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厂回到广告公司,她为什么没有职业悬浮感

从大厂回到广告公司,她为什么没有职业悬浮感

80分钟 ·
播放数287
·
评论数1

我和钟晴选了个聊天的主题:她如何在广告代理商(甲方)、品牌(乙方)之间自由转换。

我本来想要了解的是,当很多年轻人都把甲方作为职业彼岸,把大厂作为职业目标的时候,她为什么会选择回到乙方广告公司。

钟晴有良好的学业经历,在法国研究生毕业,回到国内从一家调研公司开始职业生涯,而后在4A做品牌策略,在有一天不想在躲在案后而躬身入局,加入了一家以互联网改造传统业务而知名的大企业,几年之后因为对新业务缺乏热情而离开,她做过近一年的freelance,但觉得过于游离,也不想再回到大厂,选择回到了广告行业,加入了赞意。她现在是一位生意负责人。

我恰好也认识她在甲方时的CMO,我在职业生涯初期服务过的一位客户,去年我俩吃饭时我告诉她钟晴在我们公司,她瞪大眼睛,大力夸奖,又略带遗憾,告诉我钟晴还有梦想,热爱自由。

我们聊了很多她在这些转换中的经历、决策,比较甲方和乙方的职业经验的优劣势。

譬如,虽然广告公司起薪低,但升职加薪不是小概率事件; 广告公司的人缺乏对生意闭环的理解; 12:00 广告公司的人什么时候适合去甲方;在甲方如果还是抱着醉心打磨作品的心态,你可能会很有挫败感;24:42 在甲方重新建构自己工作的意义感;只让一个人干一件事,甲方会让人有很强的使命感的方法;甲方当然会对个人进行服从性测试,也会奖励忠诚的人;对人的兴趣比对事情的兴趣更大的人适合留在甲方;甲方对乙方的价值认定是什么; 36:00 甲方的brief是如何写出来的;比稿不是一个闭卷考试,要去多找客户聊天,等等。这些都很有趣,也很有实际意义。

但我总觉得有点隔靴搔痒,我还没真正的把握她的处境。我回来也一直在想这些事情,直到人类学家项飙描述过“悬浮”涌现心头——“悬浮”是一种心理和行为状态:人们忙于工作和生活,却将当下的意义悬置起来,把它仅仅当作通向未来的工具。他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民工频繁跳槽,并非因为喜欢工作,而是因为讨厌现状,希望通过快速流动和积累资源逃离当前处境。

“悬浮”对广告行业从业者来说,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我们身边很多人、很多时候,也处在一种“悬浮”的状态中,用离开解决问题,把现在当作未来的跳板。比如今天入职,看到领导在项目群里发火,晚上就离职了。乙方是甲方的跳板,freelance是职业的答案。

项飙用“蜂鸟”作为“悬浮”的隐喻:蜂鸟通过高频振动翅膀悬停空中,看似勤奋却无法停歇,一旦停止就可能坠落。好累。我在想与“悬浮”对应的状态是什么。

无论是在广告公司、还是在大厂,还是回到广告公司,无论是做研究、策略还是account(客户人员)、生意负责人,钟晴的角色变化很多,但在她身上却没有一点悬浮感。这一点让我很好奇。我重新听了我俩的录音,我发现她有自己的压舱石,她反复提到对人的兴趣,研究消费者找到洞察,解决商业问题,比起广告两字,这个更像是她的专业,这一点一直没有变化。她把自己嵌入了自己的专业。

我俩还隐约聊到了“悬浮”的另一个解法, 如何把自己的职业发展编织到一个公司的发展里去,这也是一种嵌入。你经常看到一个人在一个公司里做了七八年,她似乎已经成为这个公司的一部分。这似乎更难,特别是对爱自由的人,似乎这意味着要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让渡给了一个公司,你会怀疑这个对象值得吗。你怎么能判断你遇到了良人,可以托付一部分自己呢?组织和个人是相互选择的,彼此应该是相似的人。

我特别问她,如果给年轻人一个祝愿,会是什么?她说希望跳槽不是为了宣泄积攒的情绪,也不是为了转向下一个谋生渠道,而是真正找到了下一件想做的事情。Let it be.

展开Show Notes
Vivi_W
Vivi_W
2025.3.25
建议老板多笑笑,笑声很有感染力🥳
关注乌冬面账号很久了,暑假我来赞意实习感受一下公司文化