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心理学研究者张昕与资深媒体人白鹿,出了一本新书《不焦虑的养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家长80%的焦虑来自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不了解。很多在成年人看来不可理喻的“问题”,对于处在儿童阶段的孩子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
正养育着两个小孩的他们,真实的育儿感受是什么样?我们进行了一场坦率的对谈。
- “不焦虑养育” ,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吗?
- 你是“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还是“忽视型”家长? 哪种家长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 孩子“不想上学”、“学习困难”,该怎么办?
- 孩子“叛逆期”天天上演,但是不叛逆可能更可怕?
- 在“鸡娃”氛围最浓的海淀区,怎么保持“佛系”?
- “无条件积极关注” ≠ 溺爱放纵,这里面的“度”到底应该怎么把握?
想搞懂娃的“脑回路”? 想知道各年龄段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养育隐藏任务”? 听完这期,祝你也成为“更不焦虑的家长”。
🌰本期人物🌰
嘉宾, 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老年学会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毕生发展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已出版作品《了不起的心理学》。
嘉宾,夏白鹿,资深媒体人,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新闻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公众号“Dr昕理学”创办人。
两位嘉宾共同出版作品《没关系,我们都有点怪》,《不焦虑的养育》。
主播,游识猷,果壳主笔。
🌰时间轴🌰
00:49 不焦虑基本是不可能的。
02:39 当孩子开始逐渐有自我意识之后,可以说每天都是叛逆期。
07:46 孩子不想上学、学习困难,其实是挺常见的。
11:49 人生是一个长跑,要发掘自己擅长的东西。
12:44 身在海淀区,周围的鸡娃焦虑会传导过来吗?
17:43 海淀区某顶级中学最拔尖的班上,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是50%。
18:47 我们的研究调查也发现,最顶尖大学里有问题的孩子,背后的家长很多都是老师。
19:15 “边界模糊”的父母会对孩子有更强的心理控制,孩子的抑郁焦虑也更强。
25:49 不要把孩子当前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一个灾难化的想象。
26:30 西方是独立型自我,中国是互依型自我。家长和孩子的自我有关联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过度紧密和边界模糊。
28:55 鸡娃的反面并不是放任自流,还有一种不极端的育儿方式,温和而坚定的权威型父母。
31:32 教养方式分四类:“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38:13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不是不能给孩子提外在要求,也不是不能批评孩子。
42:51 做错的事情要纠正,但我对你的爱是不变的。
44:29 忽视型和溺爱型的家长有个共同点,参与感太低。自我边界模糊的家长则是参与感太高了。
45:10 孩子需要目标,需要动机,需要高峰体验。
48:55 学前期,需要目标感。学龄期,需要能力感。青春期,需要自我同一性。
50:09 孩子愿意跟你吵是好事,说明他在寻找自我同一性。
50:54 日常的交流,孩子并不会叛逆。但说教会让孩子对抗性更强。
58:38 父母对孩子的“权威感”,从哪里来?
1:00:53 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是不焦虑的前提。
1:07:47 总结,给家长们三条建议吧。
本期嘉宾: 张昕,夏白鹿
主播:游识猷
后期: Yann
最后给这本好书打个广告——
在《不焦虑的养育》中,张昕老师和夏白鹿老师结合自身的育儿经历,把家长的焦虑来源层层剥开,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总结了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行为表现、心理发展、认知水平等,从而帮助家长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看见孩子的成长需求,提供适合的支持。
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允许孩子不断选择和试错,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养育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