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 刺杀医保巨头:从一场街头谋杀案看美国保险业困局

374 刺杀医保巨头:从一场街头谋杀案看美国保险业困局

82分钟 ·
播放数108235
·
评论数340

- 导语 -

12月4日,美国联合健康保险(UHC)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汤普在纽约曼哈顿中城被一名蒙面枪手刺杀身亡,该案在全美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美国医疗体系再次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为什么医疗保险在美国积怨如此深重?回顾历史,美国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都经历过哪些重要节点?在特殊体制下,为何美国医保集团会坚决捍卫“州权”?请听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副教授,保险法专家何启豪带来的精彩分享!

- 本期话题成员 -

程衍樑(微博@GrenadierGuard2)

何启豪,中国政法大学中美法学所副所长、副教授

- 时间轴 -

01:54 一场被美国民众“集体点赞”的公开谋杀

08:01 “排队3小时,问诊10分钟,账单960刀”

14:09 离群索居的阿米什人的医保难题

19:21 被杀CEO本人的奋斗也是美国梦的缩影

20:22 当AI判定成为完美拒保理由

28:14 健康的“道德风险”:薅羊毛刷爆索赔vs拖延拒保杀人

33:11 医疗的“不可能三角”:性价比、医术与就医环境

36:05 “管理医疗”的逐渐变味:保险公司买入医院控制索赔的涟漪效应

47:52 奥巴马推动过重大突破,但美国全民医保仍然很远

57:18 市场的盲区:为什么美国医保集团坚决捍卫“州权”

01:11:00 巴菲特虽然重仓保险业,但伯克希尔哈撒韦极少涉足健康险

- 制作团队 -

声音设计 hotair

节目统筹 禾放

节目运营 小米粒

节目制作 hualun 思钊 Yo

logo设计 杨文骥

- 音乐 -

Danse Macabre - Busy Strings - Kevin MacLeod

- 本节目由JustPod出品 © 2024 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商务合作:ad@justpod.fm

微博:@忽左忽右leftright @播客一下 @JustPod

微信公众号:忽左忽右Leftright / JustPod /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 忽左忽右

展开Show Notes
嘉宾说了半天 越来越听不进去
azv147:说了半天就是美国看病贵,报销难,100字的新闻就能说清楚的信息
赵船长:18:15 听到这个时间就感觉到博士知道的和我也差不多啊,是不是博士啊
16条回复
tsalb
tsalb
2024.12.31
嘉宾是不是混淆了拒保和拒赔
越向书
越向书
2024.12.31
终于聊到一个中美人民可以共同痛骂的话题。
本来很期待,听完感觉一般,也没说啥真正的东西
劳劳
劳劳
2024.12.31
我是守岁的堡卫兵🫡
劳劳:50:00 空耳有惊喜🫡
小脏瓶:俺也是!
5条回复
这期节目作为忽左忽右2024年最后一期而且还是个明显热度很高的话题,最后被评论区普遍反馈不好,作为忽左忽右老听众觉得还是蛮遗憾的,毕竟忽左忽右绝大部分节目的质量都很高。耐着头皮整场听下来,觉得嘉宾其实还是有不少知识储备的,但是问题就和很多人已经提到的国内大学课堂一样,嘉宾似乎并不在意听众的知识储备,对很多概念不做细节分辨,也不在意听众想听什么不想听什么,只想按照自己的框架来讲,无功无过讲完了下课完成任务。

举几个例子,比如嘉宾提到了美国人均医疗保险费用有2千刀(好像记得说的是这个数字,但和我在谷歌上搜到的似乎有不少出入),却不提到底有多少是公司付的多少是真正自己掏腰包付的deductable;似乎也没有提到底有多少比例美国人拥有医疗保险,谷歌我搜下来是92%;说了大公司保险好小公司保险差,那么具体一个小公司的保险差到什么地步,或者一个麦当劳底层员工能有多少coverage,也没提;后面提到了Obama care在政治层面的争议,却也没有介绍这个法案具体是什么,到底怎么帮助底层美国人。还有就是拿刚到美国还没有买保险的朋友叫救护车这种极特殊个例,典型的知乎式身边故事,完全没有代表性和说服力。而且夹杂着很多类似“大家都知道的XXX,后来怎么怎么样了,的确值得我们反思”这样的叙述,问题就是大家并不知道这个“XXX”,就是需要嘉宾来解释XXX到底是什么。整个叙述的基调也基本是知乎式的资本坏监管蠢,然后结尾处为了政治正确又来个180度大转弯说我们国内的商业医疗保险还要继续发展。总之通篇给人感觉就是那种你需要自己提前把教材看明白吃透,然后上课只是听教授吹水两小时的大学水课的感觉。如果你本身已经很了解这个话题,那么听他吹水两小时偶尔有个共鸣可以会心一笑;如果你对于这个话题的了解很有限,那么只能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问题在于大部分中文听众,对于大洋彼岸的美国医疗保险本来就了解有限,还被很多知乎身边故事污染了认知,更需要嘉宾来澄清真相和误会。

当然,以上的一些例子带有我的不少主观成分,而且我是分了几次听完的,可能有些我说嘉宾没提到的是我自己记错了。其实也不是要针对嘉宾一人,看得出来嘉宾还是对这期节目有所准备的只不过和听众的期望相悖太多(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类比美国医疗保险行业和民众期望相悖),其实这种大学学者和普通百姓或者学生有着巨大知识鸿沟却不愿意主动放下身段解释,自说自话的现象,本身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或许这本身可以作为一个话题来讨论。

最后如果有人耐着性子看我这条越写越长的评论到这里的朋友,我还是想说忽左忽右真的是中文播客圈顶级的水平,这次如果算翻车的话只是一次偶发意外,尤其如果是新听众请放心关注忽左忽右,后面肯定会给你带来很多惊喜。最后的最后,还是祝忽左忽右越办越好,新年快乐!
倾壶待曙光:很赞同,我听的过程也是了解了一些本来就知道的东西,嘉宾讲述比较浮光掠影,缺乏论据和细节支撑,相反主持人的引导还蛮专业的。。。能看出提前做了功课
Jason_UYn8:完全没有觉得翻车
8条回复
子寓
子寓
2025.1.01
24:13 这嘉宾感觉连路易吉都不怎么了解就上节目了
ONE2ONE:同感,有社交账号自称(疑似路易吉本人)自小患有脊椎脱滑的疾病,动过手术打了钢钉
jjjellyfishe:第一次无语。。。。。。。。。连我都了解到了他也被拒赔。然后也有做义工很多人被拒赔。。咋连这个都要问。。。
4条回复
几点想法:
要对医疗产业祛魅化。包括医院、医生本质上都是把钱挣了,顺便为公众健康服务;绝对不是为公众服务,顺便把钱挣了。没有一个职业天生比另一个职业具有道德优越性
医疗先进绝对和医疗水平先进与否不相关,医疗服务达到某个门槛后,人均寿命和医疗水平相关性减弱,更和公卫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分配更相关。当然,人均寿命延长不一定是好事,这又是一个大麻烦
不要认为国外保险优于国内保险,总体而言,都是趋利的,离开监管都会胡作非为。国内保险体验不佳,和监管和市场竞争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相关
人类没有真正的共同利益。AI即使为人类服务,也只是为某类人服务,甚至我都怀疑,机器最后都只为某类机器服务。技术不会抹平不公,只会加大不公。如果人类要缩小不公,途径可能是当前的韭菜消失,不公成为镰刀之间的不公;或者人类都成为韭菜,不公成为韭菜之间的不公
某些时候,镰刀也会为社会公正而战,人性中终究存在着对公正的向往,即使是镰刀
大牙叔叔:一派胡言
h_DLsw:一本正经的在胡说八道
11条回复
绛_oerI
绛_oerI
2024.12.31
看过一个报道说调查问maga们要不要废除obama care,大多数都说要,又问要不要废除affordable care act,结果又都说不要,殊不知两者就是一项法案。对于现状,部分美国人真的had it coming。又有说法是美国高额的医疗支出实际上为全球的高端疗法研发买了单,某种程度上符合了灯塔的“人设”。
RosEn
RosEn
2024.12.31
可以请一些华人圈的美国医生来聊医生的视角
忠心耿耿汉弗莱:医生买的执业保险(保医疗事故担责),也很贵😂
HD542330b
HD542330b
2025.1.01
感觉上了一堂大水课
startupbiu
startupbiu
2024.12.31
中国的医疗已经很良心了 中国医护真的很不容易的
nep80:中国大多数公立医院确实采用“先付钱后治疗”的模式,这与医疗体系的运行方式和资金结构有关。这种模式的原因和背景如下: 原因 1. 医疗资源紧张 中国的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型医院。为避免滥用资源,医院通常要求患者先缴费再接受治疗。 2. 资金运转需求 公立医院虽然有政府支持,但在实际运营中需要自负盈亏。预先收费可以保障医院的资金流,避免因患者拖欠医疗费而影响运营。 3. 医保报销机制 中国的医保体系通常要求患者先支付医疗费用,再按照政策比例申请报销。这导致许多人需要在治疗前先垫付一部分费用。 争议与问题 1. 紧急情况 对于突发急症或意外情况,先付费的要求可能耽误治疗,引发社会争议。一些医院因此设立“绿色通道”,优先抢救后再处理费用问题。 2. 经济压力 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昂贵的治疗费用可能导致无法及时获得治疗。 3. 医患关系紧张 预付款制度可能使患者和医院之间的信任受损,进一步加剧医患矛盾。 改善措施 1. 绿色通道 许多医院对急诊患者或无力支付费用的患者提供先抢救后收费的政策,保障生命安全。 2. 医保直付 一些地区已试点推行医保直付,患者只需支付自费部分,其他部分由医院直接与医保结算。 3. 医疗救助 对于经济困难的患者,政府设立了医疗救助基金,帮助缓解医疗费用压力。 总结 “先付钱后治疗”的模式是中国当前医疗体系的现实选择,但也存在局限性。随着医保改革的深入和医疗服务的改善,这一问题有望逐步缓解。
HD405339z:这个问题在全世界都是难题,更加不要说中国这么多的人口,情况还要更加的复杂。
作为忽左忽右的忠实粉丝,这期播客其实还是比较令我失望的。嘉宾虽然在美国学过保险法,但是感觉他对美国的医疗保险的现状其实理解的不是特别深,很多观点,都是基于自己的个例,当然他的观点也不能说错,比如他说美国的这个医疗费用比较贵,这个大家也都知道,我其实更希望的是他有一些更详实的数据去比较一下美国的医疗费用跟其他发达国家医疗费用,他也讲到医疗的几个因素,比如说可负担性,民众是否能够支付得起,医疗的技术,医疗体验等,但是我觉得他有些观点也是不全面或者偏颇,例如他讲到医疗体验时只是简单说美国的医院的环境都非常好,但我更希望他可以把美国跟其他发达国家的医疗体验做一个比较,我猜其他发达国家的医院的环境应该也不会太差,但我经常听到的一个说法,就是其他的发达国家虽然都是全民医保,但都要等很长时间才能看上医生,相对来说美国不是全民医保,可能效率会更高。但是这个是不是事实,我不太确认,很遗憾这个嘉宾没有讲。另外他在讲到医疗技术啊,提的也是大家经常提及的观点,就是中国的医生医疗技术有可能是比美国更好的。因为中国医生,接触的患者更多,各种疑难杂症可能都见过,而美国医生可能就没有那么丰富的临床经验,我自己以前也是相信这个观点的,但是去年我看到另一篇文章说中国医生虽然接触的病人比较多,但是因为中国没有完善的分级医疗体系,导致很多的病人只是一些很小的病都去涌去医院找医生,所以医生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低效重复看一些小病,这个对医疗技术提升其实是没有帮助的。这方面我期待能听到更多来自嘉宾的见解,但很遗憾,也没有听到。
我在美国待了接近二十年,感觉是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是过分复杂了,有可能是人为的故意的把它搞得信息不对称。人们在选保险的时候,其实是处于一个信息劣势的地位,每一个保险套餐的说明,都是非常复杂的条文,什么可以报,什么不能报,至少我是看不懂的,所以在选择保险的时候,很多人其实是没有一个完整的信息的,而最要命的是,当发现这个保险不满足自己需求的时候,用户是不能随便换保险的,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换,比如说他的保险是通过雇主购买的,那他通常只有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才可以更换保险:要不就是家庭情况有变化,例如生了小孩,要不就是辞职,要不就是每年一次的一个时间窗口。而且换了以后,因为他还是不了解保险的细节,有可能换了之后还会发现新的保险也不满足自己的要求。保险费用也特别高,一般来说,很多人就是要通过雇主补贴才能买得起商业保险,大公司可以谈一个折扣价,但小公司就比较困难了,保险公司不愿意给折扣,雇主也补贴不多,所以小公司雇员的保险普遍不好。如果是自己去购买商业保险的话,费用会非常的昂贵,这其实也是导致很多人,不敢随便辞职的原因。
我想从这个播客了解到为什么美国的全民医保一直不能啊推进,在这个播客里面呢,嘉宾也讲到了一些,但是我觉得有点太浅了。他讲了全民医保,最先是在欧洲从德国的首相俾斯麦开始推进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当时欧洲的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作者说美国其实一直没有出现像欧洲之前那么严重的阶级矛盾,总体来说,美国的公民工人阶级,还是对未来有比较好的期望的,他们是相信大家一起能够把蛋糕做大的,所以对全民医保这个事情就没有那么的热心,后来有机会去推进一些保障政策的时候,政府或者整个社会也把养老保险这些东西放在医疗保险前面,所以全民医保一直就没有实施。奥巴马之前做了一个奥巴马 care,其实是在往全民医保方向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它也只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给他们提供基本的保障,离全民医保还很远。但即使是这样,也受到了来自共和党的极大的阻力。作为一个保守主义者,在很多政策上其实我是支持共和党的,唯独全民医保我支持民主党。我非常有兴趣的了解共和党要阻挠全民医保,他们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论据,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很遗憾嘉宾一点都没有涉及。
h_DLsw:是的,不能同意太多,这期忽左忽右肯定算是翻车了。刻薄的说,嘉宾不是有水平而没有讲出来,而是就是这个水平。关于美国的医疗保险以及这个刺杀事件,可讲的地方可太多了,可以往深处讲的也太多了,其实能抓住一个点就好。另外一个感慨就是,像沙青青这类高水平的嘉宾,既可以娓娓道来,又可以很深入的剖析一些问题,既长知识又引人入胜,真是可遇不可求了。
百草丰茂:因为他的预设听众是中国人,没怎么去过美国的。而不是你这种在美国人
12条回复
松岗
松岗
2024.12.31
02:56 每次听到这种言论都会很无语,自古以来所有的进步不都是暴力和血换来的,不论是妇女还是有色人种等等少数群体的权利有一次是靠什么温和行为获取的吗? 现在的制度也是推翻封建势力换来的
松岗:看妇女争取权利的纪录片,都是血泪,她们当年的抗争在精英男士眼里也是野蛮无知的弱势群体撒泼呢……
小宇宙拉尔夫:也不全然。这种暴力史观可以解释许多现象,但不是全部现象,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误导受压迫者采取不合适的策略,受到更大损失 比如资本主义最早在英格兰产生,封建制度被推翻并不完全仰仗暴力革命。而是某些封建主发现成为资本家比继续当封建主能有更多获益,是某些封建主推翻了国王统治,而不是受压迫的农民或手工业者(工人)发动暴力推翻国王 南北战争虽然有暴力因素,但绝不是受压迫阶级对压迫阶级对反抗促成的。它不是黑奴推翻了南方奴隶主,而是北方的资产阶级消灭了奴隶主,因为南方种植园经济阻碍了资产者的发财之路。黑奴在当时绝对难以进行暴力革命的,实力不允许 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不是在暴力革命下实现了国家独立。在甘地领导的运动中,英国殖民者发现,继续直接统治印度耗费的行政和道义成本远超获益,从而在协议上签字 包括现在,普通人反抗房产或其他不公的方式,除了暴力抗争,还有其它措施,比如不婚不育,让镰刀和镰刀的后代没有后续的韭菜可以收割,除非某些镰刀或它们的后代不得不成为韭菜。在某种程度,我认为非暴力不合作是一种受压迫者更有性价比的反抗方式,甚至效果超过暴力
52条回复
obi16
obi16
2024.12.31
35:22 大部分医院像花园你是认真的?东西海岸我的体验大部分都不是这样。我遇到的加州医疗乱象:技术也没保障,私人诊所的庸医不少(例如2个月看过多次,没找到病因无效的药物吃了一堆,医生是top名校毕业),连锁机构普通验血结果可以等一周,专科医生预约可以等2,3周到一个月以上,医院急诊能等1个小时以上
obi16:更新一下,现在在纽约也经历了周末化验第二天拿到结果,之前在东海岸得到的医疗服务也还是及时到位,猜想可能加州自己把整个医疗服务环境搞得稀烂😂
懵女子
懵女子
2024.12.31
希望新年及以后程老师和各位听友(包括我自己)身体健康
雪里橙
雪里橙
2025.1.07
美国医学院phd在读,国内头部biotech研发工作三年经验,我听了一个钟头没听出一点真知灼见,就连我都知道,美国患者拿到的医疗账单其实是医院和保险公司合谋的伪账,远远高于成本,为的是逼迫所有人买保险,但保险公司并不会赔付那么多给医院,二者之间还有秘密协议价;与此同时美国的天价医疗费其实是全球新药创新的发动机,一模一样的药品在全球多个市场获批,美国几乎永远售价最高,跨国药企以此回血,获得研发经费 美国老百姓在看病方面真的是比不过发展中国家,反向去古巴看病已经成为一条产业链了
给爷上82年的可乐:宏大叙事下的泛泛而论,还出了几个瑕疵,无怪乎这集比较多的人特别是留美人士会强烈愤慨。 这集不良评价比例应该可以竞争恶评仅次于聊山河四省高考那集了。
FCYL
FCYL
2024.12.31
我婆婆上个月脑干出血,先打了医院电话,去到医院走的绿色通道,钱没有交就插氧了,还好治的非常及时,不然就半身不遂了。我妈妈肾衰结长年吃药,3000块钱可以吃两个多月,那个药就没有办法报销一部分,对于农村老人来说非常难,哎都有利有弊吧
HD405339z:照顾不到所有人的,清醒清醒。
nep80:不是得先交钱吗
3条回复
FDA官员们的医疗保险都特优惠,旋转门名副其实
哎,请这样貌似特别专业的嘉宾,但在拒保和拒赔这两个关键概念上不清不楚,所以请制作人上点心吧。
HualunShi:感谢反馈。我也收到许多保险从业者对节目的认可,不同人群可能关注侧重点很不一样。嘉宾的专业是美国保险史,他介绍了Macarran-Ferguson法案和当下事关保险业规则洗牌的新版重述(Restatement)等过去或当下塑造美国保险业监管与行业规则的重大法案,以及推动美国最高法院直面州权与保险监管问题的“东南互保案”,这方面目前鲜有节目触及,这也是适合他讲而非因公接触保险的医生能讲明白的问题。让他专门去谈保险是否应当索赔,反而是不尊重他的专业的。但是你的提醒也很对,这集已有不少社会讨论,在概念解释上多做一些整理有时候也是受欢迎的,谢谢批评。
利用碎片时间听播客:不是让他给大家讲这么索赔,他口误把拒赔说成了拒保,你们在编辑的时候居然没有注意到。这对不太了解保险的人群来说误导性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