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137 250110 就说你想说的(5)无题(年根底下随时想到的一些心里话)
//媳妇妹葛家,自己鸟敲儿录一期 今天2025年1月10日,讲道理现在已经元旦尚未春节这阵儿的每一天,应该都值得珍惜吧……惜吧……惜吧…… 感觉我这个回声似乎怨气满满呢,不要怀疑自己,你们的想法是对的。 最近忙的累的我这播客也很久没有更新了,自打进入公元2025年,感觉自己又有点陷入那种阴晴起伏很明显的境地,说不上是由于当爹倒计时一点点临近,或是因为总想着在春节前甚至五一之前把工作上的坑使劲再填一填,反正就有点静不下来,但好歹也攒了一堆零零碎碎的想要表达的东西,没什么重点,你们就当笑话听吧。我也是做了件让语文老师最不满的事,那就是遇事不决就把主题叫作“无题”。 1月3日,我拖拖拉拉地终于把2025年罗振宇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听完。罗胖一如往昔地广告里插播各种造词造句,这几年属实也有点听麻了,最深以为然的也就剩这一句,“经常庆功,才能成功”。 受这句没什么l用的大实话的影响,在2025年的第一个星期,我也微小地考虑了两件事。 一是从1月7日中午11点58开始,我放弃了坚持八年有余甚至更久的柳比歇夫式的习惯,也就是每天记录自己的时间都花在哪里(你看我选的这个吉时,看似早有预谋,其实就是我那天午饭之后,两个河北人结婚----将计(冀)就计)。说起来也得先感谢俺们公司,因为入职五年多时的记录显示,就上班这事我稀里糊涂就已经践行了一万个小时定律,尽管很多时候在摸鱼,不那么deliberate(蓄意的有效精进)。业余生活的大多数时光,则分别归属于锻炼身体,输入(读书观影)和输出(写作表达)(按照用时高低排列)。然而最终汇总下来,我发现其实还是“过程中的领悟”才是更重要的,花了多少时间倒在其次。时间花在哪里,日常生活都看得见。正是因为日常生活肉眼可见变得究极复杂,我的举动和心态才更需要“做减法”。 二就是在2025还没走多久时,就又加深了对“新年的起始感并不那么重要”这种思想的烙印,它真的没那么重要,毕竟跨个年而已又不是重新投t。哪怕这一年的开头就慌张迷茫,没忍住打了个盹儿,随时脉动回来重新开始给自己加油打气,也都不迟。2025.1.6播出的那期是我2024年底踌躇满志写下的总结,谈到新的一年没有啥宏图大志,我指世俗意义那种(家庭意义的倒是很快就天遂人愿了)。大家在许愿来年会更好的同时,我一直也没有过多功利性的目标,如果工作上有奔头的话那也就是别被“后浪”拍的太狠吧。我前两天xhs刷到一个meme(梗图),说是每个人都有天赋点和技能树。既然如此,它们为什么不能只是关乎充足睡眠健康饮食和阳光的心态呢?这三点,睡眠我还是猫一天狗一天,饮食吧还凑合最近一个来月体重走势很平坦,就这个阳光心态确实有点难,或许也还是得抱着打怪升级的考虑来修炼,比如别人无关痛痒地冒犯我,我想想自己某种程度也算幸福者,那咱就退让一下,忍住不发火,也就进步了一点点。 再假装正经上俩礼拜班儿,就要过年了,过完就真34了,盼不盼望的也还得过。我今年听到一句耳目一新的观点,就不是说现在年味真的淡了,而是我们这代人早已到了要给老的小的制造年味儿的岁数,就是我年复一年喊着的所谓尴尬的年纪。我最近痴迷年代剧,一直搁浅着的《小巷人家》最后十多集一口气撸完了,过年还打算重温下《人世间》《乔家的儿女》等,话说这年代剧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老过年,基本每集或隔一集就又过年。有几天在冥冥之中我甚至还不小心把《小巷人家》《人世间》的春节给对齐颗粒度了,一起跨进八十年代,再同步到九十年代伊始迎接我出生。每当工作闹心时候,我就在想,一年一年的要是能像电视剧里过的那么快,该多好啊。 小时候盼着过年那当然是为了好吃的好玩的,现在我只想放假,and看晚会and打麻将。再回首2009以来,反而是事与愿违,忙忙叨叨的,几乎再也没有天真烂漫的过年感受了,即使有时像孩童一样欢呼雀跃过(比如复述晚会小品里令人捧腹的台词),也立刻想到得“收心”,片刻欢愉之后赶紧回到现实,表现的“像个大人”。(什么叫像?夏洛特烦恼里,大春如是说)写到这,刚好听到沈奕斐老师近期的节目,也聊到人这个物种,随着年岁增长,快乐的源头和持续时长就是会逐渐减少,恰巧我又是那种平常不愿为一些“小事情”长期沉浸在喜悦中的人。而到了如今的年节,我们与其追求快乐,莫不如是在追求陪伴以及情绪价值,并且珍惜这些感觉,毕竟父母在老去,孩子也迟早会长大d立,但这一过程总归是值得在岁月的流转中被珍藏的。直到我将升级为三口之家的主人,才深刻领悟到,老妈把我0岁-将近30岁各阶段的照片冲洗出来爱不释手的感觉。时间会老、人会变,有些关系会走远,而无论用什么方式珍藏岁月,也只是内心里希望它消逝得再慢一点。 讲到这吧,脑袋里的创意已经余额明显不足。那这期既然都“无题”了,那就草草结束吧也不放歌了,主要是因为我太懒and快把自己叨叨困了。(脱口秀的系列还在龟速创作中,后面随缘更新。)
- Vol136 250106 脱口秀不大会·焕新季(7) 每一种遇见都值得纪念
作为2024总结。 回想起一年前,要告别2023迎接2024的时候,我称自己充满戏谑、踉踉跄跄地又熬过365天,日子在难熬的同时又过得飞快,令人在奔忙的同时又对变化应接不暇。我家有个wx群叫“明天会更好”,大概也是去年此时启用的这个名字,想着人生在世总得有点梦想的吧。但在扎扎实实地度过了这世上有我的第34个年头之后,我寻思着,明天好不好的又能怎样,个体能掌握的东西毕竟还是太渺小。喜怒哀乐,皆是体验。 B站有一个up主,曾经将自己以往节目里所有谈及“人生哲学底层逻辑”的大实话拼成了二十多个小时的长视频,我断断续续差不多用两个多月中的碎片时间听完一遍。视频中的很多大道理都是学校/企业根本不会教的,我走马观花之后也谈不上变得有多通透,最深以为然的其实只是其中的一句不太起眼的话:“人群和所处的环境进化到今天这个样子,都是由无数多的机缘巧合而共同造就的。” 这话显然触及了“上帝究竟掷不掷骰子”甚至物理学是否不存在了的难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安抚人心的情绪价值。即使真有那样一个全能的上帝,在安排和洞察世间万物的时候,也做不到根据帕累托最优的原则,让每个人都遇见最完美的人和事。说人话就是每一种真实的人生经历注定是好坏参半的,幸福或是灾难也都有被微笑着应对的必要,因为宇宙的演变过程中完全有可能由于一点点的扰动,累积起来的误差就会导致进化不出我们正身处的这样的人类社会,尽管社会也一贯存在着这样那样难以根治的问题。 每到年底我总会浮想联翩。十一月的有一天,我梦到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地神之子),梦里有一股神秘力量让他悬浮在空中,俩脚离地了,超能力就关闭了。上世纪也有伟人先驱给群众们讲过这个故事,旨在强调脱离大伙儿很危险,脚踏实地才是唯一的答案。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角度去想也是如此,即使每个普通个体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万万分之一,也需要每天遇见现实,去和具体的人和事交互,才能避免活得空心化。行吧,摊牌了,这故事不是我梦到的,其实是我考研那年zz的一道选择题,这么多年仍然记得,说明它还是蛮有道理的。 但“人生如梦”我前半生不止一次有所体会,有时候只是嫌时间过得太快或者事情太多无暇思考,比如2009年我刚上大一的前一个月,换了个环境,快活得有些不真实。又比如我总是爱做怪梦噩梦的口罩那三年,那些匪夷所思的事如今看来恍若隔世,今年好点儿,梦做的少了,生计所迫开始脚踏实地了,一出接一出,结结实实地忙碌那也是真的,恍惚间就下半年了,10.8-12.31最度秒如年难挨的四季度转眼也随风而逝了。 整个2024年发生过的许多事情,也都在证明这个世界很好玩儿。我所在的城市沈阳今年集齐了两档总台晚会,其中中秋晚会还在我家楼下取景录制。一年到头见了将近二十个新老朋友,追完了两档脱口秀综艺、一大堆电视剧,也跟着5G冲浪的网友们研究麦学、APT。或长或短旅了三趟游,身体在路上;每天拿wx读书给自己哄睡,灵魂在路上;再屈指可数地炸几次厨房,味蕾也要在路上。庸庸碌碌忙忙叨叨十二个月下来,也有点明白那个道理了:很多生活真的只是碎片,因为都是在工作之余抽空捎带脚做的。 整理照片的时候突然发现随手记录的片断比以前少了不少,但还能勉强凑齐俩九宫格,除此之外就是各种吃的,过完这一年下来再回看,高低还是有点儿尘归尘土归土的虚无感。自从步入三十三,我也对很多事变得随遇而安,这种感情基调就好比春节前单位征集拜年视频,我的前半句说希望自己活得充实,这段还被采用了,可他们也在我意料之中地删掉了后半句,“但不指望一切都完美”。大约5.13-5.14,我的理智与情感在灵魂深处进行了长达好几个小时的一番对话,聊了不少昨天今天明天的那些焦虑也没有的事儿,终极目的就是平定自己的情绪,克服原本有而不自知的认知失调,不再跟理想型的“应然自我”较劲。顺境和逆境,全都是宝贵的经历和回忆,诶,终于扣上题了。 年底倒数第二个周日,我看了B站大会员专享的女演员夏夏脱口秀专场《焦虑青年》,那好像也是我这一年里最为焦虑的时候,不知道在纠结彷徨什么,可能就是回想这一年经历的事情们,再次地意识到普通人的渺小,夏夏的段子又无意中增强了这样的情感基调。也许因为同是33岁,家里有教师,心理多少有点不健康,于是乎我感觉她这段走心表达胜过搞笑的一小时表演,好像也都在演我。专业演员的过人之处则在于,大多数的遗憾和尴尬都能靠幽默来轻松化解,我是从她2022年调侃自己“坐车去集中隔离的路上被另一个网格员要求居家隔离”这样catch22的一段十几分钟的表演中知道她的,而这期专场的尾声她也聊到了再回首恍然如梦的那三年,尽管那段岁月真的夺走了很多平常人的快乐,但好像随着生活的继续,有些事到了2024即将2025也不太想得起来了,同时更重要的提醒则是,焦虑对于“生活变好”确实起不到什么作用。 我今年相册里最后的一张生活照,是在一个饭店里偶然拍下的装饰画,在我喜欢的原木色的背景下,其实说它是“画”都有点唐突了,主体上就是白纸黑字,两个字,“不急”。我太喜欢这两个字了,好像做到了就不会焦虑。就好比华师大的刘擎教授说的,请允许自己慢下来一些。现在的人们对“进步”(无论哪种层面)都太有执念了,一代代东亚小孩被催熟着,要从小大人儿变得年少有为。我就平庸得有点太过平均了,引以为傲的或许只剩下一以贯之的中年心态。个人觉得,“进步”也是有尺度的,是本该自洽的,哪怕一事无成只剩下身心尚好,也算是积累了财富,这一年下来没白过。 所以面对新的一年,我仍故我,没有什么偏实现不可的人生远大目标。毕竟以1.1作为开端,只是以往时代的人们强行赋予意义的一种纪年法罢了,在我看来元旦本身的意义并不大,我们每个人完全可以改为把春节/生日/生命中的随便一天作为一个人生阶段的开始。如果发现deadline将近,向往的目标还是追不到,换个目标不就得了。你所做的每一件平凡的小事,都算是对自我的造就和对未来的交代,无关世俗的功成名就,每一种遇见都值得纪念。 2025,new epoch,爱你爱我。
- Vol135 250105 脱口秀不大会·焕新季(5)小品的世界
我这个乐子人就爱看喜剧综艺,《喜人奇妙夜》的出现无疑给2024年夏天增添了一抹亮色,当时望眼欲穿等啊等终于是等到了,后来每个节目我也都反复看了不止一遍。那时候我寻思倘若再不更,这俗称的“三喜”那可真成了三年一度喜剧大赛了。就说第一期乃至整部节目,令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那个《小品的世界》,刚播出还没来得及欣赏就上热搜了,我也是后来从这个节目第一次知道原来小品和sketch是两个不同的玩愣。起初听这帮演员说sketch关键是围绕一个game点,我完全不明白,寻思这是个啥,欢乐豆嘛?(解释下,game点就是奇怪而搞笑的点) 都说90后虽然没赶上那么多时代红利,但我认为我们至少从儿时到少年还是坐拥了三笔财富的 -- 其一是电视上丰富的动画片(几乎没看过,略略略),其二是神仙打架的汉化乐坛(以2004-2005左右为巅峰,感谢爸妈把我生的恰到好处因为14岁恰好奠定听歌品味),最后也并非最不重要的,那就是历年春晚精彩纷呈的小品节目们(尤其2010年以前,后面都是些啥)。小品和相声大体上都是从1984这个美妙的年份稀里糊涂地开始不断发展的,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问世之前,好像没有谁能给小品这个新鲜物种下个定义。84年除夕我负7岁零几天,上辈子的我估计也被逗的嘎嘎的,或许那会儿大家也在降本增笑吧,觉得前一年王景愚的哑剧形式就挺好,想吃但不真吃,低成本把人咯吱了也算是不虚此行。 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小品王,这一艺术形式的领军人物毫无疑问就是本山大叔,想当年名不见经传的赵本山第一次报名春晚,还带了十瓶上等好酒想给导演组意思意思,可结果连嘻嘻踢威的大门都没摸到,没办法只能年三十儿一个人在招待所房间默默把酒喝完。我记得1995年开始到2011年,本山大叔一直在蝉联最受欢迎小品节目,顺便提提冯巩这个相声剧的创始人、著名钻空子能手,虽然比不过老赵但是也得过好几次“其它类”的一等奖。那时代的过年这件事,还处在一个每到大年初一人们就对赵本山的新金句津津乐道的状态,在遍地出人才的东北,我反倒是每次记台词最不利索那个,如果“本山学”有段位的话那我可能勉强就一段,那帮九段的大佬会的肯定也不止九段儿。 如果我记忆没偏差的话,本山大叔已经十年没再出现在电视上,其实在更早年间他就已急流勇退。2013年郭德纲于谦绝无仅有地上了一回央视春晚,那个蛇年同时被热议的还有F4的重聚(某地方台,天知道《第一时间》是我喜欢最久的流行歌曲),基情满满的宏迪(刘谦你摊上事了你摊上大事了),以及赵本山的小品时代彻底散去。我无比怀念那一年,大学毕业,各自远扬奔前程,散买卖不散交情。十一二年过后再回首,却似乎想不起来,那时候天真烂漫的我最爱看的是辽宁台每天傍晚的《欢乐集结号》(就是反复播以前的小品),这堆小品看烂了到包袱还会傻乐呵。相比之下,现在电视在我家就当个摆设,偶尔心血来潮连个switch打会崽奥达传说或者练练健身环,除此之外也就每年辽视央视两大春晚看一下子。更微漠的悲哀的是,那种傻乐呵的心理状态也不记得从哪一天开始渐渐消失了。 最近十年,小品乃至各类喜剧的世界也仿佛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欢乐喜剧人》《喜剧总动员》之类以投票选拔为宗旨的小品综艺,不知不脚地拐带着搞笑艺术创作者们逐渐往深邃和煽情的轨道上冲,不带点内涵和生活哲理让你常看常新,或者用最哏的嗑儿聊扯你眼泪八岔的,就好像不是一个完整的喜剧,美其名曰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而悲剧,就tm是老百姓的人生底色啊。再然后脱口秀这种艺术形式开始火了,悲剧的是李诞他们的兴起,反而出现以在金星、王自健等人为代表的真正的talk show相继停播之后。以我的粗浅认知,脱口秀(stand-up comedy)的生态还处在一个尴尬的阶段,虽然和小品一样,本是为了给予观众欢乐而存在,但大多数时候只能提供一时的浅层快乐,与经典永流传之间相差的层次堪比“距离百年老店还有98年”。本地几大脱口秀运营商我都是有线下体验过的,总的说来良莠不齐吧,下次再花钱体验大概率也还是某个有名气的演员来开专场。这里不点名yygq某不知道更像脱口秀还是二人转的小剧场,有些尬讲的贵圈小学生给我传递的感觉怎么形yong呢,脱口秀这玩意真挺难,一般没嘴的都讲不了。 但幸好还有人记得,那么多恍如隔世仍被津津乐道的“北方喜剧梗”,就像前年脱5,来自广东的江梓浩表达出的那种不解:“宫廷玉液酒”“下蛋公鸡”“大锤八十”真的就那么有趣吗,你们北方人一遍遍的看还能卡着时间点笑做一团。再到今年“三喜”一开眼就近乎封神的《小品的世界》中,何欢模仿黄宏的几句定场诗,冰箱里突然被cue到的大象,还有其中扮演儿子的演员试图用锤子砸开眼前“楚门的世界”等种种细节,看完之后我这个中年人的dna彻底摇起来了。 而大幕落下的时候,我似乎也来不及感慨惆怅,只剩下对所有在这个好像人人都不开心的时代里,还能保持喜剧精神并为之不懈努力的人们的崇拜和敬佩。这些来到“喜剧监狱”参赛的年轻人,有时在台上表演或助演,而另外一些时间则在台下当编剧,为队友或对手修改台词和动作,胜负在其次,关键还是在每个周五给打工人们尽量多带来一点欢乐。指不定哪句台词哪个桥段一不留神就创造了新的经典,或是在不经意间抚慰了逆旅浮生的心灵。 千言万语言而总之,让老铁“扎心”了的,就是好的艺术演绎形式。或许等我65退休那天追忆似水年华的时候,想到过往的人和事,也会有这样的感慨吧 -- 日子过的就是这么一些sketch啊。这一场的稿子虽然七月份尾巴就写好了,但是预计播出时间是2025年元旦之后,离蛇年春节也不远了。我也是想了好几天,这次的结尾用什么歌曲。之前出过《中年阵线联盟》《游戏人间》那都是三十年前老歌,这回咱来个去年的新歌,单名一个字的那首《飒》,不过我把歌词改了改,拙作一首《笑》献给各位。 筷子喝不了汤 勺子吃不了面 遇事莫强求 雨后自晴天 形体语言 活灵又活现 幽默风趣 滑稽可笑 开心很简单 没有抖不了的包袱 没有耍不出的番儿 雅俗共赏 文化大餐 闹心了想逗笑 给他个小品来表演 车到山前必有路 越笑路越宽 笑 是一种格局宽阔无边 笑 是一种心态遥遥领先 笑 是一种境界快乐齐天 笑 是一颗真心拜个早年!
- Vol133 241228 就说你想说的(4)二十四个我
//周六发感悟 周日讲段子 一周双更 你就说刺不刺激惊不惊喜 这一期聊聊“多重人格”,有感于很多年前读的《24个比利》所以将这期的题目弄成了虚指的“二十四个我”。另外想到有天夜里跟老婆谈天说地,越聊越精神导致有效睡眠不足四个小时,关于人表现出的不同侧面以及周围人对自己的不同看法,有所思考,就决定录上这么一期。 先简单回忆2016年读《24个比利》的感触,那时候我那公众号还没开始经营,零零碎碎的书评都在“长微博”里面记录,幸好找半天最后还是找到了。书里主要讲的就是一个有点大病的多重人格患者,原型威廉·密立根2014年去世了。这个人既是一场案件的犯罪者的同时又是受害者,他的人格分裂的不幸根源就是童年的创伤经历,而后来还算幸运,遇到了疗愈心灵的大夫让他有意愿慢慢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说起来有的时候人们表现出的“臆想”有点像是与现实顽抗的一种防御机制,假设一个并不存在的但是试图扮演出来的“自我”,至少心里得劲儿点。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也在自己苦心经营的迥然不同的二十四个人设中,有时候学到爱和被爱的艺术,也有的让他明白了如何在暴虐的环境下保护自我。话说2016年年底我才结婚,但年初才25岁时就已经跟某人讨论过以后要怎么做父母,当时概括总结出的就是思想格局打开,性格和举止上对他做出表率。在他小的时候,更多的予以激励和奖赏,当然同时也伴随着试错的机会,让他感到被爱和自信,这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础。 十年前我还在读研,也经历过论文压力造成的大幅震荡调整,尽管涉世未深但那时我还算备受老师同学们一致认可和喜欢。所以也试图塑造一些我原本就不擅长的人设来示人,或者换个角度想就是,感觉自己无所不能,你们叫我大神,不就是看到我发自内心认定要为之努力的事最终都会做成嘛。当然回头再想,那也是因为我同时对另一些事情充满不屑甚至厌弃,不上场比试自然也就不会输掉面子。所以后来也不装了,承认很多事情譬如学术上我就是没有天赋也不是很爱努力,那就不要立所谓的大神人设了。只可惜这种观念,翟天临之类的人物,直到塌房了还意识不到。人设立多了自己都得麻了吧,还不如踏踏实实做个平凡的自己,即使太容易让别人看清楚自己几斤几两。 2016年在写《24个比利》书评前夕,我一边忙着自己的毕业论文并且涉险过关(对照写作时间轴,我应该是答辩完那天下午就开始看书了,第二天看完,第三天写书评,以打法我从答辩结束到回家之间漫长的日子),另一边无独有偶听闻两个我认识的人yyz离世。那时候好像很多人还停留在得这种病很酷的观念里,包括我,在知乎查这个话题赞了一溜儿回答,总结出二十来个缺点特质,思维方式幼稚啊不自信啊脾气不好啊等等,可能无一不在指向心理问题的边缘。现在3开头年纪快走一半儿了,照样如此,也就是很多年前还没有“内核不稳”这种说法,我说自己在看《24个比利》时,也会对所有的人格类型对号入座,觉得自己或多或少也有点病,我这种算是什么呢,易自省人格吗,总结起来就是,很难纯粹以一个看客的视角面对那些杂糅的人格们。 再后来的几年,我参加工作了也彻底沾染上了脱口秀这个爱好,还记得2020年初出茅庐的一个叫杨蒙恩的演员,曾大言不惭地说自己的综艺首秀是“当年这个舞台上第一段真正意义的脱口秀”,提到了“要有人设才能把名气打响”的观点。他在段子中对比了李白和杜甫,前者显然更有人设,映射到现实,李诞就是当代李白一般的存在。而杜甫稍逊一筹可能就是因为没有显著的人设,勉勉强强在语文卷子上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是谁时才被人想起他的这一代表作。不得不说杨蒙恩的这场表演技巧非常的高级,但如今再看他本人相比其他演员好像也差了那么点儿东西,人设也不够明显,所以渐渐地不再那么火了(24年两档节目都没参加,也可能是转幕后了)。 那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是否一定要有旗帜鲜明的人设呢,多年来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一度在职场的人设就是没有人设,但另外我最近发现自己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段时间内和哪些人何种环境接触较为密切,我就不由自主地迫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呈现出和这个环境的这些人极其类似,有点像刚出生的鹅宝宝,跟着谁走就把谁当妈妈。但是考虑到有时候ld就会以把下属摆弄成更像自己,或者自己期待的样子,难免呈现出以前老师们批改作文最不想看到的“千人一面”,我就对“被环境中的人同化”这件事,一边本能地呈现着,一边又生理性地厌弃着。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同志们都在加把劲儿的时候你非要表现出岁月静好,我就会纳闷,自己是不是不配快乐,那就让开心的我歇会儿,换张扑克脸假装本色表演示于人前吧。 随着年岁增长,我是有点“以不敢快乐为荣”的,但同时也在为塑造“快乐的人设”找理由和方法。在一个wx群里,我曾经说过,人最不开心的时候莫过于想到,自己本可以怎样,现实却是这样不遂人愿。伙计们显然也都明白这一点但或许各有不同不被理解的苦闷,所以谁也帮不了谁,还不如自己找一个丝滑切换不同人格的方法。如果大家都是这个心态就好了--知道到什么山该唱什么歌,不同人格别混到一起,挺难的,现在我也不太会,但是我可以学啊。 15:29 老婆的提点 回想十二月某夜和老婆那次聊天,其实起源还是我的日复一日工作中表现出的疲惫,和由此产生的对未来的焦虑。我说感觉未来有些荆棘密布,虽然孩子快降临了怎么说也是件喜事,但是想到家里家外会有很多要奔忙的事,哪个也马虎不得,考虑新手爸爸的适应期加上之后我俩的本命年,这些都过去以后差不多都2028了,中间这么长时间再苦再难,再多不被理解,只能忍着吧,就当是我与生活“签订的合同”一杆子多支三年吧(我曾提过自己以一种每两三年和生活签个合同的思维,迫使自己乐观积极,找到人生中那束光)。顺便联想到单位的一些男性,选择或被迫在育儿过程中经常缺位,他们本身就进退两难,家里顾多了职场业绩不好会被领导针对,甚至扣钱降级,在单位加班多了又被家里嫌弃不顾孩子。所以只能说,我们就是没赶上一种便于自洽和平衡的好时代,当然时代这个没得选,要是能选,我一定不选现在,甚至把自己被生下来的意愿也reject掉。 接下来我就聆听了来自爱人的劝导,感觉她说的也不无道理,跟朋友们共享一下。她说,每个活生生的人都是立体多面的,但是ta各个方面的表现都是由不同的人加以评判的,比如领导只会注意你业绩的表现,只对你这一个侧面评价个abcd,这又不代表你的全部,甚至他们的评价都算不上客观,用现在话讲就是,只能算一种简单粗白衡量一个人“社会化程度”的掺杂个人好恶的极为主观的评价方法。所以说,为这点事而把自己心态搞了,多不值啊。推而广之,现实里就是并不会有人是全能的多边形战士,都有长板短板,只要自己心里有数,我的几方面人格“技能点”已经竭尽所能点得相对均衡了那就行了。工作投入多点家里就亏欠点,或者反过来,都是正常的。而我活错了的一点就是,妄图把技能点满,就像读研时候发了个论文拿了个国奖,就真的自以为自己干啥啥都行了,人的见识精力勇气都是有限的,哪能事事顺遂啊。要知道,我每到过年是最反感“一帆风顺”这个词的,因为早就懂得它根本就实现不了。 总而言之,还是希望我以及在座的各位,都能尽快找到复合而稳定的人格内核,被love的同时心里保持peace。 18:22 bgm:潘玮柏《24个比利》
- Vol134 241229 脱口秀不大会·焕新季(4)关于爱情
今天聊聊爱情。 我跟我老婆领证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儿了。登记的日子就是12.29,是我妈有理有据算出来的,原话是:我看了黄历,行。敢情这歌手黄立行的名字是打这儿来的。 我就谈过一次恋爱,在我21岁的时候,然后不到26(岁)就登记结婚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呗,在我同学里还算比较早的。可如果放在老家,这把年纪(注意我的用词)的同龄人好多二胎三胎都有了,给我的感触就是,人生的究极意义就在于生人。(留两秒给你们笑)我在老家的表姐跟我差不多大,她虽然学习不如我,但是关于耐情这个话题方方面面的那绝对领先我好几个身位,自打十五六岁起做人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毕了业考完试来到新的学校报到,别人被问起年级回答都是“我大一”“我研一”还有几个畜牲(开玩笑)凡尔赛“我博一”,只有当年的我姐一副渴望桃花朵朵开的小表情,“嗨,我专一”。这拍案叫绝的回答,阿牛都得觉得牛。 话说在感情世界里,专一确实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宝贵品质。好的恋爱关系里,感情的升华都是单一来源的,顶多就是在没那么看得上你的时候让你回家等通知。但同时也有一些人,出生在上世纪,却假装活在中世纪,就享受那种两个异性同时追自己的感觉,然后抛出那句中小学老师为掩饰自己的无能而和稀泥式的发言:“来,你俩出去打一架啊”,再给落败的一方送上许嵩那首六个字的歌。对,没错,爱情的世界本就是一个巨大的修罗场。还有些海王同志喜欢本世纪20年代的玩法,搞什么1v1v1v1 battle。我寻思这玩意我熟啊,这不就是(停顿)商业场合喜闻乐见的公开招标吗。诶,我就不说是某脱口秀综艺赛制。 我认识一个姐妹儿,曾经一度挺大岁数还单着,她公开放出的相亲标准是:180身高,本地有房,外加一条,巨蟹和狮子座加分。敢情这还是个需要有过往业绩的邀请招标,要求不大不小但还蛮精准。仨礼拜之后,同一产房都出生于7月22号的仨哥们手拉着手过来应征了,妹子打量着他们几个,177、178、179,还有桌上三本当天刚下来的房产证,心里盘算着,这是把“围标串标”四个字都写脸上了啊!但至少标书的星号项(必需条件)他们都是满足了的,此时姑娘本能地眉头一皱,又连忙弹了弹鱼尾纹,哎呀,三十好几有点耽误不起呀,来都来了,三个里总得选一个吧。选谁呢,思前想后,只好基于比价评分法(注:生意场上是谁报价最低谁胜出),选了其中父母退休金最高的那个男孩。 刚才这段儿的demo版,我起初是单独给我老婆讲来着,本意是顺带着回忆一下我们单纯的小美好。我老婆却说,你怎么回事,又把工作思维带到家里。其实我的心路历程一贯和别人不一样,有人爱跪舔老板,用恋爱脑搞事业。我则反过来,18岁以来都是想着拿事业脑搞恋爱,大学毕业前脱单就是我的终极kpi。当然我命好,最后也做到了。别人到大四,哎,考不上研找不到工作,这个年可真不好过。换做是我如果kpi没实现,那大概率就是,身为单身汪,没脸见爹娘。 但我也是我们宿舍最后一个处上对象的,室友当年开导过我,你要是诚心谈恋爱那谈的可不只是女生自己,还得搞定她背后强大的闺蜜观察团。她们对你的审问,可能比爱奇艺看剧弹出来的极限二选一还送命。(当然不是原话,但这不重要)但是年轻的小伙子们也别害怕,我用亲身体验担保,这都不是真的,闺蜜团的小姐姐们一直对我都挺好的。当然话说回来我老婆这点说得很对,别把工作的心态带进家里,结婚这么大的事可不能抱着“急于先解决有无”的心态对齐颗粒度啊。总之爱情这码事它不是一场match(比赛),不以先后论英雄,关键是找到那个match(匹配)的人。 整活儿: 《当你老了》
- Vol132 241226 就说你想说的(3)回忆里的新年联欢会
岁末年初,打工人庸庸碌碌。但是今天这个话题还是得挤时间赶紧白话了,现在已经12月26日,今年留给我絮絮叨叨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那这期聊点啥呢,就缅怀一下逝去的童年和青春,聊聊回忆里的那些班级新年联欢会吧。 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这12年,在我有限的记忆里,除了有两年要面临全区的统一考试而临时取消,几乎每年元旦前的30/31号,学校都会把最后的半天时间留给各班级召开联欢会,后来到高中不想那么小儿科了就改叫迎新班会。除了毕业迎考的年份大家比较忙,其他大多数的年份,很多同学早在半个月以前就开始筹划自己想表演什么节目好在全班面前惊艳亮相。班干部们也会按照分工,有的负责主持串场有的买奖品剩下的准备皱纹纸拉花,黑板画以及气球等装饰品布置教室。我寻思着我们90后小的时候网络不发达,但是这种群体性的回忆是怎么做到全国统一的呢。 平生第一次参与联欢会,是小学一年级那个告别97相约98的时候。我啥也不会,也听不懂老师想要怎样布置班级,只在某个游戏环节上场打了个酱油就完事了,没有更多的印象。有些表演节目精彩的或者游戏获胜的同学都拿到了奖励,也就是小零食或者铅笔橡皮之类,我也眼馋,第二天拽着妈妈带我去商场买了一大兜子糖。那年的春节我记得好像也是1.28,这也真是应了我后来的日记练笔里那段话,元旦一过,春节也快了,感觉年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嗯,人生中第一次用到的拟人修辞,遭到热烈表扬,来家里做客的妈妈同事x阿姨都说,我这文字功夫比大我一岁的她儿子我xx哥还厉害。 小学时候班级里要好的同学之间还流行互相送贺年卡,忘了哪年开始演变成圣诞卡,有些不差钱的朋友送的贺卡还是带个最简陋的电路、打开能放音乐的那种。中学管理比较bt(东北狱裁嘛),就不允许,记不得初二还是初三那年联欢会,我顶风做岸,给当时那几个关系还不错的哥们一人送了一个贺卡,后来我们都上大学了,其中还有一个同学在人人网跟我说,他那六年只收过一次就是来自我的。要说上学时的快乐也简单,至少义务教育这九年,谁带了新奇的玩物或者有好吃的,在一年到头的联欢场景下就会得到最多的瞩目。我记得甚至有人带kfc全家桶来,那可是一个在kfc过生日就是同学之间最高礼遇的时代。 下面再聊聊我在联欢会表演节目的经历吧,由于不是那么多才多艺,露脸的次数并不多。小学靠着“第二课堂”每周四学校里组织(硬性安排)的活动课,学了点表演皮毛,打过快板尬演过小品,后来上初一那年还和小伙伴来了个双簧。初一这段儿,班主任当时还说要等到我们毕业了送我们每人一个vcd盘作为纪念,到后来他好像也忘了。在变声之前我不是太喜欢自己奶声奶气的音调,直到后来青春期了学会听流行歌曲偶尔追个星,偶尔在联欢会上唱一首当年排行榜的热歌,同学们才发现啊原来成绩前茅的人也赶时髦。唱的咋样就另说了,气质这块咱不能输。有印象的就是初三那年学校终于通网了,面对升学的压力,大家其实没怎么筹备自己想唱什么歌,还是我刚提到那个记得我送他贺卡的那哥们,他说超女的宣言都是“想唱就唱”,于是乎那年我们班的联欢会开的很随机,基本上像是1983年刚有央视春晚的那种感觉,想唱什么歌随时举手报名,班干部就拿个mp3去老师办公室电脑下载下来。那一天2005.12.31,周董十一月的萧邦所有歌曲被点了个遍,师生们总的来说还挺快乐,好像暂时忘记了三天之后大型考试的压力。 高一高二那两年,分班比较频繁但是一走廊的好几个班的同学彼此都算熟悉,高二我们班转来一个男生坐我同桌,长的有点像武林外传的燕小六,然后好几个班排小品都邀请他过去串场cosplay电视剧的桥段。后半段我也登场了代表我们寝室出节目,我唱的是青花瓷,后面接着街舞社那帮活跃分子挨个班巡回表演正好来到我们班,也看得出有点土洋结合的反差感。每年少不了的当然还有校领导任课老师学生会干事们轮流来拜年,有点像2011年之前每年央视春晚的贺电环节,说到这贺电啊,我从中认识了不少超过六个字的国家地区名,这么其乐融融的环节后来咋就取消了呢,当然,这种历史发展的现象也只有像我这种上岁数的才想得起来。 高三那年,跨过08来到09,我觉得那是个种种不同意义兼而有之的转折点。这一年的联欢会,除了一个文艺骨干含情脉脉地唱了首李琛的老歌《窗外》,剩下就是做游戏,六个任课老师两两一组来送祝福,最后集体看《非诚勿扰》,哦那时候这四个字还只对应电影,还没有那个后来臭名昭著的电视节目呢,看到一半,晚上十点钟,学年组长吹哨了,把我们全撵跑了,这部电影的完整版到现在我好像都没看过。 以后的日子,用潘长江的歌词形容,再后来我们这群后生都长大了一得儿喂。小学旧址早在我读高中期间就已经被推平,除了老婆再没别人陪我怀念那逝去的时代(虽然也没啥值得怀念的)了。中学也能有十多年没回去,但是好朋友每年还都找机会见一见。但我三思过后,觉得自己对老派联欢会留有的念想,并不在于当时自己多么聪明伶俐天真无邪以及憧憬未来的美好,而是有些向往过去唾手可得的开心,哪怕只是开联欢会前一晚,兴高采烈买回一堆零食,然后藏在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角落只等第二天带着它们飞奔到学校的这种感觉。这种前序的快乐感,去年我也谈到过,但如今尤其是23/24这二年,世道的变迁总给我一种“啥玩愣都备不住”的赶脚,即使有些快乐的片段,终究还是很短暂,人生的大事件往往也都是在工作奔忙之余捎带着做的,对于新的年份,早已感到波澜不惊。 结尾还是昂扬点儿吧,来一首谢雨欣的《新年快乐》,这首歌在我个位数年纪的尾巴,齐心协力跨世纪的时候曾火遍大街小巷,只可惜歌手现已无人问津。她曾唱过的“2000年你好吗”,或许放到20xx年都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 Vol131 241221 脱口秀不大会·焕新季(3)又幸福了哥
//又提前开播了 今天主题是“又幸福了”,生活舞了嚎疯之余,跟大家伙儿聊点儿开心的吧。 其实“又幸福了,哥”已经是2023年的旧梗了,现在2024都过得差不离儿,我多多少少还是有点“生活在别处”了。这年头,十个人能有九点八个过得都不太自在,没法享受当下,所以有旧可怀,也算是一种幸福的赶脚。似乎是这么回事哈,可我又扪心自问,老段啊,你既然想从往事里寻开心,那你提悲惨不堪的2023是什么鬼,咱不得往前捯啊? 但我不得不承认,又痴长一岁了之后,已经不太期待通过把旧时光一遍遍咀嚼来追求治愈心灵了,只不过我记性好,容易思维反刍,所以别人夸我才是“真的牛”啊。幸运的是年纪越大,记性越发不如以前了,很多重要的小事我都得日常用小本本记录。我也发现自己下半年开始,隔三差五就记录当天发生的小确幸,这个好习惯也已经坚持了很久。哪怕是流水账一样稀松平常的寥寥几笔,回头看也都值得纪念。那我接下来就展开讲讲,嗯,段子不够,经历来凑吧。
- Vol130 241215 脱口秀不大会·焕新季(2) 重度近视的无奈
/* 录制2024.04.14 首播2024.12.15 帕萨没有特。准备好接受段子多先生的第二支独秀了吗?这期也是很久以前录制的了,或许称不上单口喜剧,主要是掏心窝子倒倒苦水儿。 */ 我的近视眼今年本命年,2000年开始的嘛,也算是个不折不扣的老眼镜了。是不是有许多小朋友跟我小时候一样,觉得戴眼镜挺酷的。主要是成绩好的同学基本上或多或少有点近视,家长们的评价一律都是,孩子挺听话的,就是太爱学习了。我四年级那会儿开始就只能勉强瞄到4.8,再之后背视力表也没用了,根本看不清那个棍儿指哪儿。我寻思我也不爱学习啊,从没补课也不额外加餐,既然命中注定要戴上眼镜,只能用我妈名言概括了:“遗传基因太强大”。 15岁不到,我终于比我妈高了,在超过一米七的同时,长势“喜人”的还有我那六百好几的眼镜度数。到现在也没整明白,我的度数和清华的录取分数线,究竟哪个高一点。那会儿我总是把别人读书的时间都用在喝咖啡上了,倒不是想说喝咖啡影响视力,只是无奈地接受度数一年比一年高的现实。真的是没有清华的命,还得了高材生的病。但至少在我的中学时代,人们谈到轻度/中度/重度,还只会想到近视、肥胖、脂肪肝,而不是近年来被反复提及的“内”两种疾病。即使有病了也得眯着别发作,俺们高度数星人一般不敢在外面惹事儿,时时刻刻铭记别人冒犯我我也要保持和善,别去制造冲突。毕竟人家把眼镜咔往下一甩,就能让我的战斗力瞬间全无。换个角度想,也许雌雄莫辨人畜不分的视角才是世间真实,爱情公寓里面曾小贤不是也说过嘛,不是所有人都是人。 早在我出生以前,马先生的儿子马季就领着一众演员在春晚说过一个群口相声《五官争功》,作为多年重度近视患者,我就十分想魔改其中的一句台词形容自己的日常感受,“脑袋!我们眼镜可是您身上重要的听觉器官!”这不是口误啊,因为一摘掉眼镜,我活脱脱就是一个“睁眼聋瞎”,看不清东西的同时反应也变慢了,智商余额也迅速归零。像咱这种“小聋瞎”啊,最不适应的就是去洗澡和理发,小半辈子了,一点招儿都没有。比方说前阵子有一次我去理发,旁边那个热电厂突然发出一声巨响,发型总监就问了句,这什么响声呀吓人倒怪的。摘了眼镜的我此时还没反应过来,响声?(沉思之后)小品,魔术杂技!(用《曲苑杂坛》的调子唱了出来)然后屋里另一顾客听得又好气又好笑地打断我,他说,哥,你得有四十了吧?好s不s地我继续逗闷儿,我说,哪啊,出门理个发兜里就带二十五。 眼神儿不好这件事,确实会给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和啼笑皆非的经历,就比如小的时候有一次赶上忘戴眼镜,一本32开的语文书就能在课堂上把我的初kiss给夺走了。另外还有,微信朋友圈这个功能刚出来的时候好像流行过一种“大冒险”的玩法,就是如果你的朋友说了句明显不合理的话你还给ta点赞了,你也得发个一模一样的。当时最著名的一句整人语录就是那个“我把洗面奶当牙膏用了”。你们都是开玩乐,对我来说这就是真事儿。那天我们家浴霸坏了,“浴霸不能”啊,我这哆哆嗦嗦洗完澡出来稀里糊涂抓一把,就把洗面奶给涂到牙刷上了。你也很难想象此情此景跟起床上班哪个更叫人忍不住想吐啊。再比如我本来就近视外加脸盲,走在路上很容易认错人,可能直到朝着对面打完招呼才发现原来不是ta。所以不得不让自己练就了一种“战术挠头”的习惯,赶紧假装不经意把手收回到头顶,来化解尴尬。 这期讲了好几件因为近视眼而闹出的笑话,跟我相似的患者朋友们估计也有所共鸣吧。 /* 有没有渴望回到自己还没有确诊近视的时代呢?刚才的表演中,插播了一段《曲苑杂坛》这个暴露年龄的经典节目的主题曲,而这个节目令我们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三十年前的“洛桑学艺”系列了。那时候我还小呐,每天嘻嘻哈哈叽叽喳喳没什么愁事儿,离老远就能念出电视屏幕上的字儿。只可惜模仿天才洛桑英年早逝啊,这期的结尾,我也是猛然想起他翻唱过的那首《失恋阵线联盟》。不过我要致敬的这个版本呢,它换了一套反映中年油腻大叔内心独白的歌词,前几年也由徐峥、陈赫、沙溢等几位大叔辈儿的男演员在某档综艺中演绎过。那么我就复刻一下这一版献个丑吧,接下来这首《中年阵线联盟》也会收录在我的脱口秀不大会ost集里哦! 我们也曾经是帅气欧巴, 现在被叫油腻大叔啦, 年轻时没曾想没了头发, 回到家左手铲右手叉; 没精力再熬夜通宵网吧, 有时间只想倒一头趴, 戒零食戒甜点还是会胖, 要和烧烤摊说拜拜啦; 回到家其实也让人害怕, 有爸妈俩不懂事的娃, 还有我亲爱的老婆大大, 算上狗我排行老八。 我们努力工作呀,赚得永远不够花; 还房贷还车贷,什么时候到头啊; 高血脂高血压,每天枸杞加玛咖, 可头发还是掉一大把! 找一个承认中年的方法, 让心情好好的放个假, 当你我不小心又想燥啦, 就在记忆里划一个叉。 */ Remember me,我是中年争取不油腻的业余演员段子多,点赞关注快上车!
- Vol129 241208 脱口秀不大会·焕新季(1) Q和A必须在一起--吗?
/* 录制日期240323 帕萨没有特。从今天起恢复我之前那老本行啊,开启一个全新的板块“脱口秀不大会·焕新季”,每周争取让您乐呵一会儿。 */ 今天的主题是个一般疑问句,“Q和A必须在一起 吗”,想到这个选题的编剧大佬跟我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还带点儿叛逆。确实(停顿,若有所思),这个编剧大佬也是我本人啦。灵感出自一则旧闻,就今年春晚刘谦那个魔术表演,主持人小尼的两张牌没对上,一半Qiu一半Ace。给北方的朋友们注解一下,就是半拉圈和半拉尖儿。然后到了元宵晚会,小尼解释当时的错误其实是想说“Question和Answer注定要在一起”。这种穿凿附会,算不算变相给知乎打广告呢,“有问题就会有答案”。 后来还没出正月,已经有某个省份把这事写进了模拟考试作文题,该说不说命题人的精神状态真是遥遥领先啊。回想我上学那会儿也是有点憨憨,学习考试这个一有问题就得赶紧找到答案的苦差事,我却乐在其中,而且成绩还不错,这里小小的紫禁城一下。额,就是凡尔赛这个词的国潮化表达方式。 早在高中就有人叫我“大神”,在敬谢不敏之余我也颇有感触,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还是得善用优势。比如这几年我感觉自己貌似有点搞笑天赋,但这玩意根本上来说主要还是基因里带的。具体说来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for example,吉林那疙瘩有个脱口秀演员姓严,艺名严值高。类似地,我也有自己的姓氏优势,各位以后请叫我“段子多”,我的最新艺名。 说到这“yi名”,我小时候特别崇拜ta,因为老是在《读者》《青年文摘》这种地方看到“作家佚名”,却不知道这个人是男是女,长什么样子,只是惊叹于ta咋那么有才呢,全天下那么多的文章都是ta写的。长大后我也才明白,佚名这玩意,充其量就是豆瓣和小红书里的momo,就是那种做了坏事怕被认出来而采用的伎俩。 长大后我也才知道,做学生那时候我们课上课下搞的那些坏事和小动作,包括谁跟谁有“绯闻”,老师都一清二楚。对我们这帮“问题小孩儿”他们很多时候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道是你无伤大雅地搞搞小动作不要紧,被发现那可就是你的不对了。可随着岁月流逝,我们也有新的发现,有的时候有问题的其实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大人们。就说说去年过年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年前闲着蛋疼考了个雅思。成绩出来她妈绷不住了,说你tm花大半个月薪水报名,怎么才考8分?一个学财政的,才挣这么点,扪心自问你对得起谁?像这种灵魂拷问,还真就很难回答啊。 其实能够提出问题本来是好事,很多时候恰恰是出于好奇。英国有位思想家也说过,好奇心是继食物、住所和啪啪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第四驱动力。然而对于人类文明存在的究极意义,我们再怎么刨根问底也只能刨个稀烂,不是凡事都会有个明确的答案。因为人心各有所向,万事万物不是非黑即白的,所以有些时候,Q和A是否绑在一起也就不重要了。曾经我是个特别擅长内耗的人,总是会对某个迷惑的事情在心里问上一千遍一万遍,现在觉得也没必要。让自己觉得舒服就好啦! /* 就像这首《你的答案》: 低着头 期待白昼 接受所有的嘲讽 向着风 拥抱彩虹 勇敢的向前走 黎明的那道光 会越过黑暗 打破一切恐惧我能 找到答案 哪怕要逆着光 就驱散黑暗 丢弃所有的负担 不再孤单 不再孤单(声嘶力竭) */ 讲完了,谢谢大家。Remember me,我是演员段子多,点赞关注快上车!
- Vol128 241207 就说你想说的(2)老派鸡汤之必要
老派鸡汤之必要 最近芒果的音综看得比较多,先是恶补之前《时光音乐会4》,然后开追正播的如火如茶的《声生不息大湾区季》(也就是港乐第二季)。想到节目中有一首mc张天赋的《老派约会之必要》2022.7月的歌曲被cue到,听了之后确实非常有沉浸感。但这次我们不聊浪漫爱情(12.29那期聊),聊聊老派鸡汤之必要。 说到心灵鸡汤,我的话就多了,可能是年岁增长的缘故。最早接触这种艺能,可能得date back to (划重点,主动语态!!),追溯到二十年前2005左右。我还上中学的时候,记得当年“心灵鸡汤”的英文读物还挺流行,算是课本和练习册以外还比较正经的书。后来上高中,自己也买了两本偶尔翻一翻,按照我英语老师的建议,背一些曼妙的句子,没准考试时能用上。但后来肯定是没用上,zg是的教育嘛,也不需要你那么有思想有文采,充其量就把它当做外国的四书五经,在数理化的深渊里消遣一下。 我还挺怀念过去那种读书不挑食,觉得带字儿的都能滋养心灵的感觉,人心也不浮躁,就很相信“你见过的所有文字和思想,终究都是对你整个人格的造就”这样清新脱俗的观点。很显然,这话也出自老派的心灵鸡汤,其载体有很多种,包括但不限于,qq空间,人人网,wx朋友圈。哦对了还有大冰的书。xhs老给我推大冰,搞得我又有点想反思自己。赛博朋友们管《emtf么么哒》《乖,摸摸头》,外加其他作家/大师的类似作品(比如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咪蒙的《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都叫做心灵鸡汤鼻祖了,只想说你们啊还是too young。其实谁又没有太年轻太简单的时候呢,我十年前还不是挺喜欢读这些东西,可能那会儿时间空间都比较单纯吧,现在读书的兴趣点早就是真人真事,理财育儿了。 另有不知道哪个大明白曾经曰过,心灵鸡汤都是既得利益者啃完心灵鸡腿剩下的。我给补个后半句,有时候还混进去点儿心灵鸡骨头,吃下去一不小心剌嗓子,让人无语。但真正令人感觉醍醐灌顶,放下对鸡汤执念的,恐怕还是《欢乐颂》里,刘涛演的andy对杨紫扮演的莹莹说的那段词,意思大概就是少看那些空洞无物只会打鸡血自我感动的书。那些譬如别在该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你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之类的话一听一过就行,我也寻思这不废话吗,保持呼吸别断气,明天不就到了吗? 回头再看,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心灵鸡汤,很多都当成了作文的套话和素材。我这个语文学渣,高二那一年有一次周末回家看到马云的那段“今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就逮哪用哪儿,最开始不知道马云是谁,还写到“80后新晋作家马云说过”,幸好这卷子我没有保留着,现在都没眼看。后文也没有日常地yy出接下来的“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屌丝理想三件套。但我们老派中式高中生都是这么走过的,现在小朋友们有过之而无不及吧,学习压力那么大,也都是需要内心里有束光照耀着,才有继续下去的勇气。要说区别,大概就是那时候没智能手机可玩,《读者》《格言》《意林》这些个抚慰人心的杂志还没有涨到十块钱一本。 m6d2 xhs还有个网友整理了那些年从杂志里读过的鸡汤故事,不知道你们听了有木有印象,反正当年也没太纠结过是真是假。就比如一个留学生掉了枚硬币,被外国人捡起来交到他手里还批判一番,说上面有国徽,你理应尊重它。还有澳大利亚人为了改变苍蝇逐臭的毛病,两百年来养成了公共场合讲卫生的好习惯,于是苍蝇也转变为以采蜜为生。这明显扯淡的吗。再有就是夏令营里的较量、犹太人在书上抹蜜等等,现在看都是不攻自破的谣言的,也难怪长此以往,这么讲话的公知都变成了贬义词。怎么说呢,这都有点属于毒鸡汤了,没理硬讲,最为致命。 但这次节目我终归是想说这些老派鸡汤的必要之处,刚才批判的有点多了,想一想其实还是能起到一些塑造人的正面积极意义的。首先就比如我以前也提到过的,过去听信很多编造的鸡汤,很傻很天真,现在肯定不会了,意识到里面的不对劲,整个人的段位不就升华了吗。其次call back上一次讲的“同理心”,初入职场那阵子,再看朋友圈横行着的心灵鸡汤,我是挺不屑的,感觉那都是收入低眼界窄的人更愿意分享这玩意。现在回想,我自己的同理心不够,可能也是后来当这么多年牛马却无力改变现状所致,越发共情劳苦大众,感觉鸡汤好像也不是一无是处吧。咱就不把它理解成自欺欺人,通过这些看起来无用的大实话,我们多少认清了人和社会更多的本质,哪怕其中的部分观点只是出于从众心理而获得的,也算是些许的收获。 至于铺天盖地的公众号文章,我现在除了工作需要,现在是真没多少时间关注和点开看,但这几年还是留着几个那种看起来纯废话的号,偶尔把玩一下。在我看来其中zui有用的大概是人情冷暖相关的部分,因为我虽从外界看起来好像挺随和,朋友处的也都不错,但可能只有自己清楚自己其实是个对人际关系较为敏感的人,也很难说自己就真的很擅长处理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那些我还有兴致点开看看的内容,无外乎就是那种“父母子女之间微妙的变化,留不住的感觉莫去强求”“人老了做到哪几件事才不至于众叛亲离”等等。本着那种年轻时秉持的“从一切事物中学习新知”的思想,我悟了,悟的什么呢,说到底就是,有再多学问挣再多钱,想要活得潇洒和自洽,归根到底还是要洞悉与人、与社会共处的哲学智慧。 而比懂得道理更重要的,当然还是学以致用,做好日常之事。我就觉得自己这点做的并不够,不是惯常反思的思维啊,就是客观评价。那么就算是很难避免功利心态,觉得看什么字儿都得有所收获,那就干脆在心灵鸡汤这块也贯彻一下呗。每次面对日常琐事,想一想那些正能量的话语,学会“修行”的心态,开口和开动之前先别那么焦躁。有些时候得失心是不是还是有点太重了,太在意结果而忽略人生体验的过程了,要不要认真地跟心灵鸡汤学学,别那么在意别人,如果真的非得在意,那也得是留出有限的注意力给到值得的人。 总的说来,想说的还是这些:心灵鸡汤再反胃,那也是老祖宗积攒的智慧。无论顺境逆境都别记吃不记打,人在倒霉沮丧的阶段,还得靠旷世流传的鸡汤拉自己一把。 结尾: 15:24 mc张天赋《老派约会之必要》
- Vol127 241202 就说你想说的(1)细说同理心
//内容提要:如何从小培养同理心?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区别?最近《再见爱人第四季》热播,嘉宾发言给我们的启示? 这次“就说你想说的”算是一个开始得比较随意但是内容编排相对走心的系列,每次聊天我都会找个话题从多方面调研然后整理出来,提醒自己保持一个稳定输出的爱好,心里话说给你们,也说给我自己。虽然主要是兴趣爱好,娱乐精神少不了,但还是每次多用心编排下。目前暂时没什么具体的计划,穿插在其他已有的节目系列之间,随缘更新。 这个系列的灵感还是来自告五人啦,大家注意到了吗,开头多了一段前奏旋律,就出自告五人2024年10月发布的新歌《就说你想说的》。第一期节目的选题我想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聊聊“同理心”。 小某书搜同理心,出来最多的人格就是我这种,infj。天生容易共情别人,深刻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所以这方面我还是挺有发言权的。 可能是我自己明年也即将当爸爸的缘故,现在已经有意识地捕捉和学习一些关于婴幼儿心理的知识。十几年前,一位儿童心理研究者就发现,儿童的同理心根植于大脑的边缘区。或者更早一点儿,比如我从现在起(18周以来)的胎教期间,其实也随时准备着迎接老婆对胎动的反馈,那这时候我们身为准爸妈,就得学着对宝宝的小情绪有关切的回应,说不定ta已经记事儿了,外面世界的一举一动ta都有体会,那么这也是培养同理心的一种链接方式。在另一项研究中,大脑神经学家Abrams, D. A.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回应,尤其是妈妈的声音对宝宝的回应,会触发婴儿大脑的“奖赏系统”,不仅能缓解宝宝的情绪压力,还能有助于宝宝未来的社交能力。那些从婴儿期常常独自在婴儿床哭泣的宝宝,会变成情感冷漠、爱打人的孩子,父母离开时不紧张,回家时也不会引起他们的情感波动,这便是“回避型”的亲子关系。 TED有个科普视频,讲的就是培养同理心,是终极一生的课题。它的开头说到,“有一个习惯将彻底影响你的生活”,然后以一个Ben的故事娓娓道来。Ben生长在一个普通而传统的家庭里,有父母弟弟一条狗,父母对孩子们的期待就是世俗上具有金钱和名望的那种典型的成功。原来老外也一样,如果看到孩子从事的东西并不能让他们朝着正统职业的方向走,就认为是在不务正业,比如玩个乐队之类的。视频说到Ben的弟弟Jacob,向来学习不错,也因此更多的在学习上被父母施压。Jacob成绩拔尖的同时,同时出现的问题就是,社交和兴趣几乎没有,而且逐渐会增加对考试、汇报能否有出色表现的焦虑感。相比之下Ben就逊色和平庸得多,一切方面都just soso,因为弟弟那样出色,他也就感觉自己得不到来自家庭的肯定和爱,并为此焦虑抑郁。与此同时他很不习惯父母的冷落,希望父母也同样鸡一鸡他,这样的话至少他能感觉到自己也是有价值和潜力的。长久下来,Ben对弟弟充满了嫉妒,视频中还特地强调,没有怨恨,只是努力也难以弥补天资的差距。直到有一个周日下午,兄弟俩坦诉心扉,作为普通人形象的哥哥去同学家玩,这是他每周日固定的活动,这次他在路上遇到弟弟,弟弟却说反而对哥哥表示羡慕,自己只有不停努力学习,甚至图书馆临时关门会让他觉得很闹心。反而哥哥就不会为虚度了半天光阴在电子游戏上而感到愧疚。这里我能get到的一点是,弟弟内心的小剧场其实我是很能明白的,习惯性地被寄予厚望,俗称被架在那儿了,似乎如果所有的压力都消失了他反而会不适应,脑海里仿佛还是会有个本不存在的小人儿在提醒着他,你不学习对得起谁。 但这时候Ben内心有些动荡了,滋生出一种埋怨,那就是觉得Jacob在矫情,他身上拥有的这一切分明是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挣不到的,却在为此而烦恼,是不是有点凡尔赛。实际上Jacob希望的是,爸爸妈妈对自己少些特殊关注和照顾,留给自己一些恣意成长的空间。那Ben显然已经坐不住了,他说,兄dei啊按你那意思,要不咱俩换换,我当神童,你去当那个不被关注和在意的我。一番气话过后,兄弟俩分道扬镳,可直到Ben美滋滋地玩完了今日份的电子游戏,得到的却是Jacob自jin的消息,他们的父母也泣不成声。 视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已经能把这个故事和tw的那部电影《阳光普照》几乎完全的对号入座了(只不过电影里更优秀的那个是哥哥,而弟弟是默默无闻的)。事后Ben复盘兄弟俩下午那番对话,方才醒悟,弟弟原来是在向自己施放求救的信号啊。那么究竟是什么从根本上酿成了悲剧呢,说到这里相信消费者心中也已经有了答案,那就是,缺少同理心的Ben啊,他是真的有点笨。只是陷在自己固有的情绪中,而没有主动的意识,去倾听别人的话以及其中暗含的信号。 在视频的最后15%,说到我们每个人心趴上的也就是这句feeling empathy(感受到同理心),当然这是需要从小教育的,很遗憾的是,却有不少人缺乏这一意识。领会对方的小心思,它之所以重要,也是因为我们在社会生存不可能把自己陷在一座孤岛,无时无刻不在和人打交道。他还强调了,同理心并不等于同情心,而是假如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能否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考虑和交谈。即使对方的人设和言行并不是你认同的甚至无比荒唐,我们也本该做到如此。至少在不对等的、固化的群体之间,能少一些专家的大放厥词,那些李佳琦、羊毛月之流一张口我们也就知道他们代表谁,有些话根本站不住脚。宽容过后,气恼的感觉甚至也将变得平和。 其实早就有人总结出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区别。前者好比滂沱大雨中,你看到一个人在独行,你也跑过去陪伴ta并为ta撑起一把伞,说着自己能理解ta现在的感受。而后者,则是你坐在宽敞明亮的屋子,从外面同样看到这个雨中奋力前行的人,感慨一句ta可真倒霉,诶我刚好有一把伞,问问ta需要吗。显而易见,二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你和ta之间是否处在一个至少看上去平等的位置上。显然同理心更能起到抚慰对方的作用。 至于如何让孩子从小就有同理心,今后能更好建立人际关系,父母对ta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几种方式可以给我们启发。 我们可以根据一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ta去觉察、思考他人的情绪感触。随时就地取材的方式最为有效,就比如孩子在家里,幼儿园或学校实际看到或参与的事,这里面如果有人哭泣、生气、愤怒,作为父母我们就可以问问ta,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会表露这种情绪状态,又或者说如果你是其中的谁谁谁,你会怎么表现。回想我还是孩童的时候,妈妈也这样教育过我,很多时候我其实是比较紧张,生怕反应出的答案不那么让人满意。话说回来,当我已经这般年纪和阅历的时候,想到的关键其实是在于如何引导ta的思考,这也是构建自我人格所必经的过程。 其次就是面对热点新闻(作为旁观者)或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作为亲身参与者),适时地提醒孩子,如何想和做,能够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提高他们对社会方方面面的敏感程度,更好的理解与自己不同视角和际遇的人。 联想到最近“优绩主义”的话题被讨论得愈演愈烈,我以前的节目也提到过,自己求学阶段基本上也是优绩着过来的,但现在也不知是不是叛逆虽迟但到的缘故,非常能共情当年那些成绩并不理想,咋努力都努不上去的小伙伴们。当然,不是说成绩就不重要,我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被教导要共情别人,大概是三四年级时候。概括起来就是我在某个不太擅长的领域的一次竞争中败下阵来,当时感觉好像天都塌了,挺长时间没缓过来。我的班主任她虽然平常不干人事儿,但是看到我一蹶不振之后有次就把我拽到一边总算说了句人话,“谁规定了比赛总得是你赢啊,xxx成绩一直不如你,他难道就自暴自弃吗?”但我也知道自己学习上有时候也就是耍小聪明,不仅不勤奋,心理素质还差。反正过多的细节真的是记不清了,但从此以后,我好歹是有些能力和意识,站在他人的视角看待和解决问题了。这道理说来也浅显,就像有一道发散思维的题,abc三个人随机从两个红帽子三个黑帽子中每人拿一顶戴在头上,剩下的藏起来,每个人只能看见另外两人的,看不见自己的。ab都看见了c头上是红帽子,a推导不出自己是什么颜色,b却能在打量片刻后就反应过来自己是黑帽子。原理也简单(解释)。 当我们具有极强的共情力之后,不仅内心的秩序变得更稳定了,也必将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好像其他人一举一动表现出的真实感情一眼就能被看穿。高共情力,往往是高敏感人的一项天赋。综艺《再见爱人》第四季就是这样启发观众朋友们的。这次咱们不聊李行亮和麦琳那一对,单讲张泉灵老师在了解了yz、hsy他们俩的关系后,关于如何能避免被yz这样所谓高level人所cpu。其实很多时候这样的人恰恰是npd,自恋型人格障碍 。她的中心观点就是,在这段亲密关系中,是否感到自己原本还挺好,可是逐渐觉得自己好像变差了。那这时候就应该警觉起来,识别和小心,别被npd所拿捏。hsy就在节目中表现出,另一半有时在公共场合打压她,甚至是以为她好的旗号。这样的次数多了,可能连她自己都怀疑,是不是有的事情真的做不好。要知道hsy十几岁时就很独立自主,无所畏惧,但在这段关系里,由于同理心过强,就很容易被对方的评价而自我说服。要想摆脱这种状态,也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有点遗憾的是,hsy出身还不错但似乎并未有目的地给自己积累安身立命的金钱和情绪资本,少了些重塑自我的勇气和机遇。但至少张泉灵老师站在上帝视角,为每个相似境遇的人提出了善用同理心的方式,我总结起来那就是,更多地去关注沟通过程中对方当下片刻的直觉反应。这时候对方的所谓漂亮话的背后,试图隐藏却又藏不住的,就是ta真实的内心。 好了,那以上就是我这一期想要叨咕的所有内容,不知道对各位听友是否有所启发。
- Vol126 241121 会读书·第二季(2)《县中的孩子》Ch2-3
继续品读这本《县中的孩子》。 上期结尾提到了一些个人的观感,城乡差异直至现在仍是难以弥合的,或许未来一代要面对的是阶层跃升更加变难,现在的努力只是为了不掉队罢了。 那么到了书的第二章,县域教育的真实图景就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有小学低年级学段针对智商发育有一定迟滞的孩子的例子,也有县级高二数学课的例子。我想起我们小学还有个群,但是成员也就不到二十人,当年一个班五十来人,教师节的时候一位老同学还说,咱当年的条件那可真是穷,没有食堂,wc都是旱厕,六年级还搬到了老破平房上课。但相比今天希望小学一般都校舍,还是强一些的。也少有那种身心看起来都有很大问题的小孩儿,他们可能很多都是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主要还是来自学校,但是学校里不同年级混在一起上课,一个老师要教很多科目,教学效果肯定是不敢恭维的。而且每年的在校学生人数几乎都在减少,在我们本以为早已消灭文盲的社会中,原来真的有人半途就不读了。 无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他们普遍更缺少的还是见识和日常生活经验。比如小孩子们要花很大的心力去理解汇率是什么。于是我也想到,中高考这样的重要考试命题,用词上都是很谨慎的,需要考虑穷人的自尊,甚至有过不得出现冰淇淋、高铁之类农村娃们从没见过的事物的规定。那么关于本书高二数学课那一节,大部分篇幅其实是一个乡村老教师的课堂实录,他面对的学生水平良莠不齐,因此总要为教学效果伤透脑筋。那是一节习题课,讲评前不久考试的卷子,对于好学生,其中有两道题超纲了,但他们凭自己的预习(顺便吐槽现在的教材真tm防自学设计啊)还是解出了正确答案。而数学老师那么急匆匆地赶进度,希望大多数同学都能弄懂卷子上的考点,一节课也就勉强讲完了选择填空题。这几年高考,有人说分数“毛”了,高分的考生高的吓人,但是他们可能忽略了,不及格的依然是大多数,而我们的教育,至今还是面临“只筛选不培养”这种怪圈式的灵魂拷问。 第三章将视角转到了具体的学生。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孩子们流露出的那种状态,说不上是单纯,愚蠢,还是叛逆,总之极少有人是那种知道自己要什么,有内驱力不断精进的。可能他们也都希望走出大山,凭借自己努力改善生活条件,但终究败给本能的对娱乐的偏爱,管不住自己,学习时心猿意马,但是过度的玩物丧志之后留下的只剩空虚。刚才还提到的教育旨在筛选,恐怕也不无道理,就是要让“该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努力奋斗”的那部分孩子,有个更光明灿烂的前途。 既然我经常说不太喜欢群体性的叙事,还是要注重个体特质和人文关怀,那我就继续推人及己了。作为一个在省会长大,去过一线城市见世面的人,应该说还是非常庆幸的。庆幸什么呢,没有太费力地对待生活。因为你看我好像当初也和那些迷茫的县中孩子差不多,从没有过什么对人生的执念,好像只是过一天算一天,那有人问,你咋还成绩那么好,大概也是因为心底的恐惧吧,怕写不完作业答错题目会被批评,脸上挂不住。为什么用功读书,这话怎么能从我嘴巴说出,我一直也想不到更宏观的原因。 但不管是谁,我觉得在当下的生活中“多想几步”都是有必要的,也就是老祖宗所谓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将来对我的孩子,我觉得带ta看看外面的世界还是有必要的,有时候承认当下的差距,建立目标感,暗下决心一步步脚踏实地,也就勉强能实现一个普通人的小目标(不是王健林那种小目标)。但能做到这样也就挺好了。也不至于像“变形记”节目渲染的那样,农村的孩子进了城里参观,心态反倒是崩了。什么时候心态都是很重要的,心灵鸡汤里说的那种好心态决定好人生,戒骄戒躁,别对别人太嫉妒,这都是生活的大智慧啊。而我们需要思考的则是,自己如何做到这样子,以及如何以一种体面的方式给小孩子呈现出这样子,意识到世界不够完美不够好的方面,但是始终保持热情,拥有一颗上进心。
- Vol125 241118 会读书·第二季(1)《县中的孩子》Ch0-1
新一季读书分享提前开讲啦。 这是一本关注中国县域教育生态的作品。昨天(241117)读了本书的序,我之所以想读and讲这本书,原因大概有二。一是赞叹像张桂梅老师这样伟大的,教育未来希望的托举者的代表人物。二是也在竭力摆脱“身边即世界”的偏见,要知道我国十四亿人口,其实称得上有财富净值的也就区区二三百万人,郭嘉的根基,以及真实的生活水平,还得看占据大多数的乡村群体。 但是说实话,看了书的开头,个人感觉还是有些不寒而栗甚至相当失望的。本应承担扫盲责任和支持未来发展的教育行业却更多的带有生意和行政色彩,在更广阔的县域社会,极少有育人情怀的坚守者能在此甘于平凡寂寞。发展的同时,差距也在拉大。不少地广人稀的县城和农村,像样的教育资源还是稀缺的,可怕的是省城的虹吸效应仍然有增无减,就会导致那些地方好的师资和生源都逐渐走掉,去往经济更发达的地区。 当然也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持续的努力着,而且很明显,他们并没有唯优绩主义,实施过程中无不体现着竭尽所能的人文关怀。比如书中举了一个老师的例子,他说面对这些底子普遍薄弱的县中孩子,与其更多地把精力花在重复做题,莫不如首先考虑如何建立一个充满爱的氛围,无论是来自校长和老师发自内心的爱护,还是同学之间建立的友谊。毕竟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中很多孩子受限于金钱、眼界、学习的内驱力,或者其中几者的共同作用,到了高中阶段甚至还属于义务教育的初中后期,就不会选择继续念书了,那么周围这些同龄人也就是他们最后的同窗。 当然我觉得那种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观点始终是对的,而且是需要在整体上实现的。就好比张桂梅老师的伟大之处在于让山里的女孩们普遍多了一些知识和见识,对她们自己来说已经是划时代的进步。但仍有精英主义的人,口出狂言,还在说,她怎么没培养出清华北大,985,211。显然步子不能扯的这么大啊。那些基层的辛勤园丁们,正在践行的只是多谋求哪怕一点点的进步,回头再看,对于国家未来的层面,肯定也是很重大的贡献。 说到底科教兴国,知识改变命运这样的老生常谈,不可能只是空话,背后需要的还是必要的财力和政策的支撑。最近刚好第不知多少遍地回看《马大帅》,看到了第二部的前半段,讲到马大帅第一部结尾继承五十万的遗产,然后第二部因为一句话就办了个打工子弟学校。最初只是想解决那几个干儿子没户口上不了学的问题,后来摊子铺开了,但是个体的能力毕竟有限,后面办学遇到很多的坎坷,最终失败,归根到底还是钱和师资没到位。二十年前那会儿,农村娃上学就已经是老大难的问题,剧中演到很多家庭根本付不起学费,马大帅挨家挨户去催,但是看到家里穷得叮当响的真实境况又舍不得了,最后还反而自掏腰包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所以老马才是付费打工的先驱者吧,领先这届打工人多少年。 再后来我也读了大学又读了研究生,其实那时候(2009-2016)就已经凸显出县域的孩子越来越难考入名校的问题,到研究生阶段,我的很多来自那几个省的同学,几乎都是有一两个哥哥姐姐,和父母一起在老家务农,举全家之力也就托举起这一个看起来最有出息的孩子。而对于《县中的孩子》这本书,我们这些本就生活在城市的人,很容易感受到字里行间体现出的魔幻感。倒不是当quan者不作为乱作为,有时候确实是没有经验办教育,细致到怎样带动教师队伍的士气,上面的拨款如何花在刀刃上,以及最重要的,关于怎样把升学率抓起来,有时候一些想法做法确实让人哭笑不得。 当然这里也有一些体系里司空见惯的那种主义在作祟,我也是在读了这些纪实的文字之后,才意识到过去轻飘飘的那一句“烂学校P事就是多”,其实是多么武断。庆幸的是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有些“赤脚者”们已经能有些资本走出县中,谋求孩子更好的发展。而我的见解则是,成绩是一方面,孩子们的人际关系和眼界,可能是支撑他们成年后生活更重要的东西。只是不可否认的是,总得有至少一代人要为class的跃升而辛苦过活,在苦难的岁月里保持坚强,从绝望中找寻希望。
- Vol124 241107 唱一首:《游戏人间》
心态放松点儿
- Vol123 241101 妙语八百字(18) 电视剧《好团圆》
好久不见呐 最近除了上班,没干别的,把《好团圆》截至20241031的13集追完了。 果然我还是最爱这种家庭现实题材的剧。顺便想说,《好团圆》《小巷人家》又撞档了,后者还没看,你们咋跟脱口秀学呢。 剧中主角是老两口还有三个闺女向前向中向后,错了,向南。(if再加上向左向右这哥俩就完美了哈哈哈)她仨找的老公各有各的不靠谱,看到现在老二向中已经离婚冷静期随时冷静不了,大姐这边的心怀鬼胎凤凰男老公也不省心,小妹嫁入豪门各种啼笑皆非,等着看吧后面肯定好戏一出接一出。要是日子好过也就不拍电视剧了吧。 我觉得剧里并不是特别想说男的都多不靠谱,主要还是体现出一种“家是避风港”的温馨基调。吵不走骂不散,能够时常陪伴互相扶持的才是一家人。童年回忆、身世经历,也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一个人后来的性格和生命走向。最后能兜底的还得是家庭,用脱口秀于祥宇的话形容,不管怎样还是要常回原生家庭看看。 各个角色的演绎还是挺到位的。大姐夫高平,真的是相由心生,他一出场就让我想起《玫瑰的故事》的方协文,腹黑使坏那股劲儿,有过之而无不及。前二姐夫找来了陈赫来演,分分钟跳戏到贱贱的曾小贤,一看就想笑是怎么回事。老三嫁给的江宏斌,一看就像是《男才女貌》刘浩东的范儿,也怪我脸盲,百度上还专门确认了一下,真是同一个人演的,他倒是一直不火,反正在我这儿情场失意总裁大佬的形象是已经固化了。三位女主,身材颜值并重,我反而最爱看其中最不出挑的李纯扮演的二姐(以为90后实际1988年生),期待她和年下小奶狗的对手戏。她们的性格呈现也都很自然,感觉就是真实的百姓画像,剧情展现也没有显得特别悬浮。 我又看了看网上的解读,后面应该是三姐妹都经历了很多感情上的波折,但庆幸的是最后她们都认清了幸福的真相,找到了最适合的人和生活方式。这或许也是很多人面对感情的常态,团圆美满的追求人人都有,但好的关系都是需要用心发现和经营的。或者再现实点儿说,艺术作品本就伴随着教化启迪的作用,如果发现那些剧中角色的缺点自己也会有,(最好是没有啦)也算起到提醒和修正的作用,别等到关系出现了太大的裂痕才想起补救,那样或许一切都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