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隔25年,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在内地重映,本期节目,我们将从电影中的角色“苏丽珍”聊起,挖掘我们在“王家卫宇宙”中看到的那个老香港,以及其中的“上海旧梦”。通过聊天,我们试图勾勒 1930 年代至今,香港与上海两座城市间人的流动、文化的流通,以及在历史、创作和日常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沪港文化带——在彼此观看中生成的“沪港双城记”。我们试图让上海成为一面镜子,切近一个不一样的香港。
从浪子歌女到“黄飞鸿系列”的影视形象变迁背后,折射的是香港怎样的社会文化的变迁?纵观近年的香港电影,从《九龙城寨》《年少日记》《但愿人长久》 《破地狱》到《花样年华》,一种更新的关于香港的城市表达正在形成,这背后映照出的又是当代香港人怎样的一种精神风貌呢?
文字稿详见:m.thepaper.cn
【本期主播】
柳逸
澎湃新闻镜相工作室编辑,播客主播
【本期嘉宾】
btr
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译者和艺术评论人。出版有《迷你》《意思意思》《上海胶囊》等。译有伍迪·艾伦《毫无意义》、保罗·奥斯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冬日笔记》等。btr目前有两档个人播客:《上海胶囊》《encounter》,欢迎关注。
【收听指南】
00:03:20 从阿飞正传、花样年华到2046:有一种执念叫“苏丽珍”
00:11:30 王家卫的宇宙里,有整个20世纪的华人离散史
00:14:37 大批上海知识分子南下:50年代的香港经历了一个“上海化”的过程
00:15:30 《花样年华》的暧昧是时代性的:旗袍既是一种凸显,也是一种禁锢
00:17:53 “电饭煲”的隐喻:女性的时代正要来临?
00:28:31 《上海滩》与90年代港风浪潮:上海通过香港来观看自身
00:34:32 张爱玲对殖民地时期的香港的反思:“如要停车,乃可在此”
00:37:29 1930s-1940s,上海左翼电影人拯救香港电影?
00:41:08 香港把自身的焦虑题记在一个老上海身上
00:41:53 从浪子歌女到黄飞鸿:香港经典影视形象变迁背后的时代更迭
00:46:50 在香港旧货市场,我看到一座历史风物的博物馆
00:51:54 礼拜天的中环,上千名“菲佣”在此聚会
00:54:34 “三不管”地区“九龙城寨” :黑暗与友善共存的赛博朋克世界
00:55:32 从《但愿人长久》到《破地狱》:老香港的Last Dance与女性视野下新香港的生成
【本期配乐】
Always in My Heart - Los Índios Tabajara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