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我们与一位职业投资者探讨了在中国市场如何筛选如何选择量化私募基金管理人。
听友阿加西是一位职业投资者,主要交易A股和A股ETF期权,偶尔介入港股和场内交易所公司债交易。
如何评估中国量化基金管理人的能力?
评估中国量化基金管理人的能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以下是如何评估中国量化基金管理人能力的一些关键方面:
需要避免的评估误区:
- 过分看重海外背景:中国的量化交易环境与美国等海外市场存在显著差异,A股市场的T+1交易制度和对高频交易的监管限制,使得海外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国内。因此,不应过分看重管理人是否拥有华尔街等海外知名机构的工作经历。
- 只关注短期业绩: 短期业绩可能受到特定市场风格或因子暴露的影响,例如2021年至2023年小市值因子表现好,擅长此风格的量化基金业绩也会相应突出。因此,不能仅凭一两年的业绩表现来判断管理人的长期能力。
- 神化量化投资和复杂的模型: 量化交易的基础逻辑很多时候也能通过主观分析理解。一些管理人可能会过度强调其模型的复杂性和技术先进性(如AI技术),但这并不一定代表其投资能力就强。
- 轻信销售说辞和光鲜的PPT: 部分机构可能会过度宣传其业绩和背景,投资者需要保持警惕,透过表象看本质。
更有效的评估方法和关注点:
- 理解管理人的投资目标和策略: 了解管理人希望通过量化策略解决投资者组合中的什么问题,他们的目标是获取超额收益还是绝对收益,以及他们的风险偏好。
- 考察管理人是否能清晰、坦诚地解释其投资逻辑和风险来源: 优秀的管理人应该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其策略的原理、依赖的市场特性以及潜在的风险点。如果管理人沟通时含糊其辞或前后不一,需要警惕。
- 关注投资框架的闭环性: 了解管理人的投资决策流程、模型构建方法、风险控制机制是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他们如何应对市场变化和模型失效的风险?
- 评估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业绩表现: 尝试分析管理人在不同市场风格下的历史业绩,考察其业绩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不要只看最好的阶段,也要关注表现不佳的时期及其原因。
- 了解其风险控制机制: 考察其风控是完全基于模型,还是存在主观干预。需要警惕那些在极端情况下完全依赖主观判断的管理人.
- 关注产品线的数量和存续时间: 如果一家量化公司管理规模适中(例如30亿附近),但产品数量过多(例如超过10个),需要谨慎,这可能暗示其策略的同质化或频繁切换产品以获取分红。较长存续期的产品可能意味着管理人具有更高的道德底线.
- 对于机构投资者,进行深入调研和测试: 机构投资者可以尝试通过模拟测试、情景分析等方式来评估管理人的策略有效性和风险控制能力。与管理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其对市场的理解和应对方法。
- 认识到A股量化交易的本质: A股市场的无效交易为量化策略提供了生存空间。一些成功的量化策略可能正是利用了这些市场特性。
需要注意的量化基金运作特点:
- 高换手率和交易成本: 量化基金尤其是高频或统计套利策略,换手率可能很高,产生的交易成本最终由投资者承担。需要关注费后收益。
- 频繁切换产品: 部分管理人可能通过推出新产品,并引导投资者申购,来规避高水位分红限制,这会增加投资者的成本。
对于不同类型投资者的建议:
- 个人投资者:不建议个人投资者直接选择量化基金,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专业知识门槛。可以考虑投资增强型ETF等更透明和简单的产品。
- 机构投资者: 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尽职调查,构建包含不同风格量化基金的投资组合,并进行动态调整(轮动)。
总而言之,评估中国量化基金管理人的能力需要超越表面的业绩和背景,深入了解其投资理念、策略逻辑、风险控制以及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与管理人进行坦诚的沟通,考察其是否值得信任,并结合自身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综合判断。
本期节目要点:
03:00 量化基金的选择和评估
08:10 AI在量化基金中的应用与挑战
12:30 A股市场的量化交易与生态
17:20 量化交易在中国与美国的差异
22:30 量化私募的兴衰与市场表现
27:50 量化交易与投资人的选择困境
32:20 量化基金投资策略与选择
37:00 第三方销售市场的混乱与风险
42:10 量化基金的风险控制与投资逻辑
47:00 量化投资与业绩的关联性分析
52:10 投资人的数理背景与实践能力
55:00 投资黑箱与白箱的探索
本节目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节目主理人:君君
嘉宾:阿加西
节目制作人:小安
【投知君君】是一档用金融视角解读世界底层逻辑的播客。我们相信,金融不仅是一堆数字和图表,它是全球经济脉搏的真实写照,是背后权力、欲望和趋势的投影。欢迎大家关注我们,也欢迎听众朋友搜索添加我的微信:touzhijunjun,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