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播客来源于瓦茨拉夫·斯米尔所著的《发明与创新:炒作与失败简史》Vaclav Smil’s book “Invention and Innovation: A Brief History of Hype and Failure.”

关于Hyperloop的详细分析:
- 管道的直径仅能容纳少量乘客的舱体(pods)。
- 舱体可以在地面上的立柱上运行,也可以在地下隧道中运行。
- 舱体的大小取决于载客量(Hyperloop Alpha 规定为28人,其他设计则在4到100人之间)和乘客的坐姿(舒适地斜躺或仰卧)。
- 只有在完全真空或非常低压的环境下才能实现高速(从亚音速到接近音速)。Hyperloop Alpha 规定内部压力为 100 帕斯卡,约为海平面压力的千分之一。
- 舱体可以利用气垫或磁悬浮技术移动。
- 现代系统将由先进的线性电机驱动。
- 维珍超回路一号公司(Virgin Hyperloop One)在内华达州有一个500米的小型测试轨道。在2020年,其双人实验舱达到了175公里/小时的速度,这远不如高铁的速度。
- 维珍超回路公司已在美国确定了11条可能的线路,在欧洲确定了9条线路,并计划在印度、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建设线路。
时间线
00:00 超级高铁概念起源
00:29 什么是超级高铁?
00:48 超级高铁能实际运行吗?
01:31 超级高铁概念可追溯到 200 年前
02:36 超级高铁面临巨大工程挑战
02:50 能否让超级高铁成为现实?
02:52 超级高铁的潜在陷阱
02:55 回顾超级高铁两百年历史,引出探讨
03:04 探讨超级高铁潜在陷阱
03:17 超级高铁面临维持真空难题
04:05 超级高铁经济可行性存疑
04:39 超级高铁或致数字鸿沟式交通
05:45 超级高铁的潜在好处
06:50 超级高铁若成功有哪些潜在好处?
06:59 超级高铁可缩短城市间旅行时间
07:23 超级高铁能改变货物运输方式
07:44 若用可再生能源,可更环保
08:11 超级高铁可带来多领域创新
08:38 超级高铁的未来不确定
09:08 超级高铁未来不确定,进步非直线
09:31 不能盲目接受新技术,要批判性思考
10:41 若超级高铁成功会怎样?
11:24 超级高铁能否减少碳足迹?
11:27 超级高铁能否找到环保的能源?
11:30 总结与启示
11:39 超级高铁可能是长距离可持续交通替代方案
11:55 超级高铁项目可能带来诸多衍生技术突破
12:56 超级高铁未来不确定,有风险也有潜力
13:23 不能盲目拥抱新技术,要思考其影响
13:55 我们要在塑造未来中发挥积极作用
亮点:
1829 年,托马斯·麦克莱恩在伦敦出版了希思的彩色蚀刻画《March of Intellect. Lord how this world improves as we grow older》繁忙的画面挤满了各种未来派装置,如从开普敦到孟加拉的悬索桥、名为 VELOCITY 的四轮蒸汽动力马、由四个气球提升的携带枪支的平台,以及装满从英格兰运往澳大利亚的囚犯的大型有翼飞鱼。但蚀刻画的焦点是一个大型的无缝金属管,它将乘客从格林威治山(位于东伦敦)直接运送到孟加拉,这得益于大真空管公司的创新洞察力。

威廉·希思 1829 年的讽刺彩色蚀刻作品是对一个不那么雄心勃勃但仍不可能实现的项目的反应,该项目是利用真空管技术将人们从伦敦运送到爱丁堡。来源:威廉·希思,《未来愿景》(蚀刻)(伦敦:托马斯·麦克莱恩,约 1829 年 5 月),威康图书馆编号 37252i。在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4.0 许可下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