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33 241228 就说你想说的(4)二十四个我

Vol133 241228 就说你想说的(4)二十四个我

21分钟 ·
播放数22
·
评论数0

//周六发感悟 周日讲段子 一周双更 你就说刺不刺激惊不惊喜

这一期聊聊“多重人格”,有感于很多年前读的《24个比利》所以将这期的题目弄成了虚指的“二十四个我”。另外想到有天夜里跟老婆谈天说地,越聊越精神导致有效睡眠不足四个小时,关于人表现出的不同侧面以及周围人对自己的不同看法,有所思考,就决定录上这么一期。

先简单回忆2016年读《24个比利》的感触,那时候我那公众号还没开始经营,零零碎碎的书评都在“长微博”里面记录,幸好找半天最后还是找到了。书里主要讲的就是一个有点大病的多重人格患者,原型威廉·密立根2014年去世了。这个人既是一场案件的犯罪者的同时又是受害者,他的人格分裂的不幸根源就是童年的创伤经历,而后来还算幸运,遇到了疗愈心灵的大夫让他有意愿慢慢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说起来有的时候人们表现出的“臆想”有点像是与现实顽抗的一种防御机制,假设一个并不存在的但是试图扮演出来的“自我”,至少心里得劲儿点。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也在自己苦心经营的迥然不同的二十四个人设中,有时候学到爱和被爱的艺术,也有的让他明白了如何在暴虐的环境下保护自我。话说2016年年底我才结婚,但年初才25岁时就已经跟某人讨论过以后要怎么做父母,当时概括总结出的就是思想格局打开,性格和举止上对他做出表率。在他小的时候,更多的予以激励和奖赏,当然同时也伴随着试错的机会,让他感到被爱和自信,这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础。

十年前我还在读研,也经历过论文压力造成的大幅震荡调整,尽管涉世未深但那时我还算备受老师同学们一致认可和喜欢。所以也试图塑造一些我原本就不擅长的人设来示人,或者换个角度想就是,感觉自己无所不能,你们叫我大神,不就是看到我发自内心认定要为之努力的事最终都会做成嘛。当然回头再想,那也是因为我同时对另一些事情充满不屑甚至厌弃,不上场比试自然也就不会输掉面子。所以后来也不装了,承认很多事情譬如学术上我就是没有天赋也不是很爱努力,那就不要立所谓的大神人设了。只可惜这种观念,翟天临之类的人物,直到塌房了还意识不到。人设立多了自己都得麻了吧,还不如踏踏实实做个平凡的自己,即使太容易让别人看清楚自己几斤几两。

2016年在写《24个比利》书评前夕,我一边忙着自己的毕业论文并且涉险过关(对照写作时间轴,我应该是答辩完那天下午就开始看书了,第二天看完,第三天写书评,以打法我从答辩结束到回家之间漫长的日子),另一边无独有偶听闻两个我认识的人yyz离世。那时候好像很多人还停留在得这种病很酷的观念里,包括我,在知乎查这个话题赞了一溜儿回答,总结出二十来个缺点特质,思维方式幼稚啊不自信啊脾气不好啊等等,可能无一不在指向心理问题的边缘。现在3开头年纪快走一半儿了,照样如此,也就是很多年前还没有“内核不稳”这种说法,我说自己在看《24个比利》时,也会对所有的人格类型对号入座,觉得自己或多或少也有点病,我这种算是什么呢,易自省人格吗,总结起来就是,很难纯粹以一个看客的视角面对那些杂糅的人格们。

再后来的几年,我参加工作了也彻底沾染上了脱口秀这个爱好,还记得2020年初出茅庐的一个叫杨蒙恩的演员,曾大言不惭地说自己的综艺首秀是“当年这个舞台上第一段真正意义的脱口秀”,提到了“要有人设才能把名气打响”的观点。他在段子中对比了李白和杜甫,前者显然更有人设,映射到现实,李诞就是当代李白一般的存在。而杜甫稍逊一筹可能就是因为没有显著的人设,勉勉强强在语文卷子上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是谁时才被人想起他的这一代表作。不得不说杨蒙恩的这场表演技巧非常的高级,但如今再看他本人相比其他演员好像也差了那么点儿东西,人设也不够明显,所以渐渐地不再那么火了(24年两档节目都没参加,也可能是转幕后了)。

那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是否一定要有旗帜鲜明的人设呢,多年来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一度在职场的人设就是没有人设,但另外我最近发现自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段时间内和哪些人何种环境接触较为密切,我就不由自主地迫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呈现出和这个环境的这些人极其类似,有点像刚出生的鹅宝宝,跟着谁走就把谁当妈妈。但是考虑到有时候ld就会以把下属摆弄成更像自己,或者自己期待的样子,难免呈现出以前老师们批改作文最不想看到的“千人一面”,我就对“被环境中的人同化”这件事,一边本能地呈现着,一边又生理性地厌弃着。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同志们都在加把劲儿的时候你非要表现出岁月静好,我就会纳闷,自己是不是不配快乐,那就让开心的我歇会儿,换张扑克脸假装本色表演示于人前吧。

随着年岁增长,我是有点“以不敢快乐为荣”的,但同时也在为塑造“快乐的人设”找理由和方法。在一个wx群里,我曾经说过,人最不开心的时候莫过于想到,自己本可以怎样,现实却是这样不遂人愿。伙计们显然也都明白这一点但或许各有不同不被理解的苦闷,所以谁也帮不了谁,还不如自己找一个丝滑切换不同人格的方法。如果大家都是这个心态就好了--知道到什么山该唱什么歌,不同人格别混到一起,挺难的,现在我也不太会,但是我可以学啊。

15:29 老婆的提点

回想十二月某夜和老婆那次聊天,其实起源还是我的日复一日工作中表现出的疲惫,和由此产生的对未来的焦虑。我说感觉未来有些荆棘密布,虽然孩子快降临了怎么说也是件喜事,但是想到家里家外会有很多要奔忙的事,哪个也马虎不得,考虑新手爸爸的适应期加上之后我俩的本命年,这些都过去以后差不多都2028了,中间这么长时间再苦再难,再多不被理解,只能忍着吧,就当是我与生活“签订的合同”一杆子多支三年吧(我曾提过自己以一种每两三年和生活签个合同的思维,迫使自己乐观积极,找到人生中那束光)。顺便联想到单位的一些男性,选择或被迫在育儿过程中经常缺位,他们本身就进退两难,家里顾多了职场业绩不好会被领导针对,甚至扣钱降级,在单位加班多了又被家里嫌弃不顾孩子。所以只能说,我们就是没赶上一种便于自洽和平衡的好时代,当然时代这个没得选,要是能选,我一定不选现在,甚至把自己被生下来的意愿也reject掉。

接下来我就聆听了来自爱人的劝导,感觉她说的也不无道理,跟朋友们共享一下。她说,每个活生生的人都是立体多面的,但是ta各个方面的表现都是由不同的人加以评判的,比如领导只会注意你业绩的表现,只对你这一个侧面评价个abcd,这又不代表你的全部,甚至他们的评价都算不上客观,用现在话讲就是,只能算一种简单粗白衡量一个人“社会化程度”的掺杂个人好恶的极为主观的评价方法。所以说,为这点事而把自己心态搞了,多不值啊。推而广之,现实里就是并不会有人是全能的多边形战士,都有长板短板,只要自己心里有数,我的几方面人格“技能点”已经竭尽所能点得相对均衡了那就行了。工作投入多点家里就亏欠点,或者反过来,都是正常的。而我活错了的一点就是,妄图把技能点满,就像读研时候发了个论文拿了个国奖,就真的自以为自己干啥啥都行了,人的见识精力勇气都是有限的,哪能事事顺遂啊。要知道,我每到过年是最反感“一帆风顺”这个词的,因为早就懂得它根本就实现不了。

总而言之,还是希望我以及在座的各位,都能尽快找到复合而稳定的人格内核,被love的同时心里保持peace。

18:22

bgm:潘玮柏《24个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