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5从项飙到袁长庚,谁能为当代生活做注
【主播的话】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从2023年开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袁长庚就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为当代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答疑解惑。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人类学者项飙在近两年开放了自己的联络邮箱,在小红书上能看到不少读者上传来自他的邮件回复。 促使我们做这期节目的第一个好奇是:从袁长庚的走红,到项飙的“逐渐冷却”(这里的“冷却”是相较之前),这背后反映了怎样一个社会变化,以及两位老师所针对的群体是否产生一定交集的同时又有所区别。 从好奇出发,我和鸭老师试着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与发问。鸭老师作为西南某高校的大学老师,她所接触的学生群体和袁长庚的学生群体有非常多的相似性——他们大多数时候是沉默的,肉身处在教室,灵魂却早已飞走;他们对电影、电视剧不感兴趣,也苦于找不到一起走进电影院看《还有明天》的伙伴;他们光是坐在那儿就已经耗尽心力。 我们认为,袁长庚的走红既有他个人作为“生态体系”里的大学老师的主动性在,又显示出当下学者“在场”的必要性。顺着“在场”,我从一个后疫情时代接受信息的角度聊了一下“在场”所搭建起来的信任——“我”作为信息接收者,需要和发送信息的人建立起一个信任关系。鸭老师则从给出信息的角度聊了一下她所定义的“在场”——发现那个不在场的人。 这期算是我们的一个小小尝试,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进步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 【本期内容】 第一部分:梳理“网红学者”出圈史 00:02:37-00:03:47人类学代表-项飙,袁长庚 00:03:47-00:07:41社会学代表-沈奕斐 00:07:42-00:10:47法律学代表-罗翔,劳东燕 00:10:48-00:16:47哲学代表-刘擎,韩炳哲,陈嘉映 00:16:48-00:18:52文学代表-张怡微,张秋子 00:18:53-00:22:40心理学代表-崔庆龙,李松蔚 第二部分:两个问题 00:22:50-00:24:06为什么文学学者很难为当代生活答疑解惑? 00:24:06-00:28:02文学需要审美,“给答案”本身就是反文学的; 00:28:03-00:30:02为什么(刑法学)法律学学者出圈总会面临各种风险? 第三部分:详解袁长庚 00:30:07-00:33:57鸭老师的故事分享 00:33:58-00:46:00袁长庚的三个面向 00:46:01-00:53:53从袁长庚走红看“网红学者”出圈必备条件之一:在场 第四部分:个人分享 00:53:54-01:03:08我们是从什么开始关注学者? 【本期封面】 来自波可 【片尾音乐】 nessuno - petra magoni 【联系我们】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别骂我,主播很脆弱! 微博@过细雨 📮readordie894@gmail.com
- 24《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弱女文学?
【主播的话】 四天前,微博上有位博主称《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弱女文学,指责林奕含用写作美化性侵,让受害者自我洗脑爱上加害者。针对这条微博,我有两个疑惑:1.什么是“弱女文学”?真的存在“弱女文学”一说?2.什么是文学? 如果真的存在一种用“强”、“弱”定义的文学类型,我认为也是“强人文学”。我毫不怀疑“强人”意味着作者自身的“强势”——是写作者位置的固定、视角的单一、叙事的陈旧(放在今天,也可以是性别视角的缺位),因为是身为写作者的“我”,有意选择了这样的书写。 真正的女性主义者、女性主义书写者,一定是现实世界的“弱者”。只有“弱者”才会流动,才会变换位置,才会关照边缘。而且要我说,正是因为林奕含够强,她才能书写一些人所谓的“弱女文学”。真正的弱女,是新闻里的不可说。 Show notes 00:00:00-00:09:37对“弱女文学”的回应;“强人文学”是作者自身的强势 00:09:38-00:14:30把林奕含骂出的脏话视作一种文本 00:14:31-00:19:00林奕含在生活里也有高度的“文学自觉” 00:19:01-00:21:12林奕含与书的关系是“物理躲在书后面” 00:21:13-00:24:38 台湾读者如何看待《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00:24:39-00:26:25《夜游》的扉页上写了一句“献给YH”(“对奕含的愧疚跟想念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 00:26:26-00:29:16简中对奕含的想念一直都是一种公共想念 【联系我】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别骂我,主播很脆弱! 微博@过细雨 📮readordie894@gmail.com
- 想念大s徐熙媛|我们永远拥护“好人遗产”
【主播的话】 大家好,这里是新一期读笨书,也是一期紧急加更。本期节目由我和鸭老师录制,我们制作这一期节目,不仅是为了想念熙媛(她和我们始终在一起),也是为了拥护以熙媛为首的、徐家女人所创建的“好人遗产”。 好人会累,好人会痛,但好人永不服输。 熙媛,封面的你很美,我们永远想念你🦋🦋 【本期内容】 00:00:00-00:09:06: 我们对大S的印象 00:09:07-00:11:06《康熙来了》和《快乐大本营》播出时内地是怎样一个娱乐氛围 00:11:06-00:12:36 “嬉闹”也可以成为一种话语权 00:12:36-00:14:33 《康熙来了》早就给过“政见不合的人如何同桌”答案:“更多的披萨和更多的性爱” 00:14:34-00:17:29《流星花园》开启了台湾的偶像剧时代,但最初在内地遭遇禁播 00:17:30-00:21:06《流星花园》里的大S,在当时提供了一种台湾版本的都市女形象 00:21:07-00:22:53“台剧的盛宴” 00:22:55-00:29:06 熙媛的第一场婚礼-三亚婚礼:在当时,媒体的报道还是传统的女明星➕富豪叙事 选择三亚,是因为距离北京和台湾最近 00:29:07-00:31:35 汪的动作都是一时兴起的男子气概,剩下的具体事务全都由熙媛负责 00:31:36-00:35:31 第二场婚礼:疫情期间的现实考量 00:35:32-00:34:27 对一些女性而言,婚礼是一种流动手段 00:34:28-00:36:21在对女性、尤其是女明星的话题讨论上,大众经常陷入两种极端 00:36:22-00:39:44小鹿在脱口秀上聊婚礼的段子,与此时此刻我们对婚礼的讨论形成了一种互文 00:39:45-00:42:52 对美、瘦的追求是徐熙媛作为演员的工作观 无法瘦下来的痛苦,是一种技能丢失的痛苦 00:42:53-00:49:02 女记者的工作观,“我只对我报道的新闻负责” 00:49:03-00:50:00“已经说了不要追拍,媒体为什么还要拍” 00:50:01-00:52:51“留言就是流量” 00:52:52-00:59:07 小S的声明落款有丈夫的名字:我们可不可以不进步了? 00:59:08-01:01:20 呼吁禁止使用“菲佣”这样的歧视性词语 【本期音乐】 姐妹们的聚会-范晓萱 Don't-Zoë Kravitz 【联系我】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别骂我,主播很脆弱! 微博@过细雨 📮readordie894@gmail.com
- 22法国吉赛尔案:让同意文化替代rape culture
【主播的话】 读笨书的听众好,先在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本期播客经过再三斟酌以后,选择发在这样一个合家欢的时刻。在这个时刻讲述这样一个案件,是我作为女性主义扫兴鬼的必修之一。 我希望以“扫兴”的形式庆祝,以庆祝的形式谈论。 开年的第一期播客,做的过程比较辛苦,做完也发现很多不足,但比起节目本身的呈现,我更希望通过这个案件引起更多人对性别暴力的关注,只有我们谈得足够多,改变才能发生。 ----------------- 以下摘自卫报的的一篇文章,描述了在事发之后整个家庭的一些变化,这段描写非常具有文学性,很像是一篇中篇小说的结尾,在故事的结尾,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我深吸一口气,走进厨房加入母亲的行列。我的兄弟们已经做出了决定:我们将在三天内离开这里,如果能更早的话就更好。他们去客厅工作,那里父亲的书桌依然隐约存在。父亲电脑的痕迹——现在已经被警方拿走——清晰可见。他大部分的空闲时间都呆在电脑前,尤其是晚上,有时直到深夜。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抽着电子烟,他的目光从屏幕上从未移开。即使家里充满了他的孩子和孙子孙女,他也毫不分心。 我们必须尽可能多打包,因为我们再也不想让母亲一个人住在这个家里。 我父母曾认为这里会是他们退休后的完美避风港。它有淡蓝色的百叶窗,一个有阳光角落的遮蔽花园,一个适合我母亲的浅水泳池,广阔的花坛我父亲一心呵护,铺满碎石的小路两侧是雅致的灯光,一棵枝繁叶茂的桑树,挺拔的粉色月桂树,还有一棵我们为纪念我儿子汤姆的出生而送给他们的橄榄树。 对我、我的丈夫和儿子来说,这里是我们幸福的地方。我一直以为,对我父母来说,也是一样的。” Show notes Part 1 案件发生的背景 00:03:51-00:08:02 案件发生在法国的特殊性 * 为什么法国没有同意去年欧洲议会针对妇女暴力行为的法案 * 2024年法国成为全球首个堕胎权入宪的国家 Part 2 案件的细节,名词解释 00:08:03- 00:13:00 加害者部分的细节 加害者与受害者住得非常近;加害者的辩护词都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原生家庭受到的创伤 00:13:01-00:15:04 受害者部分的细节 为什么受害者在数年中没有发现自己被下药 00:15:05-00:19:22 关于Rape myths的概念梳理 00:19:23-00:20:24 关于Real rape的概念梳理 00:20:25-00:24:49 关于Rape culture的概念梳理 00:24:50-00:25:34 关于Collective catharsis的概念梳理 00:25:35-00:29:05 1974年的案件与2024年的案件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Part 3 00:29:06-00:32:08 此类案件中“公开审判”意味着什么 Part 4 00:32:09-00:36:00 案件如何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内部关系 【提到的文本】 ‘Gisèle has forced France to stop looking away’: our panel on the Pelicot rape trial verdict ‘How many more Gisèles are out there?’: Pelicot trial jolts fight against sexual violence French Women & Feminists in History: A Resource Guide 【本期音乐】 I will survive byGloria Gaynor 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 byAdriana Caselotti 【联系我】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别骂我,主播很脆弱! 微博@过细雨 📮readordie894@gmail.com
- 2024年度报道私人盘点:了解一个女人的故事,是我此刻最迫切的事
【主播的话】 读笨书今年最后一期播客,大家听就对了。 【本期内容盘点】 1.女记者报道 推荐三期:高耀洁,朱令,庄祖宜 《西西弗高速》康堤与J老师的新节目 2.女作家报道 李翊云发表在《纽约客》的文章 李翊云:当一个作家拒绝和解 Yiyun Li:You are always Chinese 作家张怡微跟脱发的较量|谷雨 3.大陆以外报道 战火下的文学抉择:乌克兰的去俄化与身份认同重塑 我们的羞耻没有得救,#Metoo一年后,专访房慧真 巴勒斯坦专题 4.在场报道 柏林She said书店的身体诗 女性是否拥有身体自主权:台湾女性赴美 【本期音乐】 郑宜农《轻轻触碰》 【联系我】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别骂我,主播很脆弱! 微博@过细雨 📮邮箱yulihu805@gmail.com
- 21鸭老师,在大学里讲课就像脱口秀表演,“渴望互相识别的一刻”
【主播的话】 在这期播客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假设我们回到校园时期,你还是一名学生,你的老师站在讲台上问你:你们最近读了什么书?你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又或者,当老师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会想象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这播客里的鸭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她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一个在大学里教边缘学科边缘专业的老师,她总是想要问她的学生这个问题:你们最近都读了什么书? 在漫编室的新书《春晖》里,也有这样有着一位细密情感的老师。她是小春老师,小春老师是教美术的老师,创作小春老师的阮筠庭老师在书里写:老师也是一个人,那是曾经作为学生的我全然无觉的,我们继承了那些悲伤痛苦和恐惧,但我希望,至少从我这一代开始,变得有些不一样。 这期节目录到结尾,我才缓缓意识到我和鸭老师在聊什么,我们借她对学生的观察,借她当老师的失落,借我们读何伟新书里读到的失落,问出的是:成为一个人,一个脆弱的人,一个想要与人建立联系的大人,就是会受伤、会失落。但是,失落,也是人与人识别彼此的密码。 这期节目有点长,我和鸭老师聊到最后聊出了录播客的高光时刻,用鸭老师的话说“你读懂了我”。我们的关系,也好像通过这期播客更进了一步。所以希望大家不要错过最后十几分钟! 【嘉宾介绍】 鸭老师,在西南某高校教英文 【联系我】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 微博@过细雨 📮邮箱yulihu805@gmail.com
- 《再见爱人》麦琳:在社会中失权的女人,又怎么可能在家庭里得权
【主播的话】 大家周末好,主播还是没忍住,做了一期节目聊了聊麦琳。这期节目,我回应了一个在网络上看到很多人讨论的话题,即为什么所有人都要围绕着麦琳转。我不同意黄执中说麦琳自我的观点,因为杨子也自我,但在这个节目上,所有人并没有围绕着杨子转。我认为节目发展到最新一期呈现出来的“绕着麦琳转”恰好说明了,麦琳,是这个节目里唯一一个没有能力去解决自己困境的人。而这个能力具体到节目上,就是表达能力。麦琳不具备通过语言表达清楚自己需求和困境的能力。而杨子,他非常懂得如何用语言让自己荒谬的逻辑自洽。 这期节目,还有一个我非常想要提出的视角,是观察室视角。我在最近的两档综艺里都感受到,观察室真正的作用,不是为了帮助嘉宾解决问题,而是通过“阐释”、“分析”去和观众达成连接,简单来说,是为了上热搜的。 大多数国产综艺的观察室就像一个微缩的维稳机构,“性别”是其维稳的主要手段,“女性”是其手段中的主要工具。而那些绝口不提的方面,如阶级,性需求,是打破稳定的破坏性因素。 好了,具体的内容,还请大家收听这一期小小节目,希望我们都能一起创造一个更友善的女性环境。努力打破父权制的诸多陷阱。 【联系我】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别骂我,主播很脆弱! 微博@过细雨 📮邮箱yulihu805@gmail.com
- 20诺奖速报:韩江是窗户,女性是世界
【主播的话】 存了快一年的音频今天终于想好放到哪个部分了。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巴以冲突爆发,参加一个新书活动时两位中国女作家(其中一位是给金爱烂小说写序的文珍)被要求描述一个印象深刻的画面,她们都提到了她们小说的出版商,出版商的妻子是一个巴勒斯坦人,还提到了街上偶遇的高呼Free Free Palestine的路人。 读金爱烂和韩江的访谈时,会发现她们都提到了自己国家发生的大事件是如何影响了她们的写作,又是如何伤害了她们。对金爱烂来说世越号伤害了她,对韩江,是光州事件,那时候她才九岁。 我也在想,那我们呢,我们的事件又是什么呢,我们的事件又会如何改变我们的写作呢。我就想到了去年这个时候录制的音频,在音频里,大家用颤抖的声音讲出颤抖的英文。女性的视角,就是我们的胜利。 在这个意义上,韩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所有女性的胜利。 【本期内容】 诺贝尔官网介绍 白的书签🔖 艺术家卤猫给韩江小说的画 【联系我】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别骂我,主播很脆弱! 微博@过细雨 📮邮箱yulihu805@gmail.com
- 首次仓促版两地来信:人人都丑的时代,要想不丑,必须勇敢
【主播的话】 大家好,你即将收听的是第一期仓促版两地来信。这是我给播客新开的一个栏目,邀请在台的朋友和我每个月录制一次内容分享,包括但不限于书、电影、当月事件。这个栏目于我的最大意义是朋友的参与,她长期关注港台议题,又生活在台北,即时的、一手的观察与体验是我目前最好奇的。我想通过这个栏目试图找到一些两边关注的连接。时间拉长了看,每个人所处的位置都会影响ta当月与文化内容的互动。人与内容的互动是动态的,人与人的互动同样也是流动的。 这是第一期,录制略显仓促,也缺少整体结构的设置,之后我会调整、改进。 很奇妙的是在第一期节目里,我们各自分享的书籍都是所在出版社成立以后出版的第一本书。像朋友说的,书在这个时代成为了一种信息传递。祝福我们活下去,长出新的。 【嘉宾介绍】 阿雷,一个在岛屿生活的人 【本期关注】 书籍📚:严歌苓《米拉蒂》,吴霭仪《雨中的香港》 提到的出版社:新歌出版社(柏林),见山出版社(香港) 电影🎬:《出走的决心》,《春天情书》 事件☕️:庙宇演出 【封面】 from《雨中的香港》 【联系我】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别骂我,主播很脆弱! 微博@过细雨 📮邮箱yulihu805@gmail.com
- 19《心动的信号》:小镇做题家的叙事在恋爱综艺里是失效的
【主播的话】 《读笨书》的听众你们好,这里是整整一个月没有更新的主播上线了。本期预热节目我小聊了一下最近在看的、由腾讯出品的恋爱综艺《心动的信号》第七季。吸引我做这期选题的理由是,我很好奇当代观众看恋爱综艺看的究竟是什么。以及,试图弄明白为什么恋爱综艺爱找留学生? 带着这两个问题去看《心动的信号》,作为男嘉宾之一的彭高引起了我的好奇。当然了,我好奇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所引发的两种较为普遍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普通人择偶的天花板是彭高;另一种说法是彭高配不上他喜欢的女嘉宾,因为阶级不同。 我认为这两种说法矛盾的背后反映了如今社会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矛盾,即阶级的滑落与资源的焦虑。呈现在综艺节目里,恋爱就是资源的匹配。留学生群体,则是资源的最大化。选择留学生作为嘉宾,展现他们的恋爱过程,是资源可看性强的前提条件。 小镇做题家在恋爱综艺的场域里处于一种“边缘”,不仅是因为小镇做题家暗示了一定程度上资源的缺失,也是因为在一个真空的浪漫氛围里,所有与阶级、社会结构、现实条件相关的提醒都是在去浪漫化。 所以本期节目,我邀请你和我一起思考,当我们在看恋爱综艺的时候究竟看的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和我讨论!祝大家秋天快乐🍂 【本期提到的作品】 韩国恋综《Heart Signal心脏的信号》 日本恋综《Terrace House双层公寓》 优酷《想要问问你敢不敢》 【联系我】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别骂我,主播很脆弱! 微博@过细雨 📮邮箱yulihu805@gmail.com
- 18何伟新书|从《江城》到Other Rivers,作为涪陵人的一种阅读视角
【主播的话】 大家好,你即将收听的新一期节目是关于何伟的新书《Other rivers:A Chinese Education》.尽管成为他的读者很久了,也深受他的《江城》影响,但我从来没有认真聊过作为一个涪陵人阅读《江城》的体验。最近,他出版了新书,在阅读新书的过程中我正好在进行一些与家乡有关的思考,因此读书体验非常复杂。 阅读中,我主要拥有两个视角,一个视角是作为同样对非虚构写作有兴趣的写作者视角;一个是作为离开涪陵已久并且没有想过回到涪陵的涪陵人视角。 这期节目只是一个我阅读的初体验,在这份初体验里有很多澎湃的情绪,来自于我的好奇,也来自于我的疑惑。 正如我在节目中提到的,如果说1996年去往涪陵更多是一种被动的选择,那二十几年以后,为什么何伟还想回到涪陵继续生活。二十年后的涪陵还能提供给他什么呢?这是我作为一个涪陵人,同时作为一个在流动中的人不断思考的问题,我需要在变化中不断思考和判断,“这里或那里能提供给我什么”。但我不知道何伟的判断是什么,他的写作动力是什么? 在这期播客我更多是发问,希望有一天能得到答案。 【联系我】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别骂我,主播很脆弱! 微博@过细雨 📮邮箱yulihu805@gmail.com
- 17天才女友|阿姆来信:在台北相遇,在《疼痛部》里结识
【主播来信】 大家好,这里是第十七期读笨书,本期节目由我和我在台湾认识、目前正在阿姆斯特丹读硕的朋友一起录制。我们在飞地书店结识,匆匆一面,回到各自读书的国家以后一直关注着对方的动态。上次和她解释我对她的好感来自于,在我很累的时候,她一直安慰我、让我回去休息。用她的话说是:要想得到i人的好感,就放她回去独处。 除此以外,在聊天中,我才知道她也是重庆人。我们都读了《疼痛部》,也都很喜欢《疼痛部》,年初交换了书单,约好要一起录制一期节目。不过你听完就会知道,我们只是借书发挥。希望你听得愉快,和我一起感受嘉宾和阿姆的魅力。 【嘉宾介绍】 佳戚,正在阿姆斯特丹读心理学硕士 part1移动 00:00:00-00:01:02嘉宾自我介绍,选题介绍 00:01:02-00:04:05我们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读《疼痛部》 00:04:05-00:05:06火车、交通工具提供了一个流动的读书语境 00:05:07-00:09:23怎样理解当下的“流亡”,“我的离散是带着对自己特权的反思” 00:09:24-00:10:35台湾的年轻一代不太面临离散问题(只是一个切面) 00:10:36-00:11:48移动的理由各不相同 00:11:49-00:12:52刚到一个城市(国家)会留意什么? 00:12:53-00:14:02刚到阿姆就迅速摸清了这座城市有哪些文娱活动 00:14:13-00:15:55在一个新的地方,我们的安全感来自于哪里? part2语言 00:15:57-00:16:50使用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人格 00:16:51-00:17:16去亚洲超市会使用粤语 00:17:17-00:23:25英文是一个面具,带上面具会更外向、更直接 00:23:26-00:29:25两个重庆人的“方言时刻”,出现了主播从来没有听过的“礼貌的重庆话”!!! 00:29:25-00:31:47荷兰语在荷兰意味着什么 part3阿姆 00:31:48-00:32:53阿姆红灯区的隔壁就是中国城 00:32:54-00:33:55阿姆是一个成人版的迪士尼乐园 00:33:56-00:35:57《疼痛部》里提到的荷兰人不爱拉窗帘是真的 00:35:58-00:38:50荷兰人对坦诚、直接的性格有近乎执念的骄傲 part4台湾 00:38:51-00:40:00对台湾的关注是长期的 00:40:01-00:41:55台湾的城市风貌更复杂、更多样,阿姆的辨识度很高 00:41:56-00:44:19对台湾的想象来自于台湾新浪潮时期的电影 00:44:20-00:44:55台北车站保留了历史的痕迹 00:44:56-00:48:00同样使用中文,中文也各有差异 00:48:01-00:49:35不管在哪里,婚姻制度都会被自然而然地当作一种流动的手段 00:49:36-00:50:00在异国,一个用词也能看出一个人的立场和价值取向 00:50:01-00:52:00女性的被催婚时刻
- 16金爱烂,当代贫穷书写指南
【主播的话】 本期节目,读笨书关注金爱烂是如何书写贫穷的。我们选择了两个金爱烂的文本,一个是出自于《你的夏天还好吗》短篇集里的最后一篇《三十岁》,一个是选自《滔滔生活》里的《圣诞特选》。读笨书将金爱烂的文本与在英国生活所观察到的社会贫富相联系,我们倾向描述一种当代的贫穷——不是物质上的绝对匮乏,而是一种生活的临时状态,日常的窘迫。 在本期播客里,读笨书把金爱烂的贫穷书写指南分成了三个部分:时间;空间;言语。最后一个部分源自生活观察,言语中透露出的“常识性”缝隙,也是贫富的体现。 祝大家收听愉快。 Show notes 引入 00:00:00-00:03:36节目的来源,金爱烂是一种视角 00:03:37-00:04:19当代的贫穷是一种临时的生活状态,一种日常中的窘迫 视角一,时间 00:04:20-00:06:00贫富差距体现在一个人处于等待状态时会如何度过,富人可以摆脱时间的限制 00:06:00-00:06:56考试失去的是各种各样的关系 00:07:00-00:08:12《三十岁》里的“我”不断提到年纪,数字在这篇文章里反复出现 00:08:13-00:10:19西方世界能读懂金爱烂吗?英国书店很容易见到韩江,但几乎见不到金爱烂(节目里口误,把《素食者》说成了《植物妻子》) 视角二,空间 00:10:20-00:13:08空间的写法一,"窗” 《小偷家族》里的烟花戏,导演没拍出的部分是阶级的残忍link《三十岁》的笔记本窗户 00:13:19-00:16:11空间的写法二,通过写空间的逼仄写出了情感的不安 穷人欲望的被点燃,《圣诞特选》里哥哥的欲望被爱情点燃 00:16:12-00:17:41空间的逼仄带来身体与情感的双重小心 00:17:42-00:18:28空间的写法三,声音 《圣诞特选》里哥哥与女友亲热时被窗外小孩的吵闹声打断 00:18:29-00:19:09声音是隐私的体现 00:19:10-00:20:21气味的侵入性更强 视角三,言语(“常识的缝隙”) 00:20:22-00:24:01“常识”背后也是阶级的体现 【本期封面】 from天才女友波 【提到的作品】 《你的夏天还好吗》金爱烂 《滔滔生活》金爱烂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 《素食者》韩江
- 15漫游女子|伍尔夫上街也要找理由
【主播的话】 不能上街的日子,才知道上街的重要性。 几张漫游的明信片 show notes: 00:00:00-00:03:50选题的由来,不能上街的日子,意识到街道的重要性 00:03:51-00:05:06漫游”、上街的性别化;漫游者在法语中是形容男性 00:05:06-00:05:52重庆话里的街(gai)娃儿,是形容在街上无所事事的人,但大多数也是用在男性身上 00:05:53-00:06:32关于漫游者的银幕形象,来自于《绝美之城》 00:06:33-00:08:08上街性别化的背后,是空间的性别化;男人可以任意上街,女人上街需要理由 00:08:08-00:08:54伍尔夫上街的理由,“买一支铅笔” 00:08:55-00:10:44街头漫步改变了“我”与“城市”的关系 00:10:45-00:13:14《卫报》提到伍尔夫的Mrs Dalloway的姓氏,暗示了她喜欢漫步(dally有缓慢移动的意思) 00:13:14-00:16:00上街是一种“灰尘的平衡”,上街改变了我与房间的关系 00:16:15-00:18:14《牵小狗的女人》,一个女人独自出现在一个地方,一定会引起注意 00:18:18-00:19:07拍vlog是否赋予了女性独自出门探索城市的正当性? 00:19:08-00:22:49当集会在公共空间聚集起来时,街道本身就是政治议程上的一项内容 【提到的作品】 《绝美之城》 《漫游女子》劳伦·埃尔金 Street Haunting:A London Adventure 《牵小狗的女人》契诃夫
- 14INFP留英记,去参与,去感受
【本期引入】 (本期引入,我选了自己参加完巴以的活动后用虚构的人物写的一大段话) 用的最多的单词是weird,it‘s so weird,sally说。一边是穿着精美的白人在市中心为即将到来的圣诞假日购物,一边是举着旗子和标语牌的各种肤色的人在为战争中死去的小孩、女人呼吁。so weird. 更奇怪的是,当你作为一个亚洲人,作为一个中间人,你站在人群里时不时望到和自己拥有相同肤色的人,竟然感受到的是恐惧。 sally接着说,你知道吗?我最害怕的不是其他人,正是同一个国家的人。因为不论做了什么,哪怕什么都没做,告密的永远是内部的人。 我们站在这里有各种理由,私人的,公共的,我来到这里不是为了提出诉求,在我的国家,我们没有这样的习惯。我站在这里,是为了保存记忆,捍卫记忆。 可以永远假装世界上有圣诞老人,但小孩们必须知道,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更多的小孩和女人正在死去。 我说merry Christmas!她说这听起来真的很像诅咒。 【嘉宾介绍】 书林,在伦敦读社科的爱足球性感人;主播,在非伦敦地区读社会学的散步爱好者 shownotes: 00:00:00-00:04:40主播留学背景介绍,不同目的的人会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 00:04:40-00:04:59伦敦与非伦敦的区别 00:05:00-00:09:30我们是在怎样的一个时刻决定留学,我们父母的态度 00:09:30-00:11:40说服家里人同意留学的策略,找准家里可以吹耳旁风的人 00:11:40-00:16:50我们是如何与英国建立联系(嘉宾书林通过足球,主播通过参加学术活动,起来发言等) 00:16:50-00:17:05“在伦敦,一天要喝五杯咖啡” 00:17:05-00:18:50以台北作为分水岭,在英国的状态分为两个时期,台北前,台北后 00:18:51-00:19:45如何寻找学术活动的资源,关注老师的社交网络,看老师在关心什么 00:19:46-00:21:46在课堂上,seminar上,学术讲座上积极发言,这种积极来自于疫情后对人的好奇,对关系的好奇 00:22:08-00:29:40伦敦会把一切变得复杂、多元的同时,把一切变得简单、同质化 00:29:41-00:31:07在异国聊台湾和香港是一个初筛 00:31:23-00:34:35"you have to go”,我们参加的巴以游行,书林分享社区游行(来自小旗的一条微博@旗的二次申辩) 00:34:40-00:36:01非伦敦的巴以游行,亚洲面孔很少很少。参加游行的理由是,“In our thousands,in our millions,we are all Palestinians”(我们都是巴勒斯坦人) 00:37:46-00:39:00联系总是需要自己去发生的 00:39:01-00:40:10参与活动是一种很复杂的感受,但要体验 00:40:51-00:44:00站在不同的位置会看到非常不同的情景 00:44:01-00:45:13流动是为了体验不同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