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20.日本医疗体系的崩溃与重生:医院、药品、医保三角困局的一种解法起朱楼宴宾客

vol.120.日本医疗体系的崩溃与重生:医院、药品、医保三角困局的一种解法

111分钟 ·
播放数41115
·
评论数260

日本杂谈系列的最新一期,聊一聊日本医疗体系的过往与现在。

大家好,我是大卫翁,“起朱楼宴宾客”是我用来记录这个大时代的播客节目。

这个话题想聊很久了,特别是在上个月底那期单身养老的节目出炉后,不少朋友来问我日本的医疗体系到底是什么样的。

为了这期节目,我已经啃了好几本相关的书籍,以及更多的论文、播客。毕竟就像我在节目一开始和最后都反复表达的那样,在所有可以中日对照的话题里,我觉得医疗和养老是最有必要,也是最有可能去比对、学习,以及吸取教训的。毕竟东亚文化、老龄化进程以及大政府主义是相通的,日本曾经走过的弯路、拥有的教训也足够惨痛,而现如今建立起来的体系也十分“诱人”……

希望这期节目能够对普通人、行业内的人,甚至监管内的人,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吧。

时间轴:

01:55 先聊三个我自己在日本对医疗体系的真实体会:买商业医疗保险、做体检,以及去诊所

日本商业医疗保险针对“健康年龄”的相关条款

14:05 为今天的讨论建立一套框架:需求-人(老龄化情况、健康情况)、资金(医保覆盖、自付部分),供给-医疗服务、资金(医保支出)、药品

延伸收听:《EP7在日本一个人做手术也不需要陪护,中日医疗政策的不同》

21:31 另外一个切割维度是时间上的,分为90年代-05年的崩溃时期,和05年至今的重生时期

需求端的第一个部分:人

23:08 崩溃时期:虽然1963年就有了《老人福祉法》,但日本政府还是低估了:第一、老龄化的速度,第二、以慢性病为主的老年人需要的医疗资源强度

27:43 重生时期:老龄化更加严重了,但是对生活习惯病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政府采取了免费健诊、控烟等一系列措施延缓生活习惯病的出现速度和概率。

需求端的第二个部分:资金

36:31 日本医保的三个重要特征:全覆盖、有上限、独立的老年人保险制度

供给端的第一个部分:医疗服务

44:13 崩溃时期:巨大的医生缺口和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

延伸阅读:分析师Boden 《日本90年代医疗崩坏史,老龄化与财政的大困局》

54:54 重生时期:分诊制、社区化、提升医疗效率(插曲:日本厚生省的重构)

供给端的第二个部分:资金投入

68:53 崩溃时期:医疗费亡国危机、医疗削减法案、廉价医疗

延伸收看:《白色巨塔》(2003)、《医龙》(2006)

71:54 重生时期:DPC(Diagnosis Procedure Combination)、门诊重要性增加及康复护理市场的快速发展

延伸阅读:《DPCはいかに誕生したか—DRGとDPCの違い— 》 厚生労働省老健局老人保健課 迫井正深

《老龄化背景下日本医保体系与卫生体系的协同变革与启示》

供给端的第三个部分:药品

82:50 崩溃时期:集采中的低价竞争策略带来药品质量危机、创新药断崖危机

延伸阅读:分析师Boden 《日本90年代医药改革的教训,一场大控费引发的医药行业雪崩》

90:06 重生时期:定价改革、中小企业兼并重组、药剂师改革

104:36 结语:不可能三角是有平衡的可能性的,只要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同时法律先行、系统规划、未雨绸缪,方能迎来崩溃后的重生

除了以上之外的参考书籍:

《日本医疗指南》张浩川、关丈太郎主编

《日本医疗崩坏》小松秀树

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我正在好好运营那一片后花园。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生活方式播客节目《犬生活》,《疯了吧!到底是谁在自虐玩铁人三项啊》新鲜出炉~

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互动,或者给我写邮件,邮箱地址qizhulouyanbinke@gmail.com。

节目BGM:

The Long Way Round - Jodymoon

Amazing Grace(日剧《白色巨塔》片尾曲)

节目后期:大卫翁

展开Show Notes
Markelle
Markelle
2025.3.17
从业者反复听觉得大卫老师这期内容说得好透彻呀,就立马联想中日在制定和落实政策每个步骤的优缺点、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背后哪方获益,更高视角的供给需求端的博弈格局有没有什么变化,让自己有了很全景的思考,列举的例子都很有画面感(想到重启人生的片段),非常感谢!
GOOD棒
GOOD棒
2025.3.17
🏖️一点记录(部分)📒:
✨日本医疗体系为什么值得中国借鉴,有哪些特殊之处?
日本医疗体系值得中国借鉴的原因在于其全面且细致的制度设计,例如药品管理、研发,以及医院诊所的分诊制度等。在老龄化社会中,如何将社区医疗服务与尖端医院服务有效区分,日本也做得相对较好。这些经验对于中国当前以及未来的医疗体系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日本医保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日本医保制度具有全覆盖、有上限和独立的老年人保险制度三个特点。首先,自1961年起实施的国民健康保险覆盖了所有城镇村居民,并通过雇员医保和国民健康保险确保了全民覆盖。其次,医保设有上限,即高额疗养制度,当个人医疗费用超过一定金额时,超出部分由医保承担,减轻了大病患者的经济负担。最后,针对老年人群,日本建立了独立的老年人保险制度,确保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得到相应的医疗保障。

✨分诊制在日本得以良好实施的原因有哪些?
分诊制在日本得以良好实施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诊所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非常方便民众就医,从1994年至2022年,诊所数量持续增长,每十万人中的诊所数量远高于其他国家水平。
其次,诊所与药剂店之间形成了紧密联动,患者在诊所开药后可直接去附近的药店取药,后续用药咨询或重复开药也能方便地在药店完成。

✨日本医疗体系如何平衡医疗质量、效率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日本医疗体系选择在保证相对较低价格的同时,维持一般医疗质量和较高的医疗效率,这被称为“不可能三角”的平衡策略。与美国注重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做法不同,日本更倾向于通过分诊制度,将常见病患者引向基层诊所,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这一模式可能更适合中国国情,尤其是在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增多的情况下,对医疗效率和便捷性的需求高于对极高医疗质量的要求。

✨日本在改革中如何保住了平价医疗体系,但付出了什么代价?
日本通过降低药品价格,成功为医保节约了超过15万亿的支出,从而维持了社会和谐和财政稳定。然而,这一改革牺牲了部分医疗质量,包括药品质量,导致日本医药行业的黄金十年结束,药企无法进行创新药的研发,转而生产仿制药并加剧市场竞争,最终药品质量出现快速下滑。

日本在2003年至2005年进行了哪些关键的药品改革?
在这一时期,日本进行了三个重要改革以解决药品的质量危机和创新药衰退危机。
首先是对仿制药实行同价竞争策略,改变以往低价中标规则,转为按照原研药60%定价,并鼓励仿制药增加附加值以获取更多医保销售;
其次是对创新药实施成本法核算并给予高溢价,尤其是first in class药物,以此保护创新药企的积极性和利润空间;
最后,政府扶持巨型药企、高附加值药企及家庭常用药药企,淘汰中小仿制药企业和能力较低的创新药企业。

✨药剂师改革对日本医疗体系带来了哪些好处?
药剂师改革首先有助于释放医疗资源,让医生专注于治疗,药品相关问题由药剂师解决。其次,这种改革对于社区养老起到了辅助作用,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可以通过与当地药店药剂师频繁沟通获取用药知识,减少去医院和诊所的频率,同时也控制了医疗开支。此外,药剂师通过开具仿制药并确保其质量,逐渐提升了社会对仿制药的信心,实现了仿制药替代战略的成功。

✨日本如何通过医疗改革解决医患矛盾?
日本的医患矛盾并非通过惩罚医生或建立医患事故调查机制解决,而是通过一系列正确的医疗改革措施逐步疏通问题,使医患双方根本利益趋于一致,实现双赢局面。通过改善医疗服务、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优化支付体系、鼓励健康生活习惯并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体系,医患矛盾自然得到化解。

✨日本在医疗体系改革中为何强调立法先行?
日本在全民医保到老龄化背景下的持续改革中,立法先行是一个重要方式。例如,早在60年代就提出了老人扶植法,并在后续不断修订相关法案,确立了保护老年人利益、医保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配合行政命令和其他配套措施,才能形成最佳的改革效果。

🚠字数受限,完整的在🔗中🌟
🈶️整理笔记、思维导图和逐字稿
需要可保存学习(复制到手机浏览器打开保存即可)
🔗:https://pan.quark.cn/s/ce22bbd921d1
GOOD棒:https://pan.quark.cn/s/ce22bbd921d1
Mars98563:谢谢。
4条回复
远行2479
远行2479
2025.3.17
大卫翁老师妥妥的纯卷王👍
粗眉Beck
粗眉Beck
2025.3.18
听完的感觉就是任何改革都是牺牲一部分人或者某一代人的利益来保证或提高其他人的利益,只是当这个利益是关乎个体生命的医疗的时候,当你是一部分人或者是某一代人的时候,该怎么办?其实也没办法,都是历史的尘埃。
大卫翁
:
你说的对,所有的改革都是权衡,所有的困局最后都需要牺牲才能走出来
Markelle
Markelle
2025.3.17
大卫老师真的深入浅出,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分析好透彻,里面针对类亚健康的生活习惯病的讲解太有印象了,唤起国民意识这个其实两会后国家也针对减重管理做了三年计划
迪果
迪果
2025.3.18
医疗行业从业者听完觉得有受到一些鼓励。虽然目前行业前景不断被人唱衰,但其实各个地方的改革都会不断触及痛点,再革新。希望我们国家的医疗改革也能在蜿蜒中不断向好。
大卫翁
:
向从业人员致敬! 希望国内不要经历日本的崩溃时期再重生吧
做为从业者看过一个日本血管外科医生的自传体小说《医疗再生》,书中对比了美日两国的医疗问题,美国医疗走向被资本绑架的不归路,日本走过的路才对中国最值得借鉴
大卫翁
:
啊,感觉是很有意思的书
Ass嘟嘟
Ass嘟嘟
2025.3.18
涨知识,习以为常的场景,在另一个环境下,全然不同。

「✅需求端 - 人」
1)崩溃时期
1963年颁布《老人福祉法》,1972年修订版明确规定70岁以上老人实施免费医疗。
70年代老龄化7%,认为医疗储备已经充足,缩减10%医生。真正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后,发现医生不够了、资金不够了(70岁以上免费医疗),导致医疗崩坏。
📊数据:1995年65岁以上患者消耗医疗资源是65岁以下成年人的4倍。
低估了老龄化的速度,低估了以慢性病为主的老年人需要的医疗资源强度。
2)重生时期
①年龄 - 75岁
婴儿潮迈向75岁、75岁以上超高龄对医疗资源、陪护等公共服务的需求,远大于75岁以下。
现在日本人平均年龄接近50岁。
② 身体健康情况
生活习惯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和过瘦、中风、心脏病。
在日本,生活习惯病的治疗费用占医疗费用30%,因生活习惯病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60%。
40岁以上常驻居民,只要参与国民医疗保险,给予预防和改善代谢综合症为目的的特定健康体检和保健指导。
措施:免费健诊、控烟。唤醒国民意识,生活更有质量,同时能够减少对医疗资源的占用。
目的:政府以此判断未来医疗资源的占用情况,尽可能延缓年龄和严重程度。
保费:根据体检的身体状况决定,而不是真正的年龄。

「✅需求端 - 资金(医保)」
1)全覆盖
1961年诞生国民健康保险,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城镇村。
📊数据:2021年雇员医保占62.2%、国民健康保险占23.4%、后期高龄者医疗制度占14.39%。
2)有上限
日本医疗:医保支付70%,个人30%。
高额疗养制度:自付的金额,根据年收入、年龄、家庭情况综合计算。
如果发生高额医疗费(假设100W),自付30W只需付8W+。在此之上由医保承担。
如果一年内住院超3个月,从第4个月开始,自付上限还会降低。进一步减轻了重症或长期病患的负担。
补充保险:保障误工费、单人病房、先进医药技术。
全民覆盖的医疗保障制度。灾难性的卫生支出(占家庭总收入/消费10%以上),发生率4.4%。明显低于全球12.7%(亚洲14.9%、欧洲7.6%)。
3)独立的老年人保险制度
2006年《关于确保高龄者医疗的法律》。
前期(老年人保健制度):筹资来自于国民保险、雇员保险保障制度。针对的是65-74岁之间的人口。
后期(高龄者医疗制度):相对独立运行,覆盖75岁以上人口。财政补贴。

「✅供给端 - 医疗服务」
1)崩溃时期
医疗崩坏时期:1992-2002年,由于医疗体系遭遇经济衰退后的医保紧缩,以及老龄化加速后的病患暴涨叠加。最终导致的医疗事故与医患矛盾案件层出不穷,医生群体出现大规模离职潮。
① 医疗资源不足
70代(七十多岁)模式。
老龄化加剧,急病模式→慢性病,出现“社会性住院”的现象。
90年代14%老龄人口,长期占据60%以上病床资源,甚至出现医院养老现象。导致病床不足、医生不足。
1995年有四成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超80小时。
② 医疗经费不足
医疗财政支出:1992年22万亿→1995年27万亿。主要是老龄患者的住院和药品。
③ 医患矛盾
1996年推出《医疗削减法案》,医疗体系全面转向以控制成本为导向,导致医疗质量下降、医患纠纷量暴涨。“用五年摧毁了50年才建成的医患信任关系”
1998年修改《过失医疗惩治条例》,加大对医生的刑事处罚力度,医患矛盾进一步恶化。出现“剖腹产效应”,即医生为防止医疗诉讼而选择保守方案的行为。医患矛盾进一步激化。
2003年,日本医生最黑暗的一年,医生大规模辞职,占比最高的是在手术一线的临床医生。
2)重生时期
医疗机构结构根据人口、地理、交通等因素,打破了行政区划,设立了层级错位、功能协同的三级医疗圈,促进了医疗资源的适宜配置。
核心:以牺牲一部分医疗质量为代价,释放医疗资源,同时医疗价格又能维持在相对比较平稳的状态。
① 分诊制
是一切的基础。
先去诊所,需要去大医院看,再给你开介绍状。或者直接去大医院看病,要收取高额的额外费用。缓解医院的压力。
医疗体系:(专科)诊所、提供手术和住院服务的高等级医院(类比二三甲医院)、只提供疑难杂症手术和住院服务的最高行政级别医疗机构(类比专门的肿瘤医院/专科医院)。
2022年日本有11万家诊所、8000所医院、6万家药店。
② 社区化
社区完结性医疗,跟长期护理、生活支援、老龄保障等紧密结合。
1997年《护理保险法》、2003年《社会综合照护体系》。
以社区为基础照护,促进老年人就地养老,推迟老年人进入护理院的时间,减少出现急性病时的住院天数,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③ 提升医疗效率
2001年日本厚生省的重构。
Ass嘟嘟:「✅供给端 - 资金投入」
1)崩溃时期
1996年推出《医疗削减法案》
医生的考核标准:医术相关 → 较低成本。
政府希望以不增加医疗预算的前提,通过降低成本治疗更多患者。
1996-2003年,医疗费平均增长2%以内。相比90年代几乎降了70%。
躲过了因医疗费导致国家破产的困境,但曾经非常优质的医疗体系被彻底摧毁。
2)重生时期
① 引入DPC(诊断群分类)
支付体系:按项目付费(医生裁决权、过度诊疗)→ 按人头/综合评估付费。
即如果比历史平均花的少,转化一部分激励医院,如果高出一定比例,医院自己承担(我国的点数法)。
医疗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进行。
日本所有医院价格明码标价(统一)。诊所想提升收入,只能通过尽可能提升效率,接待更多患者。
②医疗效率提升
平均住院时长2004年19-20天 → 2019年12天左右。
医院通过缩减床位提高周转率,提升床位的使用率;副作用:医疗黑天鹅时,医院资源被击垮。
③ 门诊重要性
急剧上升,住院收入→门诊,财政支出压力下降。
④ 康复护理
急性期治疗为主 → 急性期后(利润高)。
康复护理开支2014年1200亿日元占卫生总费用0.3%,2019年2700亿日元占卫生总费用0.6%。
大量的中小型医院在并购之后,被转型成康复和疗养病床。2021年日本疗养病床数量已达29万张,占日本总床数18%。
中国疗养病床只占医院病床数不到5%,未来空间非常大。

「✅供给端 - 药品」
1)崩溃时期
80年代,日本每年新药产出占全世界29%,仅次于美国。
90年代,全球医药行业化学药→生物药,日本掉队了。
日本集采制度(1988年低价竞争策略、末位入标)→ 药品的质量危机。90年代,日本药品平均降幅超45%。
1993年5月《21世纪发展研讨会》,明确未来医院必须采取更加低价的药品,“仿制药替代战略”。——保住了日本的平价医疗体系、社会和谐;日本医药行业的黄金十年就此结束(创新药断崖危机、恶性内卷、药品质量快速下滑)。
药品质量危机全面爆发。药物不良反应80年代2000起以下 → 1996年暴增到1.6万起。2000年日本医疗事故中超60%跟过度控制药品费用直接相关。
日本药企没有能力支撑新药研发,化学药→生物药转型关键阶段没有跟上。
2)重生时期
① 定价
仿制药:同价竞争策略。价格按原研药60%定价,如药品有附加值,可得到更多的医保销售。卷低价 → 更好的附加值。2007年净利润达5%,仿制药质量上升。
创新药:2002年实施《创新药定价基准制度》,对药物的创新性进行了分层管理。First in Class成本法核算,在全周期研发成本的基础上给高溢价,最大程度保护创新药企的创新积极性。Me Better针对创新溢价,定价加成。Me Too同类药物最低锚定法。
日本前十大药企研发费用2003年3亿美元/企业 → 2010年10亿美元/企业。
截止到2020年,日本医保的药品支出不到10万亿。相对1990年增长不到一倍,但老龄化率翻了3倍。
② 中小企业兼并重组
宣布只扶持巨型药企、高附加值药企、家庭常用药药企。
中小型仿制药药企、能力较低的创新药药企踢出市场(占50%数量),导致日本药企第二轮破产高潮。
中国规模以上药企1.3W家,意味着每十万人拥有一家药企。如果按照日本的力度,最终中国剩下三四千家药企,是比较合理的数字。
③ 药剂师
2006年开始,大幅提升了能在药店进行药品管理和分配的药剂师的门槛。学习年限拉长到6年,并增加大量临床医学课程,待遇拉升到医生水平,被称为第二医生体系。
药剂师需给每个买药的人建立用药档案,配药时要关心病情,之后要及时提供相关药物的知识介绍,后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跟药剂师沟通。
医生专注于治疗,药品相关问题由药剂师解决。释放医疗资源,辅助社区养老,防止过度用药。政府通过给药剂师仿制药的补贴(确保质量),刺激药剂师开更多的仿制药。
仿制药替代率:2006年不到40% → 2022年80%以上。
现在日本每1000人有超过2个药剂师。

「✅结语」
患者的利益、医生的利益、医药企业的利益、医院的利益相统一,并不是天方夜谭。
立法先行,配套措施/条例,系统规划、未雨绸缪,方能迎来崩溃后的重生。
全球其实只有美国市场在为创新药的溢价买单,当然这里面有大量美国医疗保险、政府游说等各种复杂背景因素,至于日本、欧洲、中国这类one buyer的医疗市场,创新药永远不可能拿到超额溢价,也无法催生biotech的蓬勃发展,Takeda、Chugai、Sankyo等等这些发展不错的日本创新药企要不就是通过并购等手段把自己变成MNC,要不就是绑定某些top 20的MNC实现国际化,但总归是要靠美国市场去逐利的,对于中国biotech公司也一样 如果技术能力不能与海外公司直接PK 抢不到美国市场份额 早晚也会被淘汰
45:16 真的最爱 白色巨塔
大卫翁
:
神剧了属于是
sherylsun
sherylsun
2025.3.18
34:22 最近国家喊大家减肥,也算一种吧…?😅
大卫翁
:
确实,录的时候还没这事儿呢。但现在还太散了,没形成统一的政策
sherylsun:咱们国家太相信个人主观能动性了,减肥压力给到个人,好奇后续会出什么系统政策~
MichaelLai
MichaelLai
2025.3.18
长长的节目听下来,很棒。给大卫点赞。从日本的改革进程中可以看到很多中国最近发生事件的端倪和逻辑。所谓中国改革开放摸着日本过河的模式仍在某些领域存在。相对而言,中国的进程走的更快,质量上稍逊,但速度和数量的相对优势显著,有以量变换质变的思路。这未尝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实际效果从过去几十年历程看相当可观,且民众和政府机构都适应了始终处于变动的状态,保持了对未来进一步改革的适应能力。保持社会活力的关键不是一定要选择最优项,而是能变和肯变的弹性机制与风格。
大卫翁
:
既然有作业抄,理论上说是可以快一些,少走弯路一些。
MichaelLai:来多点值得抄的硬核作业,咱爱听。哈哈!辛苦啦
HD931655b
HD931655b
2025.3.23
30:10提到“生活习惯病”,占用大量医疗资源。提到“吸烟所”,吸烟者不反感吸烟就应该让他们集中在狭小空间高浓度吸烟,而不是侵占不吸烟者的空间和健康。
以爱为铭
以爱为铭
2025.3.18
作为医疗行业从业者被大卫老师的专业知识折服 听后更坚定了让孩子进入医疗圈的决心 谢谢☺️同时这期节目让爱抬杠的家属喜欢上了播客 这个很重要❗️
正义的眼镜仔:不要强迫孩子学医,除非孩子自愿,真的
傻瓜力量大:哈哈哈,mate一下。听完这期播课,我想给在读高中犹豫如何选专业娃,认真推荐一下医药行业。
5条回复
耘云
耘云
2025.3.17
有家人陪护才想早点出院,因为不想大家一起遭罪,特指大三甲普通病房哈。。。🤣
大卫翁
:
这么说也有道理
虽然很多名词还是点问题,但是大致意思准确率可以给90分
大卫翁
:
有问题请指出,谢谢
有关部门呀:整体框架没问题,很赞。我就搬门弄斧,提两个小感想: 关于政府参与; 1)从筹资角度来讲,不管是日本还是美国,政府都是重度参与者,纵观全球来看,也是如此 。其实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对医疗需求比较大、花费比较高的群体,往往支付能力比较差。如果政府不参与的话,就会造成很大的民生问题。具体到美国,虽然美国号称是商保为主的国家,但是商保只覆盖了工作群体,老年人仍然是国家医保覆盖,所以结果是商保的覆盖人群占比高,但政府保险的支出比例比较大,如果考虑到因参保而提供的税收优惠、保费补贴,美国政府的参与力度不比中日两国低。 其实差别体现在是政府直接购买服务,还是自己下车做。 关于医保: 不管是DRG还是DPC,都是面向住院的控费措施,而面向门诊和康复的控费措施叫APG和PDPM,住院康复和居家康复也有差别。其实所有的控费措施都是先标准化,再合理化定价。只不过不同的环节,影响标准化的因素不一样,有的环节是诊断和治疗方式,有的环节是治疗方式,有的环节则只是住院天数就影响了费用。最终要不要用所有的控费措施,还是只用部分。标准化之后的合理化定价是足够的低,还是相对比较稳定都是具体化而言。 所以你会发现比较重要的是两个要素:1)医疗费用的总盘子是否还能增加,这个是主观的,还是不是客观的,美国虽然用了drg,但是总费用仍在涨,中日用了之后费用增速在下滑;2)所以本质上drg和dpc只是工具,叠加总额预付,才是控费手段,总额怎么定是那个主观的核心
4条回复
我刚从事了几个月保险代理人工作,对保险又有了新的认识,但是我觉得在中国,保险这东西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挺贵的,还有老百姓对保险的认识还是非常偏见,还有保险公司每天的晨会大部分都是让不断的拓客,哎,啥时候老百姓的保险意识提高了能主动咨询,保险代理人的工作就不用这么讨人嫌了吧
克莱登大学客座奥术教授:很难解决,产品越来越复杂,超越了多数保险消费者的耐心和理解力,迭加普遍收入不足,导致对保险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无法接受保险本质是花钱抹去波动性,最后发现好卖的都是包装成保险的投资产品
大卫翁
:
其实就算在日本,保险行业也经历过充满偏见的年代,但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4条回复
Lara_n4Vy
Lara_n4Vy
2025.3.20
30:59 我最近觉得奇怪,为什么新闻里开始推广肥胖门诊,听到这里感觉通了:因为肥胖、高血脂这类的“生活习惯病”会占用大量医疗资源和费用,如果能早早预防和改善,尽可能延缓发展成慢性病,也是减轻了对未来医疗资源的负担
滴粒炮
滴粒炮
2025.3.18
1:49:38 学习了,感谢,非常棒!最后白色巨塔的片尾曲点睛之笔!
1900_bppX:amazing grace的日文版?
感谢大老师带来的这期精彩播客。整体听下来的感觉就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中日两国在各方面的相似性,让先走一步的日本能给中国提供很多借鉴。
日本所经历的头痛医头式的增加医生数量,医疗财政面临崩溃时的严控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日本做的比较好的分级诊疗、dpc模式控费、个人健康管理、药品定价策略、药剂师模式、社区护理等。正反两面给了很多启示,也对我预测和判断未来中国的医疗体质有很多帮助,毕竟医疗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
延伸考虑到,为什么现在国内不直接进入日本当前的药品定价策略,我想还是很多条件制约,就像医患矛盾只是表面,根源在于财政和医保吃紧,可能这是必须要走的一步,或者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没有现在的集采低价且低效药品,群众不会接受类似日本的药品定价策略。总结来看,还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有关药剂师,又想到了最近的ai➕医疗概念的火热,对于现在来讲,可能未来中国式的药剂师,对患者的心理关怀要大于实际的药品剂量调整,个人认为这部分职能ai可以替代大部分,还是要结合当下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完全照搬。
我的母亲退休后在华西确诊了糖尿病,在华西看过之后的短暂时间有吃过一阵子药品,但是后来由于不在成都居住,总是依据各种营销号、身边朋友推荐等私自停药,之前的我很不理解,总是在强调让她按时吃药,但是今天听过播客后,还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慢性病,定期的用药情况检查还是很必要的,正是缺乏这种检查,所以导致了她对药品的不信任,继而私自停药。
大卫翁
:
我对ai替代药剂师不是特别乐观,至少短期来看。就像现在互联网药房用“虚假”的开方卖药替代药剂师一样…ai对用户的百依百顺决定了它可以做顾问,却没办法做管理者,另外就是药剂师给老年人提供的日常问候也是目前的ai暂时难以实现的…
HD783411l:其实长期吃药本来就应该定期复查呀。比如吃优甲乐,最短一个月可抽血调药。我吃别的药,两三个月做一次b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