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全,全而不精。长城汽车陷入混乱的过程,也是它企业战略、品牌特征逐渐模糊所带来的必然结局。
界面新闻记者 | 刘嘉欣 周姝祺
界面新闻编辑 | 赵柏源
几乎所有到访过长城汽车总部的人都会对大楼前伫立的一块石碑印象深刻。碑上篆刻“前车之鉴”,寓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内部人称之为“警戒石”。
在燃油车时代,长城汽车曾处于中国自主品牌龙头地位。当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至2.0时代,这家技术导向思维鲜明的老牌公司需要抓住新能源发展时间,扩大领先优势。“前车之鉴”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掣肘,长城汽车无可避免地像许多传统跨国汽车公司一样,陷入创新的两难境地。
这种窘境从三年前长城汽车发布2025战略持续至今。当时公司董事长魏建军表示,2025年长城汽车要实现全球销量400万辆,其中80%是新能源车。今年1至11月,长城共卖出新能源车型27.9万辆。
据最新数据,长城汽车11月新能源渗透率仅为28.6%,远远落后于乘联会预测的行业渗透率53.3%。
也是在这三四年间,中国汽车四大自主品牌面对转型给出不同路径。态度更坚决、动作更彻底的比亚迪在2022年全面停产燃油车,今年已提前锁定400万销量目标,成为新能源市场销量领军者;奇瑞最早布局出口市场,在中国汽车出海时代突破海外销量破百万辆,遥遥领先其他品牌;吉利则通过资本运作,不断兼并收购上市,向资本市场讲述充满想象的故事,成为品牌体系更加成熟的汽车集团。
长城汽车还需要时间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通道,内部早已感知到这种紧迫,传导至外界最明显的变化是公司一改低调作风,掌舵人魏建军频繁现身台前,通过一次次的试驾直播、采访直播及股东大会直播宣传长城汽车的智能驾驶、抨击价格战以及避开销量转而强调高利润。
距离目标只剩一年时间,长城汽车也在不断调整策略,最近一次战略层面释放出的消息是,长城汽车与华为在11月13日签署智能化生态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Coffee OS 3与华为HMS for Car两款产品进行深度融合。随后不久,长城汽车高管又公开否认双方将在高阶智能驾驶展开合作,强调智能驾驶自研。
一种类似举棋不定、暧昧不明的迟疑态度长久以来贯穿在这家公司的新能源转型过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