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线上渠道流量玩法的疲软和存量肉搏令人疲惫,人们又把目光一股脑移到线下,“小地方”、“在地”等字眼随着文旅内需的拉动成为了商业们竞相想要穿上的漂亮外套。
然而人人都谈“在地”,我却觉得鲜有品牌做到。用“在地&文化”的方式去做品牌,大概是最费事,最无法用战术速成的一条路径。它需要用脚步丈量、用时间积累,以及最发自内心的人文依恋和热爱。
和一坐一忘是老朋友了,他们在去年迎来了18岁生日,一个朝气蓬勃的年龄、而对于(当今国内本土)品牌来说,又是一个多么奇迹的一个数字。坐忘有很多年复一年重复的事:每季新食材下来请朋友们吃饭;每年几次去云南采风;每年的菌子季;每年一本杂志。这些看似“无用”的情怀动作,却成为了坐忘最核心的壁垒、最牢固的社群关系,甚至是商业持续增长的杠杆。
今天,我们就和坐忘的品牌负责人未央聊一聊,品牌做“在地文化”,究竟是在做什么?
✨✨✨✨✨✨✨✨✨✨✨✨✨✨✨✨✨✨✨✨✨✨✨✨
✈️本期嘉宾:未央(一坐一忘品牌负责人)

02:54 何为“在地文化”?为什么日本的“在地文化”和商业衔接得如此smooth?
10:32 云南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品牌做文化的“母题”根基
16:47 坐忘的产品逻辑是什么?
22:54 坐忘为什么要坚持“采风”?
30:08 美学、视觉,VI如何表达“在地文化”?
45:47 从品牌表达上如何诠释“在地文化”?
51:32 文化品牌如何“四两拨千斤”做品牌活动/IP
55:54 实现盈利的品牌杂志
58:03 做“内容”给生意带来了什么?
01:00:15 要会做“品牌抽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品牌资产”
01:06:00 坐忘的餐桌:交朋友、“交换信息”、一把钥匙,一扇门
做以人为本的社群,是品牌最具壁垒的PR
01:17:10 文化品牌对于“热点”要如何反应?--“财神套餐”案例
✨✨✨✨✨✨✨✨✨✨✨✨✨✨✨✨✨✨✨✨✨✨✨✨
欢迎小🍠找我:Jennifer 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