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介|绍
在《爱的终结》(The End of Love)一书中,伊娃·伊洛思(Eva Illouz)详细记录了亲密关系如何结束。她指出,如果说现代爱情曾因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意愿”自由进入“性与情感关系”而闻名,那么当代爱情则以“非选择”(non-choice)的实践为特征,拥有退出关系的自由。伊洛思将这种关系逐渐淡化、消失、溶解和破裂的过程称为“去爱”(unloving)。传统社会学往往聚焦于社会纽带的形成,而《爱的终结》则有力地提出应该研究社会纽带为何以及如何崩解和瓦解。
作者关注的是资本主义在“非选择”和“去爱”实践中扮演的角色。伊洛思认为,社会纽带的解体与当代资本主义息息相关,而后者的特征在于不承诺和非选择的实践——这种实践允许人们迅速退出交易、快速调整价格以及打破忠诚关系。反过来,“去爱”和“非选择”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有力地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可能生育更少的孩子、越来越多地独居以及性生活减少。
正如复旦大学政治哲学教授林曦所说:“积极自由是指你可以去做一件事情,消极自由是指你不要来干涉我,我可以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那么消极自由带来的空白地带要靠什么填补呢?易洛思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靠消费文化来填补空白,所以你会看到为什么现在情感的互动模式,还有亲密关系的建立或消解,越来越多地受经济逻辑统治。这是易洛思在这本书里提出的一个重要洞见。”
本|期|主|播
林之舒:传播学博士生。
徐迎春: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及环境NGO传播工作多年。现主要关注边缘文化及弱势议题包括女性主义议题等。
感谢“彩糖悠悠”、“草莓”、“Lily”、“Lynn”、“乎拉”等书友的真诚讨论和参与,还有会议时聊天区的热烈讨论。
本|期|时|间|线
02:45 林之舒主读部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爱已经被利益、欲望和本能遮蔽了。很多人也无法区分爱与欲望。资本市场控制了人们关于爱跟自由的选择,它异化了人们的情感世界。性感关系如何沦为经济交易。

08:22 关于作者伊娃·伊洛思
•出生于摩洛哥菲斯,十岁时随父母移居法国。她在巴黎获得社会学、传播学和文学学士学位,在希伯来大学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
•199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传播学和文化研究博士学位。
•被德国《时代周报》列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十二位知识分子之一。
•她的研究领域涉及情感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和资本主义社会学。在她的一系列新作品中,她越来越集中注意力在资本主义对性和情感的影响。

- 易洛斯著《爱的终结》(2019)英文版封面
- 易洛斯与Eudald Espluga的视频学术访谈 CCCB:Eva Illouz with Conversation with Eudald Espluga
- 本书核心主题是资本主义如何在消费与生产领域改变了人们的情感模式。

主旨和核心论点
•爱、选择和资本主义文化相互交互的作用关系
•分析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如何改变了人际关系
•探讨技术和社交媒体对情感的影响
•现代爱的易逝,背后的运转逻辑?
•贯穿全书的隐含规范:(各种形式的)爱,仍然是形成社会关系的最有意义的方式。
10:21 伊娃·伊洛思认为,虽然如此,但各种形式的爱依然是构成社会关系最有益的方式。社交媒体上“去人格化的”“商品化”的交互关系。现代约会市场上存在的大量“不爱”问题。
本书结构:
•为什么不爱?消极选择的社会学导论
•前现代的求爱(社会确定性与消极关系的兴起)
•搞不懂的性爱(当代性爱的框架)
•视觉资本主义与主题不确定性的崛起(情感的经济学)
•处处受限的自由(亲密关系的新形态)
•离婚作为一种消极关系
16:00 不爱(unloving):消极选择的社会学导论
•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当代社会的最大特征之一。亲密纽带的瓦解与实体/虚拟网络的增加、科技经济相关的咨询产业挂钩。
•理解“不爱”:帮助我们理解资本主义、性、性别关系和科技之间的交叉,如何生成这种社会性/非社会性的新形式。
•过去的爱情被禁锢在宗教故事、社会权威、父权体制等一系列共同体的控制,渐渐变成当今发展成个人意志的个体情感可以来选择婚恋对象。
•在当今,人们不断行使自由,靠的是有权利不参与某些关系,或从某些关系中脱离,这个过程我们也许可以称为“选择不选”:在关系的任何阶段选择抽身而退。
•我们永远无法逃脱媒介。福柯视角,将自由看作由一套强大的规训与控制系统所支撑的自由主义幻象。
•某物的价值与它的独特性密切相关。人的价值可能会因为他人的目光和评估,从而变得不稳定,从根本上不稳定。
•情感自由与性自由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无论你认可自由还是谴责自由,自由都是一种具有制度结构的东西,这种结构又要反过来要求改造自我理解与社会关系。
•性主体的定义:是“一个人对自己作为一种性存在的经验,Ta感到自己有权获得性快感和性安全,她主动地做出性选择,并且Ta有一个作为性存在的身份认同。”
•异性恋的矛盾和危机:异性恋这种制度会把不平等组织成一个情感系统,这个系统会把浪漫关系成功与否的重负压在人们的心理上(主要是女性)自由让情感不平等既不能被识破,也得不到解决。
•选择性增多极大地改变人们形塑体验自己主体性的方式。在消极纽带中,主体并不想去发现、知晓、僭占、征服他者的主体性。
•新自由主义的性主体性中,人们所体验到的消极社交性并非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而是一种“自我肯定式的自由”,即自我通过否定、无视别人来肯定自己。
•君特·安德斯(Gunther Anders)自我肯定式的自由:自我通过否定别人、无视别人来肯定自己。
•不经心性爱剥夺了他人身上的特异性。每位参与者都能预知其他人的表现,他们都在表演着一种已经编码为文化脚本的性幻想,表演色情片里烂俗的套路。
•性自我、科技自我和消费自我组成了一个强大的矩阵,与情感自我分离开来。处在这些过程中心的自我既能物化他人,也会被他人物化。
25:55 前现代的求爱:社会确定性与消极关系的兴起(讨论约会文化的变迁)
•前现代的情感/求爱模式是向着一种规范性合乎道德的秩序紧密看齐的。从性别角度看来,此时的女性是男性的欲望客体而非自己的欲望主体。使人们彼此连接的,是社会规则和程序,而非主体的情感。
•主体性与客体性(社会)经验契合的传统求爱方式,被一个符号性、社会性、规范性的框架内组织起来,按部就班地在固定的、已知的意义中展开,使得那些关于亲密关系的可信的未来被内嵌于互动之中,从而产生一种确定性。

•19世纪末性科学的出现,把男女变成了性与生物学层面上本体迥异的生物。他们的差别仅仅是生物性上的,并且是优劣互补的。性成为一种生物趋力,于是就不存在什么原罪。
•求爱作为男女互动的主导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向一种男女交往规则完全改变的性秩序转变:性摆脱亲属关系,性体验和性探索成为许多人重要而独立的面向,从内部分解婚姻、情感和性实践。
•城市化扩张与消费休闲领域兴起,性成为了一种娱乐。性与消费文化无缝衔接。性的变迁与资本,视觉资本主义。
29:52 搞不懂的性爱(当代性爱的框架)
•性自由—本真性文化。自我本真化实践基于的逻辑:性解释并体现了一个人最真实的自我。(个体自由)
•性变成一系列消费实践。这些消费实践重新组织了人们的身体、外形、人和自我的关系、人的欲望、自我呈现,以及各种一般的社会关系。
•《名利场》杂志讨论Tinder:约会软件的广泛使用,等于性爱走上了自由市场经济之路。
•不经心性爱(casual sex)的特征:深度不确定性、短暂,可以采取商品的形式,无罪恶/羞耻感的匿名性互动,削弱了关系本应有的互惠规则、剥夺了他人身上的特异性。不经心性爱就是以愉悦为核心(只追求快感),自我为参照(极端个人主义的),性互动本身为目标。
•“否定性”——自我作为一种虚空被渴望填满(黑格尔——科耶夫——拉康)——定义了欲望本身。
•在“消极纽带”中,自我完全逃避了欲望和承认的机制,主题不想去发现、知晓、僭占和征服他者的主体性。他者只是自我来表达、确认个人自主性的方法——而非承认的对象。
•混乱是消极是社会性的来源,会通过不确定性来重新形成关系和管理关系。
38:56 视觉资本主义与主体不确定性的崛起(情感的经济学)
•市场逻辑如何渗透到亲密关系中?个人如何将自己“商品化”和“品牌化”?
•价值生产、价值评估和价值贬低,与资本主义文化中主体性的强化和解体密切相关。
•性吸引力是通过消费品和消费实践而操演性地建立起来的,因而它就是一种经济表现。身体被用来生产符号价值和经济价值。
•《羞耻》(2011)中的性瘾者,探讨了自我如何被劈成两半,走向性与情感两条不同的道路。

44:35 处处受限的自由(亲密关系的新形态)
•混乱的意志/不稳定性作为一种情感状况/不发一言地退出/信任与不确定性。
•社会交换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行动者会以互惠的普遍规范来引导自己的行动,并且期望他人能回报自己所给出的东西。(阿尔文·古尔德 )
•现代社会关系的不确定性创造出了一种情感上的囚徒困境:既然双方通常都有保护自我价值感的强烈愿望,而袒露自我会带来脆弱感,那么一个人只有在坚信对方又回报时,才会信任对方会与自己合作。当代关系之所以混乱无序,人人都恐惧爱,正是因为建立信任的机制崩塌了。
•临时工人最初可能很享受不受拘束的流动生活,但他们很快就会厌弃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开始渴望得到工作上的安全感胜过其他一切东西。“他们想要有人永久地需要他们;投身于某种社会结构比个人的流动性更加重要。”
•在经济生活中,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承担者更有可能成为赢家。而在浪漫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自我经营者,要么是那些很少面对不确定性的人,要么是那些知道如何克服对损失和不确定性的厌憎的人。
49:41 离婚作为一种消极关系
•离婚包含了全书都在分析的—性从生殖(再生产)到享乐的转向;财富积累的经济模式从家庭转向消费领域;消费文化在构建自我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由归属形成的纽带消解,并以选择为基础、契约为形式的纽带所替代。
•离婚中的“不爱”是慢慢拆开或撕开织物,而后者的模糊化的,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用线进行编织的“不爱”有所区别。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们会把性和情感方面的问题看成是更能被接受、更有说服力的离婚理由。情感已经变成婚姻和离婚的核心所在。

•对大多数女性来说,情感亲密性是婚姻的首要目标,也是判断婚姻是否正当的标准。

•当代人的性自我,比历史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突出。人们之所以“不爱”,是因为他们难以把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性身体调和一致。
•我们说的“不爱”很大一部分是被自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它让主体难以独自确定自己的价值。
59:59 总结
•消极关系和资本主义之间的亲和关系始终是贯穿本书的主线。
•研究当代异性恋的民族志。
•自由的规范性理想,已经从自由实现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计划和定义,变成了被消费市场和技术塑造的消极关系。
•新形势的资本主义改变了亲密关系的生态,看似改变了女性的屈从地位,但也创造出了大量拒绝、受伤、失望——“不爱”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各种经济、文化机器中不断流通着。
01:02:14 徐迎春的总结。
01:06:57 对《基层女性》与“曲曲”的讨论。
01:14:55 对“曲曲”的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