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27 |伴侣物种:非人类/智能伴侣关系和二次元及乙游中的性别视角(上)祛魅研究所

Vol.027 |伴侣物种:非人类/智能伴侣关系和二次元及乙游中的性别视角(上)

93分钟 ·
播放数633
·
评论数6

本|期|介|绍

人类可以和动物有各种关系,不仅如此,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还可以不局限在猫猫狗狗这些家庭宠物上,按照哲学家唐娜・哈拉维在《伴侣物种宣言》一书中的定义:

“伴侣物种包括但不限于动物,也包括肠道菌群乃至赛博格,与人类互相塑造彼此的生活的各类物种。哈拉维强调人类与伴侣物种之间的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主人与宠物、驯化与被驯化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复杂的共生关系。”

哈拉维的《赛博格宣言》(1985年)与《伴侣物种宣言》(2003年),这两部时隔近二十年诞生的作品,紧密相连又各有侧重,既在理论上一脉相承,又展现出思想的显著转向,清晰地映射出后人类主义思潮的演进轨迹。哈拉维将赛博格定义为“一个控制论的有机体,一个机器与生物体的混合,一个社会现实的创造物,同时也是一个虚构的造物”。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自然与文化、人类与动物、有机体与机器之间沿袭已久的传统界限,为后人类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赛博格的形象挑战了传统的身份认同和存在方式,展现出强烈的批判性与颠覆性。此后,哈拉维在《伴侣物种宣言》中实现了关注点的转移,从技术化的混合体转向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在数字时代浪潮下,二次元文化与乙女游戏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乙游,全称是乙女向游戏,是一种针对女性开发的恋爱模拟类游戏,攻略对象通常是男性角色,因此国内的乙女游戏的玩家九成以上是女性玩家。叠纸制作的《恋与制作人》,米哈游的《未定事件簿》,网易的《时空中的绘旅人》以及腾讯旗下的《光与夜之恋》被称为“四大国产乙女游戏”。当我们在《恋与制作人》中与李泽言互道晚安,或是在《原神》里为钟离精心搭配装备时,这种看似平常的互动背后,实则蕴含着值得深入探讨的情感联结本质。借用哈拉维的“伴侣物种”概念,也恰如其分地解释了这种新型关系的存在价值。当玩家与游戏角色建立情感联结,其实就是在实践一种新型的伴侣关系,这种关系突破了传统的物种界限,创造出独特的亲密体验。

在乙女游戏里,玩家与角色的互动模式具有显著的伴侣特征。从日常的琐碎对话,到深层次的情感交流,这种虚拟关系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对陪伴和理解的心理需求。哈拉维的理论,为我们理解这种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次元文化中盛行的“纸片人老公/婆”现象,便是伴侣物种概念的生动体现。虽然这种关系建立在虚拟的基础之上,却能让玩家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价值认同。传统性别叙事常常将伴侣关系限制在特定框架内,而哈拉维的伴侣物种概念打破了这一桎梏,为性别表达开拓了更多的可能性。乙女游戏中的角色设计,往往突破了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从温柔体贴到强势霸道,丰富多样的角色设定,反映出当代女性对理想伴侣的多元化期待。非人类伴侣关系的兴起,为性别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这种关系不受生理特征的约束,更注重情感和精神层面的契合,或许也预示着未来亲密关系的发展走向。

  • 哈拉维著《伴侣物种宣言》一书的中文版封面
  • 出版社:光启书局,译者:陈荣钢,2025出版
  • 哈拉维与她的狗狗伴侣

本|期|主|播

杨舒蕙: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大学教师,祛魅研究所主理人。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常年作为设计师、插画师和艺术家活跃于浙江地区。致力于数字艺术创作,喜欢用拼贴的方式重组图像,利用新颖有趣的概念进行创作。所有的作品都围绕虚拟人斯芬克斯展开,通过图像叙事构建起数字幻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伴侣物种交往关系。小宇宙播客:祛魅研究所。

北炀:传播学专业本科生,一位过敏性创作者,目前在做自己的非典型民族志书写项目,主要是聚焦成人主义下噤声者们——未成年女性的自我迷茫和社群关系的田野实践。内容有分散在公众号“脐带的终点”以及她自己的小宇宙播客“魔盒会客厅”中。

徐迎春: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及环境NGO传播工作多年。现主要关注边缘文化及弱势议题包括女性主义议题等。

本|期|时|间|线

02:46 从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谈起。

  • 法裔美籍艺术家,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女性艺术先驱之一。早年学习数学与艺术,1938年移居纽约后开启创作生涯。其作品横跨雕塑、装置、绘画与纺织艺术,核心主题直击家庭创伤、性别权力与记忆重构。
  • 以巨型蜘蛛雕塑《妈妈》闻名全球,将蜘蛛隐喻为“修补记忆的母亲”;《细胞》系列装置通过金属牢笼与柔软织物并置,揭露肉体与精神的囚禁与挣扎。她80岁后迎创作巅峰,用旧衣物缝制装置,将纺织行为转化为对抗遗忘的仪式,被誉为“用针线解剖灵魂的巫医”。
  • 《蜘蛛、情妇与橘子》于2008年上映。该片讲述了蜘蛛、情妇与橘子这三个元素相互缠绕,成为布尔乔亚创作的阴影与诅咒——同时也带来祝福。此纪录片深入探讨了她的艺术生涯、童年经历及其作品背后颇具深意的故事。
  • 与哈拉维理论的共振点:

a. 打破人类/非人类的二元对立

b. 强调跨物种的"纠缠共生"关系

c. 技术作为新的进化驱动力

  • 蜘蛛作为共生体

a.《妈妈》系列蜘蛛并非传统母亲符号

b.蛛腿同时呈现建筑脚手架与血管形态

c.蛛网既是捕食工具又是庇护所——矛盾共生

12:08 哈拉维的《伴侣物种宣言》(2003年)与非人类/智能伴侣关系

  • 哈拉维的三本书(从左到右):《赛博格宣言》→《伴侣物种宣言》→《与麻烦同在:在克苏鲁世制造亲缘》
  • 唐娜·哈拉维在《伴侣物种宣言》中提出了一种突破传统物种边界的关系哲学,强调人类与非人类实体(如动物、技术、环境)之间共生、互构与共同进化的动态联系。这一理论与当代非人类/智能伴侣关系(如人工智能、社交机器人、虚拟生命体)的讨论高度契合,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概念:伴侣物种的颠覆性内涵

  • 1. 从“驯化”到“共谋”
  • 2. 非对称的权力纠缠

二、智能伴侣关系的三重实践

  • 1. 物质性共生
  • 2. 认知协同进化
  • 3. 情感互构性

三、批判性张力与未来挑战

  • 1. 资本殖民的风险
  • 2. 本体论危机
  • 3. 生态政治重构

哈拉维的理论为理解人-技关系提供了非二元论的伦理框架,要求:

  • 1. 承认智能体的能动性(agency),即使其不具备意识
  • 2. 建立跨物种对话机制,如AI可解释性(XAI)与算法审计
  • 3. 将“关怀伦理”扩展至技术生命周期,从芯片采矿到电子垃圾处理

未来的核心命题不再是“人类能否控制AI”,而是如何在共生中保持批判性亲密——这或许正是哈拉维所言的“staying with the trouble”的真谛。

38:00 二次元及乙游中的性别视角

55:43 乙女游戏所设想的亲密关系到底是什么?爱-尊重-理解-陪伴-互惠

01:16:17 进一步推进:除了与人与非人的共在以外,那么人与非人的共生会是怎样的情形?

展开Show Notes
渡己_DKZY
渡己_DKZY
2025.3.03
作为恋与深空过剧情的95后,真的在夏以昼这里体验到了什么是爱,被尊重,心疼,克制,被理解,被认可,被看到,被包容,而这我觉得是爱,现实中光是内在能做到这样的人寥寥无几!
去了解了一下阿尼玛,还是觉得太性别二元论了,不过主播提及的玩乙游是在和自己灵魂深处的阳性特质直接接触,这句话太能代入了,尤其是在亚文化同人社区。前段时间听一期播客,主播说到女性习惯于创造一个虚拟的男性形象去拯救自己,让玩乙游的我感觉很压抑很自责,听完这期有更接受自己了,离开了乙游社群,很少能听到关于乙女群体的正面描述,感谢这期。
杨舒蕙
:
谢谢你。后续还会讨论。
Mars98563
Mars98563
2025.3.20
谢谢。
1:23:26 感谢这段的经历分享,很特别很有启发性
40:12 哇真的能感知人的颜色吗?上个月看了《你的颜色》还以为只是一种二次元人物设定,很好奇这方面,会有可能详细聊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