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学文科,意义何在?

116 学文科,意义何在?

89分钟 ·
播放数23570
·
评论数262

在上一期《文科真的迎来全球倒闭潮了吗?》中,我们对作为大学建制的人文学科做了回顾和反思,也引发了各位听友相当热烈的讨论。在这一期,各位主播将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出发,聊一聊学习文科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们所讲述的内容未必具有普遍性,也或多或少带有个人情绪,只是,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个性化与个人化的方式,与各位分享更为鲜活的观点看法与经验感受。

《边角聊》是一档跨界的谈话类播客节目,希望从“边角”出发探寻“本质”,让“闲聊”变得“有料”。欢迎在各大播客平台搜索“边角聊”订阅收听。另外,我们已经开通了“赞赏”功能。有兴趣的听友不妨通过赞赏的方式支持我们继续更新,谢谢大家!

-公告-

自2024年5月30日起,《边角聊》正式推出“年度会员计划”。

凡加入《边角聊》年度会员的听友将能享受以下“福利” :

1.     免费收听每月新发布的“付费节目”,并可以回听过往所有的“付费节目”。

2.     免费加入年度会员微信群,随时和主播交流。

3.     参加各位主播每月一次的线上讲座与分享活动。相关内容不会作为常规节目发布,为年度会员独享。

4.     可在知识星球向各位主播、嘉宾发问或是共同探讨,享受个性化的专属咨询服务。

5.     可参加2025年《边角聊》线下活动赠票抽选或享受5折优惠。

如何加入“年度会员计划”?

请点击链接 t.zsxq.com ,此外,在《知识星球》平台上搜索“边角聊”或扫描下方二维码,亦可付费加入。

“年度会员计划”的价格为:129元,自付费加入之日开始计算,为期一年。由于是“网络服务内容”,因此一旦付款加入,将无法退款。敬请诸位慎重考虑。

此外,之前在“小宇宙”等平台给予《边角聊》的“赞赏金额”总额大于等于129元的听友,可免费加入“年度会员计划”(请将相应凭证发至Email:leftovertalk@gmail.com)。

-本期参与者-

沙青青(微信公众号:13号埋立地、小红书:Sha-13号埋立地)

姜源 aka 小P(知乎:姜源)

伯樵(微博:伯樵Jr,小红书:伯樵)

郑诗亮(微博:PomBom,豆瓣:PomBom)

-时间轴-

01:58 文史哲的学科焦虑,很早就开始了

06:34 复数的人文主义

09:47 将人文主义纯化是危险的

10:57 维基百科时间:人文主义是什么

15:14 评价历史人物,更应该侧重当时背景还是当下价值

23:24 我学文科,我很快乐

26:17 从天体物理学家改行做了历史学家的黄一农教授

28:45 “让叙事再次伟大”

31:49 “制片方快来改编我的历史著作,它很有趣!”

36:25 人文主义vs.实用主义

42:12 人文学科可以解决日常生活的具体问题

48:52 如果你觉得学文科不快乐、很痛苦,这并不是什么错

52:34 文理科鄙视链说到底是一种“我比你厉害”的赢学

60:33 学习文科,除了掌握知识之外,思维方式和态度取向也很重要

63:16 《三国志姜维传》的游戏制作人体现出了文科真精神

65:53 文科人的焦虑:人文学科的研究有没有专业门槛

71:41 学好文史哲之前,首先要学好逻辑学

75:06 业余的人文爱好者也可以走上研究之路

79:05 “这里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罢!”

81:23 不读人文,不妨碍你做一个好人

85:15 人文学科有助于我们生活得更幸福

-延伸资料-

《历史侦探的过去、现在与未来》,www.lib.nthu.edu.tw

《还原汉晋士族的抉择与生态:独家专访〈三国志姜维传〉作者Ratchet》,www.chuapp.com

《332 一座城中村和它的文学梦:与袁凌漫谈皮村故事》,www.xiaoyuzhoufm.com

-音乐/素材-

《边角聊》主题曲

Andy Williams - 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

-制作-

剪辑制作:郑诗亮、伯樵

节目统筹:伯樵

发布运营:肖文杰、Lambda  aka码农

Logo设计:华盛

-互动联系-

网站: leftovertalk.fm

邮箱: leftovertalk@gmail.com

邮件组:leftovertalk.substack.com

小红书:边角聊

Twitter: @leftovertalk

商务合作:yuanzhigao_0@126.com

展开Show Notes
PHY024
PHY024
2025.2.20
对于我来说成为一个麻木的人比死了还可怕。20年前选择了中文系,毕业后一直有阅读习惯,不管生活是顺境还是逆境,觉得心里有条河在持续的流淌,很满足😌
我在播客世界漫游:有无可能你不读中文系,你一样会感受到阅读快乐呢,甚至加上理科专业视角是会有双倍快乐呢(笑)
momo_abcdefg:有没有可能,只要有阅读习惯的人,都很快乐。具体哪个专业不重要。
6条回复
里维糖
里维糖
2025.2.20
如果代码是一种语言,那软件也不失为一种文科😗
姜源_边角聊
:
对,所以我们的主播lambda不时自称文字工作者
里维糖:我一般管自己叫面向机器写作🤣
52:24 说到一些基于“优绩主义”的鄙视链,我想起初一有次语文课分析试卷讲到左思“洛阳纸贵”的阅读理解,最后一题大致在问“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三都赋》深受欢迎?” 其实只要用白话文译出“竞相传写”或“为之纸贵”就行了,我补充了“在西晋的都城洛阳…..”。老师说虽然不是踩分点,但能够加入一点对历史的介绍,点出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很亮眼的作答。老师的评价让我非常开心,因为是我的思考,而不是我的分数或名次受到了称赞。那次语文测验的分数很不错,同一天发下来的数学测验却很糟。初中时但凡有分数的东西都要给家长签名,我想今天怎么也是“功过相抵”,然而等待我的却是母亲一晚上的批判。她对于数学成绩的忧虑可以理解,但最让我心碎的,是我小心翼翼地提到老师的表扬企图安慰她的时候,她就像被反复加热的过热液体般暴沸道:“语文一道题又怎么样,这不是你数学差的理由!” 然后长篇大论中考全靠数学拉差距,语文再好也无大用的某种“现实”。
不过就算母亲这样说,后来本科除了生物化学以外,我还是去修了Asian Studies作为第二专业。也有很多同学说那没用,不如计算机或化工。我现在的本职工作和文科没有直接联系,从优绩主义看确实无用吧。但是对文科的兴趣让我的生活丰富很多,也因此收获了许多不以肤色、民族、宗教、性向等标签及其中变化为转移的,足以互相扶持的友谊,也不能说是“无用”。
PomBom
:
非常令人触动的过往经历,谢谢你的分享!
szhang0000
szhang0000
2025.2.20
说有用没用的时候,主要看站在谁的视角来看,从社会,找工作的角度来看,并不需要那么多学文科的,从个人爱好来看,那修身养性和自我娱乐或者自我培养,那自然是“有用的”。。你不能强迫社会因为你念了文科就要请你给你高工资。 常春藤里面好多文科生是因为那些学校的学生最后不太在乎找工作 而且文科比较soft 更容易毕业。
我们搞文科的就应该专注于游戏和影视剧啊!
分享一下我的经历,我爸爸作为中国最好的文科大学的教授,在20年前用尽全力地阻止了去北大考古系之后说服我去学了建筑。然后跟我说,我要是有两个孩子就可以让其中一个去学文科了,这样她万一吃不上饭兄弟姐妹还可以接济一下。最反转的是,目前建筑这个专业好像还不如文科……
柳荒:没有反转,你20年前学的建筑,已经经历过建筑专业黄金时期。已经过去20年,不能再以现代的视角评判。
想起芙莉莲的花田魔法,意义自在其中。
文科,文科生,文科专业,文科教育,人文通识,人文精神,网上讨论的人大多不加以区分,混为一谈。今天各位剖析得十分精准,佩服。
如果中小学老师能有各位中的那个辩论队教练(抱歉我总分不清楚小P和郑诗亮,两个人像CP一样经常同时出现)一半的水平,不要说文科教育,理科教育都能提升一大截。
说起“无用论”,现在是文科无用论,前两年还有应届大学生无用论(不能快速上手),理科课程无用论(例如学习化学和高等数学用不上),再远一些有学习无用论(大老板都是小学毕业,手下打工的都是大学生)。所有这些“无用论”根本就不是什么严谨的理论,只是片面的观察和情绪表达。它们确实反映了一些现实和教育及社会问题,但网络和媒体大部分相关的讨论既没有触及核心,更谈不上解决办法,讨论过程就反映出我们教育中的缺陷或缺失,包括节目中提到的逻辑。这个节目的讨论堪称典范。
很多人对历史人文社会政治哲学感兴趣,个人体感,这些人的数量远远大于对物理数学感兴趣的人,因为历史人文社会政治哲学一直充斥在我们周围,也是我们温饱之后精神的一个寄托。这其实说明这类学科有其市场需求,但是目前的文科学科教育和运作方式没有顾及这类需求。
门槛高低是一个预设前提的提问方式,以门槛来评估能进入者的水平。中国足球有全球第壹数量的“教练”,能踢的却没有几个。入门易不代表进阶也容易。
虽然“文科无用论”是个谬论,但还是希望可以因此促进文科学科的改革甚至教育体系的变革(虽然我不抱希望)。
灍XZK
灍XZK
2025.2.20
😂我是一个中文系学生,毕业之后在一所理工科高校工作,我觉得文科最重要的是给了我去求索我是谁的钥匙,或者说赋予了我一些自以为是的主体性,因此我看待我工作单位的孩子们其实会很心疼,因为我会觉得他们作为从小学习理工科然后本硕博,他们有时候真的意识不到有很多老师对他们的压榨是不应该的、不合理的、不人道的,相反他们会更多的把自己依附在一种师生关系上。我觉得文科学习让我有能力也有意识去探索我是谁,让自己依附在对自己的探索上,因此也更有一些其实在这个时代没啥用的反抗性。
但我相信无论文理本质都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也期待学习之余每个人都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领域。专业知识永远是我们摆脱痛苦的利剑。
斯德哥尔摩的CDG:有没有可能 你这种思考不分文理,而你那些学生热爱的东西才是你真正无法理解的
灍XZK:不知道呀,肯定会有幸存者偏差的。比如我没经历过很强人身依附的师门,然后我接触过的纯文科的师门好像都没有这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没有这么强的对导师的畏惧心理。在研究方向上我接触过的所有文史哲类的同学基本上都是自己确定方向导师从旁辅助,但理工科确实都是导师指定方向同学们埋头苦干。肯定有身边即世界的因素在,但文科的学习确实让我感觉自己更加“独立”一些。至于我学生学生如果有自己深沉热爱的东西其实我很高兴,但是现在的普遍情况是他们其实蛮迷茫的,并不知道自己热爱的和自己能干的是什么,对此我也有点无力,因为我的经验在一些层面上确实没法帮助他们答疑解惑。
4条回复
-ola-
-ola-
2025.2.22
最后的总结真的很棒。高中学理,当学生期间对人文之美感受很淡,也不爱好,无论是读课外书还是学习音乐都有被迫的意味在其中。开始工作后,作为信息科技行业的从业者,与人文社科距离很远,但随着工作压力逐渐变大,强度变高,为了换脑子,从工作中抽离,开始读历史,读传记,读各种杂书,尝试入门哲学,慢慢能体会到人文知识对我的滋养。未来还需要持续的学习和自我修炼,让自己变得更好。
Wangsi
Wangsi
2025.2.20
55:00 谈高中文理科鄙视链却避而不谈女性歧视,刚刚还在失望,不久就听到小P老师补骂,忍不住内心悄悄鼓掌一小下。
MissJ_4nDp:你是我嘴替。
K_1537
K_1537
2025.2.20
人文知识最终还是归到人本身,一个人怎样过好自己的生活,一群人怎样形成更好的社会。研究领域可以小可以精,思维不能被限制住,提升到宏观视角的同时能把中间环节包含其中,了解规则并运用规则,消解掉那些不必要的困扰,让生活更鲜活更真实,激发自己内在的生命驱动力,或许才能在职业生涯和社会上走的更远。
K_1537:即使走的不远,也能退守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即使研究受阻,也能从最简单的吃饭闲聊里获得感安心和感动。
作为历史学专业的文科生文科无用论听了太多次了,也许在某个时代发展阶段,文科确实在推动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上确实不如理工科,但是许多留下来的传世之作,文学,艺术,音乐也拥有打破时代的魔力,以及每当感觉人生无意义的时候,还是这些人文艺术类的东西,拥有拯救心灵的力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以及现场我从事的是文物博物工作,我非常喜欢,要是当初不选择文科,大概也无法从事这项工作吧。
轩辕道:你这段话掩盖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很可能99%的文科工作都没什么用,只有那些位于最顶端的作品才有价值。但大多数理科工作即使很微小,但终究还是会对这会产生一些推动作用的。这才是文科无用论产生的根源,否则为什么没有理科无用论呢?
RosEn
RosEn
2025.2.20
52:46 程老板在粉丝群提到过,忽左忽右的女性听众占比60%
LeonUp:其实小宇宙平台的女性用户差不多也有60%左右
造花之谎:讲的好的东西谁都会喜欢,但是在大学食堂讨论时事的人出发点是求教讨论还是吹牛ta们自己知道。
3条回复
tubr
tubr
2025.2.20
还是亚当斯这句“我必须研究政治与战争,这样我的儿子们才有研究数学和哲学的自由;我的儿子们应该去研究数学、哲学、地理、自然历史、造船学、航海术、商业和农业,这样他们的孩子们才有机会去学习绘画、诗词、音乐、建筑、雕塑、织锦和瓷器”
Schnapi
Schnapi
2025.2.20
我感觉“学文科”其实有两个截然相同的意义。其一是将文科视作人类知识的一部分,出于实用或乐趣去学习,那毫无疑问文科的实用性不亚于理工,而乐趣可能远胜于理工;然而另一个层面是在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现代社会,普通人选其作为支持生存的技能。关于“学文科”的诸多负面评价大多源于第二点,坦率说我也觉得从这一点出发学文科不是好选择。但这不是文科知识本身的错,我感觉社会观念与学科掌舵者都有责任。(小声说,感觉学科掌舵者们的责任更大一点。)所以很喜欢亮师的观点,可能积极改变、更多回应社会需求是条正路。
啊白_
啊白_
2025.2.22
44:40 好像是这么回事,过于庸俗化和自恋赋魅故弄玄虚都很讨厌òᆺó,有种时而放弃自重的悲哀时而登味上身的感觉
16:41 个人认同只在211和985的公立学校保留文史哲学科,当然私立例外。文科是必需,但文科生太多,社会事实上养不起。你个人当然可以选文科,但要做好为爱发电的准备(笑)
Tessa聶子:诶 且不说这个涉及中国的职业教育不成熟不被尊重的问题…重点是 文科生让谁养着了😂
辛涅:我也好奇,究竟是哪些人代表社会说“我们正在养没有用的文科”? 批判文科、文科生、人文主义无用论的是谁?是社会供养文科的脊梁?还是直接出资拨款给文科研究的人?
02:50 一个有趣的点是,为什么不是学校在反思文科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什么。而是花了钱花了时间接受教育的学生在追问。有没有可能主动权在“我”。为了就业而学习很正当。那不能帮助就业的学科,要么不差钱去学,要么让政府出钱普及到基础教育上。
结合最近看到悉尼大学发布的一个白皮书。外国的老师在反思,ai时代大学教育的意义。学生都用ai写作业了,用ai来提供学习思路了。学校教育给学生提供了什么。所以想说,旅游管理这种专业换个思路想,是一个积极的选择。或者是沙老师讲的主题可能是大学专业设置职业学校化,是不是合理。
苏元Suyuan
苏元Suyuan
2025.2.21
1:20:48 我觉得就是读了人文以后才会看到这些卖茶叶蛋的老大娘家里做钟点工的清洁阿姨他们身上有非常多的闪光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