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社区的老朋友 James。James 是一名全栈开发者,10 年的时间里都在全职上班。但是在去年,James 在上班之余,走上了独立开发的道路,并且在第一个项目上就达到 $25000 MRR,全年赚到超过 200 万人民币。James 在这个过程中秉持 Build in Public 的理念,在 Twitter 和小红书上分享了很多心得体会,在这场直播里 James 将全面回顾从第一天到现在的整个故事和心路历程,以及当时的一些思考和未来的规划。
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成为超级个体,打造「一人公司」的道路上一起踏浪,扬帆出海!
----
本期访谈的核心主题是独立开发者如何高效赚钱,并挑战了程序员 “先做产品再推广” 的传统思维。访谈首先介绍了嘉宾 James 的成功经验,年收入超过 200 万人民币,然后深入探讨了更短路径的赚钱方法,例如从最终目标(例如年入百万)逆向推导,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定价策略、用户获取和信任感建立等关键问题。James 强调,独立开发者应专注于高客单价,利用信息差和用户感知,并通过积极参与社区互动建立信任,避免低价竞争。
Takeaways
- James,一位全栈开发者,在兼职独立开发一年半的时间里,通过第一个项目实现了超过 200 万人民币的年收入,其中月均收入超过 2 万美金。
- James 认为,程序员独立开发时,先做产品再做运营推广的路径较长,建议从最终目标(例如赚取 100 万人民币)逆向推导,分解成更小的可执行步骤,例如每周增加特定数量的粉丝并实现一定转化率。
- James 通过将目标收入拆解成更小的单元,例如每周目标粉丝数和转化率,并将其视为日常工作,最终在六个月内实现了预设的百万收入目标。
- James 的定价策略是动态的,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能力进行调整,例如东南亚地区价格为 8 美金,欧洲地区 8-12 美金才能实现转化。
- James 认为,程序员独立开发初期应采用高客单价策略,专注于服务少量高价值客户,而非追求低客单价的大规模用户增长。
- James 通过与用户建立信任感,例如提供 24 小时在线客服,并积极参与社区互动,提升了用户粘性和复购率,从而维持高客单价。
- James 强调,独立开发者应根据用户群体的需求调整产品和定价策略,并通过迭代升级产品功能来维持高价位,而非一味降价竞争。
- James 建议独立开发者在面对厌恶的运营工作时,应先亲身实践一段时间,积累经验后再考虑外包或寻求合作,避免盲目投入资源。
- James 分享了两个成功案例:一位徒弟通过持续的运营工作,在七个月后实现了月入五万人民币的收入;一位香港高中生通过线下推广和持续的线上运营,在短短几个月内获得了 30 万用户。
Outlines
00:04James 的独立开发之路与初期想法
03:05程序员创业的误区与最短路径
17:00定价策略与用户感知
24:29建立用户信任感与克服厌恶感
38:42独立开发的案例分析与成本考量
53:47产品理念、用户获取和市场选择
1:10:19产品启动策略、出海建议及用户触达
1:20:12产品开发策略、护城河构建与总结
Q & A
许多独立开发者认为应该先开发产品再进行运营和推广,你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存在哪些误区?为什么程序员应该避免这种 “先做产品再卖” 的路径?
这种思维方式的问题在于路径过长,导致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过高。如果目标是赚钱,那么不一定非要通过开发产品来实现。有很多例子表明,无需实际的 IT 产品也能赚钱。因此,应该思考更短的路径,例如直接获取业务或收入的部分。James 自己创业的经历就印证了这一点,先做产品再运营推广的模式战线拉得太长,效率低下。
如何将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例如赚取一百万人民币)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你之前是如何将这个目标分解并最终实现的?
可以采用逆向思维,从最终目标倒推。例如,赚取一百万,可以先确定客单价,然后计算需要多少付费用户,再根据转化率计算所需的用户量或流量。之后,可以将这个目标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例如设定每周获取多少粉丝,并思考如何通过特定渠道(例如 Twitter)实现。 James 自己曾经在另一个群里立下 flag,要在上班之余赚到一百万,并通过这种分解方法在半年内实现了目标。
对于小团队而言,是选择一千个用户,每个用户客单价一百,还是一万个用户,每个用户客单价十,哪种模式更容易实现?
这取决于团队的属性和能力。James 自己选择的是高客单价模式,因为作为程序员出身,他的流量获取能力是短板。高客单价模式可以弥补流量不足的问题,只需要服务少量用户,但每个用户贡献的利润更高。 而如果团队擅长增长和运营,拥有强大的流量获取能力,则可以选择低客单价,大规模覆盖用户。
独立开发者开发的产品功能可能不强大,却定价较高,这是否是一个悖论?如何平衡产品功能和价格?
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对用户的心理感知是动态的。一开始可以大胆定高价,利用信息差赚钱,因为用户可能更看重产品的知名度而不是功能本身。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用户会进行比价,这时需要考虑降价或提升产品功能来维持高价。 James 认为,可以通过产品迭代不断提升功能,并向用户讲清楚这个故事,从而维持高价。
如何让用户感受到的价格高于实际支付的价格?这与乔布斯发布 iPhone 时的策略有何异同?
这需要将产品的价值进行拆解,让用户感受到其价值远超实际价格。这与乔布斯发布 iPhone 时将手机、iPod 和移动网络终端的价值打包销售的策略类似。 James 在销售过程中也经常使用这种策略,例如在销售给 B 端用户时,将产品的不同功能和附加价值进行拆解,让用户感受到更高的价值。 这种策略在各种商业模式中都有应用,例如超市促销、理发店办卡等。
针对不同地区消费能力差异,如何制定差异化定价策略?你之前是如何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能力调整产品价格的?
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 IP 地址进行差异化定价,根据投放数据和转化率来调整价格。James 自己就针对东南亚和欧洲地区进行了价格调整,发现东南亚地区价格需要大幅降低才能产生转化,而欧洲地区也需要较大幅度的降价才能获得转化。 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区消费能力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价格以提高销售额。
如何有效地应对独立开发者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枯燥和厌恶的任务?是坚持完成还是寻求外部帮助?
只有两个选择:坚持完成或寻求外部帮助。坚持完成需要良好的心态和持续练习,即使是寻求外部帮助,也需要了解运营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协作。 James 建议先尝试坚持一段时间,积累经验,再考虑寻求外部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评估和管理外包工作。
如何在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建立信任感和依赖感?
最重要的就是提供优质的客服服务,最好亲自处理。 这不仅能及时获取用户反馈和需求,更能建立用户信任感和亲近感。 James 强调,在初期,他几乎 24 小时在线回复用户消息,与用户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成为其产品的重要资产。
如何帮助用户在使用产品一段时间后对价格变得不敏感?
亲自提供客服服务是关键。通过与用户的直接互动和及时回应,建立信任感和亲近感,让用户对价格变得不敏感。
对于独立开发者而言,哪些广告渠道比较有效?你的经验是什么?
这取决于产品和目标用户。James 尝试过 Google、Reddit、Facebook 和 TikTok 等渠道,但只有 Google 广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他渠道都付出了学费。 他认为,Reddit 广告之所以没有效果,可能是因为他当时还不够擅长投放。 他建议根据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渠道,并不断学习和改进投放策略。
你的客户主要来自哪些地区?你如何看待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与流量转化和成交之间的关系?
James 的客户主要来自海外,几乎没有中国用户。他认为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直接决定了吸引到的用户群体,而产品应该基于这些用户的需求来开发。 他强调,内容和产品之间应该形成闭环,先找到用户群体,再根据他们的需求开发产品。
从开始有想法到获得现金流,多久是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如何进行归因分析来判断项目的成功或失败?
James 认为三个月是一个可接受的时间范围,但正反馈不一定是现金流,用户等待列表等数据也可以作为正反馈。 关键在于进行归因分析,判断正负反馈的原因,并据此调整策略。 如果问题出在自身,则需要改进;如果问题出在市场环境或赛道选择,则需要考虑更换方向。
你如何看待独立开发中 “护城河” 的概念?对于小微团队来说,什么样的因素可以构成有效的护城河?
对于小微团队来说,产品本身并非护城河,因为很容易被复制。真正的护城河是用户资产、SEO 优化和团队能力。 拥有忠实的用户群体,可以持续挖掘用户需求并进行产品迭代; 良好的 SEO 排名可以保证稳定的流量; 一个高效且适应变化的团队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你从哪些渠道获取产品创意?
James 主要从 Twitter、Indie Hacker、和小红书等平台获取产品创意。 他强调,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阅读和观察,才能发现有价值的创意。 他以 Marc 作为例子,说明每天花大量时间在 Twitter 上的人更容易发现市场机会。
你的徒弟的收入是如何实现的?是通过单纯的粉丝变现还是其他途径?
James 的徒弟最初尝试通过 Instagram 粉丝变现,但效果不佳。后来他转向跨境电商,并结合知识付费,最终实现了稳定的收入。
KOL FUN 产品是如何启动的?它是否具有参考意义?
KOL FUN 产品启动主要依靠 James 已有的 Twitter 粉丝基础,用户购买更多的是出于对他的支持,而非产品本身的价值。 因此,KOL FUN 的启动方式不具有普遍的参考意义。 James 目前将 KOL FUN 作为 SEO 和红人营销的工具,来完善其产品策略。
独立开发者都应该选择出海市场吗?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有哪些区别?
这取决于个人的优势和资源。如果团队擅长流量运营,国内市场更容易获得流量;如果团队不擅长流量运营,海外市场的高汇率可以作为杠杆。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获客成本高;海外市场竞争相对较小,但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等挑战。
在寻找早期用户和验证产品想法的过程中,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Yu Cheng 以 Marc Lou 为例,说明持续发布高质量内容(例如每天 20-30 条推文)是获取早期用户的重要方法。 这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James 补充说,寻找早期用户需要一个持续的反馈过程,并根据反馈不断调整策略。
对于独立开发者而言,是选择套壳开发还是重开发?如何定义 “套壳” 以及如何建立产品的护城河?
这取决于如何定义 “套壳”。从技术角度来看,大多数产品都是基于现有技术进行开发的,都可以被视为某种程度上的 “套壳”。 但 James 认为,他所做的并非简单的套壳,因为他服务的是海外客户,不存在国内 “套壳” 产品所面临的政策限制。 真正的护城河并非产品本身,而是用户资产、SEO 优化和团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