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19.券商研究报告还值得读吗?起朱楼宴宾客

vol.119.券商研究报告还值得读吗?

71分钟 ·
播放数29017
·
评论数153

《金融行业是如何运作的》第一期,聊聊券商研究所和它们生产的研究报告。

大家好,我是大卫翁,“起朱楼宴宾客”是我用来记录这个大时代的播客节目。

是的,我又给自己挖坑了。

《金融行业是如何运作的》这个系列会聚焦普通人日常可能会接触到/也可能接触不到但很有意思的金融行业的业务单元,聊一聊这些业务单元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他们的产出对我们的投资理财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第一期聊一聊我自己曾经作为一个亲历者参与过的券商研究所,它的起承转合以及业务模式。当然更关键的是,券商研究报告还有必要读吗?如果有的话,适合什么样的人读?怎么读更好?

插播一个广告,起朱楼宴宾客和财新周刊合作的2025新春订阅特惠活动即将在3月13日结束!

本次活动共有三种产品可供选择,分别是一年期的财新mini年卡(原价248元,限时优惠价124元,平均每个月10.3元,mini+年卡优惠券领取链接),一年期的财新通年卡(原价648元,限时优惠价为498元,平均每个月41.5元,财新通年卡优惠券领取链接),以及一年期的金融我闻升级版年卡(即数据通Pro年卡,原价1998元,限时优惠价为1518元,平均每个月126.5元,金融我闻升级版年卡优惠券领取链接)。

此外,购买任意一项产品的朋友,都可以获得我的知识星球的加入或续期优惠券,同时可加入财新专属听友群。如有需要的朋友,请加微信号qizhulou220112(注明财新订阅),并发送使用优惠券成功订阅的截图进行领取。

具体介绍可以参考这篇公众号文章:《财新 X 起朱楼宴宾客2025新春优惠订阅活动》

简要时间轴:

04:40 第一部分:券商研究报告适合有什么样需求的人来读?

1、希望自己主动投资个股的人

2、希望紧密跟踪宏观和市场的人

3、其他人基本没必要读,原因有三

11:40《论一名分析员的基本素养》为例,看看当年的券商研究报告都是怎么写的?

18:55 第二部分:券商研究所的构成和研究报告的生产流程

延伸阅读:大力如山 《卖方的肉与谷》 《记取卖方种花人》

《华尔街之肉:我从股市绞肉机中死里逃生》 安迪·凯斯勒

21:05 券商研究所的服务对象

23:17 券商研究所的研究模式

27:30 券商研究所的商业模式

延伸阅读:《新财富季流量焦虑症》

33:23 券商研究所的三个类型

36:36 券商研究所的内部结构

42:46 研究报告的分类和产生过程

45:45 介绍两个阅读个股研报的小技巧

49:57 行业研报里面比较有价值的只有一类

53:47 策略研究报告的起与落

延伸阅读:《策略分析师之死》

58:28 宏观研究报告为何越来越没有阅读价值了?

61:38 第三部分:读谁的?怎么读?

68:03 关于券商研究所和研究报告,我最后的两个结论

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我正在好好运营那一片后花园。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生活方式播客节目《犬生活》,《关于2025年的六个预测(犬生活X油条配咖啡版)》新鲜出炉~

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互动,或者给我写邮件,邮箱地址qizhulouyanbinke@gmail.com。

节目BGM:

The Long Way Round - Jodymoon

节目后期:大卫翁

展开Show Notes
雨白
雨白
2025.3.10
伟大的卷王翁老师,respect🫡
杰西_2023:respect+1
杰西_2023:连卷自己的逻辑都这么清晰,啧啧哈哈😂
3条回复
Ass嘟嘟
Ass嘟嘟
2025.3.10
「1️⃣券商研究报告 - 适合人群」
1)希望自己主动投资个股的人
券商研究报告,几乎是普通人能接触到、唯一专业的研究来源。
核心受众是公募基金或买方的投资经理,面向公众时时效性较差。好处是没有利益相关,内容相对客观中立。
2)希望紧密跟踪宏观和市场的人
勤奋:是所有类型市场机构里最卷的细分领域。
有体系:输出成体系,但也容易拿着锤头看哪都是钉子。
有信源:观察市场水温,更加一手。
3)其他人基本没必要读,原因有三
① 券商研究报告,特别是对于个股、公司的,基本上是二手信息。
② 目前券商研究所的研究员普遍比较年轻,没有经历过很多的周期。
📊新财富:目前卖方分析师平均年龄32岁左右,其中一半的人是30~40岁。
导致他们的观点、逻辑、视角,有思想钢印和时代的痕迹,很难穿越周期看待这个行业/公司。
③ 现在券商研究所的合规非常严格
研究报告里的文字描述、逻辑,经过了大量的模糊处理,无法看到他真正想讲什么。真正想讲的可能在路演中表达。
券商研究报告不值得大部分的人去读。如果你没有一套逻辑框架抵御研究报告给你的诱惑,还不如不看。

「2️⃣券商研究所 - 构成」
1)服务对象
卖方研究报告是向买方投资者服务的,即外部的机构客户(公募基金、保险资管、主权基金、私募机构)。
核心客户:公募基金经理。公募基金给券商研究所提供分佣,券商再给研究员,是券商考核研究所、研究所考核研究员的指标。
2)研究模式
基于基本面为主。
14.15年开始,券商研究供给大规模爆发,卷研究 → 卷服务。
研究能力是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一块,但行业外的公众真正能感知到的,只有他的研究能力,形成偏差。
3)商业模式
名:券商分析师的声誉、整体研究所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比如新财富的评选。
利:佣金。扩大研究的影响力、券商的影响力,推动零售/投行等其他领域业务发展。
研究所,就像是券商的一块金字招牌。但公众知道的是分析师而不是背后的券商。
好处是个人的,问题是机构的。这种模式走不通了,不如卷指数。
4)三个类型
① 整体水平有保证,但个体没那么突出
历史悠久/是个大的研究机构,整体研究在水准之上,比如中金、中信。
外部的人,关注券商研究报告,最好选择①。对券商研究的需求信息的准确度、客观数据信源的可靠性、对公司/行业的分析框架。
② 所长/管理层非常强势,拉来一波很优秀的研究员,特色非常鲜明。
但如果强人走了,或者强人不被市场认为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影响力慢慢衰落。
如果强人还在,或者代表的风格依然是市场比较匹配的研究风格,可以关注。
③ 各自为政
事业部制,小团队自负盈亏,不太受整体大机构的影响。
研究有上限,整体研究所水平乏善可陈。
只有业内人士比较熟悉。
5)内部结构
总量团队:宏观、策略、固定收益、金融工程。
行业研究:周期、消费、科技等。
细分行业:大部分不会变。
每个团队,一个首席研究员(分配团队工作、研究思想的引领者),(资深)分析师、实习生。
研究员,通过跳槽完成进步的路径。局外人想了解,最好看他的整个履历。曾经在什么平台工作过,可能比他目前是什么职位更加重要。

「✅个股研究报告 - 分类」
1)覆盖报告
公司覆盖:当一个研究员第一次为一个公司写研究报告时,(思路)值得一读。
找相对较大的所,最早写的覆盖报告。
2)定期报告
季报、半年报、年报后,常规的跟踪。信息量不大,阅读价值不高。
3)热点事件的追踪报告
找覆盖该公司比较久的研究机构,写的热点事件的追踪报告,比较有价值。

「✅研报 - 阅读技巧」
现在读个股的研究报告,借助其中的一些客观数据和信息,叠加对公司跟踪时间较长的人的一些观点、逻辑框架,完成对一个公司的基础覆盖。
1)没有覆盖/覆盖后中断了/只有边缘小所覆盖
要千万的小心。
没有任何券商覆盖,意味着它的业务存在一些问题,出现了基本面的重大变化。
国内的券商不会就此写卖空报告。所以这时停止发该公司的覆盖报告就是一种表态,就是一种做空。
2)重视评级别下调的公司
说明研究员/研究机构对这家公司的观点出现了重大的变化,是一种看空的信号。

「✅研究报告」
1)行业研报
行业覆盖:一个行业的中期、年度,往往有一篇大的研究报告,团队首席写。
一些行业的热点追踪、细分行业的新的覆盖。
2)策略研究报告
具有时代性。曾经是重中之重,现在整个水平下降最快。
原因:策略研究的研究疆域不断拓宽,与其他研究团队的交叉越来越多。策略研究的门槛相对较低。策略分析师在很多研究所里无研究总监之名、行研究总监之实。
3)宏观研究报告
能表达的东西越来越少,能做的是更加的路演化。
对行业外的人来说,相对应的报告价值越来越低。
比如:几个大所关于重要会议或某个重要政策文件出台后的分析。
Ass嘟嘟:「3️⃣券商研究报告 - 读」
1)读谁的?
① 目前还愿意对公众“持续输出”比较“完整内容”的研究员/研究团队的报告
② 老分析师的研究报告更值得一读
③ 针对某个公司/行业的研究报告,尽可能读大机构的
④ 特定行业:具有产业视角的证券机构的分析报告
2)怎么读?
客观:报告中的数据、客观信息。比自媒体更加严谨。
逻辑:逻辑框架、视角。
具体观点:相对忽略不计。

「✅结论」
1)虽然现在转型困难,价值不及之前,但不会消失
券商研究依然会存在,但是它一定会收缩。过去十年券商研究的供给扩张太快;指数化趋势在海内外势不可挡,对主动研究的需求下降。
2)券商研究报告看看就好
不要把观点和结论当真,但其中的数据、信息、逻辑相对靠谱。
约小亚
约小亚
2025.3.11
个股报告一般挑一下出品方(中金和中信建投,华泰之类偶尔会看),再筛一下深度/首次,偶尔再看一些行业报告。但总体来说卖方报告的结构角度都太过四平八稳,没什么穿透力。
大卫翁
:
曾经也是有有穿透力的研究报告的,除了节目中讲到的这些,我在18年之前还是看到过一些让人击节赞叹的研究内容的,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都消失在风中了……
DYDYDY:野生约老师0 0
我感觉现在可以拿AI agent去批量处理研报了…卖方报告由于合规限制,大部分信息还是重复冗余无创新
大卫翁
:
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搭配,自己人工读太费时费力了
卖方首次评级报告可以帮你快速了解一家公司,和卖方分析员聊天主要是了解不同市场参与方对市场或者个股的看法,检查一下自己的盲点,最后的投资决定还是要自己分析。
莎拉很忙:买卖都干过,不过作为分析员不管买方还是卖方其实都是销售,只是销售对象不同而已。i人还是自己做投资比较有意思。
大卫翁
:
看来是买方的朋友……
HD480249b
HD480249b
2025.3.12
本曾经券商研究所实习生表示,大卫翁老师说得很对!我读研期间在北京、上海腰部券商分别实习过,后来又去买方后台实习过。我写过日报、周报、事件点评、行业报告、个股分析、会议纪要、每天运营团队的公众号、服务半年度的策略会、给买方群发信息。一个行业研究小团队发出的报告上署名的可能只有1-3分析师,但背后有无数不断更迭的名校实习生孜孜不倦付出、挑灯夜战、笔耕不辍(ps:大部分是小黑工,没有实习补贴,自己租房、付路费搭钱去实习)。面试实习机会也很卷,每一个拿到留用offer的毕业生,前期都是很多份这样的实习堆起来的,从腰部券商到肩部,再卷到头部,金融行业真的很卷!但每天出入CBD高大上写字楼,走在西城区or陆家嘴,接触的是高智商、高素质的行业高管or买方客户,一定程度满足了虚荣心,了解了浮夸的金融行业(表面风光,私下卷得疯狂)。(pps:最后我没进入券商,甚至没在金额行业,想起来也是一段充满激情、慢慢逝去的岁月了!)
大卫翁
:
为那些没有名分只有付出的实习生致敬🫡但我想在券商研究所实习过的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经历和经验,无论是去实业还是金融,当年写报告时的一些思考模式和数据能力都一定是有用的
怎么说呢,卖方分析师里面,能认真读MD&A和财报附注的人已经相当少。尤其在AI时代,行业卷,能扎扎实实做研究分析的更难得了。再加上券商的商业模式很难避免利益冲突,几乎没有卖方分析师写看空报告。大家现在上班的统一动作就是打开万得,看看同行写了啥,自己拉点数据,写个提纲,自己或者让人工智能调内容。你也万得,我也万得,大家都是合格的平庸之辈。
骑单车的小鳄鱼:都是实习生的产物
大卫翁
:
wind或最赢
3条回复
03:22 太期待这个系列了!疯狂打call了🥹
大卫翁
:
做完一期后发现这个系列太费功夫了,我争取不弃坑😭
成欣峰
成欣峰
2025.3.11
大老师现在的播客真的太成熟了,结构清晰逻辑完整,节奏刚刚好
大卫翁
:
除了准备一期变得越来越复杂之外,确实没啥问题😭
某人_5voX
某人_5voX
2025.3.10
入市7年半,年化收益率21%。很少读研报,偶尔读也是确实因为找不到信息源的时候。从来不会把券商预测的业绩和股价当回事,他们的预测也从来就没我的准。
HD73709v
HD73709v
2025.3.10
完了完了,向左看齐要火了,选题要收着做了🤣
大卫翁
:
哈哈哈哈 被推荐的一个小众宝藏播客
HD480249b:已经连着听完十期了🤗
6条回复
HD717851g
HD717851g
2025.3.10
1:01:17 美轮美换民主党那套信息茧房很严重
大卫翁
:
恩,别说中文播客圈了,我在英文世界里都很难找到没有民主党茧房的节目,感觉媒体还是大多偏左
奶茶骗子脸接大招:而右派媒体(自媒体)又会(大多)奔向民粹和反智……sigh……左派的核心主张还是吸引固定的圈层吧(只能说
7条回复
dqj9388
dqj9388
2025.3.12
实习生实惨😅👊😅
GOOD棒
GOOD棒
2025.3.10
📰报告看看就好 重视数据逻辑而非结论🌳
🈶️整理逐字稿、笔记和思维导图
评论字数受限,随时可能不分享🌟
需要可拿去学习(复制到手机浏览器打开保存即可)
🔗:https://pan.quark.cn/s/e58d41e5167f

笔记(部分):
✨对于券商研究报告,哪些群体应该特别关注并阅读?券商研究报告存在哪些局限性?
券商研究报告适合那些希望自己主动投资个股的人,因为它提供了相对专业且具有行业标准的信息来源。此外,对于想要紧跟踪市场和宏观情况的人,可以关注宏观团队和策略团队的报告,因其内容丰富且成体系。
券商研究报告主要为二手信息,很多观点和逻辑在市场上已经广泛流传,对于个股分析而言,读者可能会错过最佳投资时机。同时,对于只追求短期热点的投资策略来说,券商报告的价值相对有限。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为什么通过公开研究报告寻找未被市场充分Price in的信息越来越难?
这是因为随着市场研究覆盖度的提高,大部分有亮点的标的早已被众多研究机构覆盖,信息的有效度变得非常高。现在想在公开报告中找到尚未被市场定价的新鲜观点和信息非常困难。

✨券商研究报告是否值得大部分投资者阅读?
不推荐大部分投资者阅读的原因在于,研究报告中的观点和研究价值在合规要求下可能被大量模糊处理,实际想表达的内容可能在路演中表达,而非报告中体现。而且,仅依赖研究报告买卖股票或看待市场几乎必败无疑,若没有一套逻辑框架抵御这些研究报告带来的诱惑,不如不参考。

✨券商研究所的商业模式存在哪些问题?
商业模式的问题在于个人成就与机构共享收益不成正比,导致券商吸引并培养的精英人才在积累一定声望后可能会跳槽至其他平台,留下券商仅拥有一个空名。同时,明星分析师的个人品牌效应过于突出,当其离开时,券商难以维持原有影响力,且在合规风险和研究报告质量等问题上,券商承受了较大压力。

✨券商研究所可以分为哪几类?
券商研究所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整体水平有保障的大所,如中金、中信等,其特点是历史悠久或规模庞大,整体研究实力较强;
第二类是由强势所长带领的一批优秀研究员,特色鲜明但依赖于个人或团队的稳定性;
第三类是事业布置的研究所,各自为政,受大机构影响较小,资源支持有限,导致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如何有效利用券商研究报告?
建议优先查阅大型券商机构在公司首次覆盖时撰写的深度报告,即使公司业务有所变化,这些较早的报告仍具有参考价值。
对于定期报告(如季报、半年报和年报)之后的研究团队通常会发布跟踪报告,尤其是对于主推的公司,这些跟踪报告往往包含重要信息。
另外,遇到热点事件时,长期跟踪该公司的研究机构发布的追踪报告更有价值。

✨如何在当前环境下提升对个股研究报告的利用效率?
目前可借助券商研究报告中的客观数据和信息,结合雪球、公众号等平台上的个人见解和逻辑框架,完成对一个公司的基础覆盖。同时,关注行业报告和细分行业的热点追踪,尤其是首席研究员撰写的中期行业报告,它们通常包含深入见解和未来展望,具有较高阅读价值。

✨券商研究报告为何逐渐没落,其原因是什么?
券商研究报告没落的原因之一是研究人员能够公开表达的观点越来越少,这不仅受到监管和合规审核的限制,券商机构本身也对研究员的表达进行了严格管控。公开场合和研究报告中的观点往往经过删减,导致报告的价值降低,特别是宏观策略研究方面,研究人员更多地将深度观点私下与客户沟通,以获取佣金和投票支持。

✨如何选择阅读哪些券商研究报告?如何正确阅读券商研究报告?
首先应选择那些愿意对公众持续输出完整内容的研究员或研究团队,因为长期跟踪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了解其研究实力和思想倾向。
其次,相较于新财富排名,老分析师(从业时间较长)的研究报告更值得参考,因为他们通常有扎实的研究积累,并会对报告进行严格品控管理。
最后,对于特定行业,可优先考虑阅读大机构的研究报告,因其品控和合规审核较为严谨,不易出现不可靠信息来源。
同时,针对某一行业的研究报告,也可寻找具有产业视角的证券机构分析报告。阅读券商研究报告时,重点在于查看其严谨的数据来源和客观信息,这些数据需经过合规审核并有相应资料佐证。
其次,要关注分析逻辑,尤其是优秀分析师的报告框架和视角,这对投资决策具有学习和参考价值。但具体观点应相对忽略不计,因为它们可能受到限制、偏见等因素影响,不适合直接作为投资判断依据。
GOOD棒:https://pan.quark.cn/s/e58d41e5167f
妮卡:感谢分享!
又有新系列了
HD463016z
HD463016z
2025.3.10
非常好 获得很多干货,期待下一期
九头蛇怪
九头蛇怪
2025.3.11
这个系列一定会追的。下期讲点什么呢?要不要说说那些反向券商报告🤔
大卫翁
:
反向券商报告指啥?做空机构么?
九头蛇怪:可以是著名的一些做空案例,也可以是著名的被证伪的做空案例,还可以是那些发了看多结果大跌的?😅
00:46 从不看卖方报告,毫无价值。
大卫翁
:
😂如此痛恨以至于连回三条吗
茶水间小王子:有没有可能是网卡了啊哈哈哈哈
DYDYDY
DYDYDY
2025.3.10
财新专访的标题是?哈哈想搜搜看😬😬
大卫翁
:
我在公众号上放了~或者在财新mini+版块里搜大卫翁应该也能找到
收听打卡……太吓人了大卫翁老师的产出速度……快过我的学习速度……resp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