白的书签🔖 艺术家卤猫给韩江小说的画 【联系我】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别骂我,主播很脆弱! 微博@过细雨 📮邮箱yulihu805@gmail.com
- 首次仓促版两地来信:人人都丑的时代,要想不丑,必须勇敢
【主播的话】 大家好,你即将收听的是第一期仓促版两地来信。这是我给播客新开的一个栏目,邀请在台的朋友和我每个月录制一次内容分享,包括但不限于书、电影、当月事件。这个栏目于我的最大意义是朋友的参与,她长期关注港台议题,又生活在台北,即时的、一手的观察与体验是我目前最好奇的。我想通过这个栏目试图找到一些两边关注的连接。时间拉长了看,每个人所处的位置都会影响ta当月与文化内容的互动。人与内容的互动是动态的,人与人的互动同样也是流动的。 这是第一期,录制略显仓促,也缺少整体结构的设置,之后我会调整、改进。 很奇妙的是在第一期节目里,我们各自分享的书籍都是所在出版社成立以后出版的第一本书。像朋友说的,书在这个时代成为了一种信息传递。祝福我们活下去,长出新的。 【嘉宾介绍】 阿雷,一个在岛屿生活的人 【本期关注】 书籍📚:严歌苓《米拉蒂》,吴霭仪《雨中的香港》 提到的出版社:新歌出版社(柏林),见山出版社(香港) 电影🎬:《出走的决心》,《春天情书》 事件☕️:庙宇演出 【封面】 from《雨中的香港》 【联系我】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别骂我,主播很脆弱! 微博@过细雨 📮邮箱yulihu805@gmail.com
- 19《心动的信号》:小镇做题家的叙事在恋爱综艺里是失效的
【主播的话】 《读笨书》的听众你们好,这里是整整一个月没有更新的主播上线了。本期预热节目我小聊了一下最近在看的、由腾讯出品的恋爱综艺《心动的信号》第七季。吸引我做这期选题的理由是,我很好奇当代观众看恋爱综艺看的究竟是什么。以及,试图弄明白为什么恋爱综艺爱找留学生? 带着这两个问题去看《心动的信号》,作为男嘉宾之一的彭高引起了我的好奇。当然了,我好奇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所引发的两种较为普遍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普通人择偶的天花板是彭高;另一种说法是彭高配不上他喜欢的女嘉宾,因为阶级不同。 我认为这两种说法矛盾的背后反映了如今社会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矛盾,即阶级的滑落与资源的焦虑。呈现在综艺节目里,恋爱就是资源的匹配。留学生群体,则是资源的最大化。选择留学生作为嘉宾,展现他们的恋爱过程,是资源可看性强的前提条件。 小镇做题家在恋爱综艺的场域里处于一种“边缘”,不仅是因为小镇做题家暗示了一定程度上资源的缺失,也是因为在一个真空的浪漫氛围里,所有与阶级、社会结构、现实条件相关的提醒都是在去浪漫化。 所以本期节目,我邀请你和我一起思考,当我们在看恋爱综艺的时候究竟看的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和我讨论!祝大家秋天快乐🍂 【本期提到的作品】 韩国恋综《Heart Signal心脏的信号》 日本恋综《Terrace House双层公寓》 优酷《想要问问你敢不敢》 【联系我】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别骂我,主播很脆弱! 微博@过细雨 📮邮箱yulihu805@gmail.com
- 18何伟新书|从《江城》到Other Rivers,作为涪陵人的一种阅读视角
【主播的话】 大家好,你即将收听的新一期节目是关于何伟的新书《Other rivers:A Chinese Education》.尽管成为他的读者很久了,也深受他的《江城》影响,但我从来没有认真聊过作为一个涪陵人阅读《江城》的体验。最近,他出版了新书,在阅读新书的过程中我正好在进行一些与家乡有关的思考,因此读书体验非常复杂。 阅读中,我主要拥有两个视角,一个视角是作为同样对非虚构写作有兴趣的写作者视角;一个是作为离开涪陵已久并且没有想过回到涪陵的涪陵人视角。 这期节目只是一个我阅读的初体验,在这份初体验里有很多澎湃的情绪,来自于我的好奇,也来自于我的疑惑。 正如我在节目中提到的,如果说1996年去往涪陵更多是一种被动的选择,那二十几年以后,为什么何伟还想回到涪陵继续生活。二十年后的涪陵还能提供给他什么呢?这是我作为一个涪陵人,同时作为一个在流动中的人不断思考的问题,我需要在变化中不断思考和判断,“这里或那里能提供给我什么”。但我不知道何伟的判断是什么,他的写作动力是什么? 在这期播客我更多是发问,希望有一天能得到答案。 【联系我】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别骂我,主播很脆弱! 微博@过细雨 📮邮箱yulihu805@gmail.com
- 17天才女友|阿姆来信:在台北相遇,在《疼痛部》里结识
【主播来信】 大家好,这里是第十七期读笨书,本期节目由我和我在台湾认识、目前正在阿姆斯特丹读硕的朋友一起录制。我们在飞地书店结识,匆匆一面,回到各自读书的国家以后一直关注着对方的动态。上次和她解释我对她的好感来自于,在我很累的时候,她一直安慰我、让我回去休息。用她的话说是:要想得到i人的好感,就放她回去独处。 除此以外,在聊天中,我才知道她也是重庆人。我们都读了《疼痛部》,也都很喜欢《疼痛部》,年初交换了书单,约好要一起录制一期节目。不过你听完就会知道,我们只是借书发挥。希望你听得愉快,和我一起感受嘉宾和阿姆的魅力。 【嘉宾介绍】 佳戚,正在阿姆斯特丹读心理学硕士 part1移动 00:00:00-00:01:02嘉宾自我介绍,选题介绍 00:01:02-00:04:05我们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读《疼痛部》 00:04:05-00:05:06火车、交通工具提供了一个流动的读书语境 00:05:07-00:09:23怎样理解当下的“流亡”,“我的离散是带着对自己特权的反思” 00:09:24-00:10:35台湾的年轻一代不太面临离散问题(只是一个切面) 00:10:36-00:11:48移动的理由各不相同 00:11:49-00:12:52刚到一个城市(国家)会留意什么? 00:12:53-00:14:02刚到阿姆就迅速摸清了这座城市有哪些文娱活动 00:14:13-00:15:55在一个新的地方,我们的安全感来自于哪里? part2语言 00:15:57-00:16:50使用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人格 00:16:51-00:17:16去亚洲超市会使用粤语 00:17:17-00:23:25英文是一个面具,带上面具会更外向、更直接 00:23:26-00:29:25两个重庆人的“方言时刻”,出现了主播从来没有听过的“礼貌的重庆话”!!! 00:29:25-00:31:47荷兰语在荷兰意味着什么 part3阿姆 00:31:48-00:32:53阿姆红灯区的隔壁就是中国城 00:32:54-00:33:55阿姆是一个成人版的迪士尼乐园 00:33:56-00:35:57《疼痛部》里提到的荷兰人不爱拉窗帘是真的 00:35:58-00:38:50荷兰人对坦诚、直接的性格有近乎执念的骄傲 part4台湾 00:38:51-00:40:00对台湾的关注是长期的 00:40:01-00:41:55台湾的城市风貌更复杂、更多样,阿姆的辨识度很高 00:41:56-00:44:19对台湾的想象来自于台湾新浪潮时期的电影 00:44:20-00:44:55台北车站保留了历史的痕迹 00:44:56-00:48:00同样使用中文,中文也各有差异 00:48:01-00:49:35不管在哪里,婚姻制度都会被自然而然地当作一种流动的手段 00:49:36-00:50:00在异国,一个用词也能看出一个人的立场和价值取向 00:50:01-00:52:00女性的被催婚时刻
- 16金爱烂,当代贫穷书写指南
【主播的话】 本期节目,读笨书关注金爱烂是如何书写贫穷的。我们选择了两个金爱烂的文本,一个是出自于《你的夏天还好吗》短篇集里的最后一篇《三十岁》,一个是选自《滔滔生活》里的《圣诞特选》。读笨书将金爱烂的文本与在英国生活所观察到的社会贫富相联系,我们倾向描述一种当代的贫穷——不是物质上的绝对匮乏,而是一种生活的临时状态,日常的窘迫。 在本期播客里,读笨书把金爱烂的贫穷书写指南分成了三个部分:时间;空间;言语。最后一个部分源自生活观察,言语中透露出的“常识性”缝隙,也是贫富的体现。 祝大家收听愉快。 Show notes 引入 00:00:00-00:03:36节目的来源,金爱烂是一种视角 00:03:37-00:04:19当代的贫穷是一种临时的生活状态,一种日常中的窘迫 视角一,时间 00:04:20-00:06:00贫富差距体现在一个人处于等待状态时会如何度过,富人可以摆脱时间的限制 00:06:00-00:06:56考试失去的是各种各样的关系 00:07:00-00:08:12《三十岁》里的“我”不断提到年纪,数字在这篇文章里反复出现 00:08:13-00:10:19西方世界能读懂金爱烂吗?英国书店很容易见到韩江,但几乎见不到金爱烂(节目里口误,把《素食者》说成了《植物妻子》) 视角二,空间 00:10:20-00:13:08空间的写法一,"窗” 《小偷家族》里的烟花戏,导演没拍出的部分是阶级的残忍link《三十岁》的笔记本窗户 00:13:19-00:16:11空间的写法二,通过写空间的逼仄写出了情感的不安 穷人欲望的被点燃,《圣诞特选》里哥哥的欲望被爱情点燃 00:16:12-00:17:41空间的逼仄带来身体与情感的双重小心 00:17:42-00:18:28空间的写法三,声音 《圣诞特选》里哥哥与女友亲热时被窗外小孩的吵闹声打断 00:18:29-00:19:09声音是隐私的体现 00:19:10-00:20:21气味的侵入性更强 视角三,言语(“常识的缝隙”) 00:20:22-00:24:01“常识”背后也是阶级的体现 【本期封面】 from天才女友波 【提到的作品】 《你的夏天还好吗》金爱烂 《滔滔生活》金爱烂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 《素食者》韩江
- 15漫游女子|伍尔夫上街也要找理由
【主播的话】 不能上街的日子,才知道上街的重要性。 几张漫游的明信片 show notes: 00:00:00-00:03:50选题的由来,不能上街的日子,意识到街道的重要性 00:03:51-00:05:06漫游”、上街的性别化;漫游者在法语中是形容男性 00:05:06-00:05:52重庆话里的街(gai)娃儿,是形容在街上无所事事的人,但大多数也是用在男性身上 00:05:53-00:06:32关于漫游者的银幕形象,来自于《绝美之城》 00:06:33-00:08:08上街性别化的背后,是空间的性别化;男人可以任意上街,女人上街需要理由 00:08:08-00:08:54伍尔夫上街的理由,“买一支铅笔” 00:08:55-00:10:44街头漫步改变了“我”与“城市”的关系 00:10:45-00:13:14《卫报》提到伍尔夫的Mrs Dalloway的姓氏,暗示了她喜欢漫步(dally有缓慢移动的意思) 00:13:14-00:16:00上街是一种“灰尘的平衡”,上街改变了我与房间的关系 00:16:15-00:18:14《牵小狗的女人》,一个女人独自出现在一个地方,一定会引起注意 00:18:18-00:19:07拍vlog是否赋予了女性独自出门探索城市的正当性? 00:19:08-00:22:49当集会在公共空间聚集起来时,街道本身就是政治议程上的一项内容 【提到的作品】 《绝美之城》 《漫游女子》劳伦·埃尔金 Street Haunting:A London Adventure 《牵小狗的女人》契诃夫
- 母亲节重发|妈妈走后,我是谁
【主播的话】 大概几周以前,我隐约感觉到全世界都在书写一种叙事是“妈妈走后”。不同的作家,不同的人都在想象妈妈走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妈妈作为大家族里小家与小家间的纽带,一旦断了,整个家族就会分崩离析,脆弱不堪。“妈妈走后”也像是后疫情时代的一种生活写照,旧有的联系断掉了,新的联系还在建立中。 我们不断想象“妈妈走后”的生活,也是在想象一种生活的未来。 【本期封面】 来自我的朋友,小波 【本期内容】 00:00:00-00:03:24重新介绍节目(不想听可以跳过) 00:03:25- 00:06:55怎样发现的“妈妈走后”的叙事,从近段时间国内出版的小说中,从国产剧中 00:07:18-00:08:20往前没有“妈妈出走”的文本,但有大量的“男性出走”文本,“男性出走”会被美化成男性远航,在男性出征的英雄史诗里,女性的戏剧动作通常是等待 00:08:29- 00:09:06经典的“女性出走”文本有易卜生《玩偶之家》,在易卜生的基础上有一个《玩偶之家》的续写 00:09:07- 00:11:10《玩偶之家.下集》在“娜拉出走”的基础上进一步写了“妈妈出走” 00:11:11-00:16:25《玩偶之家》问的是娜拉出走后回不回的问题,《玩偶之家.下集》回答的是,娜拉出走了一定要回去,因为她想带着自己的女儿完成一次彻底的出走 00:16:16-00:19:21梳理文本里“女性出走”的理由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女性受到外在的、直接的因素,例如家暴;另一种是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某种匮乏,是更文学性的 00:19:22-00:20:51今天的女性是在各种意义上“出走” 00:20:52-00:22:00为什么女性作家必须书写自己的母亲?母亲与写作有什么关系 00:22:03-00:22:50写作是完成一次身份认同,写作是与时间夺权 00:22:52-00:23:32写母亲,就会写身体;身体是母女共同感知时间、感知疼痛的方式 00:23:33-00:28:20两个写母亲的文本 00:28:23- 00:31:40《妈妈走后》里妈妈与桂这组人物关系非常微妙,作者写桂是一个完全女儿的视角 00:31:42-00:33:42 结尾,祝妈妈和女儿都能快乐、自由 【本期提到的作品】 电视剧: 《爱情而已》 《故乡,别来无恙》 书: 米歇尔·佐纳《妈妈走后》 易卜生《玩偶之家》 卢卡斯·纳斯《玩偶之家·下集》 安妮·埃尔诺《一个女人的故事》 向田邦子《隔壁的女人》 马雁《马雁散文集》 樊小纯《不必交谈的时刻》 非虚构报道: 《逃离家暴后,一对母女的漫长重逢》 《被两地驱逐的人》 纪录片: 《日常对话》
- 14INFP留英记,去参与,去感受
【本期引入】 (本期引入,我选了自己参加完巴以的活动后用虚构的人物写的一大段话) 用的最多的单词是weird,it‘s so weird,sally说。一边是穿着精美的白人在市中心为即将到来的圣诞假日购物,一边是举着旗子和标语牌的各种肤色的人在为战争中死去的小孩、女人呼吁。so weird. 更奇怪的是,当你作为一个亚洲人,作为一个中间人,你站在人群里时不时望到和自己拥有相同肤色的人,竟然感受到的是恐惧。 sally接着说,你知道吗?我最害怕的不是其他人,正是同一个国家的人。因为不论做了什么,哪怕什么都没做,告密的永远是内部的人。 我们站在这里有各种理由,私人的,公共的,我来到这里不是为了提出诉求,在我的国家,我们没有这样的习惯。我站在这里,是为了保存记忆,捍卫记忆。 可以永远假装世界上有圣诞老人,但小孩们必须知道,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更多的小孩和女人正在死去。 我说merry Christmas!她说这听起来真的很像诅咒。 【嘉宾介绍】 书林,在伦敦读社科的爱足球性感人;主播,在非伦敦地区读社会学的散步爱好者 shownotes: 00:00:00-00:04:40主播留学背景介绍,不同目的的人会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 00:04:40-00:04:59伦敦与非伦敦的区别 00:05:00-00:09:30我们是在怎样的一个时刻决定留学,我们父母的态度 00:09:30-00:11:40说服家里人同意留学的策略,找准家里可以吹耳旁风的人 00:11:40-00:16:50我们是如何与英国建立联系(嘉宾书林通过足球,主播通过参加学术活动,起来发言等) 00:16:50-00:17:05“在伦敦,一天要喝五杯咖啡” 00:17:05-00:18:50以台北作为分水岭,在英国的状态分为两个时期,台北前,台北后 00:18:51-00:19:45如何寻找学术活动的资源,关注老师的社交网络,看老师在关心什么 00:19:46-00:21:46在课堂上,seminar上,学术讲座上积极发言,这种积极来自于疫情后对人的好奇,对关系的好奇 00:22:08-00:29:40伦敦会把一切变得复杂、多元的同时,把一切变得简单、同质化 00:29:41-00:31:07在异国聊台湾和香港是一个初筛 00:31:23-00:34:35"you have to go”,我们参加的巴以游行,书林分享社区游行(来自小旗的一条微博@旗的二次申辩) 00:34:40-00:36:01非伦敦的巴以游行,亚洲面孔很少很少。参加游行的理由是,“In our thousands,in our millions,we are all Palestinians”(我们都是巴勒斯坦人) 00:37:46-00:39:00联系总是需要自己去发生的 00:39:01-00:40:10参与活动是一种很复杂的感受,但要体验 00:40:51-00:44:00站在不同的位置会看到非常不同的情景 00:44:01-00:45:13流动是为了体验不同的位置
- 13当她写作时:准确的语言,就是我的语言
大家好,这里是新一期《读笨书》,本期我聊了女性写作,女性作品。最近一段时间我在缓慢阅读李翊云的《我该走了吗》,读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之前看的获了金马奖的影片《石门》,我还在李翊云的写作观里想到林奕含。李翊云不写cliche(陈词滥调),林奕含讲“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林奕含影响了我的写作观,就是人应该诚实地写作。但什么是诚实地写作,后来我又从金爱烂的一篇访谈里读到“准确的语言”。对我来说,准确地写作就是诚实地写作。“我的语言”就是足够精准的语言,当我的语言足够精准,我的语言才是我的。 《石门》的提问环节里,一位观众举手问黄骥导演“成为妈妈是否是一种诅咒”,那天是英国的母亲节,台上的两位女性都是母亲,气氛一度有点诡异。但导演温柔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但对我来说,我更在意的是,这个问题只能问向一位母亲。就像李翊云的小儿子去世以后,人们只能去向她要答案。但我要问,凭什么?谁给了人们这样的权利去质问一个母亲,她必须回答吗?她在她的小说里一直回答了也提问了,人们真的在意吗? 最后我提到女权主义,身处国外,有很多女性社群,时至今日我依然警惕这些社群,因为对我来说,有群,就有中心;有中心,就有权力。而性别之上,还有阶级。《石门》呈现了一个非精英式的女性反抗,她反抗得如此不彻底,她也反抗得如此不明显,但作为观众,我都看到了。 女权不仅应该是话语上的,也应该是行动上的。一种小小的行动,也是行动。祝大家收听愉快! 片尾曲:《石门》放映结束后的录音
- 悼:成为母亲,如此荒诞
因为看到李翊云小儿子去世的消息,太痛苦了,很想问 她可以不写吗
- 特别篇,主播reaction:台北之旅把我们牢牢绑定在了一起,无法分享,共同感受
大家好,这里是读笨书的新一期节目,我听了热美式女士录制的台北之旅A面,立马想要录制一期reaction。依然没有show notes的一期放飞节目,台湾系列主播就free一下喽。 大家也自由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