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艺术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与创新的旅程。在这条道路上,林风眠和吴冠中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作手法,为中国艺术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本期,我们邀请李睦老师从清华艺博的《现代艺术之路:林风眠与吴冠中绘画作品展》聊起,与我们分享了这两位艺术大师的生平故事,以及他们坚守艺术的纯粹与创新。
另外,吴冠中对艺术教育的贡献无疑是被忽略了。而作为吴先生学生的李睦老师,通过回忆这些珍贵的经历,以及分享他的艺术实践、创作和对学生的教学理念,为我们如何理解艺术教育提供了一把钥匙。
本期嘉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李睦
本期主播:叶子、微妮
剪辑制作:米尼、叶子
图文发布:微妮
时间轴
2:41 对《现代艺术之路》展览的感受
7:39 提供一种观展思路
12:57 “风筝不断线”到底是怎样的艺术观念?
16:54 林风眠和吴冠中留法的不同背景
25:48 对林风眠的创作看法
29:40 作为吴冠中学生的一手体验
44:12 吴冠中的“两个不留”
47:06 吴冠中在课堂中怎么教学生?怎么评价学生?
54:56 到底什么是美?

林风眠(1900-1991)
1900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1921年起,先后在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1926年回国后,历任国立北京艺专和国立杭州艺专校长(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林风眠受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影响,锐意推进艺术运动,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不拘一格、广纳人才,组成了多画种、多风格、高水准的师资阵容,并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格操守及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建立了一套在当时最为完整、规范的美术教育体系。林风眠1960年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1973年转入上海中国画院工作,1977年移居香港,1979年受法国政府邀清在巴黎赛努奇博物馆举办“林风眠画展”,1991年3月获得中国台湾省授予的“文艺奖章及美术类特别贡献奖”。

《青衣仕女》,纸本水墨设色,66×69cm,20世纪60年代,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白莲仕女》,纸本水墨设色,68×66cm,20世纪60年代,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菖兰》,纸本水墨设色,68.5×65cm,1961年,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藏

《静物(之七)》,纸本水墨设色,67.5×68cm,20世纪40年代,上海中国画院藏

《风景》,纸本水墨设色,68×68cm,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吴冠中(1919-2010)
191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清华大学教授。1936年进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42年毕业后任教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公费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油画;1950年归国,曾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营建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991年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2001年文集《画外话·吴冠中卷》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三届人民文学奖,文集《吴冠中谈美》获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奖。2002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生通讯院士;2003年荣获文化部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2006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文学荣誉博士。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狮子林》,纸本水墨设色,173×290cm,1983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楚国兄妹》,布面油画,42×32cm,1990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忆故乡》,布面油画,100×65cm,1996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巴黎郊外乡村》,纸本水彩,21×27cm,1950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藏

《故宫》,纸本水墨设色,48×44cm,2006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关注我们-
小红书/微博搜索同名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