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金句干货碰撞!收割导师智囊团+订制升职宝藏能量棒

71. 金句干货碰撞!收割导师智囊团+订制升职宝藏

105分钟 ·
播放数69
·
评论数0

这期播客故事丰富+干货满满!从职业规划、公司内的导师coach、公司外的导师mentor、升职聊到向上管理,请不要介意我们中英夹杂哦!香港的工作环境就是这样呢,播客文字也直接放了笔记哦!


雨荷第35期播客《35. 导师mentor=老师=知心哥姐吗?》也讨论过职场导师的话题,文字版本也在雨荷公号上写过文章《新工作第1步不管其他,你要找到这个人!mp.weixin.qq.com》。


本期嘉宾Lawrence在管理咨询行业工作,是公司内部的导师coach过好几个人。


章节摘要:


03:30

有没有那么一刻,你觉得“我好需要一个导师或者教练呀”?



05:30

公司外面的导师mentor VS 公司里面的coach 有什么不一样呢?

(1)     公司外的mentor,给你指明整个职场的大方向,比如行业趋势、职业发展路线。


(2)     公司内的coach,主要就是围绕着公司的事儿,比如公司文化呀、怎么在公司里晋升。 


15:30

公司给你安排的coach一般有什么任务呀,又得满足什么要求呢?


23:40

作为公司里的导师coach,他们在期待什么呢?

(1)他们超想了解你们这些年轻一代的小朋友,现在的职业痛点呀、趋势呀,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呢。


(2)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呀,你分享自己的见解和市场信息,这样大家就能一起进步,把信息差都补上啦。



30:30

如果给自己选导师或者教练,你会选什么样的人呢?
(1)最好不要选和自己工作直接相关的人当导师,这样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呢。


(2)不管是相似背景的,还是不同行业转行的,甚至是性格不一样的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导师。不用太在意方方面面都完全契合,这样反而能收获更广泛、更有趣的视角和经验分享呢。


(3)选导师的时候,也要考虑一下你们之间的化学反应chemistry和风格style是不是匹配哦。


(4)和跨行业、跨学科、不同职位的人交流,你会发现呀,每个人在差不多的阶段有很多共通点和挑战呢。


(5)你可以提前规划好和导师的联系计划,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问题情境来决定什么时候主动联系他们。比如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会自然地想到有经验、有相似经历的人,和他们交流呀。


(6)记得主动和导师保持联系哦,给他们反馈,分享自己行动后的效果,这样他们也会更有成就感、更有所收获呢。



46:50
嘉宾从公司内部的coach身上,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领导层不仅要业务能力强,还要能管理好和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以及团队里的人才保留问题呢。从老板的角度思考问题,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工作中的挑战呢。



51:00
雨荷从公司内部的coach身上,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被自己的职级所局限。”
(1)最开始雨荷是怎么理解的?主动寻找资源和人力,把事情盘活。即使超出职位要求,也可以提早获得经验和洞察力哦。


(2)后来雨荷又这么理解的呢:所有经历和成长都会为我赋能,突破现有角色、职位和级别,不应该成为自我发展的限制。



01:00:10
找导师或者教练的途径可多啦:学校、公司、社团组织、行业协会、领英linkedin、论坛活动,还有各种社交活动呀,都可以遇到,关键是要自己主动抓住机会哦!


别等到有问题再去找人,遇到问题或者需要建议的时候,能迅速想到合适的咨询对象counsel。


01:02:30
雨荷另辟蹊径遇到一个好导师:雨荷通过一个读者引荐去面试的,雨荷并不想去那家公司。不过雨荷把面试当成了解市场动态和公司业务的途径。最后一轮的面试官给了我非常具体和实用的职业建议呢,甚至还列出了他的前同事名单和推荐猎头。


01:10:30

真诚和做自己真的超重要呢,这样能帮助你匹配到更适合自己的人和事。有时候没有offer,也许面试官觉得你不会喜欢不合适,这样反而避免了经历不适合的工作和公司团队,那也是好事呀。


01:17:10
别拒绝猎头的电话哦,这可是了解市场动态和职业需要的最新技能的机会呢。


01:20:20

升职之前,要提前做这些事儿呢:
(1)提前制定短期和中期计划,设定里程碑,然后不断跟进进程哦。


(2)展示自己的个人成就,在不同场景中积极发声,增强上级对自己能力与贡献的认识呢。


(3)主动跟进和沟通,形成更立体的个人形象,这样才能提供更针对性的建议和支持呢。


01:25:00

内向的人I人向上管理小技巧:

(1)通过一次深入交流,做足准备,真诚且认真地和对方沟通,利用好每一分钟,加深印象,了解对方近期的想法及工作计划,这样就能减少后续的频繁跟进,后续只需通过简短汇报或者邮件保持联系哦。


(2)把社交和工作任务分解成小步骤,这样可以减轻压力,提前打预防针呢。


(3)小规模的跟进,比如电话或者邮件简短汇报。


(4)在例如汇报演讲、公司论坛等等关键场合留下深刻印象,能维持和加深这些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