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声动早咖啡nene:“草台班子”可干不了内容商业化!
陪伴百万人“喝早咖啡”的nene辞职了,每天习惯了片尾(超级抓耳)的“商业策划,nene”,突然一下有点“空落落”的。作为一个头部播客的核心成员,是有点吃惊nene这个决定的;但作为一个编辑/内容人,又是完全理解nene这个决定的。 商业和内容到底有“持续增长”的路径吗?热爱商业,同时又是内容视角的小伙伴,到底能成就一条独特的职业成长道路吗?今天就和nene聊一聊,她在商业媒体的经验与理解,和未来规划的思考。希望她的勇敢move,但给你一些inspire和力量。 ✨✨✨✨✨✨✨✨✨✨✨✨✨✨✨✨✨✨✨✨✨✨ ✈️本期嘉宾:nene(小红书🍠号:nene请说) nene,【nene请说】IP主理人,【声动早咖啡】前商业内容策划。 09:56 播客依然在“1.0阶段”:内容丰富度欠缺、平台功能不够完善,商业化认知不清 14:39“Editor's pick”和“数据pick”的利与弊 24:04“生动早咖啡”最具商业效率的策略:广告标准化。 1️⃣标准化口播:广告是广告,内容是内容,清晰分割。一来是对节目内容品质的保护,二来是对听众感受的保护,三来满足品牌方传播效率的需求,本质上是“3赢”; 2️⃣在播客里应用电视时代的“广告冠名”:“恶魔的低语”不断强化品牌心智; 3️⃣根据品牌方商业/传播目的:长期心智向campaign采用周冠名的“重复逻辑”;短期卖点向的campaign采用简单直接的“口播逻辑” 35:12如何做出优质的内容规划?选题必须高度sop化。一定时效性+事实和逻辑增量。专业的编辑能够区分哪些是情绪,哪些是新闻价值 43:25做好内容的本质差异,就是专业新闻/编辑“人”的差异 47:06老板再问你为什么投播客?就这样说! 54:17SK2的播客传播创新案例 58:33媒介选择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满足客户“某一个场景”的需求 59:31“内容产品”永远只有2种商业化模式:1️⃣做到一定规模,收广告主的钱,把广告做成招人待见的内容;2️⃣把内容做成极度稀缺有差异化的商品,收c端的钱 01:02:20做内容也要有产品矩阵逻辑:“君臣佐使” 01:09:55做个人IP,不要太关注“市场需要什么”,多看看“自己有什么” 01:34:21品牌是承载意义的容器,自说自话是无意义的,而“编辑”的使命,就是把人的需求打碎,再将价值和意义像“组稿”一样组织在一起 01:36:06内容创作者如何“抵抗”AI?把自己当人,才能跟人做好沟通 01:47:56想要转行,nene的方法和tips 对于想进入播客领域的小伙伴,nene的建议是什么? 01:53:01在职场吃情绪价值,就要接受“实际的亏” 01:57:02用“玩家心态”找到自己热爱
- 一坐一忘聊“在地文化”:让餐桌成为一把钥匙、一扇门
最近几年,线上渠道流量玩法的疲软和存量肉搏令人疲惫,人们又把目光一股脑移到线下,“小地方”、“在地”等字眼随着文旅内需的拉动成为了商业们竞相想要穿上的漂亮外套。 然而人人都谈“在地”,我却觉得鲜有品牌做到。用“在地&文化”的方式去做品牌,大概是最费事,最无法用战术速成的一条路径。它需要用脚步丈量、用时间积累,以及最发自内心的人文依恋和热爱。 和一坐一忘是老朋友了,他们在去年迎来了18岁生日,一个朝气蓬勃的年龄、而对于(当今国内本土)品牌来说,又是一个多么奇迹的一个数字。坐忘有很多年复一年重复的事:每季新食材下来请朋友们吃饭;每年几次去云南采风;每年的菌子季;每年一本杂志。这些看似“无用”的情怀动作,却成为了坐忘最核心的壁垒、最牢固的社群关系,甚至是商业持续增长的杠杆。 今天,我们就和坐忘的品牌负责人未央聊一聊,品牌做“在地文化”,究竟是在做什么? ✨✨✨✨✨✨✨✨✨✨✨✨✨✨✨✨✨✨✨✨✨✨✨✨ ✈️本期嘉宾:未央(一坐一忘品牌负责人) 02:54 何为“在地文化”?为什么日本的“在地文化”和商业衔接得如此smooth? 10:32 云南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品牌做文化的“母题”根基 16:47 坐忘的产品逻辑是什么? 22:54 坐忘为什么要坚持“采风”? 30:08 美学、视觉,VI如何表达“在地文化”? 45:47 从品牌表达上如何诠释“在地文化”? 51:32 文化品牌如何“四两拨千斤”做品牌活动/IP 55:54 实现盈利的品牌杂志 58:03 做“内容”给生意带来了什么? 01:00:15 要会做“品牌抽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品牌资产” 01:06:00 坐忘的餐桌:交朋友、“交换信息”、一把钥匙,一扇门 做以人为本的社群,是品牌最具壁垒的PR 01:17:10 文化品牌对于“热点”要如何反应?--“财神套餐”案例 ✨✨✨✨✨✨✨✨✨✨✨✨✨✨✨✨✨✨✨✨✨✨✨✨ 欢迎小🍠找我:Jennifer Jia
- 我在多邻国做营销,绿色鸟子发疯指南
前阵子我在小红书发布的“多邻国office tour🦉(外加招聘)”截至本期发布阅读已经破15w,而在这期播客剪辑的档儿,又传来“多儿去世”的(作妖)消息。。。一个存在感如此强、开辟了一种“疯批”social营销模式的品牌居然是一家“教育公司”作出的“策略选择”。而本次我从多邻国办公室所窥探到的企业文化和底层人文价值观,又让大家不由自主地想要接近和加入它,“死鸟对员工还挺好”、“这才是外企”--我的评论区有人这样感叹道。 今天我请来多邻国中国区的市场负责人楚楚,聊一聊在这份人人羡慕的“dream job”背后,她的营销逻辑和个人成长路径是怎样的;一个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对于可持续经营和战略统一性有着怎样至关重要的角色;她又会给各位年轻的营销人什么样的建议呢? ✨✨✨✨✨✨✨✨✨✨✨✨✨✨✨✨✨ ✈️本期嘉宾:楚楚(小🍠:楚楚的市场部) 张楚楚,多邻国中国区市场营销负责人,帮助越来越多年轻人被绿色鸟子“套牢” 07:44 市场新人选公司tips: 1️⃣ 不要选自己看不懂和不认可的行业;2️⃣ 关注“小生态”的健康程度(人、老板,公司文化);3️⃣ 视野和学习空间最重要 17:08 多邻国的“Social First”策略是什么? 19:27 多儿为什么是绿色的?一个“荒诞内部梗”恰恰就是企业文化的极致缩影 21:20 Quirky and Unhinged:因为我们洞察和直面“学习是反人性”的这件事,所以我们会采取“特殊手段”让你学(邪笑 27:29 品牌不是“规划”出来的,真正的文化也是无法“速成”的 36:15 我们的市场动作大致可以分成“Proactive”和“Reactive” 37:51 “绿鸟”在每个国家市场都有不同的人设偏重,比如日本的“动漫二次元”,德国的“蹦迪文化”,韩国的“追星梦女”etc 41:14 市场部为什么不是“草台班子”? 44:19 品牌服务公司长期价值,而市场则要通过多变的打法为增长获客结果负责。正因为市场打法的多变,年轻人永远有机会 49:24 市场人核心的quality和能力:1️⃣结果导向以终为始;2️⃣享受执行和一线;3️⃣顷刻倾城,沙滩上写字般的magic moment 56:43 关于向上沟通:必须正视ceo代表着公司的基因,公司的成果也表明ta一定做对了非常多的事;跨部门沟通:简洁明确地表达你的上下文逻辑 01:13:40 作为多邻国市场负责人,同时经营着自己3w粉丝的小红书账号,社媒给我带来了什么?职场人要做社媒或个人IP吗? 01:20:37 ⚠️招聘时间!JD如下!
- 探索世界就是探索自我:巴尔干27天
🐍🐍🐍大!哥!大!嫂!过!年!好!🎉🙏🧨🧨🧨 首先给大家鞠躬:早前立下的“年末单口”flag华丽丽地倒掉了。作为一个超级卷王+J人,年前确实行程累到一个不行,生活不规律,失眠又严重了(连续两周吃药没用),所以最后决定🐦掉大家(感觉太好了!) 之后找机会补上,或者随机掉落个直播连线啥的(请关注小📕)~ ✨✨✨✨✨✨✨✨✨✨✨✨✨✨✨✨✨✨ 之前有提到,在做社媒的某个阶段,我感受到了“一手信息”的严重匮乏--现在大家(尤其年轻人)的全部信息来源、词汇概念形成、“经验总结”,甚至价值观体系都几乎完全来自于网络,而网络的信息又是互相“搬运”和“反复被人咀嚼”的。多元信息源、线下的探索、亲身体验生活,甚至是“交朋友”、和人“产生深度链接”。。这些“一手信息”的获取意识和方法貌似已经被我们忽略和遗忘了。 我一直相信,人的可持续循环必须有物理世界的支持,做品牌、人文相关工作尤甚。 今天,我请来了一位“知行合一”、在深度思考之外不断探索物理世界实感的朋友—《红楼慢炖》主播刘利。她刚刚经历了一段巴尔干半岛的“小众人文trip”。本期,我们将从“动机”、“体验”,和“方法论”3个纬度和大家聊聊探索自我和世界的“正确打开方式”。 ✨✨✨✨✨✨✨✨✨✨✨✨✨✨✨✨✨✨ ✈️本期嘉宾:刘利 红楼慢炖主播,撰稿人。刘利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米兰博科尼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以及比利时鲁汶大学获得欧洲研究硕士学位。 03:19 为什么选择巴尔干?整体行程的周期、路线是怎样的(⚠️文末附具体路线) 08:35 巴尔干的历史、地元,民族与人文特点 29:24 城市人们的生活状态、那边的“消费趋势”观察是怎样的? 41:42 中产、年轻人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幸福感获取方式跟我们有着怎样的不同? 53:50 巴尔干这样生活环境好、竞争不激烈的“小众”国家,其实依然有很多“套利”的机会 01:04:54 一定要下载「get your guide」体验不同主题的当地人导游项目! 01:08:38 ⚠️1.6w含机票玩27天的超厉害“攻略”详解: 如何选住处、如何吃、如何玩地更“有效”、如何“交朋友”,有哪些实用工具? 01:33:45 旅行给我们的生活和思考带来了什么? 📝附录------------------------- 1️⃣ 巴尔干27天路线: (飞机)入境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 - 从卢布尔雅那到布莱德湖一日游-(火车)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巴)斯普利特-(大巴)杜布罗夫尼克- 从杜布罗夫尼克到黑山一日游-(大巴)波黑莫斯塔尔-(大巴)萨拉热窝-(大巴)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巴)保加利亚索菲亚- (大巴)普罗夫迪夫-(火车)瓦尔纳-(大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飞机从布加勒斯特离境。上海往返欧洲搭乘阿联酋航空,在迪拜转机。其中,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为申根国;塞尔维亚、波黑、黑山为非申根国,但对中国护照免签或者有条件免签。 2️⃣ 巴尔干旅行相关书单: 《边界的诱惑》by 柏琳 《血与蜜之地——穿越巴尔干的旅程》by 刘子超 《边界——行至欧洲边缘》 by Kapka Kassabova 《黑羊与灰鹰》by Rebecca West 《巴尔干两千年》by Robert D. Kaplan 《我身在历史何处》by Emir Kusturica “波斯尼亚三部曲”《特拉夫尼克纪事》《德里纳河上的桥》《萨拉热窝女人》by Ivo Andric (诺贝尔文学奖) 《血缘与归属——探寻新民族主义之旅》 by 叶礼庭 3️⃣ 推荐使用工具: - get your guide: 寻找各种个性化导览项目,当地人带你玩(可1v1)的app - 谷歌浏览器chrome的自带拍照翻译功能 仙境一般的布莱德湖,晴雨各有意趣@Ljubljana 莫斯塔尔民宿女主人做的波斯尼亚传统早餐@Mostar 旧书摊一欧元一本@Ljubljana
- 品牌刊物怎么做?我在日本零售巨头做了4本杂志!
无穷动备受大家喜爱的老朋友--朗拿度,来做“年度总结”了! 年初的时候我们说要开一档“与朗拿度同行”的“云上班”节目,结果在各自忙碌和折腾之中就这样不出意外地被搁置了。龙年即将结束,朗拿度已经在他的新东家自己lead做出了4本品牌杂志、一份新年报纸。我想这不仅是一份非常优秀完整的工作成绩单,也代表着他作为一个十余年的纸媒/杂志人,在34岁这年向着新领域、新角色成功、勇敢地转型了。 今天,我们就趁着他年前最后一个项目“新年报纸”发布之际,一起聊聊这一年在零售巨头做品牌杂志、在品牌做内容,和个人职业转型的故事吧。 ✈️本期嘉宾:朗拿度/Leon 前《智族GQ》资深生活方式编辑,现在在日本零售头部品牌xxx上海创意中心做内容工作。 05:40 这一年下来,我总结媒体人/乙方成功转型品牌人/甲方的关键是? 15:08 龙年的「关键汉字」是「勇」。有时候“鲁莽”一点,才有能打破边界,拿到意想不到结果的可能 22:56 做品牌杂志之前,先想清楚这3点扎实的创作动机和创作目的 26:12 中国本土的《巡游志》系列和日本的《life wear》杂志有着怎样的区别? 31:08 选择做城市主题之后,上海、武汉,北京,沈阳这四个城市又是如何被聚焦的呢? 34:49 一个敏锐的内容切入点:xxx再发现。我们身处的、以为再熟悉不过的城市,有着微小的“地方革新”和意想不到的人物故事 38:54 一本杂志的整体内容规划是怎样的? 从“somebody"到“nobody”,我在媒体大刊的选人标准在品牌彻底“失效”了 50:41 一本杂志的制作周期、落地流程是怎样的? 协同执行中踩到的“坑”--杂志编辑是一个非常需要专业与经验的工种 1:05:22 我最偏爱的一个栏目是“家庭”(以及揭露了一个杂志行业内幕🤐 1:09:02 有趣的城市精神差异:“有小孩子的家庭,上海我们真的找了很久!” 1:14:37 好的故事将人们联结:杂志制作背后的感人故事 1:24:17 什么样的企业适合做品牌杂志? 1:28:09 在媒体和在品牌做内容的差异是什么? “以前参加活动旁边坐的都是明星,现在参加活动旁边坐的都是消费者”。(bushi😂) 媒体做内容的使命永远是引领,而品牌必须明确希望和它的消费者表达传递什么 01:31:28 杂志媒体人在品牌的‘独家优势”: 1. 知道什么东西是好的(有标准) 2. 极强的检索和资源整合能力 3. 可以跳脱sop处理各种紧急情况 4. 更擅长情感的沟通(让消费者感受到生意之外的“人味儿”) 1:45:39 蛇年的「关键汉字」:祝大家又快又稳地驰骋吧 上海受访者拍摄中 北京拍摄行程的最后一场
- 从内容行业的3个阶段,聊聊今天的“创作者转型困境”
各位好~拖延许久的更新来了。前段时间又折腾去了东京,一回来就甲流+新冠双阳(此刻还躺在床上🥹),年末了,请大家务必注意身体啊!🙏 本期节目大概是在一个多月前录制的,那时我正处于对做“博主”的倦怠期。线下生活和商业的愈发贫瘠、人们依赖一切信息、功能,甚至全部工作生活、价值观来源基于“线上”,真的太缺乏经过时间、思考,体验和感受过的真实信息和“一手”内容了。于是我和资深内容运营人Emma聊了聊,在她经历了过去10年微信公众号“长内容”几个标志性平台之后,怎么看待如今的线上内容行业。以及,“内容人”为何总是怀才不遇?做内容和做品牌的区别是什么?内容创作者要如何转型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机会和商业嫁接能力?在最后我也谈了谈自己的看法。 ✨✨✨✨✨✨✨✨✨✨✨✨✨✨✨✨✨✨✨✨ ✈️本期嘉宾:Emma 近10年泛生活方式/健康/消费领域内容从业者,曾任多家头部新媒体运营负责人 02:40 从新世相到Know Yourself,线上“长内容”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1:19 疫情、短视频的发展,和“公共议题”的消失,让“长内容”由盛转衰 19:36 品牌在这几个周期下,选择内容合作的“偏好”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21:11 “爆文”的“底层原理”是什么? 对于大众情绪的捕捉和写故事的能力,古早“UGC素材库”,都是基于对“人”的深度了解和洞察 32:23 在丁香医生,又形成了一个更有数据公式支撑的“大爆款”/“小爆款”/“优秀”内容标准体系 46:33 内容生产者在与甲方的”需求”产生冲突时,要如何判断是否“妥协”? 56:20 内容从业者经常忘记的一点:推动专业的前提是“沟通”。不管是对甲方、老板,“沟通”往往占据“7成”甚至更多 01:01:41 当前“内容人”所面临的困境是什么? 01:07:38 媒体/内容乙方转品牌甲方,如何顺利过渡? 01:18:09 每个人/品牌都有自己注定的功课,只不过看你选择“先”还是“后”。 比如先做快速的“货+渠道”,后面就要补“品牌/内容”,否则难以突破“上线”; 先做了“品牌/内容”,后面就要补课前面落掉的产品、运营等“实”的能力; 但最终,只有“下限”(务实)或者只有“上线”(务虚),都是不行的
- 中小企业“老板”转型“管理者”行动指南
我身边、圈子中有非常多的创业者、创始人,正在面临“转型成为企业管理者”的课题。他们的企业已经顺利渡过跑产品和渠道的0-1阶段,进入到业务更综合复杂,需要“管理、组织力驱动”的模式。在这个重要的拐点时刻,他们通常会遇到3大“一号位难题”: 1️⃣ 认知gap: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从老板到管理者的“底层功课”到底是什么? 2️⃣ 效率gap:如何在学习大公司“管理理念”的同时,保持小公司的“快速敏捷”? 3️⃣ 工具gap:KPI、SOP,管理方法和工具到底如何实践落地? 今天,我就请到了我非常资深的好朋友Lucy,和大家聊聊企业转型、老板转型管理者的一些思考和方法。 ✨✨✨✨✨✨✨✨✨✨✨✨✨✨✨✨✨✨ ✈️本期嘉宾:Lucy Song 20+年人力资源管理经验,ACC国际高管领导力教练,Lumina Spack认证师。曾服务外企500强、港资,民企企业。 02:14 “老板”和“管理者”的底层区别是什么? 08:35 一个企业到了这“3个阶段”,“老板”必须要往“管理者”学习进化了 13:26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老板”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 18:06 管理者的“硬技能”和“软实力”有哪些? 24:42 关于KPI:定目标之前,第一步应该要关注哪些本质维度? 32:34 定KPI的方法路径:不能“一言堂”,也不能“过度民主” 38:23 把KPI拆分给关键部门:老板要明确战略,但部门负责人也必须有能力“提供达成路径” 46:32 ⚠️案例拆解一个企业如何制定KPI、量化指标,并达成正向结果 52:35 定期沟通和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01:04:27 企业一号位在组织力里的关键作用: 1️⃣战略引领和偏差校准; 2️⃣资源分配和统筹(这点我补充画外音:一号位是唯一能调动全公司资源的人,不要引起没必要的资源抢夺和组织内耗,不要逼死你下面的人。。) 3️⃣塑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越是难的时候,企业越需要“精神领袖”) 01:09:57 一号位要如何为新员工、新人才提供能够生长的健康土壤? 01:11:49 为什么你招不到优秀的人才?因为你忽略了优秀人才最看重的沟通成本和沉没成本 01:21:24 “野路子”的老板要如何赋能“精英型”人才? 其实我们要的大道至简:真诚的文化、价值观的认可,清晰公平的规则 01:27:54 公司到底需不需要、什么时候需要“空降高管”? 找一个平庸的人解决短期问题,还是找一个“出格”的人解决企业下一个阶段发展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对于成本、投资,ROI标准的视角与判断 ✨✨✨✨✨✨✨✨✨✨✨✨✨ 欢迎大家留言、提问 也欢迎小红🍠找我🙋:Jennifer Jia (ID:420701189)
- 答听友问:关于做品牌、工作价值,大环境和自我。
离我们的首次线下沙龙已经过去了一个月,这中间辗转了深圳和杭州,病了两场,这才有空坐下来仔细看看活动上大家在明信片上留下的问题。 都是超级好的问题啊~感叹大家的优秀,也再一次感谢到场的每一位,你们真的都是当下环境下企业难能的中坚力量、不屈勇敢的创业者,对自己和生活都无比严格的品牌人。 这是一期单口,没打草稿,即兴回答,希望在10月的最后一天可以带给你一些能量和启发。 02:36 vivia: 你提到“做闭环”很重要,非常认同。但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比如企业战略调整和预算分配变化,做闭环比以前难很多,且作为个体无法改变。这种情况下,如何以长期主义心态来应对呢? 17:43 小C:好的内容如何“省钱”甚至不花钱做? 30:07 梁凯西:提到很多时候做品牌转型需要老板的认知,但很多时候老板的认知在loading,还没完全想清楚,但知道要找人、agency,空降。但没有完全认知,所以很难推进,想问作为品牌人和agency,如何助推? 38:29 关于跨行业,有没有可以分享的建议?目前在户外服装领域,还蛮想去尝试可持续领域的 44:01 Eita: 是不是“把班上明白了”才能做自由职业?我们到底要通过上班修炼什么? 53:25 不想做管理,只想做内容,是不是只有做超级外挂一条出路? 55:02 叶子:如何将品牌工作较为感性、人文的部分转化为更有逻辑的语言、系统化地表达出来、还能利他?如何避免品牌内容变成自我的表达? 58:21 sasa:如何更好地掌握一个品牌的用户画像 01:04:46 叶子:如何快速打造一款让消费者有记忆的产品 01:09:36 luke: 为什么在一个渠道平台下,很难诞生伟大的品牌? 01:12:20 喜欢做内容、擅长做内容,和用品牌的方式做内容,三者之间如何跨越? 01:14:15 广告公司是否并不擅长做内容? 01:18:04 Val:职业倦怠期如何找到工作的意义?迷失方向的时候如何稳定内核? 01:20:00 彬妈:赤裸裸的人如何做品牌? 01:22:36 能否畅想一下之后内容人、品牌人的生存状态?之后会是更好的时代吗? 01:24:24 cidar:品牌人做的内容是否注定是一种内心价值的投射?我们如何做好自己本不是消费者的品类? 01:26:22 lulu:品牌人的35岁职业危机要如何解决?想听jennifer自己解决“繁衍欲”的经历
- 开吉茶馆:以“场”带“货”的克制经营者
我自己经常说我擅长、且聚焦在“非必要、非功能”品类。而最好的“非必要”,我认为则是可以有效地、持续地“陪伴一群人度过一段时间”。 开吉茶馆就是这样一个品牌。 「开吉」的创始人Evan其实曾是我的同事,但我们几乎没有机会真正共事。他从一个咖啡界“老炮”转去做茶,且在上海年轻人圈里“一鸣惊人”。时隔2年多未见,在和他深度聊过之后,我发现「开吉」和“网红”这个词相去甚远,Evan的经营逻辑极其通透和克制。从文化上,他专注“馆”而非“茶”,不做自我感动和与用户感知无关的宏大叙事;从发展上,他清晰地意识到目前“纯茶”所处于的市场阶段,在外界和资本的push下坚持自己的节奏,比起每一个茶饮人都要提起的星巴克,他更愿意把“蓝瓶”作为benchmark;从经营上,他解释了我一直对于“纯茶馆无法做全时段”的质疑,从第一天就把“吃食”更有机地结合进用户喝茶体验之中。 没有假大空,全是本质思考和经营细节,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 ✈️本期嘉宾:Evan郑志文(小红书:郑伊万) 开吉茶馆创始人/产品经理 03:57 老品类“年轻化”--别去强行解释“文化” 08:33 不要去标准化教育“茶”(货),但可以标准化“茶馆”(场) 16:48 任何一个赛道都要尊重它的“周期规律”,从只卖“货”和只卖“场”,慢慢过渡到以“场”带“货” 22:59 贩卖空间和休闲体验的线下商业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在“非休闲”时段吸引客人消费,cover经营成本,做到真正的“全时段”? 31:41 “早C晚A”是个经营伪命题,因为白天和夜晚的经营逻辑、空间逻辑,甚至是团队基因都完全是无法交融的两套体系 34:56 在商业发展路径上,比起星巴克,我更会把“蓝瓶”作为对标 42:52 茶饮赛道:当一个行业到了如此“卷”的程度时,我们是不是都该反思一下,这个赛道是不是有点无聊? 52:46 品牌叙事:说人话、不要给消费者造成任何压力,能让人们先体验尝试的任何表达 56:30 开吉“有吃有喝”的产品逻辑 01:02:31 “爆款”绝不属于空间型品牌 -- 珍爱生命、远离“爆款” 01:14:31 开吉的内容策略:召唤同类 01:21:50 不管是品牌人还是运营人,我们都要首先是生意人。当你理解“单店的生意”、“今天的生意”,和“明天的生意”时,你就不会感到焦虑 ✨✨✨✨✨✨✨✨✨✨✨✨✨ 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你想听到的选题! 也欢迎小红🍠找我🙋:Jennifer Jia (ID:420701189)
- 品牌如何“躬身入局”做好小红书?还聊了聊为啥我不爱用Agency
📢last call~ 9月28日,「无穷动」x「oh!myga」将在上海举办首次播客沙龙:“关于做品牌、工作价值,大环境和自我”。 我和品牌星球创始人brian,以及oh!myga两位主播大陶和leon都会来和大家一起聊天~详情🔎及购票请戳⬇️ https://www.xiaohongshu.com/user/profile/5a30d8bd11be10371c3fd7cf/66d67187000000001d017410?xsec_token=ABVGvnmXRXlW-UuvQpUgRwLYb5PB6lynoMyGtULHZ8ARU=&xsec_source=pc_user ✨✨✨✨✨✨✨✨✨✨✨✨✨✨✨ (接上期~) ✈️本期嘉宾:Eva(小🍠:葫芦伊娃) 9年品牌营销人,现国内知名运动服饰品牌市场业务负责人。 02:27 平台也有大量不确定性、变量的“草台”一面,做好小红书营销必须躬身入局亲自找手感 06:05 绝对不能把“宝”都压在买手上,最后失去的是“议价权”、以及更重要的--“品牌的权杖” 08:46 拖着行李箱“三顾茅庐”某大博主 -- 给小公司的买手营销tips:产品前期就involve买手(ta是你的大渠道sales) 13:26 精力和资源有限,一定是“博主”>“官号”的优先级铺排 15:07 做新品和“信息拦截”时,“search”要>"feeds” 17:44 “效果”和“形象”,如何配比? 19:37 “直播预告”为什么重要? 24:12 博主和品牌的关系,要如何win-win和可持续? 30:46 没有创意或者内容相关背景经验,要如何做好内容? 36:29 “为什么我不爱用乙方咨询公司。。” 41:33 其实很多老板都面临巨大的“信息茧房”(社交圈也固化)和“自我认知瓶颈”的问题,老板也是“人”,很多不合理的决策,本质就是因为这个人停止成长了 ✨✨✨✨✨✨✨✨✨✨✨✨✨ 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你想听到的选题! 也欢迎小红🍠找我🙋:Jennifer Jia (ID:420701189)
- 当代机智灵活营销人实录:老板说“品效合一”,那就只能聚焦“效”,不要“品”
⚠️先插播一则消息:9月28日,「无穷动」x「oh!myga」将在上海举办首次播客沙龙:“关于做品牌、工作价值,大环境和自我”。 我和品牌星球创始人brian,以及oh!myga两位主播大陶和leon都会来和大家一起聊天~详情🔎及购票请戳⬇️ https://www.xiaohongshu.com/user/profile/5a30d8bd11be10371c3fd7cf/66d67187000000001d017410?xsec_token=ABVGvnmXRXlW-UuvQpUgRwLfePlDKLm1c59jk1O5yeIWA=&xsec_source=pc_user ✨✨✨✨✨✨✨✨✨✨✨✨✨✨✨✨✨✨✨ 在这个“存量乱纪元”时代,小企业挣扎于现金流和生存线,线上渠道起家的“白牌”企业急着贴牌扩领土,而“根儿正苗红”的大零售/消费品牌呢?他们拥有沉淀完善的方法论和最正规的体系打法,但在一个前后夹击用户抢夺的“大洗牌”周期,他们也是最需要“打破僵化”、卸下偶像包袱,吸收“新鲜战术”,但又必须有机结合回自身体系和优势的“迫切革命”群体。 Eva就是一个拥有”灵活身段”的营销1号位。初识她是在小红书,一个拥有full time管理工作,同时能把sns经营得好的人,一定是能抓重点、看本质,multi-tasking的好手。而当我在李宁总部见到她,听了她的品牌营销策略后,则发现她有着深度一线的市场洞察,并且敢于打破、躬身入局去亲自落地执行,更重要的是,她很敢下注。 今天的市场环境下,全靠“战术堆砌”或太过运筹帷幄的“长期战略”都是行不通的,我想今天这期,我们就和既有正规军体系背景、又通晓不断变化的战术的Eva来聊一聊,这套“营销组合牌”到底要怎么打。 ✨✨✨✨✨✨✨✨✨✨✨✨✨✨✨✨✨✨✨ ✈️本期嘉宾:Eva(小🍠:葫芦伊娃) 9年品牌营销人,现国内知名运动服饰品牌市场业务负责人。 05:41 这几年,线下社群活动明显不管用了,为什么? 18:34 每年都会杀出一个爆火的运动/户外品牌成为新的“中产标配” 23:17 “白牌”崛起,带给“正规军”怎样的启示? 29:36 营销人不能总拿“经济下行”说事儿,其实消费者不怕买贵的,就怕买贵了 36:54 暴论:老板说“品效合一”,我们就focus 【效】,不要【品】 44:51 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产品一定要聚焦,再聚焦 48:25 销售的源头是核心场景,用户洞察一定要在一线!在一线! ⚠️本期高光part:观察“人”,洞察用户的路径&方法 ✨✨✨✨✨✨✨✨✨✨✨✨✨ 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你想听到的选题! 也欢迎小红🍠找我🙋:Jennifer Jia (ID:420701189)
- MAIA ACTIVE 米娅:“创业成功”的一号位底层思路
认识MAIA ACTIVE创始人米娅是在4年前她来深圳的一次出差。第一印象是,我很喜欢她:说话干脆直接,脑子清楚,雷厉风行。从这以后,我就经常穿MAIA寄给我的新品,而她们在2021年C轮融资后的品牌性格提炼,所提出的「sisterhood」、「不做女孩们的教练,而是她们的拉拉队」(*品牌星球有专题文章,当时还因为非常喜欢文章的视角和深度特地联系了编辑)则让我感受到他们品牌内核的扎实聚拢,与产品生意的自洽闭环,以及真实细致的用户洞察。 再次见到米娅,她已经经历了安踏收购、与“巨头”共事、离开、休假,开始人生新篇章这一系列动作。最近在小红书上看到她,我觉得她脸上依然带着创业者独有的“生命力”,我不禁好奇,在这一波“新消费”大浪淘沙后少有的“创业成功”上岸者,她做对了哪些事情?作为创业者,这一趟旅程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作为去年刚成为妈妈的女性,在各种舆论风波、公司大决策、人生大决策之下,她又有着怎样的痛苦和快乐,她是否打通了自我成长的好几个关卡抵达了“真实、勇敢,乐观”呢? ✨✨✨✨✨✨✨✨✨✨✨✨✨ ✈️本期嘉宾:米娅(小红🍠:艺名米娅) MAIA ACTIVE联创/前CEO,小红书第24号员工,维秘第一位亚裔买手 ✨✨✨✨✨✨✨✨✨✨✨✨✨ 05:35 创业第一天,我就坚定了“DTC”路径 08:39 “DTC”的本质是什么?产品足够好、渠道足够克制,价格足够坚挺 11:07 永远追求"双C”原则:Consistent + Cohesive 18:26 文科生请挺直腰板儿:创业里比较大的教训就是“数据”无法提供真实、深度,前置的用户洞察 24:25 0-1做对了什么?爆款+找对营销人群和渠道(4P) 31:25 “品牌路径”还是“规模路径”?会者不难,怕的是摇摆 38:05 我们最常犯的错误是“错误地理解竞争”和“选错战场”。 大部分企业的瓶颈在于不知道“我是谁”和“我想成为谁”?只能判断单一战术的好坏,却没有底层战略方向。 45:10 企业1号位的首要职责:必须找到下一个“拐点性”(战略性)的增长,而不是埋头苦干“线性”(结构性)增长 47:27 必须承认,“方法论”只能给你60-80分的东西,“非方法论”的“人肉操盘”才能给你90分以上的东西 51:57 出售给安踏,创始人的底层思考过程:没有战略性增长的品牌是没有未来的,就是慢慢失血慢慢死 55:33 “效率驱动”的企业活得久;“品牌驱动”的企业会活得好 01:01:23 创业让我有了真正的“第三人称”视角 01:11:22 生育其实跟创业一样,都是“照镜子”,是把“自我扔出去跟他人碰撞”,继而丰富自我 01:15:42 工作跟生活没有平衡,全是取舍。:)这边建议大家别在人生同一阶段给自己“硬上强度”(会疯) 01:25:22 妥善区分哪些事是为了“现金流”,哪些事是为了积累“优质资产”? 不要过多考虑“大环境”,因为你永远寻找的是“局部最优解”。如果硬要说一个实用建议:抱持心态的稳定:) ✨✨✨✨✨✨✨✨✨✨✨✨✨ 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你想听到的选题! 也欢迎小红🍠找我🙋:Jennifer Jia (ID:420701189)
- 不擅长“投机”?这份《打工转型小生意入门》可能适合你
前一阵,「塞米的小趋势研究室」推出了一个名为《打工转型小生意入门手册》的文字课程。这在当下无疑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主题,但同时,课程里标注的“不适合谁”更引起了我的兴趣---想要快速变现的。 “搞钱”是个中性词,我们对此没有任何“冒犯”的意思。但确实有一类人,不太以短线、“赚钱”为做事的唯一和最终目的。或者说,我们更希望自己“创的业”是有意义的、是长期主义的,而“钱”是作为我们选择适合自己正确道路的、辛勤努力的必然结果和奖赏。 今天,就和塞米聊一聊做这种生意的可能性,听听她既有策略逻辑,又务实不“假大空”的经验和建议。 ✨✨✨✨✨✨✨✨✨✨✨✨✨ 04:59 年轻时最看重“钱”,但随着年龄增长,你会意识到“时间成本”最重要 09:38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阶段适合创业? 15:30 小生意第一步:先理理自己有什么“牌” 22:43 先做“轻资产”的“乙方服务类”创业会不会比较好? 36:00 乙方服务的思维和内容必须迭代:不落地的“大全案”时代过去,企业更需要“外挂操盘手”,或者更细分、“精专”的服务板块 45:35 做“实体生意”的第一步考虑什么? 51:50 0-1起步“销售渠道”策略的超实用tips⚠️ 56:45 做实业起步,“合伙人”是不是必选项? 01:00:10 创业起步常见“坑” 01:05:20 未来5-10年,什么样的生意是“好生意”? ✨✨✨✨✨✨✨✨✨✨✨✨✨ 💡如果你对《打工转型小生意入门手册》具体内容感兴趣, 可以扫描QR code👇: 或跳转链接购买🔗:https://flowus.cn/share/29d8f55d-7d93-422e-9ff7-d103965772d0?code=6Q4KHN ✨✨✨✨✨✨✨✨✨✨✨✨✨ 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你想听到的选题! 也欢迎小红🍠找我🙋:Jennifer Jia (ID:420701189)
- “New money"和“老钱感”品牌的最大差异,在于“文化”的塑造与表达
我曾在小🍠上聊过品牌因为不同“商业模式驱动”而形成的3种分类:“渠道品牌”、“消费品牌”,和“文化品牌”(中国大部分还没有形成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企业,依然在小而美的“生活方式品牌”阶段)。无论是哪一种品牌,在目前的“乱纪元”,都在迫切寻找自己下一个阶段可持续的“战略和打法”。 当“增量”变成“存量”,当仅仅提供“效率”和“性价比”不再能满足消费者,当企业一转身发现流量、博主、平台,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一切都不属于自己的时候,我想,企业必须回归自身、回归品牌,回归一砖一瓦构筑自己的“品牌资产”,才能真正穿越周期。 ✈️本期嘉宾:刘厂长(小🍠同名) 「文化图腾」方法论提出者/深圳零售协会品牌专家/品牌创新顾问 我和刘厂长都相信“品牌基于文化”。而和我“编辑叙事逻辑”不同的是,刘厂长有他自己独创的一套:「文化图腾」+「营销剧场」“方法论工具”。 相信文化有了“具象工具”后,无论是企业还是品牌人个体,都可以更清晰地找到坐标与路径(或者是对你思路的启发)。 ⚠️给大家的福利!🎁 03:56 “做品牌”的目的是沉淀“品牌资产” 09:05 “品牌资产”=品牌资产化+品牌文化(魅力+魄力+地位) 16:12 我国企业家为什么普遍缺乏“品牌意识”? 本质上所有人都是还在摸索的“第一代”创业者,没人能面带“老钱”的优雅和从容 18:16 刘厂长作为一个外部品牌顾问是如何培养老板们的“品牌意识”的? 25:52 “渠道品牌”的焦虑: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而唯一的解法,是沉淀属于自己的“品牌资产” 29:29 “品牌资产”必须沉淀在“消费文化”里,而不是过于“功能性”而显得狭窄的销售路径里 34:50 积累品牌资产第1️⃣步:寻找+二创专属于企业自己的“文化图腾” 44:38 衡量“有效文化图腾”的3️⃣个点:独占性、意外性,文化差异性(亚文化、异文化,古文化) 53:47 找到“文化图腾”后如何表达?做好4️⃣个营销剧场:发现场,互动场,交易场,拥护场 01:01:17 如何把文化植入最重要的“产品环节”?必须先解决“拉通问题”,然后从最小闭环的“品牌专属品”做起 01:11:17 “乙方咨询”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洗牌时代”用以前的老办法注定是不行了;但对于真正有能力思维迭代、敢于双手沾满污泥的乙方来说,“风浪越大鱼越贵”? 01:20:18 企业需要真正深入经营、亲自落地的“操盘手”,你有决心和实力做那个“外挂操盘手”吗? 01:27:16 ”品牌人”的出路? 不要被“标签”、“岗位”,“职能”所局限;思考本质提升技能,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目的都是做好“企业内部经营”。 ✨✨✨✨✨✨✨✨✨✨✨✨✨✨✨✨✨ 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你想听到的选题! 小红🍠找我🙋:Jennifer Jia (ID:420701189)
- 短线时代,“做增长”和“做品牌”冲突吗?
“做品牌”很像学哲学、心理学的“文科生”,高手善于从人文、文化底层洞察用户情感本质,从而像“气溶胶”一样弥漫式传递品牌内容、价值观,情绪。。。他们是企业壁垒的构筑者,也是企业护城河诗意的守卫者;而“增长”(或者说运营),更像个信奉数学和行为学的“理科生”,他们洞悉销售的本质,擅于使用各种新型武器“计算”和提升生意的“确定性”,是商业经营的最本质需求。 “做品牌”几乎就=“长期主义”。而一个浮躁的“投机”时代,靠流量和战术的“短线”玩法也几乎从所有维度站在了“做品牌”的对立面。但其实,我们对“增长”(赚钱)的理解也是片面的,很多企业对“做品牌”和“做增长”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各自的战术层面(“做物料”的和“做流量”的)。它们本该是一对双生子,却硬生生被掰成两种option。毕竟大家都是可以到达罗马的人,只是起始地和路径不同。 今天就邀请到“增长”方面的大咖windy,和大家聊聊“增长”的思维本质到底是什么?在企业中,“做增长”和“做品牌”到底冲不冲突?我又要如何转型成一个有增长思维和掌握业务方法的“全能”营销人呢? ✨✨✨✨✨✨✨✨✨✨✨✨✨✨✨✨✨✨✨ ✈️本期嘉宾:Windy 长期在新式茶咖品牌,深耕增长运营的大朋友。曾任喜茶、奈雪,Tims增长运营负责人。 ✨✨✨✨✨✨✨✨✨✨✨✨✨✨✨✨✨✨✨ 05:40 “增长”的概念和方法论在中国分成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红利期。看中“产品力”,品类稀缺,做好产品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要求。从“岗位”来看,更在意岗位本身专业,过程大于结果; 08:53 第二阶段:发展期。补充“品牌力”,渠道从线下转线上,开始需要岗位整合“品牌在渠道发声”的打法和效果 ; 11:35 第三阶段:成熟方法论时期。首席增长官更体系化地整合所有渠道和打法,并对结果进行量化的考核和调整; 12:58 职业经理人可以“方法论”的创新,但企业本质的增长创新还是来自产品、品牌这些本质驱动; 14:38 CMO和CGO的区别?背景和路径不同; 19:51 CGO的核心素养:了解行业,了解路径(品牌路径vs渠道路径),“先唱戏后搭台子”,还是“先搭台子再造名曲”; 25:08 选择什么路径,要看“创新力”是否足; 33:43 “品牌人”可以转型做增长吗? 当然。“增长”前面是可以带前缀的:“品牌增长”、“渠道增长”,“产品增长”。用品牌驱动增长难度“最大”; 38:53 不要把“数据”妖魔化,数据的本质是一种链路、是漏斗; 50:08 任何战术都不是万灵药,常规活动带来增长10%-15%已经不错; 58:39 企业在什么阶段用“品牌”发力,什么时候用“增长”发力? 看客单,低客单的用户沉默成本很低;高客单需要内容和额外情绪价值; 01:07:34 增长的本质是诊断“目标用户在哪里”,深挖消费习惯和消费路径,而不是粗暴地增加渠道和战术; 01:26:38 “增长”思维天生可量化,但如果品牌人学不会“业务自证”:这很难,我祝ta成功。。。 01:28:03 “做品牌”可以“制造惊喜”,而“做渠道”很难“超预期” (优秀)品牌人转型有优势,但一定要补上“线上渠道”这堂课。 ✨✨✨✨✨✨✨✨✨✨✨✨✨✨✨✨✨✨✨ ⚠️🙋欢迎大家留言对本期的想法,或者想听的选题 也可以来小🍠看我更多的日常品牌分享:Jennifer Jia(ID:42070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