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璐,摄影师,自由撰稿人。
旅行不仅让我看见了中东女性,也让中东女性看见了我,看见了女性的另一种可能性。在那些保守地区,我的女性沙发主对我的经历和见闻很感兴趣。我作为一个大活人出现在她们眼前,让她们真实地看到了女性未必只能过一种被禁锢在家庭中的生活。女性可以去登山、去徒步、去旅行,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
在做风光摄影师时,姚璐经常被问到“你一个女生,怎么一个人出来旅游呢?”性别成了左右生活方式和评判能力的标准,这令她十分费解。她决定去性别极度不平等的国度,看看那里的女性过着怎样的生活、普通人的命运如何被时代和战争左右。
2016年到2020年,姚璐去了几乎所有的中东国家,她采用“沙发客”的旅行方式,住进了31个陌生的中东人的家里,深入体验和感受当地的生活。
在伊拉克巴格达,她看到沙发主姐妹精心装扮罩袍下的自己;在大马士革,她听到一位男青年讲述在袭击频发的时期,去剧院听音乐会的经历。她遇上了叙利亚内战爆发后第一个安全感满满的圣诞节,也赶上了沙特阿拉伯的变革期,在大街上亲眼看见了首批女司机。新闻之外,存在一个有血有肉的中东。
国境线、语言、文化隔绝了天南海北的人们,但即使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也有机会打破人为划定的界限,互相交流,修正偏见。
【时间轴】
00:08 沙发客旅行的五年间,我住进了31位陌生中东人的家里:中东的普通人是如何在动荡之中维系日常生活的?他们的命运如何被时代所左右?他们又如何看待那些改变命运的重大事件?
02:45 伊朗:伊朗人民的热情、友好、对外部世界充沛的好奇心、极强的思辨性和批判精神完全颠覆了我对伊朗的看法和我的中东想象。
05:58 叙利亚:我心想叙利亚的生活怎么可能是“正常”的呢?——我们对战乱之地的想象通常很贫瘠,很容易把战争跟日常生活对立起来,但其实战乱和生活是可以共存的。
11:13 巴勒斯坦:因为片面的报道,他人对我们、我们对他人都存在很多误解;我们时常以为看见了对方,但看到的却只是被媒体放大的偏见。
12:52 伊拉克:新闻和想象之外的、真实的中东女性——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却是他人生来就被剥夺的:对于一个18岁的女孩来说,爱美、跟远道而来的朋友合影留念,这些对我们来说微不足道的愿望,对她们来说却是一种奢望。
21:02 旅行不仅让我看见了中东女性,也让中东女性看见了我,看见了女性的另一种可能性。人虽然是渺小的,但人并非什么都做不了;当你相信你可以做到,并勇敢地付诸实践后,你或许就真的可以做到。
👇在2016年以前,姚璐是一名风光摄影师,经常去中国的一些偏远地区徒步、扎营、拍摄自然风光。这张照片是她拍摄的峨眉山金顶。
👇姚璐的中东之行
👇有一次,姚璐去伊斯法罕的伊玛目广场拍摄落日,才刚刚在广场站定,就有四个伊朗人排着队要跟她聊天。
👇“有时在伊朗能看到一些禁忌的画面。夜幕降临后,在一些地方情侣们会依靠在一起。”
👇“伊朗政府不允许人们在公共场合唱歌,可是在夜晚的桥洞下,我会看到一些伊朗青年边弹吉他边唱歌。这样的画面在我看来充满了反抗性,而且很温暖。”
👇大马士革古城的生活非常接地气,每天清晨,卖馕的店门口都挤满了人。
👇到了七八点钟,卖蔬菜、水果的店纷纷开门营业,学生们背着书包鱼贯而入。
👇大马士革古城中央的倭马亚清真寺美轮美奂,保存得非常完好
👇夜幕降临后,古城的主干道上非常热闹,人们会在鸡肉卷店和披萨店门口排很长的队。还能看到很多披头散发、穿着非常时髦的女性。周末的夜晚,酒吧里全是喝酒跳舞的年轻人。
👇“小的时候他们跟我们一样,对未来有很多规划和想象,但一长大,内战就爆发了。他们突然被困在了原地,什么地方都去不了,什么都做不了。在本该憧憬未来的年纪,他们却不得不面对很多窘迫的状况,比如停电、停水、物资匮乏,还有亲友的离开和没有希望的未来。”
👇“去叙利亚之前,我本来以为他们会想跟我倾诉战争带来的伤痛,但事实上他们更愿意跟我分享日常生活。他们会带我看演出、参加订婚宴、吃喝玩乐、过战后第一个可以大肆庆祝的圣诞节。我发现,当宏大的局势完全不可控时,似乎每个人都更渴望紧紧抓住日常生活,以此来维系生活的秩序,获得心灵的安宁。”
👇“在巴勒斯坦的纳布卢斯,我的沙发主有一个正在念小学的妹妹,听说我来自上海,她拿来了作业本,用磕磕巴巴的英文告诉我,她写过一篇关于上海的作文:在中国上海,有一个奇怪的挑选新娘的市场,它每周末开放两天,所有父母都会去这个市场为儿子挑选一位新娘。在看的时候,我觉得她好像是在写沙漠里一个野蛮的人口买卖市场。可是我们都知道,她写的其实是位于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公园相亲角。”
👇“我们只能通过这张衣柜的照片,去想象一个巴格达18岁女孩的青春容貌。可以想见,她这辈子大概率会是别人的女儿,别人的妻子,别人的母亲,却唯独不是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