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1 对话陈国球|香港抒情史:在流动的边界中寻找身份

Vol.21 对话陈国球|香港抒情史:在流动的边界中寻找身份

83分钟 ·
播放数1099
·
评论数9

对中国内地或者台湾的读者来说,我们往往是从自己的文学史去管窥香港的文学。比如内地,提到香港文学,我们很自然地会提起鲁迅在1927年去香港以《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为题所做的演讲。但往往忽略他之后以香港为题所写的杂文对香港本身的冷嘲热讽。在台湾的学者那里,也曾一语了当的说:香港文学,声色犬马。这些粗疏的认知偏见作为一种谈资姑妄听之,却很难都成为我们走进香港文学的周道门径。

很多年前在香港读到陈国球老师的《香港抒情史》,一本文学史可以写得如此用情,是当时给我最大的感触。后来成为编辑,认识了晚年的西西,也接触到其他一些香港的作家与作品,方能体会书里那句“香港这个名称底下有人”的深意。这里的人,皆是有情人,他们愿意称呼自己为文字手民。他们对“我城”的书写,尽管时空迥然,来路各异,却皆是至真至性的书写。我想,这也许和香港自开端以来的流转不居相仿佛,如同蒲公英的种子,越是轻忽飘摇,它越要用力抓住每一次着陆的泥土。对一个生活在香港以外的读者,从这个角度尝试阅读香港文学的流动与越界,认识香港这块土地,我们或许可以获得某种真正同情共感的可能。

借着“西西文学季”的在北京、苏州和广州进行为期三个多月展览,我们很高兴邀请到著名学者,陈国球老师做客我们的播客,请他和我们一起聊聊有情的香港,有情的香港文学与文学史。

【时间轴】

part 1 「香港文学」的定义困境

  • 03:20 在界定“香港文学”之前先定义“香港”
  • 05:54 香港的“属性”,从来都是流动不居
  • 07:51 编纂《香港文学大系》,重建香港文学的历史
  • 15:44 新文学运动在香港这个殖民城市的特殊语境中如何发生?
  • 20:56 语言的迷宫:殖民、国族、本土的混杂
*注:1997年后香港实行“两文三语”的语文政策:书面语以中、英文并行,口语为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兼顾。第一语言是粤语,第二语言是英语和普通话。
  • 25:52方言文学运动与《蝦球傳》:左翼,地方性与文艺大众化
  • 28:16 一种语言,各自表述:三及第与半唐番文体
*注:”三及第文体”是夹杂白话文、文言文以及粤语白话文的一种书写文体;”半唐番”是指中英夹杂的表达。

part 2 香港文学的自我从哪里开始?

  • 33:08 在“左右”板荡间,开启香港的1970年代
  • 43:49 逐渐浮现的香港文学本土面貌:西西,崑南,亦舒
  • 46:39 商业与文学之间:在香港如何写作?
  • 53:33 港台文学互动与现代主义的开端:马朗与《文艺新潮》
  • 58:35 文学不是一地一景的文学,是我们可以共享穿梭的无界空间

part 3 浮城如何被书写?

  • 01:05:31 在借来的时空里书写:只有城籍,没有国籍的一代
  • 01:12:39 不求天佑女皇,但求天佑我城
  • 01:17:56 从报纸副刊连载的《我城》,从来不曾真的完结
  • 01:20:51 香港文学的风景里最动人的是“有情”

【互动方式】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在评论区大胆留言!也可以扫描shownotes里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听友群,和我们一起在习以为常的观念里撬开缝隙,松松土壤~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

✉️公众号:

数字译文 digitallab

译文有声 yiwenaudio

📺B站账号:

译文经典重读

展开Show Notes
intoo
intoo
2025.2.22
真的很专业,对谈质量非常高。希望继续多出一些香港文学的内容!
刘盟赟
:
感谢收听!我们继续努力。后续会推出其他一些香港文学的话题,敬请期待!
HD362399o
HD362399o
2025.2.27
老师讲得好棒,很喜欢香港但基本没有看过香港文学(除了亦舒),可以从这期播客开始顺着脉络阅读了
认识重启的第一期,准备把之前的内容补上🤗
刘盟赟
:
热烈欢迎👏
一颗苔藓
一颗苔藓
2025.2.16
很棒的一期!很少能听到关于香港文学的选题,听完对整个香港文学也有了部分了解。
刘盟赟
:
等到了本期的首评!感谢收听~
Lynn伐清
Lynn伐清
2025.2.16
24:45 多语种混用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安身立命的方式
Wwriter
Wwriter
2025.3.10
可以问问开头的bgm是什么吗~很纯澈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